慢行系统与景观的相融——以秦皇岛市大汤河景观综合整治工程为例
2012-08-15刘蔚
刘蔚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北京100037)
1 引言
无论在哪个城市,一个与“快速”相反的“慢行”进入众人眼球。为什么要“慢”,追求什么样的“慢”的效果?绿色慢行系统,不是和机动化、追求速度、效率“唱反调”。构建绿色慢行系统的目的是让快的更快,慢的更加舒适和安全。以往,我们城市的交通发展,大多把目光投向了机动车,为机动车服务,而忽视了非机动车道。公共自行车是城市“绿色慢行系统”改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要求的提高,慢行系统与绿色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结合也越来越成为时代的主流,要求形成完整的景观,结合慢性系统的周边环境和人文特色,塑造有景观特色的慢行系统成为我们园林工作者新的设计任务。
2 慢行系统的起源及与景观的相融
慢行系统通常指的是步行或自行车等以人力为空间移动动力的交通,它的行进或行驶速度一般在5~15km/h之间。慢行系统,不是和机动化、追求速度、效率“唱反调”,构建慢行系统的目的是让快的更快,慢的更加舒适和安全。而设计慢行系统的同时肯定考虑两侧的景观绿带设计,对现状进行完善与营造,保护原生态景观,增加新的植物景观,两者融为一体,形成新的自然风景林景观绿廊,构建城市绿色慢行系统。以往,我们城市的交通发展,大多把目光投向了机动车,为机动车服务,而忽视了非机动车道。绿色慢行系统是一种新的城市生活方式,“慢”并不是慢本身,而是说可持续的发展,更有诗意的生活,寻求将现代与传统生活方式的结合,使人们不仅可以享受现代化生活带来的诸多方便,更会把一种规律健康的幸福生活带给每一个人,这就是“慢行系统”模式的起源。
慢行系统与周边人文景观的相融在完善与提升城市空间功能、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等使城市生活更富有魅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人们在行走或者骑车的过程中,环绕在绿色的环境中,让人在闲暇过程中感受到绿色景观带给人的美好感受。郊野自然生态绿色景观空间,打造骑行者与步行者的慢行天堂。
3 秦皇岛大汤河景观综合整治工程慢行系统与景观相融的实例分析
3.1 项目背景
该工程位于秦皇岛西部,大汤河两岸,南起河北大街,北至北环路,与港城大街和和平大街相交。项目现状绿地景观已成一定规模。景观风格由北至南为生态自然到人造园林景观,河岸线形式由北至南为自然、绿色到硬化、渠化。沿线绿带基本连贯,植物园、红飘带、汤河公园3个公园绿树成荫,沿河两岸植物密度相对较低。大汤河东岸带状沿河绿带全长3.1km,沿河呈带状分布,是集娱乐、休闲、健身为一体,景观与生态环境良好的绿地。绿地面积16.8万m2。2003年6月建成,为海港区一条生态绿轴和靓丽的景观线。绿地以植物造景为主,运用植物多样性的配置和季相变化,发挥植物的生态作用。整个沿线配置以自然山石字刻点缀,启发人们对自然的热爱。每隔300~400m设置一个活动空间,河岸采用俯视断面方式,并与滨水步道有机结合,满足人们亲水、娱乐休闲等多种功能的需要。大汤河位于开发区,紧邻入海口,沿线众多公园、绿地,与“快节奏”的市中心区相比,是放慢脚步、舒缓宁静、和谐放松的地方。整合沿线风格,通过机动车、自行车系统,统一的自然风景林、节点景观贯穿大汤河两侧,形成全线统一元素。
3.2 设计目标
在现有景观的基础上,营造“绿色慢性系统”具有地域特色,亲水、亲绿、亲文化的自然滨水景观交通系统,有机完善慢行系统,使大汤河生态绿廊交通线开敞贯通。两岸绿地形成具有适量休闲场所的自然风景林、新增机动车道慢行交通融于景观之中。河岸线形成生态多变亲水的岸线景观。绿地周边建筑外立面形成优美的天际线。
3.3 设计方案
(1)园林景观。整合沿线风格,两岸绿地全线贯通、具有适量休闲场所的自然风景林、新增机动车道慢行交通融于景观之中。河岸线形成生态多变亲水的岸线景观。适当贯穿文化要素,设置景观节点,使全线的景观布置节点均匀。
(2)道路交通。机动车道按5m单行线设置,融于绿化与河道景观之中,植物园段结合既有园路予以实施。不单独设置自行车道,利用既有园路贯穿沿线人行步道。机动车建成后,结合相应的交通管制,分时段开放。
(3)景观桥。连接植物园和红飘带的景观桥与周围环境有机融合与呼应,同时满足旅游和行船需求。
(4)建筑外立面改造。绿地周边建筑外立面形成优美的景观天际线,建筑与景观有机相融。
3.3.1 绿色风景线
绿色风景线指是河岸两侧的景观绿带,在风格上全线采用自然风景林统一形成乡土植物景观;保护原生态景观;同时适量增加休闲场所,对原有的休闲场所进行完善与营造;连续的绿色慢行系统融于景观。
整合沿线风格,两岸绿带全线贯通、形成具有适量休闲场所的自然风景林、新增自行车道慢行系统融于景观之中。河岸线形成生态多变亲水的岸线景观,适当贯穿文化要素,设置景观节点,使全线的景观布置节点均匀。
大汤河两侧有红飘带、植物园、汤河公园,对此补充灌木地被等景观元素,丰富景观层次。红飘带:延续整体风格,原生态保护,增种灌木地被。植物园、汤河公园:原生态保护,结合道路,增种灌木地被。保留原有自行车道和小品,周边适当补植灌木、地被,丰富层次。补植灌木地被,丰富层次和色彩,自然丰富多变,与植物园呼应。
绿色生态线慢行系统将充分利用现有的景观资源,结合红飘带公园的郊野自然的特色,开发生态旅游,打造秦皇岛市大汤河郊野自然生态绿色慢行空间,打造骑行者的慢行天堂。
3.3.2 蓝色河岸线
水路是慢行系统的主要魅力所在。对水岸的成功处理能够让人们与水进行“亲密接触”,达到可持续发展,增强景观魅力的目的。现状河岸由北至南为自然、绿色到硬化、渠化。硬化、渠化河岸从岸线上来讲是直线快速泄洪的;从断面上来讲是单一、简单的;从生态上讲多样性差。
景观改造将营造亲水河岸线,结合现状、从防汛角度考虑,对堤岸进行局部改造,可行性好。在景观上亲水亲绿,两岸横向呼应,营造亲水平台的景观类型。全线以保留现状堤岸为主,局部改造,设置景观木平台。
蓝色海岸线慢行系统构建秦皇岛市大汤河滨海风光的慢行区,将慢行绿道和海岸景观融合,体现城市滨海的特色。
3.3.3 红色文化线
大汤河红飘带沿线为自然生态环境,是一种生态文化,主题是最少量干预,维护生态。慢行生活绿带周边建筑多,现状为人工园林景观。全线增加音乐文化,形成地方特色。全线硬质景观嵌入音乐雕塑,全线适当增加节点,新增节点与原节点呼应,节点紧邻水边,亲水,全线分布均匀,可形成连续的节点序列,形成“序曲-三乐章”。东岸共设置四个景观节点,根据道路、绿化情况适当缩小改造规模,增加绿地面积,融于绿色之中。
红色文化线慢行系统则整合秦皇岛大汤河城市景观,梳理它的慢行脉络,营造城中舒适宜人的慢行廊道和空间,为旅游观光和居民出行提供绿色休闲之道。
4 结语
如今的秦皇岛,从西岸到东岸已经形成了初步的步行、轮滑和自行车道。结合现状,将沿河岸线连接打通,进行串联起来,形成一个覆盖全大汤河公园的整体慢行绿道网络,打造骑行者的绿色天堂,将大汤河公园建成独特的绿色慢行休闲系统,形成以无碳能源的自行车、轮滑和步行为主公共交通为辅的绿色出行方式,将秦皇岛打造为一个可以享受慢调生活的“漫游城市”,使之成为秦皇岛新的“城市名片”。
[1]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金衡山,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6.
[2]杨淑秋,李炳发.道路系统绿化美化[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3]段大娟,周瑞林,张 涛.立体绿化布局形式和植物选择的探讨[J].河北果林研究,2001,16(3):36~38.
[4]王祥荣.生态园林与城市环境保护[J].中国园林,1998(2):14.
[5]曹业萍,张 强,李 青.垂直绿化在建设园林城市中的应用[J].防护林业科技,2004(5):18.
[6]尹世昌.生活品质主导城市发展[N].人民日报,2007-05-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