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央苏区时期红军作战训练中的战斗精神培育
2012-08-15王爽
王 爽
(南京政治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03)
“战斗精神是指在战争中动员起来的思想、情感、意志、决心、作风、气节等精神因素的凝结。”[1]中国工农红军自创立之日起就十分注重战斗精神的培育,以克服军队成员整体素质偏低、武器装备落后、革命条件艰苦以及国民党军实力强大等诸多不利条件,争取革命的胜利。
一、聚焦“为何战”,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官兵
“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斗争的军队是不可战胜的。”这是斯大林关于政治工作的名言。中央苏区时期,红军的主要成分是参加武装起义的农民。由于农民长期生活在相对闭塞的环境中,物质条件尤其是精神生活匮乏,文化素质较低,缺乏阶级意识和政治觉悟。当时敌强我弱,红军在武器装备、火力和兵员人数上都远不如敌人。而红军之所以能够打胜仗,“除了靠正确的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避实就虚之外,主要靠压倒敌人的士气。士气从哪里来?靠广大指战员的阶级觉悟,知道为何而战”[2]P163。中国工农红军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无产阶级新型人民军队,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思想武器。因而,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党十分注重向广大官兵灌输无产阶级革命思想。在1930年3月25日通过的《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宣言及决议案》中,关于军事问题的决议案就明确要求,要“提高士兵政治教育”,“开办训练班教士兵以革命理论及斗争经验”[3]P45。1930年10月颁行的《中国工农红军政治工作暂行条例(草案)》中也提到“红军的战斗力不仅是靠军事技术的条件来决定,最主要是看他们的阶级觉悟、政治影响”[4]P600。
红军传播革命理论的手段主要有:一是结合识字教育开展科学理论传播。为了扫除文盲,苏维埃政府设立了识字委员会,建立识字组,开办夜学,挂识字牌,红军各部队中也经常开展各种寓教于乐的业余文化活动,识字教育的内容紧密结合革命理论。如红四军政治部在1929年4月印发了《红军标语》134条,供集中学习。在红军战士中广受欢迎的《红军识字课本》也积极宣传革命道理:“受尽欺,苦一生。打天下,当红军……”[5]P222在扫盲成绩突出的同时,革命的科学理论得以潜移默化地在官兵中产生影响。二是结合干部教育造就“红色指挥员”。中央苏区时期,红军都办有各种在当时环境下堪称“正规”的学校培养自己的干部。这些学校把政治课列为重点教学内容,革命理想教育始终摆在重要位置,旨在迅速提高部队的政治水平和军事素养。前广州军区司令员吴克华在回忆其在赣东北信江军政学校的学习时谈到:“政治课讲的是社会发展史、党的历史、俄国十月革命、中国的民主革命和政权建设与红军建设发展等问题……我就是在那一次学习中才知道劳动创造世界;才知道阶级是怎样产生的;才知道世界上有苏联;才听到马克思、列宁的名字。”[6]P362三是出版马列经典著作加强理论学习。中央苏区时期出版的马列经典著作主要有 《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左”派幼稚病》等数十种,还有《马克思传略》《列宁传略》等政治理论书籍近百种。这些书籍为红军广大官兵提高理论素养提供了条件。聂荣臻元帅曾总结:“每个农民参军,都经历了一个对革命目标的由不认识到认识的过程,由初步具有这种认识,随后就变成每个革命战士终生为之奋斗的政治目标、政治思想和斗争信念。战斗力就是从这里生长出来的。 ”[2]P162
正是这种提升整体文化水平的识字教育、打牢理论根基的干部教育和马列经典理论的传播,达到了提升官兵国家、阶级意识和牢固树立革命理想信念的目的,从而激发了广大官兵革命的战斗精神。
二、聚焦“如何练”,坚持从难从严要求加强军事训练
中央苏区时期,红军的实力经过初创时期的积累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战争频繁,伤亡较多,红军兵员尤其是老兵日益减少。经过扩红,新兵数量增多,但他们基本上是刚组织起来就投入战斗,使得部队的战术技术水平降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战斗力的生成。比如,萧克在回忆红四军创建初期的情形时说:“红四军中70%是湘南农军。湘南农军人数虽多,但装备多是梭镖、前膛鸟枪,又都是刚刚组织起来的农民,缺乏训练和战斗经验,有的还拖儿带女,因此,战斗力弱。”[7]P3因此,加强军事训练成为提升战斗力的迫切要求。各部队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方法,从严从难要求,努力加强军事训练。
首先是训练与作战紧密结合,提高技术战术水平。从战争学习战争是红军的优良传统。由于现实斗争形势的限制,边战边学、边战边训成为红军提高技术战术水平的主要方法。“技术训练,主要是提高射击、刺杀、投弹、土工作业水平;战术训练,侧重于运动战训练和研究,以提高战术运用能力。”[8]P297在训练中,注重培养指战员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战斗作风。战前,根据作战对象、作战任务以及战场环境的变化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战术训练。战后,抓紧组织“战后检讨会”和“民主评议会”等,认真总结战斗经验,真正做到“打一仗,进一步”。向守志回忆说:“我就是在一次次战评中,博采众人之长,不断充实提高自己,学着老兵和干部的样子,一步步成长起来。”[9]P24同时,为全面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在军事训练中要求全体官兵参加,特别强调勤杂人员的训练,培养他们成为技术、战术合格的战斗兵。
其次是利用战斗间隙短期休整或训练。例如,“中央红军东路军在漳州战役胜利后,按照毛泽东的决定,部队与国民党军脱离接触,转为整训和开展群众工作。通过整训,部队战斗力明显提高,同时还筹措了一批给养,补充了兵源,肃清了部分地主武装,巩固扩大了苏区”[8]P297。 同时,“各方面军总部、军团、军和师通常根据需要,利用战斗间隙举办短期训练班,正副职轮流离职受训,有针对性地对在职的排以上干部实行短期培训,由军政领导亲自授课,一次训练一个科目或解决一个问题”[10]P64。这种对在职干部的短期集训有效解决了作战指挥中的实际问题,在提高红军部队的战斗力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再次是加强新兵训练,保持和提升整体战斗力。红军必须通过加强新兵训练来保持和提高军队的战斗力。1933年6月12日,红一方面军专门下达了《关于新战士一个月的教育计划之训令》,明确要求“加强新战士的军事、政治工作的领导和教育,使新战士成为政治坚定、军事熟练的好战士”[8]P297。在训练的内容上“着重提高实战时的应用动作,学会使用和保养武器,熟悉战斗中的责任、动作,班、排战斗的协同、联络等”。“在训练方法上,采取启发式和诱导式,注重直观形象教学,以增强训练效果;通过开展竞赛,提高训练积极性。”[8]P298萧华在提到于1933年9月3日成立的“少共国际师”时说:“经过短短的一个月,战士们便掌握了射击、投弹、刺杀等技术。这时第五次反‘围剿’已经开始,于是‘上前线去’‘粉碎敌人的进攻,保卫土地革命利益’已成为战士们的一致呼声。 ”[11]P232
三、聚焦“怎样打”,坚持在战斗任务中锤炼战斗精神
在中央苏区时期,敌强我弱,红军在武器装备、火力和兵员数量上都远不如敌人。同时,红军的兵员以农民为主体,兵员素质较低,技术战术素养较差。加之革命环境的艰苦,部队战斗力受到很大的制约。而红军之所以能够打胜仗,靠的是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作风。这样的战斗精神来自哪里?有人归纳说:“我们红军打仗,打的就是政治。”这种说法从根本意义上肯定了政治工作在红军中的重要地位。
首先是战前鼓动。每当红军要实行新的战略、新的任务时,各红军部队都会及时发出相应的政治工作命令、计划或指示,介绍形势和敌情,提出各项要求,并进行充分的传达和教育。老红军廖明回忆,只要时间允许,红军部队一接到作战命令,就迅速传达到每个战士,还组织战士讨论。“所谓的保密是对外而言,对军队本身不能保密。战前要开动员会,要分析形势,认清我们的有利条件,鼓舞士兵的战斗精神。还要发动大家写决心书,把参战的热情鼓得足足的。”[12]P195其次是战场宣传。上了战场,一路都有宣传鼓动,快板、唱歌、漫画、标语,等等。部队长时间行军很容易疲劳,这时宣传员就要爬上山顶向大家鼓动,喊“快到山顶了”,“上了山就是胜利”。在打仗的过程中同样进行宣传鼓动,宣传队的老红军张志辉回忆说:“我们根据各次战斗的不同情况,编写鼓动口号或编演讲词,向战士宣传。这样就能提高大家的勇气,激励大家的杀敌精神。”[12]P193最后是战后评功。红军指战员在战场上克服重重困难英勇杀敌,战斗结束后,“抓紧进行战评,评战法、评指挥、评斗志、评技术,评纪律,总结战斗经验,真正是打一仗,进一步”[9]P24,还“要评功、总结,勇敢的要表扬”。老红军廖明回忆:“还开祝捷大会,宣传我们的胜利。祝捷大会,周围群众都参加,这对群众的鼓舞作用很大。”[12]P195战后总结评功的做法,在提升广大指战员作战素养的同时,也培育了他们的荣誉观念,激发了指战员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建立战功的昂扬斗志。
[1]韩飞.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战斗精神的基本途径[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4(6).
[2]聂荣臻.聂荣臻元帅回忆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
[3]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册)[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
[4]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历史资料选编(第1册)[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
[5]王建伟、文忠民.军旗飘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经典故事(一)[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7.
[6]朱德,聂荣臻等.星火燎原全集(第 1 卷)[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9.
[7]萧克.朱毛红军侧记[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8]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第一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0.
[9]向守志.向守志回忆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6.
[10]军事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八十年[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
[11]徐向前,张继春等.星火燎原全集(第 2 卷)[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9.
[12]陈毅,萧华等.回忆中央苏区[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