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述方志与年鉴的工具书性质

2012-08-15

黑龙江史志 2012年16期
关键词:主题词志书年鉴

陆 奇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要求“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使之更好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地方志是中华民族历史传统文化,年鉴是由西方引进的“舶来品”,这二者皆被2005年国务院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定义为“资料性文献”,同列为地方志工作。如何贯彻中央精神,围绕资料性文献进行拓展,更好地发挥地方志“存史、资政、教化”的独特功能。本文以围绕方志和年鉴编纂检索的体例,以体现的学术工具书性质而进行研究与探讨,这是一个不应忽视而重要的切入点,既有学术价值又具应用价值。对此,为促进人们读志用志,促进“组织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这样的认识会提升方志年鉴文化软实力,提升国家信息实力,发展志鉴文化生产力,为各地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此学术论点亦为《中国现代方志学》基础理论的拓展与创新。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深刻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在科学分析新形势新任务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举措。为此,应进一步发展文化生产力。文化生产力指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它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文化软实力,包括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国情地情资料信息、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外交政策和国际形象、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等。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与发展文化生产力,关键是要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文化发展方针政策,深化改革,勇于创新,尤其要突破不合时宜的文化观念的束缚,努力培育、引导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和文化消费能力,激励激发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上述这些理论与实践毋庸置疑应该同样适合指引并发展地方志工作。

信息资源 如获至宝

资源概念,顾名思义就是资财之源、财富之源,指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事物。资源是一切经济社会发展的源泉与基础,谁掌握了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各种重要资源,谁就拥有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主动。因此,纵观历史上国家之间(包括民族之间等)的竞争往往与资源的争夺分不开。在农业社会,土地是农业生产所需的主要劳动条件,国家之间的战争往往以争夺土地为主要内容。在工业化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改进,自然矿产和能源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提升,自然矿产和能源就成为工业化国家竞争的基本对象。

当人类进入上世纪后半期始,特别在新世纪的当前,世界正处在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期。综合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各种形态的信息以几何级数增长和积累,信息内容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得以开发和利用,因此信息在经济社会中的资源价值得以提升,已经与材料、能源并列成为社会的三大资源。与此相适应,当代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也就集中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掌控上。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信息资源的价值日益提升,其重要性日增凸显。为此,200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信息资源作为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与能源、材料资源同等重要,在经济社会资源结构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已成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竞争的一个重点”。如何改进对信息资源的有效控制,以提升国家信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新世纪的弯道跨越式发展,已成为我国信息时代国家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资料文献 价值连城

胡乔木同志说过,地方志是严肃的、科学的资料书。资料是志书的基础,是志书的生命,资料性是志书的基本属性,资料工作是贯穿于修志工作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历史上任何一部志书的纂修,都必须建立在大量、全面、详实可靠的资料。反之,方志没有丰富详实的资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水之木。

地方志的资料属性,主要体现资料的全面性、连续性、权威性、多维性、规范性等诸方面,进行征集整理、筛选运用。对此,有很多权威书籍给以阐述定位,仅举两例。其一,据《中国大百科全书》记载。方志:以地区为主,综合记录该地区自然和社会方面有关历史与现状的著作。又称地志或地方志。有关专载江河湖海、祠庙寺观、名胜古迹、水利交通的著作,亦可归入其内;其二,据《中国方志通鉴》记载。志书是一地地情总揽,是一方的百科全书,它要全面记述一地从自然到社会各个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反映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及其特点,它所需要的资料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外事、文化、科技、人物环境等方方面面。总之,从地方志成果体系来讲,即综合志书、地方综合年鉴、各类专志、专业年鉴等,资料性和地域性或行业性是方志文化的根本属性,掌握全面系统、客观真实、科学有效的地情资料是方志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索引体裁 工具性质

体裁是文章的不同剪裁形式。在上世纪随着全国第一轮修志的展开为适应表现各种内容的需要,方志学科逐渐形成了以志为主题的述、记、传、图、表、录、补、考、索引等多种体裁作为承载方志文化的形式。根据记述的需要,将以上各种体裁分别应用,是志书的一大特点。志书的撰修体裁与编撰程序集中体现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颁发的《地方志书质量规定》等文件中。

关于索引体裁的编撰,《地方志书质量规定》第十一条(八)索引指出:“分类标准统一,名称概念清楚,提炼的标目符合主题意愿,附缀正文页码准确。”志书多为章节体,年鉴多为条目体,编撰索引是将书中提炼浓缩出精华荟萃,以知识主题给予有序排列。索引是给人们提供比较全面准确的书中知识,便于读者从书中快速查找所需内容的一种检索工具,多以主题词、人名、地名或其他事物名称与书籍页码组成,按照第一字的拼音或文字比划排列,附于书后。索引编撰应该在志书正文及附录完成之后进行,首先要在正文及附录中规定抽取主题词包括人名、地名、名词词组、专业术语等,然后将每一个主题词对应一个页码或若干页码。

本文以《北京故宫志》为例,研究与分析索引体裁的工具性质。此志索引规定:本索引采取主题索引法编纂,主题词以志书正文(包含附表--笔者注)出现的专业名词或名词词组、人名、机构名为主。按汉语拼音音序排列,汉字的标目按首字的音序音调依次排列,首字相同时,则以第二字排列,以此类推。主题词之后的数字,表示其所在正文中的页码。

据笔者统计,此志索引共使用汉语拼音音序22个,除i、o、u、v外。此志索引共有各类主题词1059个。这些主题词将全书的七篇,即宫殿、人物、官署、典制、文化、博物院中的各类专业名词或名词词组、建筑物、历史人物、重大活动、规章制度、国宝文物、风物习俗、机构名称等内容均按汉语拼音音序排列,显示出这是便于广大读者从书中快速查找所需内容的一种检索工具。有了这些一千多个各类主题词的检索工具,能够使读者对北京故宫有了全面准确的认识与了解,因为故宫是国宝、是一项世界文化遗产,到处是宝贝,到处是文化,是国内外人民无限向往的圣地。

多年来对于年鉴所具工具书性质,学者与旁征博引不乏阐述。例如,其一、《年鉴学浅议》(张尚金杨汉平编著方志出版社1997年9月出版)第28页指出“认为年鉴是‘工具书’,对这种定义赞成的人很多”;其二、《新华词典》(商务出版社1985年12月出版)第613页解释是“汇集一年内有关的新资料,每年出版一次的工具书。有综合性的,也有专业性的。”

另外,众所周知,方志被称为“地方百科全书”,从这个意义论地方志亦具工具书性质么。

“家藏经史子集部,人在烟霞泉不间。”笔者看了一些方志和年鉴的检索部分,感到检索工具很重要很必要。不足之处就是检索主题词还是少了一些,所以主题词总数还是少了一些,检索的范围不够大,工具性不够强。例如,《北京故宫志》如果主题词分类再多几个或从书中多挖掘一些有价值的主题词,例如古籍名著、牌匾楹联、宫廷用具等等大有潜力即宝物可挖,则主题词总数还能增加几百个以上,检索的范围更大,工具性更强。一部志书或年鉴几十万字或100万字左右,基本由各种资料信息构成,有价值并可以检索的方面内容很丰富多彩。年鉴以条目体为主,似应处理好条目与索引之间数量的比例关系。笔者注意到目前正在编纂《方志百科全书》的一个报告,指出该著“总设计为1卷本,150万字,1100余条;条目和内容索引比为1:5,即有约5000个可检的知识主题”(摘自《中国方志通讯》2012年第13期)。这个数字多么惊人与感人!如果一本方志、年鉴主题词分类再多几个从书中多挖掘一些有价值精华的主题词,则主题词总数还能增加几百个以上,检索的范围更大,工具性更强,实用性更广,并提高志鉴文化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用好索引 读志用志

《地方志工作条例》指出“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全面、客观、系统地编纂地方志,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地方志,发挥地方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制定本条例”,要求县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地方志工作的机构“组织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

要编修一部质量上乘的志书,必须充分占有地情资料,资料工作包括全面收集、认真考证、梳理长编、精心选用等重要环节。资料编纂的目的在于运用,运用得当则因果彰明,脉络清晰,规律可见,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因此,我们修志人应进一步认识编撰索引,起到工具检索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能够方便广大读者阅读志书、认识志书、应用志书,读者对象兼顾业内读者和一般读者,体现两个服务。这样,促进扩大方志和年鉴的社会影响,以便更好地发挥地方志和年鉴“存史、资政、教化”的独特功能,发挥地方志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似乎一直有不少修志人抱怨,方志年鉴影响太小,越来越边缘化了。应该“比过去,有进步;看当前,坐不住;谋发展,寻出路”。

明工具书 拓展定义

古今中外,世界上从来都没有一种静态的一成不变的观念体系,从根本上说,方志和年鉴文化的定义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止的、封闭的,必将随着全国修志编鉴的理论与实践的进程,随着人们学术研究而不断发展和完善,实践是创新的唯一源泉,创新是不竭动力。综上所述,方志与年鉴具有工具书的性质应该顺理成章,但这二者并不像《字典》、《词典》、《百科全书》等为单纯的工具书。方志与年鉴是文化作品著作,是系统知识的学术,是一门学科的学问。因此,对于方志与年鉴的定义此应在资料性文献的基础上再加之学术工具书,即这二者的基本的主要的属性是资料性文献,次要的辅助的属性是学术工具书,这样认识与定义似乎较完整、确切。

按照上述的学术观点,《中国现代方志学》对于地方志和年鉴的定义概念认识为:第一,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和学术工具书;第二,地方综合年鉴,是指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情况的年度资料性文献和学术工具书。

基础理论 拓展创新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要求“坚持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并重,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特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由北京社科院倡导,于2002年8月经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北京地方志学会、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会商,共同启动大型地方志文化学术专著《中国现代方志学》,具体编纂工作由北京市社科院史志研究中心承担。

此项目由于它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所在,我们积极争取并得到近百位多方面领导、专家、学者、修志同人的支持、帮助和指导。主要有:段柄仁、秦其明、单天伦、宋贵伦、来新夏、邵长兴、曹子西、阎祟年、郭凤岐、赵庚奇、马句等,最后形成了3篇16章67节223目编撰大纲。

在该著主编曹子西、朱明德的领导下,我们编辑部同志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集中社科院的精兵强将,克服了很多方面的困难,撰写出50多万字送审稿,于“2004年11月提前一年通过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重点研究项目结项,参加结项会的领导专家学者予以充分肯定,并予以较高评价。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陈奎同志在百忙中作序,指出本著“这是一项编纂浩大的文化工程”,“此著继承和发扬传统方志理论,以繁荣发展地方志事业为目标,运用‘方志三理论’即方志政治理论、方志基础理论和方志应用理论,构建了一个现代方志学理论体系,从而构建一个现代方志的学科结构体系”,“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时任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秘书长、办公室主任秦其明同志在序言中指出:“就我所接触的几部方志学著作来看,本书的理论体系构架层次最多、最宏大,其论述的范围最宽,涵盖的问题也最多、最全,可以算得上是方志学著作中的鸿篇巨制。”

这两篇序言充分体现对于中国现代方志学学科体系的创新与构建给以充分肯定与支持。

方志出版社于2005年7月、10月两次印刷出版。

人类哲学家黑格尔有句名言:“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任务应当将大量的社会实践概括总结归纳成为系统科学的学术理论,并升华为单一的或综合的某种学科的学科理论体系与学科结构体系进行学科建设。同时给社会实践提供理论支持与智力支持,当好党和人民的事业的思想库和智囊团。

《中国现代方志学》是一部较大规模的学术理论专著,深刻总结吸收借鉴千年中国方志史及数百年来中国优秀方志研究成果及国外有关信息,全面系统地进行中国地方志事业的学术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

《中国现代方志学》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我们深刻认识到新世纪、新时期,应当很好学习与借鉴我国史志的百家之长,研究编修地方志文化的对象、性质与任务的本质特征、基本规律与发展趋势。

第一,编修地方志是为着重全国记述我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因此方志文化的学科即方志学应称为中国现代方志学,树立《中国现代方志学》这个卓越品牌。

第二,在继承与借鉴古今方志史、方志基础理论基础上,提出并论述了方志政治理论即方志政治学、方志基础理论即方志基础学、方志应用理论即方志应用学,指“方志三个理论”,并运用社会科学多学科构建了现代方志学的较完整的学科理论体系,并构建一个多层级的学科结构体系,其中“方志三个理论”是《中国现代方志学》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方志三个理论”是由其基本原理构建成的较为系统严整科学的现代方志学学科理论体系。

第三,中国现代方志学“方志三个理论”贯穿其中的理论主题,就是繁荣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地方志事业。这一主题的核心内容是编纂精品志书。地方志事业包括方志历史、方志编纂、年鉴编纂、方志年鉴组织管理、方志年鉴应用等方面内容。

第四,本著系统阐述“中国现代方志学”所产生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理论体系、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历史地位等方面,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不断继承、创新、发展、丰富现代方志学的理论体系之科学内涵,健全现代方志学学科理论体系与学科结构体系,进一步构建与完善中国现代方志学学科建设。

第五,根据我国地方志文化发展实践与研究对象的拓展,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最新中国化成果所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和统领,提出一系列具有新意的学术理论观点。

第六,中国现代方志学是当代一门新兴的综合性交叉应用学科,体现现代方志学的基础理论与应用对策理论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史料价值和应用价值,本著第二次印刷出版比第一次印刷出版就丰富了基础理论系统。

第七,体现该著是修志的培训书,是组织管理的工具书,是理论研究的指导书。

第八,体现该著形成一门中国地方志文化新学说,形成一个现代方志新学术流派,形成一种新方志文化。

理论创新 事业保障

改革开放的东风推动着新编地方志工作的蓬勃发展,修志工作者和有关学者在继承与发扬传统方志学研究成果,运用哲学社会科学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基本原理,依据新编地方志的实践,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开启了新方志学科体系建设,并取得了相当成果,形成一些新学说、新学术流派、代表人物,推动了全国修志编鉴及应用工作进行。但是,从总体上来说,新方志学科体系还未能完全地、公认地建立起来,这是很遗憾的!方志学作为一门历史范畴的学科,至今未被国务院学位办列入学科目录。为此,正如陈奎同志作序指出:“从总体上说,方志理论研究创新和学科建设还是比较薄弱的环节,同时,现在又具备条件可以形成较为完善的方志理论和方志学科的大好时机”,“我们要一方面认真组织并支持鼓励全国方志理论工作者,加强理论创新和学科建设”。的确,有些方志人疾呼“目前,方志理论研究比较薄弱,学术氛围不浓,钻研精神不够,特别是一些地方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后,研究方志理论的热情受到影响。这样下去,对地方志事业的发展十分不利。”希望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切实负起责任,组织好方志理论研究创新和学科建设,贯彻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求真务实,见到实效,不负使命。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讲话指出:“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是的,“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中华优秀传统地方志文化一定会在我们修志人的共同努力下,加强方志年鉴文化理论创新和学科建设,促进“组织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提高方志年鉴文化软实力,提升国家信息实力,发展志鉴文化生产力,更好地发挥地方志经世致用的功能,不断创新拓展为各地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做出贡献,在祖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更加光彩夺目。

[1]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中国方志通鉴.方志出版社,2010,1.

[2]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北京市第二轮修志指导手册,2010,1.

[3]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1,10.

[4]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会.北京志。世界文化遗产志。故宫志.北京出版社,2005,10.

[5]曹子西,朱明德,主编.陆奇,执行主编.中国现代方志学.方志出版社,2005,7.

[6]张璋,赵国俊.我国信息资源控制力问题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12(6).

[7]黄建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途径.光明日报,2012-6-19,11.

猜你喜欢

主题词志书年鉴
特色·可读·扩展《江苏年鉴(2020)》
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召开特色志书编纂专题会议
广西多部年鉴在全国年鉴评比中获奖
试论地方志书质量与市场的关系
智能传感器的智慧战略,新技术创造新价值
情系志书藏古今
浅谈提高第二轮志书的可读性
取消公文主题词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公文主题词消失的原因浅析
陕西年鉴发展回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