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

2012-08-15代山庆

党史文苑 2012年2期
关键词:大众化知识分子马克思主义

代山庆

(昆明学院 云南昆明 650214)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

代山庆

(昆明学院 云南昆明 650214)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运动,成功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全国的指导地位,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新中国成立初期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历史经验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首先是知识分子中间广泛深入地开展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教育运动。这场教育运动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国的指导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总结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对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现实参考意义。

一、坚持从头学起,循序渐进,突出重点

新中国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巩固人民民主政权和即将进行大规模的建设,迫切需要广大干部、群众和知识分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正确认识这一巨大历史变动,深刻认识自己的主人翁地位,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然而在当时,就全国而言,大多数人对马克思主义了解很少甚至毫无所知。这种情况,既决定了在全国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运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也决定了必须从头学起,循序渐进,突出重点。

新中国成立初期,根据全国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针对当时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并借鉴延安时期以学习社会发展史、历史唯物论为入门对工农干部和知识分子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成功经验,毛泽东提出开展以学习社会发展史、历史唯物论为入门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运动。1950年6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讲话中指出:对知识分子,“要使用他们,同时对他们进行教育和改造。要让他们学社会发展史、历史唯物论等几门课程”[1]p74。在毛泽东的号召下,全国上下很快就掀起了学习社会发展史、历史唯物主义的高潮。从中央到地方,从国家机关到厂矿、学校、部队,都集中数月的时间,比较系统地学习社会发展史。当时的学习教材主要是于光远译的《从猿到人》和艾思奇撰写的《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通过学习社会发展史、历史唯物主义,使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政治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广大知识分子,在根本的立场、观点和态度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已经初步掌握了劳动创造世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阶级斗争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等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学会了用新的思想方法来观察和思考问题。

继学习社会发展史、历史唯物论之后,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在1950年12月和1952年4月,中国共产党先后重新发表了毛泽东的两篇重要的哲学著作 《实践论》和《矛盾论》,从而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运动推向了高潮。通过对“两论”的学习和讨论,使广大干部、群众和知识分子初步掌握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比较自觉地运用这些观点和方法指导实际工作,努力清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学习社会发展史、历史唯物论和《实践论》《矛盾论》,广大干部和群众特别是知识分子受到了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对清除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发挥了重要作用,极大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从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同时,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奠定了基础。

二、坚持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相结合

认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运动的最主要的特点,也是这次学习活动之所以成效很大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要包括:把学习理论和改造思想结合起来,把政治学习同参加革命实践结合起来。

把学习理论和改造思想紧密结合起来。1950年6月,毛泽东在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的闭幕词中,提出了以批评和自我批评方法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的建议。他指出:“这种教育工作是人民内部的自我教育工作,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是自我教育的基本方法。我希望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一切爱国民主人士,都采用这种方法。 ”[1]p81—82根据毛泽东的建议和指示,中央人民政府制定了具体的方针和政策,在我国文化教育战线和各种知识分子中,广泛地开展了一个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的运动。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知识分子边学习社会发展史、历史唯物论,边结合自己的思想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清除头脑中原存的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例如:学习劳动创造世界的思想,克服了轻视劳动人民的腐朽观念,确立了为人民服务的立场;学习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动力的理论,克服了超阶级的思想,端正了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认识;学习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认清了新中国与旧中国的根本区别,增强了他们积极参与新中国建设事业的自觉性。当时,报纸杂志也纷纷发表文章,登载梁漱溟、冯友兰、贺麟等文化界知名人士关于思想改造的心得体会。这既进一步推动了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运动的发展,又说明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运动取得了很大成效。

把政治学习同参加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毛泽东非常重视干部、群众和知识分子的实践教育。1951年3月30日,他指出:“除抗美援朝工作必须和各民主党派、民主人士一起去做不必再说外,土改、镇反两项工作,也必须使各民主党派、民主人士参加,越多越好。 ”[1]p152—153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各地通过举办军政大学、革命大学、党校及训练班,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和知识分子进行政治学习。与此同时,又组织干部、群众和知识分子参加革命实践,使他们在实际斗争中接受教育。抗美援朝运动、土地改革运动和镇压反革命运动是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三大运动。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是紧密结合这三大运动来开展的。1950年10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在全国进行时事宣传的指示》。《指示》发出后,全国上下迅速掀起了以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为中心内容的抗美援朝宣传教育热潮。全国人民以实际行动支援前线,大批青年报名参加志愿军,各民主党派、民主人士、教授、教员等以不同方式支援或参加抗美援朝。志愿军不断取胜的事实,深刻教育了广大人民,扫除了一部分人思想上存在的亲美、崇美、恐美的思想,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凝聚力,增强了他们积极投身新中国建设事业的自觉性。在进行抗美援朝战争的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规定,从1950年冬季起在新解放区逐步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为了加强领导,各地在训练大批干部的基础上,每年组织30万人以上的土改工作队,深入农村宣传党的土地改革政策,发动群众,搞好土改运动。在这次土地改革中,不但吸收许多民主党派人士和知识分子参加土改工作队,投入这场伟大斗争,而且也热情欢迎和组织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到各地去参观和考察土改工作。通过参加或参观土改工作,提高了他们的政治觉悟,加强了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在开展抗美援朝、土地改革运动的同时,全国还开展了镇压反革命运动。镇反运动采取群众路线的方法,在党委领导下,实行全党动员,全民动员,吸收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参加,使镇压反革命成为亿万群众共同的行动。通过参加镇反运动,使人们对中国革命有了正确认识,消除了超阶级思想。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运动不是从抽象的原则定义出发,而是坚持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相结合。所以,这次学习搞得既生动具体又扎实深入,成效显著,有力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

三、坚持正面宣传与反面批判相结合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国共产党在开展马克思主义的正面宣传和教育的同时,组织了对思想文化领域唯心主义思想的清理和批判。

对电影《武训传》的思想批判。1950年,电影《武训传》放映后,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扬。此种情况,受到毛泽东深切关注。1951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全国开展对《武训传》的讨论。5月20日,《人民日报》以社论形式发表了毛泽东亲自撰写的《应当重视〈武训传〉的讨论》一文。毛泽东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对影片《武训传》及其歌颂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唯心史观进行了严厉的批判。紧接着,全国上下对唯心史观进行了批判。这次关于《武训传》的讨论和批判,对全国人民特别是文艺理论界的知识分子,是一场形象生动的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对俞平伯红学思想的批判。俞平伯运用胡适的实用主义考证方法,创立了 “新红学”。1952年9月至1954年7月,俞平伯陆续发表文章,阐述“新红学”的基本观点。两名青年李希凡和蓝翔对其观点持反对意见,公开发表文章,批判俞平伯的唯心主义观点。两位小人物向“新红学”权威挑战,引起毛泽东的关注。毛泽东肯定了他俩的基本观点,并于1954年10月16日给中央政治局和其他有关同志写了一封《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号召开展批判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斗争。于是,全国上下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中唯心主义倾向进行了批判,提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来研究《红楼梦》,弘扬了历史唯物主义。

对胡适思想的批判。胡适是杜威实用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者,他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并站在共产党的对立面。所以,对胡适思想的批判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最大的一次思想批判。从1954年底开始,批判活动在全国迅速展开。批判的内容涉及胡适的哲学观、政治观、文学观、历史观,主要批判其实用主义哲学。通过批判,使人们认清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认识观和真理观。之后,紧接着对胡风文艺思想和梁漱溟新儒学进行了批判。批判了胡风文艺思想中的唯心主义倾向,批判了梁漱溟的唯心主义哲学和历史观。

自1951年初至1955年底思想文化界开展的五次批判,尽管存在着学术批判政治化的错误,但其积极意义是主要的。通过批判,扫除了各种唯心主义思想,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阵地,确立了其指导地位。

综上所述,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开展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教育运动,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确立并巩固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也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当前,党中央正努力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总结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必然会为完成这一历史重任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1]毛泽东文集(第 6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代山庆(1970—),男,云南昆明学院讲师,西南交通大学政治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责任编辑 张荣辉

猜你喜欢

大众化知识分子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