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邓小平的稳定观
2012-08-15葛陈荣
葛陈荣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广州 510520)
试论邓小平的稳定观
葛陈荣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广州 510520)
邓小平稳定观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其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邓小平稳定观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系统的思想体系,主要包括邓小平稳定观的产生背景、过程、内容、实质和现实意义等。
邓小平 稳定观 体系
一、邓小平稳定观的产生
邓小平稳定观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如整个邓小平理论体系一样,也有一个形成发展的过程。其产生主要源于国际国状况和邓小平的革命实践。社会实践决定社会意识。邓小平稳定观正是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总的来说,其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首先,国际社会的动荡和国内革命战争所形成的国内动荡局势时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世界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国家为了本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不断扩大对外侵略的范围和规模,在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进行政治、经济和军事渗透,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和殖民领地。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在侵略扩张的过程中不断加剧和激化,导致了帝国主义国家两大战争集团的形成,并最终导致了改变世界和人类命运的两次世界大战。在各帝国主义国家争夺亚洲的过程中,中国成了各帝国主义争夺的焦点。因而,中国所受国际形势的影响也最深,这使得中国不得不参加到两次帝国主义的世界大战中,并通过战争环境形成的历史机遇赢得了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伟大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在这一历史时期,邓小平深切感受到了民族的危亡和人民的巨大痛苦。他毅然投身到救亡图存和解放全国人民的伟大革命事业当中,对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和创建新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伟大的革命实践中,其稳定观开始形成。
其次,在毛泽东领导下的国内革命和建设时期(20世纪中期到7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世界局势发生了新的变化,美苏冷战在二战的硝烟中兴起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很自然的倒向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中,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阵营进行激烈的对抗。两大阵营之间的对抗和斗争不断激化,反映到国内就是阶级斗争的加剧和扩大化。在毛泽东同志的亲自领导下,中国于1964年正式发动了社会主义的“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深重的内乱造成中国社会的极大动荡,给国家和人民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带来了巨大危害。在这样的时代中,邓小平不顾个人安危,断然反对“文化大革命”的行为,并做出了巨大努力来纠正“文革”错误。这一时期,邓小平对于国家和社会稳定有了新的认识,使其稳定观得以最终形成和成熟。
最后,改革开放的大发展时期。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邓小平更加认识到了稳定的国际国内局势对于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积极作用。在这一时期,小平同志根据新的实践对其稳定观做出新的发展,使其关于稳定的观点更加趋于完整和成熟,最终形成了一整套关于稳定的理论体系。
二、邓小平稳定观的基本内容和实质
邓小平稳定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邓小平稳定观在范围上涉及国际国内两个层面。在国际层面上,其稳定观主要体现在对国际局势的战与和的分析和判断上,因此其稳定思想多用“和平”这个概念来表达。比如,他根据当时世界出现的新变化,做出了世界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入了“和平与发展”的判断;根据美苏实力对比及两大阵营发生的新变化,作出了新的世界大战在近期内打不起来和从长远来看是有可能避免的判断;根据世界各国出现的新变化,他认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要和平不要战争,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要和平不要战争,第三世界国家及其人民要和平不要战争和动荡,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人民也是要和平不要战争。基于以上判断,邓小平得出了当时世界总体处于和平与稳定状态的结论。
在国内层面上,经过“文革”后的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邓小平看到了维护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是人心所向。同时,由于“文革”的深刻教训,使其对国内环境的稳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国内稳定上,其主要着眼于:一是政策稳定。邓小平认识到政策稳定是国家稳定的基础。没有政策的稳定也就没有了国家管理和国家行为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就必然导致国家政策出现朝令夕改的现象,令人民无所适从,从而造成各项工作的混乱,甚至使国家正常工作陷入停顿。因而,他特别强调国家政策的稳定。比如,他对于中国基本路线和改革开放及香港问题的基本政策,都是坚持长期不变,特别是他提出基本路线至少要管一百年。这充分体现了他对政策稳定性的极大关切。二是政局稳定。政局稳定与政策稳定密切相关。政策稳定是政局稳定的前提,只有国家的方针政策具有相当的稳定性,才能使国家的正常工作稳定有序,从而为政局稳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但是,政局稳定还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的关系。另外,政局的稳定源于政策推行的顺利,而正常的顺利推行又必须以符合人民的利益和要求为标准,因而政策的正确与否关系着政局的稳定,是一个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同时,政局稳定是这三者关系的核心。三是社会稳定。政局稳定、政策的顺利推行对人民生活和社会风貌的改善和提高起着重大的作用。政策的顺利推行,能够使人民群众获得实质的好处,从而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形成全国上下团结一致的良好政治局面。另外,社会安定局面的形成和维护,还必须正确处理好人民群众内部矛盾、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等关系。因此,社会稳定是最高层次的稳定,是稳定的终极目标。
第二,从稳定的实质看,邓小平稳定观是一种动态的稳定观、发展稳定观。邓小平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一定会变,但是往更好的、更开放的方向变,而不是相反。”关于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邓小平强调:“改革是发展的必由之路,而稳定则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要把改革的深度、发展的速度和人民群众可接受的程度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即在稳定的环境中进行改革、促进发展,在发展中做到真正的稳定。”从邓小平的以上论断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邓小平的稳定观不是固定不变的静态稳定,而是处于不断发展和变革中的动态稳定。
第三,邓小平稳定观既把稳定视为目的,又把它作为手段。邓小平认为,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是一切正确政策得以贯彻执行的先决条件,因而是一种手段。但是,在他的关于改革、发展和稳定的相互关系的论述中,稳定又是改革和发展的目的之一。因而,其稳定观是既为目的,又是手段,是一种科学的稳定观。
三、邓小平稳定观的现实意义
当今时代,经济飞速发展,政治变革不断加快步伐;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趋势十分明显;旧的东西问题、南北问题没有得到全部的解决,新的因全球化而出现的问题又不断增多,使得新旧问题相互交织,给全世界的和平发展带来极大的挑战;社会主义中国力量的不断增强与社会主义整体力量的削弱、资本主义力量的相对加强使得我国承受的国际压力越来越大,面对西方各种侵略主义、帝国主义的死灰复燃以及第三世界国家乃至新兴经济体给以中国更多的期待的现实;在国际力量重组过程中,原有的国际稳定局势被打破,新的国际稳定局势并未出现,国际动荡局势依然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特别是恐怖主义的泛化和反恐战争带来的国际社会的进一步分裂,使整个世界陷入动荡的深渊。就连号称世界头号强国的美国也时刻面临恐怖袭击,特别是最近“基地”组织声称调整其全球恐怖袭击政策,开始对美国等所谓基督教国家实施以经济目标为主要对象的新型恐怖袭击。“基地”组织的这种新的攻击政策,使本来就十分脆弱的世界经济体系遭受更进一步的打击,在其宣布这项新的袭击计划后,世界主要股票交易市场连续数日普遍暴跌,成为“基地”组织这项新袭击政策的首个受害者。国内发展形势也不容乐观。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快速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同时也积累了许多深层次的矛盾。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各种社会问题也层出不穷:腐败问题越来越严重且难以得到根本治理,贫富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社会不公现象不断增多,群体性事件更加频繁,等等。
在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环境下,我们的发展既充满机遇,也更具挑战。邓小平稳定观作为一种发展的、科学的稳定观,对我国当前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首先,我们必须按照小平同志稳定观的要求,把维护社会政局的稳定放在首位,特别是要维持现有政策的稳定,在稳定的社会政局中推动各种社会问题和人民内部矛盾的顺利解决,为我国的发展创造一个稳定和谐的内部环境。
其次,我们必须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根本准则,推动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在国际上积极倡导构建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以消除国际社会的分裂和对立,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在提升自我责任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维护联合国权威,以此来创造一个有利于稳定的国际环境,维护国际社会的基本稳定,从而为我国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最后,正确处理好维护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系,在稳定中达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目的,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实现真正的更加巩固的稳定局面,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更高层次上继续前进打下坚实的基础。○
:
[1]邓小平文选(1—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 年第 3—8 期)[J].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腾藤主编:邓小平理论与世纪之交的中国国际战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5]奚广庆主编:邓小平理论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6]岳华亭:政治理论辅导讲义[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4.
葛陈荣,男,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讲师、法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外交。
责任编辑 张荣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