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高校学生党员发展新模式的构建
2012-08-15汪燕春
张 丽 汪燕春
(南昌大学抚州医学分院 江西抚州 344000)
依靠传统单一的党员发展模式无法适应当前大学生党建工作的需要。基于此,如何创新高校学生党员发展模式成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课题。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创新应在传统的学生党员发展的基础上,从内容、方法、形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进,增强大学生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当前高校在学生党员发展模式上存在的问题
1.选苗不规范,育苗不系统,持续教育少。
当前有的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流于形式,缺乏规范的发展流程和持续培养机制。一是在选拔培养对象时缺乏相应的标准和规范的程序,未把好“入口关”,甚至错失有培养前途的“好苗子”。二是对培养对象的培养教育缺乏连续性。一些高校基层党组织往往只开展党校学习培训班,学习时间短,在学生中影响力和号召力不大。在教育内容上缺乏针对性,培养教育形式单一。主要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对广大培养对象进行党的基础知识教育外,基本上没有对其进行思想上的因材施教。对其在入党后的长期跟踪、持续培养上则投入较少,造成了党员政治理论学习不系统,理论基础不扎实。尤其是预备党员的再教育存在空白,致使有的学生党员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思想滑坡。
2.培养过程中理论教育为主,实践锻炼少。
目前大多数高校在发展学生党员过程中采用传统的党员发展模式,以教育为主,在考察培养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弊端,未能实质性地对其进行思想、行为的有效考察。学生在入党后除了接受一些理论学习外基本没有接受实践锻炼。而为广大培养对象提供实践的机会有利于促进他们不断地端正入党动机、真正理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使他们在实践过程中接受教育、培养技能。当前一些高校单纯以学生的思想表现、个人养成、成绩好坏等作为考核的标准,忽视了实践锻炼对学生党员职业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大大偏离了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党建工作目标。
3.大学生党员先进性表现不足。
首先我们要肯定大部分学生党员突出的表率作用,在社会实践、校园竞赛、学生社团等系列活动中涌现了一批思想素质过硬、工作能力强的优秀大学生党员。他们大多担任了主要学生干部,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但是,总的来说,大学生党员先进性发挥不足,整体影响不明显。有的学生在入党后党员意识淡薄,起不到带头作用。也有部分党员个人素质和能力发展有限,不能很好地带动和影响其他同学,甚至对于一些违纪现象和不良行为视而不见,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中缺乏影响力。
二、高校学生党员发展模式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总的来说,目前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下面主要从学生本人、学校和社会的角度剖析其原因。
1.新时期大学生新特点增加了高校党员发展工作的难度。
首先,当前高校“90后”入党对象的特征给高校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带来新的挑战。“90后”入党对象心理特征及其思想和行为方面存在的一些弱点,使得大学生党建工作的任务更加艰巨。其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主体意识和民主平等意识增强,责任意识淡薄;其次,大学生政治理论学习意识薄弱。调查显示,32.5%的学生党员表示政治理论学习对其自身成长作用不明显,10.3%的学生党员对政治理论学习兴趣不浓。[1]最后,一些由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在此过程中,造成有的大学生入党动机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因此,这些对实现培养合格党员的目标都增加了难度。
2.学校基层党组织“重数量、轻培养”的做法使党员发展工作缺乏实效。
面对大学生人数的增加,各种入党动机的存在,一些高校发展学生党员人数也呈上升趋势。盲目追求党员数量,甚至简化入党程序,降低考核标准,忽略了党员的再教育及质量的把关。主要表现在:一是高校对学生党员发展的认识不够,缺乏工作整体规划和具体发展目标。二是工作内容浅显,方式陈旧,不能针对培养对象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开展有效的教育培养工作。三是学生党员基层组织不健全,学生党员活动少。目前高校中党支部活动几乎成了盲区,大多数活动内容贫乏,与实际脱节,难以满足大学生的需求。由此造成了党员在思想政治觉悟、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均无法得到全面提高。
3.尚未建立科学有效的党员考核体系。
科学有效的党员考核体系的缺失,严重制约了党员质量的发展。有的党组织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水平考察缺乏有效途径和方法。没有对培养对象进行全面细致客观的评价,就很难有针对性地促进其不断完善;学生也由于缺乏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迷失进步的方向,导致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会随之暴露出来,如思想上麻痹、行动上松散、个别甚至发生违纪现象。以上问题在同学中造成不良影响,大大损害了党员形象。
三、高校学生党员发展新模式的构建
在传统党员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制定和健全相关工作制度并保证其正常运行,全方位构建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员发展的新模式。
1.加强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端正其入党动机。
“入党动机是党组织培养考察的首要问题,入党动机正确与否,对于入党后的表现及在党组织内所起的作用有直接的关系。”[2]刚入校的大学生对党抱有一种朴素的感情,不少人政治热情较高,把入党当作一件神圣的事情,但他们对党的认识和了解并不深刻。因此高校一定要抓住新生入学的大好时机,对大学生开展入党前的教育引导,做到早引导、早教育、早培养。可安排大学新生入党启蒙教育专题讲座,就为什么要入党、如何端正入党动机等问题进行详细的讲解。从而更好地引导新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朴素的入党动机。
2.规范程序,严格把好“入口”关。
打好基础,选好苗子,这是确保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的关键。建立规范的党员发展基本程序,严格把关入党积极分子的选拔。严格按照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试行)的要求,把真正优秀的学生吸收进来作为培养对象。如我院(南昌大学抚州医学分院)对推荐优秀团员作为培养对象的选拔程序都是严格按照相关推优标准在各班级按发展比例进行选拔,拟确定的人员在支部大会上进行讨论、全院公示,无异议后最终确定发展对象。
3.把握学生实际需要,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确保党员质量的前提。随着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培养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应日益呈现出丰富性和针对性,要在学生中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教育,进一步优化教育内容。在把党章、党史等作为培养对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内容的同时实现教育内容的更新,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加强对培养对象的成才观、就业观、职业观等方面的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心理,积极培育学生的正确认知心理。掌握他们各个时期的思想状况和变化,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对象采取不同要求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另外,注重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培养对象通过亲身体验,在活动中接受并认同教育内容,自觉地把党的思想和精神内化到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去,更好地体现其先进性。
4.搭建实践平台,这是确保党员质量的有效实现载体。
大学生党建工作要不断创新,重在实践。高校必须密切联系实际,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运用,着眼于大学生党员在岗位实践中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 “目前高校学生党员培养存在着实践教育单一化和形式化问题。”[3]基于此,要在对培养对象培养考察过程中切实做好和不断创新实践环节。我院依托校园志愿服务平台,构建申请岗位——定岗——接受培训——实践——考核一体化的工作体系,真正使培养对象在志愿服务实践岗位中履行党员的基本义务及职责,实质性地实行了对其思想、行为的培养考察,确保党员发展的质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岗位设置应体现党员志愿服务精神。志愿服务具有务实性特征,这为培养对象自我价值的实现提供了有利条件。可设置为校园环保岗、班导生岗、校园精神文明督察岗、志愿服务管理岗等。也可结合当前学生党员素质培养的实际需要增设其他岗位。可成立一些职业性的活动小组,如艺术团、文学社、模拟人才招聘中心等。制定各岗位的工作职责与考核标准,让培养对象对各岗位有更好的认识,自愿选定服务岗位。如我院设有班导生岗位,培养对象在班导生岗位上发挥作用,成了学生管理的重要补充力量。学生在岗位实践中也锻炼了未来职业所需的领导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
二是加强对培养对象在实践岗位中的管理。在岗位实践过程中需配置专职人员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由指定的负责人对培养对象进行培训和分工,确保各岗位工作有序进行。并对其在岗位上的表现进行考核打分,对于其不足之处进行批评教育。
三是引领学生“走出去”。学生党支部可加强与农村党支部或社区党支部的联系,将红色理论与专业实践相结合,使培养对象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服务活动。如我院“医疗扶贫”工作也给培养对象提供了实际锻炼的机会。
5.对培养对象实施合理的考核评价。
加强对培养对象的考核评价是确保党员发展质量的关键环节,建立动态的考核机制,不断淘汰和补充。
首先,突出以思想政治标准作为大学生党员的首要考核标准。学习成绩、工作业绩等标准都要服从于正确的入党动机和执著的信仰追求这一根本的政治标准。在新时期把握思想政治标准就是把握大学生从思想上入党的问题,避免“唯成绩论”或“唯能力论”的片面倾向。
其次,把其放在岗位中(实践中)考察。这种实践的考察,不是空泛的,而是实际的,既有量的考察,又有质的考察,克服传统入党模式对培养对象考核的一些弊端。岗位实践中应重点考察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入党动机,看其一贯性。一些学生入党后,在思想上反反复复,在实践中可以更好地考验其入党动机,政治信仰不坚定的不宜发展。二是执着、勤奋等道德操守与党员形象。有的培养对象在培养考察过程中对党员的责任和义务不能自觉履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缺乏主动性。因此,必须有一个长期锻炼的过程。实践锻炼有利于其执着、勤奋等职业道德的培养,同时增强培养对象在广大学生中的影响力,提升党员的形象。三是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的提升情况。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要雕琢出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就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提倡建立培养档案,及时了解学生对自我和职业世界的认识状况,职业目标的实施以及职业素质与能力的提升等相关情况。
最后,加强实习单位或用人单位对其考核。这也是加强对培养对象持续培养和质量跟踪的重要途径。通过实习单位或用人单位对培养对象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的总体评价反映,总的来说,对培养对象实施合理的考核评价可以更直观地反映和掌握学生党建工作的水平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从而促进党建工作不断改进,确保党员质量。
[1]季佳,周媛.新形势下创新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1,(5).
[2]肖波.抓好“三注重”提高学生党员发展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04,(19).
[3]王邵华.关于高校学生培养对象培养途径的思考[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