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市罗庄镇城乡一体化研究
2012-08-15刘洋
刘 洋
(信阳师范学院 河南 信阳 464000)
一、罗庄镇城乡一体化发展现状
罗庄镇位于河南省邓州市西北边陲,地处邓州、内乡、镇平三县(市)交界地带,地域面积78.2平方公里。全镇辖22个行政村,81个自然村,273个村民小组,5.2万人,6.8万亩耕地。
1.规划与管理现状。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罗庄镇镇党委、镇政府把镇区总体规划、村镇规划、村庄小区规划列入议事日程,加快编制步伐。结合罗庄实际,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长远科学的要求,对罗庄、岭上等2个集镇和22个行政村进行了科学规划。在沿湍河过境的12公里滩涂地带发展片林生产;任岗、高庄、岭上等5个村形成专业养殖小区;冯坡、张宋、南古等村以龙腾板材和明星建材为代表的一批板材、建材加工企业也异军突出,全镇“村村有特色”“村村有品牌”。
2.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状。镇党委、镇政府坚持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通过发动群众筹资,动员在外工作和务工经商人员捐资等形式,共筹措资金186.9万元,共修筑水泥路面47.8公里,完成沥青路面11.5公里。同时,进一步加强集镇经营、交通、卫生等管理,实行划行归市、专业经营,建立了3个专业市场,集镇基础功能大大完善,辐射带动能力大大增强。集镇面貌有了新变化。
3.产业发展现状。罗庄镇立足农业乡镇实际,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夯实城乡一体化经济基础。蔬菜、林业、畜牧养殖、粮油加工等支柱产业,重点培育扶持了以养殖专业合作社、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社等为代表龙头企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进而形成品牌优势。同时,注重对新组建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进行引导,规范运作,先后帮助成立张宋杨树协会、林堡蔬菜种植协会、众象养猪合作社等。今年来,罗庄镇通过政府协调场地,协调资金进行大力扶持,共培育生猪存栏千头以上的大场12个,生猪存栏百头以上的养殖大户145户,顺利建成了高庄、王岗两个专业养殖小区。
4.社会保障发展现状。罗庄镇深入实际,合理确定对象,健全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2011年共投入五保供养资金76万元,发放特困户救助资金127.5万元。确保了农村弱势群体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镇敬老院连续三年获得南阳市先进,2003年还荣获省先进。2006年,结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出台,改镇85%的农民参加了新农合,全年兑现合作医疗资金76.8万元,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在2006年落实新农合政策,让农民得到实惠的促进下,2007年群众参加新农合积极性高涨,参合率达99%,总人数48788人。
二、罗庄镇城乡一体化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1.城市规模及辐射带动作用与统筹城乡发展不相适应。邓州地处南阳盆地中南部,位于南阳一襄阳一十堰小三角中心,起着承东启西的“桥梁”作用,但罗庄镇交通不够便利,因此邓州市对于罗庄镇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够明显;另一方面,邓州市作为一个中小城市和农业大市,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2.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配套政策不健全。第一、城乡统筹的财政投入机制不完善,在道路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等方面对农村投入不足,使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第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制度尚未形成,工业挤占农业、城市挤占农村资源的现象依然存在。第三、金融对“三农”的服务仍有许多不足,专业银行支工歧农,商业银行重工轻农,农村商业银行功能缺位,统筹城乡发展缺乏强有力的金融支撑体系。第四、城乡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不协调,农村土地征用补偿标准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用地紧缺,供需矛盾突出。第五、城乡社会保障差距大,农村保障水平太低,覆盖面不广。
3.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增收后劲不足。突出表现在:思想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技能素养方面,有一技之长的人不多,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国家政策方面,近年来,虽然国家加大了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但由于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业基础设施差、农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等原因,农业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十分突出。因此,不仅农民收入增加难,而且与城市居民收入的差距还在扩大。
4.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部分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一些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三是工作作风不扎实。一些农村干部作风飘浮,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四是村级集体经济十分薄弱。多数行政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村级组织难以正常发挥作用。
5.镇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是经济基础,没有强有力的经济后盾作支撑,城乡一体化发展只是一句空话。全镇有22个村(街),2009年财政收入仅为127万元,没有大型企业和工业,村级几乎没有集体收入,需靠上级财政转移支付才能维持正常运转,无法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财力支持。
三、罗庄镇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对策研究
1.实施“非均衡、重点发展、带动全局”的发展策略。梯度非均衡发展理论是以“效率优先”为基本指导思想的,它承认区域发展存在着不平衡的客观现实,并且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看成是产品生命周期的空间表现形式。在经济发展中,它要求利用“非均衡布局”模式来促进不同地区经济的共同发展。现在,极为分散的村落模式,不仅没有规模效应,更重要的是,这种布局事实上会直接影响到广大农村居民享受城市文明的成果。罗庄镇应根据资源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切实需要,有计划、分期分批的开发建设。要强化空间一体化,建立起强大的空间吸引域,切实有效地解决好村镇聚落分散、产业空间集聚度低、农业集约发展滞后的问题。
2.以激发农民创业为主线,促进城乡统筹发展。“难在农民增收上”是平原农村城乡一体化最紧迫、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唯有激发农民创业积极性,才能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能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获得持久动力。当前,推进城乡一体化要从实际出发,以促进农民就业创业为中心,以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和农业产业化进程为重点,以推进农村经济管理制度创新为动力,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农民增收。罗庄镇应该围绕杨树、茶叶、粉条、粮油加工、畜牧、建材六大支柱产业,完善产业化经营组织体系,积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加强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加大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创新力度,加快推进城乡一化发展。
3.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任务,提高农民素质。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是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者和受益者,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进程。罗庄镇一方面要加强基础教育,增加农村基础教育经费投入,努力提高农村中小学的现代化教育程度。另一方面,加强农民职业技术培训。要围绕提高农民运用科技知识能力、提高农民经营管理能力、提高农民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农民对政策的理解力和提高农民增收致富能力,开展各类培训工作,使“走出去”的劳动力有较强的务工能力,“留下来”的劳动力能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同时政府及文化部门应将“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纳入农技校等农民培训中,并在村民中广泛宣传,从而彻底破除迷信。除此之外,政府文化部门还应开展送科普图书、送电影、送戏下乡活动。
4.加大区域性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力度。加快推进城镇建设,必须创新投融资体制,建立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投资的多元化投资机制。一是要充分发挥政府财力对启动社会投资的杠杆作用,努力形成政府推动、多元投资、市场运作的城镇资本经营机制。二是动员大公司、大企业共同组建城镇开发公司,提高城镇开发建设的筹集能力和开发水平。三是鼓励金融机构向城镇建设提供中长期信贷,对农民按规划建房予以类似城镇购房贷款那样的信贷措施。四是积极吸引外来资本参与罗庄镇建设,特别是要将基础设施建设引向市场,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或投资建设城镇的公用设施。五是切实加大政府的投入,建立城镇基础建设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带示范性的中心镇、中心村的建设,并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贷款予以一定比例的贴息,发挥对城镇发展的拉动作用。
5.改善乡镇生态环境,逐步使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相互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在经过历史教训和积极探索后所提出的一条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协调的社会经济发展道路,是在满足当代人生产生活需要的同时,而又不损害后代人需求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佳发展方向。在今后的发展中,要进一步巩固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充分发挥农业基地的优势。坚持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效益农业、生态农业。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注意保护现有自然生态系统。环境保与资源开发相结合,保持地区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发展林业和改善城乡生态环境,逐步使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互协调。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规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行为的政策体系、法规体系、战略目标体系,建立自然环境、生态综合动态监测和管理系统、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统计系统,提高全社会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实施能力建设。
[1]邹军,刘晓磊.城乡一体化理论研究框架[J].城市规划,1997,(1).
[2]唐荣涛.在2007年罗庄镇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
[3]甑峰,黄朝永.国内城乡一体化研究进展与思考[J].城市研究,1999,(2).
[4]王振亮.城乡一体化的误区[J].城市规划,1998,(2).
[5]石忆邵.关于城乡一体化的几点讨论[J].规划师,1999,(4).
[6]吕萍.城乡一体化视角中贵州农村劳动力素质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