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书:站在三代领导人身后
2012-08-15张凡
在周家客厅里悬挂着三幅被放大的照片,周玉书分别站在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中央领导人的身后。“这是1966年国庆节观礼代表团在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主席接见时拍的,我们在中南海住了3天,10月1日登上了天安门城楼。”那一年,周玉书33岁,时任第24集团军72师炮团的二营营长,作为北京军区24军中学习毛泽东著作的积极分子,他被选入480人组成的国庆观礼代表团。
“大比武”带来人生转变
在迈入军营之前,家人给周玉书设计的未来是做个读书人。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16岁的周玉书开始参加革命工作,在乡里当文书,他很快就成为乡里的团支部书记。作为后备干部,他被列入了乡镇委员的考察范围。但“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使周玉书的命运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新婚刚3个月的周玉书辞别故乡,带着一腔雄心前往朝鲜。但就在即将跨过鸭绿江的时候,周玉书在广播里听到了板门店停战协议签订的消息。仗是不用打了,但军人还得坚守岗位。周玉书先是在炮兵部队苦练火炮分解,进而成为优秀炮手被送到郑州炮校学习,很快就成为军中的佼佼者。周玉书还写了很多结合时势的文章。由于文章契合时机,同时又有基层经验,周玉书因此逐渐成为所在团、师、军区的学习毛泽东著作的积极分子。
1964年,在时任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罗瑞卿的推动下,全军开展了军事“大比武”运动。作为24军的军训尖子,周玉书带队参加了北京军区的比赛。大比武的成功,使得33岁的周玉书第一次走进中南海……从炮手,到班长、副连长、营长、副团长,在军队里如鱼得水的周玉书风光无限。1967年,林
彪开始在军内掀起批判“大比武”的风暴,此前的尖子周玉书就此成为“反面典型”。接下来,就是他长达12年的冰冻期。
从战士到军长的起伏跌宕
“黑尖子”周玉书陷入上世纪60年代的政治漩涡中,在团里的民主生活会上被批判了4天。周玉书随后也从副团长被调整到司令部军训处任副处长,对他的评价是:“大比武的尖子不能胜任重职。”
从团队到机关,从指挥员改为参谋员,周玉书面临着艰难的自我调整。位于京承交界处的燕山,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但此地山高林密,地形相当复杂,周玉书开始琢磨这片山峰。此后他经常利用下部队和拟定作战方案的机会熟悉燕山地区地形,把燕山复杂的地形、气象、社会等情况归纳成简要易记的材料,后来又经过分析整理编写了《燕山兵要地志》,提出了《山区作战方案》的建议……周玉书之后被送了一个外号“燕山通”,当军中大将如粟裕、杨得志、李德生、肖华等几十位要员先后到燕山来考察时,带路介绍情况的人必定是周玉书。
1976年,周玉书突然接到上级的通知,要求他转业回到地方。在周玉书已经做好转业回家的准备时,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了,驻扎在承德的24军在第一时间接到了抗震救灾的命令。军长说:“周玉书,你带着一个团先去。”周玉书领着一团人,见人就救,整整三天没怎么吃饭,从废墟中救出了800多活人。等到救人结束,他们又忙着清理震区,搭建救灾帐篷,足足待了3个多月,直到冬天来临。抢险救灾回去后,周玉书荣立了一个三等功。其时,他的转业手续仍在上报中,一位北京军区的领导看后,奇怪地说:“这么好的一个干部,怎么让他转业呢,不要走了。”
邓小平重新出山后,为一些历史事实平反。1978年8月,周玉书这位副团12年的军事干部终于熬成正团职,一年之后就被直接任命为陆军第24军副参谋长,由正团直接升任正师,成为军队干部年轻化的代表。6年之后,周玉书被任命为24军军长。1990年1月,57岁的周玉书调任武警部队司令员。1992年,周玉书在中共十四大上被选为中央委员,次年1月调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负责驻港部队的组建工作。
从农家子弟一路追逐梦想直到晋升中将,78岁的周玉书用“七子”总结了自己的人生之路:30年代小孩子;40年代穷孩子;50年代学毛积极分子;60年代大比武尖子;70年代是大批判的靶子;80年代是挑重担子;90年以后就养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