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功利化与佛教的入世化:佳木斯佛教信仰状况研究
2012-08-15于秀丽
于秀丽
(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 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0)
佳木斯地区最早的佛教寺院是建于一九二五年的依兰县慈云寺,依兰县每年的农历四月庙会都在这里举行,对佳木斯地区的佛教信仰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较早皈依佛门的信众中有一部分是在慈云寺开始走上信仰之路的。目前佳木斯行政区划内最早的寺院是始建于1938年的“般若大佛寺”,后毁于战火,1990年改址重建于水源山,定名佛光寺。1990年至今,佳木斯地区共建成大小十座僧尼寺院,市区内有佛光寺、玉佛寺、妙觉寺;汤原县有愿海寺、净如寺;富锦市有永安寺、清林寺、观音寺;同江市有祥云寺;桦南县有圆觉寺。据佳木斯宗教协会2008年的统计数据,十处寺院中共有僧众32单,尼众102单,皈依居士数以万计。每年寺院各大法会期间,吸引来自东北各地的信徒参加,场面壮大。
在信徒中,据调查统计,女性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超过65%,中老年人的比例明显高于年轻人,占60%。信众来自各行各业,皈依佛门的原因各有不同,但90%以上出于某种功利因素。各个寺院在开展宗教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上有所不同,但都体现出入世的特点,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服务社会。在当今这个价值多元化、传统价值观念和信仰不断被解构的时代,“人间佛教”回答了佛教将如何发展的问题,也为佳木斯地区的佛教事业指明了发展方向。
一、信众的一般状况
佳木斯地区的皈依居士就其信仰佛教的原因可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由于受到家族成员的影响,而信奉佛教的。包括受到家族当中的长辈信奉佛教或作为民间信仰供奉如来佛、弥勒佛、观音菩萨等的影响,成年后接续信奉佛教的;也包括家庭或家族中的成员信奉佛教,劝说引导本人去信奉佛教的。在女性居士中,相互具有亲属关系的现象极为普遍。这一类信众,通常会把信仰佛教当作生活的一个部分,相信佛、菩萨可以保佑他们家庭、家族平安幸福,事事圆满,可以在任何时候救渡他们的一切苦难。第二类是本人无意间接触到佛教场所、佛教活动或佛教界人士,感受到佛教的某种魅力吸引从而成为佛教信徒的。这一类信众所占比例较低,在10%左右。他们通常有着较高的文化水平,或者较高的悟性,其信仰往往发自内心的追求与向往,功利性较淡,理性较强,一旦信仰就会很坚定。第三类是由于本人或家庭遭遇了重大的困难、不幸而求助于佛门,从而信仰佛教的。这一类信众信仰的理性水平较低,偏重于感性甚至具有迷信色彩,其信仰具有较强的功利性。
信众职业分布广泛,主要集中于有固定休假日和工作时间有弹性的行业中,包括农民、商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自由职业或无职业者以及离退休人员。佳木斯地区的佛教寺院都为净土宗,信众的修行方式以净土宗的修行方式为主,虽然对佛教经典有很高的热情和虔敬之心,但理解相对较浅,对佛教的理解体现出宿命论和感性化的特点。
信众信仰具有普遍的功利性,主要表现在:信仰目的功利性。通过个别走访和调查,信众都有明确的信仰目的,主要包括保佑家族平安健康、乞求疾病痊癒、保佑工作顺利、保佑孩子考上好学校、保佑生意兴隆多财多福、乞求生子、保佑家庭和睦、乞求消灾免难等。信仰行为的功利性。大部分居士只在个别的机会到寺院参加法事,而其是否参加和参加哪一个法会则取决于本人的时间安排和法会所能带来的好处。信仰对像的功利性。佛教属于多神宗教,不同的佛、菩萨有不同的愿力和神通,信众们通常选择膜拜能够直接给自己带来实际利益的对象,表现出用谁求谁的心态。也有些信众,见佛拜佛,礼多佛不怪。在信仰表达方式上的功利性。多数信众在信仰表达方式上主要表现为焚香、上供、向寺院做供养等,以期获得更多福报,需要时可以有求必应,体现出某种等利交换的心态。
二、寺院宗教活动的特点和作用
各寺院除佛历中的重要纪念日活动有相同的主题、相似的活动内容外,其他宗教活动由于各寺院出家僧尼情况不同和经常参与宗教活动的信众的情况不同而各异。但是,各寺院的活动都体现出明显的入世性特点,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为当地的慈善事业、文化和道德建设、环境保护、社会服务和保障等做出了贡献。
佛光寺在佳木斯佛教协会及寺院官方网站上公布了自2003年7月15日成立慈善会以来,所捐的各类项目及金额,主要用于济贫、助学、赈灾、救病和赞助公益事业,年均30余万元。[1]其他各寺院在赈灾济贫等方面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佳木斯地区佛教界支持民众文化教育事业,不仅为助学捐款捐物,而且在信徒中开展文化教育。通过研读佛教经典著作,使信徒提高文化水平。汤原县愿海寺为信徒制定修习课程表,要求信徒按照课程表进行学习。在调查中,许多文化水平不高的老居士,居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背诵佛教中的整部经文,理解教义,远远超过了她此前的文化水平。佳木斯玉佛寺在2010年邀请陕西古长安梵音团举行了新年梵呗音乐会,吸引五百余居士信徒参加,愿海寺每年春节都举办宗教庆祝活动,节目丰富多彩。
各寺院通过宗教活动,对信徒进行道德教育,倡导教育广大信众爱国、爱教、爱岗敬业,与人为善,待人以宽,敬畏生命,保护自然。许多教育内容直接来源于佛教教义,例如《无量寿经》告诉我们:家人眷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对于资生日用要“有无相通,无得贪惜”;甚至平时相处要“言色常和,莫相违戾”等等。加之寺院讲解法师深入浅出的阐述,在庄严的宗教氛围中使信众易于接受。有些寺院还直接用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经典来开示广大信众,提高道德修养,修佛先修身。如愿海寺曾在寺院中为广大信众讲解中国传统蒙学《弟子规》,以提高信众的修养。
由于佛教教义要求不杀生,并认为众生皆有佛性,受佛教的影响,广大佛教徒能够遵守戒律,爱护生命,保护自然,并能够为保护生态环境捐资出力。寺院所在地周围的生态环境通常好于其他地区,如愿海寺,坐落于亮子河原始森林中,寺院内鸟鸣蝶舞,自由自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各寺院经常组织放生活动,有大量居士参加,一方面出资购买解救被捕捉的动物,另一方面接受尊重其他众生生命,不杀生的教育,提高保护自然的自觉性。
佛光寺和愿海寺分别建立了安养院,为年老的居士提供一个生活和修行的场所,分担了家庭和社会的养老负担,并且由于佛教信仰,年老的居士身体和精神状况通常好于没有宗教信仰的同齡老人。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寺院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和实体,发挥着其在认识世界、组织调节社会关系、进行文化与道德的教育修养、团体心理认同和心灵慰藉以及灵魂的终极追求等作用。佳木斯地区的佛教界通过佳木斯佛教协会的统一协调,走出了自己的“人间佛教”之路。
三、走“人间佛教”的发展之路
“人间佛教”是由太虚大师所提出的“人生佛教”,经其弟子印顺大师修正而来。中国人民大学方立天教授在其论著《人间佛教的界说与人间正道的实践》中以太虚大师提出的人间佛教为引言,将人间佛教界定为:以现实人生为基点、以人的清净心为基础,通过大乘菩萨道的修持,达到完善人格,进而建立人间净土的佛教。台湾星云大师把“人间佛教”付诸行动,取得了佛教在台湾的迅速发展。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赵朴初一直在倡导推行人间佛教,他所编写的《佛教常识问答》一书中提出“我今学佛也要修学菩萨行”,“且不说今后成佛不成佛,就是在当前(八十年代初)使人们能够自觉地建立起高尚的道德品行,积极地建设起助人为乐的精神文明,也是有益于国家社会的。”在《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的报告中,赵朴初指出,“在当今的时代,中国佛教向何处去?……我认为在我们信奉的教义中应提倡人间佛教思想。它的基本内容包括五戒、十善、四摄、六度等自利利他的广大行愿。”“我认为我们社会主义中国的佛教徒,对于自己信奉的佛教,应当提倡人间佛教思想,以利于我们担当新的历史时期的人间使命”[2]。
走“人间佛教”的道路,“以出世精神,作入世事业”,使佛教信徒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自觉地以实现人间净土为己任,是佳木斯佛界正在践行的发展道路。佳木斯佛教协会明确提出自己的宗旨就是:协助人民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团结全市佛教信徒提倡人间佛教积极进取的思想,发扬佛教优良传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世界和平。通过“人间佛教”的实践,改变净土宗佛教一心念佛求往生的传统消极形象,倡导广大信众,积极入世,修在世间,不断提高信徒的精神境界和认识水平,传播佛教的智慧和慈悲,更好地发挥佛教团体的各方面社会作用,利乐有情,建设人间净土。
注释:
(1)佳木斯佛教协会工作报告.2009年。
(2)赵朴初.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法音,1983年第6期第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