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木垒县称谓及其历史演变

2012-08-15阿娜古丽阿不杜卡迪尔

黑龙江史志 2012年4期
关键词:汗国木垒回鹘

阿娜古丽·阿不杜卡迪尔

(新疆师范大学历史与民族学学院 乌鲁木齐 830054)

关于“木垒”的名称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的看法。牛汝辰先生认为:木垒系蒙古语,即“马头”或“大草原”之意(1);于伟清先生认为:木垒的名称是汉语名称,巴里坤的汉语名称中蒲类的音转(2);著名的维吾尔学者阿布都秀库尔·穆罕默德伊明认为:“巴里坤这个名称是从木垒这个名称发展而来的,m ori-bori原来是巴里坤的名称,在历史上是完整的连在一起的”(3)。综合各专家观点我认为木垒这个名称和巴里坤这个名称的形成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可能是从bori或者bari skul这些名称中形成的。

木垒哈萨克自治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东270千米处,地处天山东段北麓,准噶尔盆地东南缘。东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西为奇台县,南为鄯善县与哈密市相连,北为青河县,东北与蒙古人民共和国交界。地理坐标为北纬43°34′-45°15′,东经 89°51′-92°19′。国境线长达150公里;全县总面积17 700平方千米,总人口86 344人(2003年)(4)。南北长130千米,东西宽110千米,总面积13 515平方千米,西距昌吉回族自治州首府305千米。海拔是3 000米,基本上是沙漠、平原、高原这样的地形地貌。

木垒的历史非常悠久,从目前已知考古情况来分析,天山北麓的木垒,奇台与吉木萨尔附近的一批遗址,石器、铜器和彩陶,可以看出早在3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从事农田开发、耕作、放牧和狩猎活动,考古学家也鉴定这个遗址属于新石器后期(5)。此外,1971年在位于木垒县西南的巴里其二古的“维吾尔沟”发现了一个遗址,挖出了大量的石锤、石锄、骨制弓箭、骨制针、青铜刀、青铜制造的耳环等生产和生活用品。除此之外,还发现了羊骨、牛骨、狗骨,经专家鉴定这个时间为三千年前(6)。由此可以看出,在此地生活的人们靠畜牧、耕作、狩猎来维持生活。我们现在已经确定了,新石器时代在这里很早就已有人类居住。那么,最初居住在这里的是什么人呢?新疆是丝绸之路经过的重要交通要道,历史上就有很多民族相互交往、融合,生活在一起。大约公元前几个世纪以前,地中海东部的人种经过中亚进入新疆西部,逐水草而居,逐渐与本地人融合,被称之为塞种人(7)。公元前3000年后期至2000年初期,印欧语系的人们,因为一些主客观原因离开了自己的故乡,迁移至不同的地区。这一部分人,沿着通向西域的河流向东迁移,到达了帕米尔高原和天山附近,并逐渐适应了那里的生活环境。他们是属于最原始的印欧语系的吐火罗人(8)。除此之外,吐火罗人沿着丝绸之路向东迁移时,经过焉耆和龟兹,也和塔里木盆地西部和北部的人们进行了民族融合。根据上述论断,木垒地区是塞种人和吐火罗人的发源地。

我们来看一下不同时代的木垒县历史概况:

1.匈奴之前的木垒

据“汉书·西域传”记载,西汉初年,生活在西域地区的居民多是处于相互分割状态的城邦和行国,史称“三十六国”。后来分为50余国。当时木垒属于蒲类国,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新疆建置志》载:汉蒲类后国在今木垒河北部。

2.匈奴时期的木垒

匈奴是我国古代的北方民族,春秋战国时期,他们就游牧在蒙古高原上。当时各诸侯国逐鹿中原,无暇北顾,匈奴乘机向南发展,活动在阴山河套地区。这里气候适宜,沃野千里,草木茂盛,与内地联系方便。匈奴凭借这些有利的条件,发展了游牧经济,很快壮大起来。公元前209年冒顿射杀其父,做了单于,成为匈奴奴隶制国家的创始人(9)。在这个时期匈奴控制了东起辽河,西至葱岭,南抵长城,北达贝加尔湖的广大地区,结束了北方游牧部族互不相属的分散局面,实现了北方地区的统一。莫顿单于把这辽阔的疆域分为中、左、右三部分。天山南北广大地区属匈奴右部,派日逐王作这个地区的最高统治者。“日逐王置僮仆都慰,使令西域,常居焉耆、危须、慰犁间,赋税诸国,取富给焉”(10)(《汉书·西域传》)。僮仆都慰的任务是向西域各地征收赋税。从此以后木垒被列入了匈奴的管辖范围之内。

3.西域都护府时期的木垒

公元前60年匈奴老单于死,内部王位争夺激烈,驻西域的日逐王先贤掸怕遭杀害,派使者与郑吉,表示归服汉朝。汉朝封先贤掸为贵德侯,匈奴设在西域的“僮仆都慰由此罢,匈奴益弱,不得近西域”(11)。继之,汉朝任命郑吉护车师以西北道,统管南北道各地,号曰“都护”。郑吉立幕府,治乌垒城(今轮台县境)。汉朝建立西域都护府之后蒲类国被划入了西域都护府的管辖范围之内,因为木垒当时是在蒲类国范围之内,因此,它也自然而然的被列入了汉朝版图。

4.柔然汗国时期的木垒

匈奴人被赶走天山附近以后,西域原有的几十个地方政权相互间展开了激烈的兼并。结果,天山以北,有乌孙国和车师国;天山以南有焉耆、龟兹、鄯善、于阗和疏勒五国。天山南北出现了七国对峙的局面。这种政治格局给鲜卑、柔然、高车、厌哒(音译yanda)等诸多民族在西域这个政治历史舞台上的活动与角逐提供了条件。402年,柔然首领其势力范围从西部焉耆到东部朝鲜广大地区。因此,木垒被列入到柔然人的管辖范围之内(12)。487年,柔然汗国内部发生矛盾,趁部落被解散之机,高车人阿伏至罗和他的堂弟穷奇乘机率部众“西叛”,由蒙古草原经阿尔泰山进入吐鲁番地区的前部(交河)西北,自立为王,建立高车王国。阿伏至罗称为“侯娄匐勒”,意为大可汗,穷奇称为“侯倍”,意为“诸主”(13)。因此木垒列入到高车国的管辖范围之内。

5.突厥汗国时期的木垒

突厥是我国古代北方和西北地区的一个重要民族。突厥先民最早游牧于叶尼塞河上游,由于匈奴压迫和侵扰,被迫南迁于贪汗山,即天山主峰博格达山。5世纪中叶,柔然势力进入准噶尔盆地,突厥被迫迁至金山(今阿尔泰山)南麓。初期突厥人为柔然贵族锻冶铁器,以此被柔然可汗称之为“锻奴”。柔然贵族政权后期,被他奴役的民族不断进行反抗斗争,尤其是高车与柔然之间长达30年的争战,大大消弱了柔然政权的实力。突厥乘机于552年建立突厥汗国,首先击灭柔然汗国的残存势力,统一了漠北。以后又击败了厌哒,东败契丹,北并结骨(柯尔克孜)(14)。结果当时突厥汗国的版图“东自辽河以西,西至四海(今里海)万里,南自沙漠以北,北至北海五六千里”(《周书·突厥传》)。583年突厥汗国分裂为东西二部之后,木垒先属于东突厥汗国后来又属于西突厥汗国。但是,唐朝乘突厥分裂之机逐渐扩大自己的领土,630年灭亡东突厥汗国,657年灭亡西突厥汗国。640年,在西域建立“安西都护府”,并设北庭都护府。当时在木垒设蒲类县,受“安西都护府”领属,后又北庭都护府管辖(15)。那时,木垒这个名称由“蒲类后国”变为了“蒲类县”。

6.鄂尔浑回鹘汗国时期的木垒

回纥一般被认为是铁勒的一部分。至6世纪末回纥与薛延陀成为铁勒部落联盟中最大的两个集团。7世纪初,由于回纥势力日益强大,脱离铁勒部落联盟,以回纥俟斤时健为君长,建牙于色楞格河形成了最初的回鹘政权。646年回纥首领吐迷度发兵反抗当时雄霸漠北的薛延陀,薛延陀汗国土崩瓦解,部落多归附回纥,遂称霸于漠北。吐迷度统一了漠北铁勒各部,自称可汗。740年打败了后突厥汗国以后,疆土不断扩大,东起大兴安岭,西至天山北部,南起河套地区,北至贝加尔湖。回鹘汗国在强盛时期其势力达到阿克苏、疏勒、于阗、叶尔羌以及费尔干纳等地(16)。788年时,回纥可汗上表给唐朝,要求改名为回鹘,“鹘鸟”是回旋的大鸟,“义取回旋轻捷如鹘也”含义,唐庭予以批准。790年的争夺北庭战争之后又占领了天山北部的北庭、高昌等地,当时木垒被称之为“蒲类县”并属于回纥汗国的管辖。

7.高昌回鹘汗国时期的木垒

840年由主客观因素而灭亡的鄂尔浑回鹘汗国的部众被迫进行大迁徒。西迁的一支回鹘部众,经巴里坤草原驻牧于天山以北。这时北庭、西州为吐蕃所控制,回鹘无法进入。这一支回鹘部众经过奋斗,日益强盛,866年在庞特勤的领导下以高昌为中心建立起高昌回鹘政权,史称“高昌回鹘”。高昌回鹘很快从游牧转向农业和定居,其势力更加强大,疆域东起哈密,西至阿克苏,北至伊犁河,南距吐蕃(今和田、敦煌间)(17),称为横跨吐鲁番、塔里木和准噶尔三个盆地的政权。848年吐蕃人被驱出之后开始统治了北庭等地(18)。当然,当时蒲类县属北庭,木垒也被列入到高昌回鹘汗国的管辖范围之内。

8.察合台汗国时期的木垒

1206年蒙古著名首领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各部,称为全蒙古的大汗。尊号为成吉思汗,意思是“无比伟大的可汗”。成吉思汗在完成了全蒙古的统一,建立了蒙古帝国后,为了让他的兄弟、子孙各分土地,共享富贵,决定向外扩张降服蒙古境外政权,于是向周边邻国发动了具有很大掠夺性、破坏性的战争。成吉思汗西征时,曾来到木垒境内的独山城,鉴于空无一人,增派人迁移唆里米国六十户人于此,并锡月朵失野纳都督印章,兼独山城达鲁花赤。1209年高昌回鹘汗国的可汗巴而术·阿而忒·的斤臣服蒙古人之后,木垒便归在了蒙古人的管辖范围之内。因1251年蒙古人在吉木萨尔设别失八里等处行尚书省管理天山南北,此地被列入到这个行尚书省的管辖范围(19)。但是,成吉思汗在位时把这一地区封分给次子察合台,所以木垒便归为了察合台汗国的管辖。

9.准噶尔汗国与清朝时期的木垒

明末清初,瓦剌以卫拉特之名称崛起于我国西北。当时,喀尔喀蒙古游牧在今蒙古北部,称“漠北蒙古”;察哈尔部蒙古游牧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称“漠南蒙古”;卫拉特蒙古游牧于天山以北和伊犁河流域,称“漠西蒙古”。16世纪,准噶尔游牧于伊犁河上游地区。在这个时期天山南北的苏非派人士在人民群众中引起混乱的同时,无辜的人民又受到了准噶尔汗国的压迫。木垒也在准噶尔汗国的统治之下,统治时间延续至清朝统一天山北部。1757年6月,清朝军队将准噶尔首领阿莫尔萨那驱出了新疆。1762年建立伊犁将军府开始管理天山南北。这个时期,清朝将木垒的蒲类县这个名称改为了穆垒,后“穆垒”又逐渐演变为“木垒”。清政府平定准噶尔部后,在东吉尔玛台(今木垒县东城镇)建奇台堡,设管粮食巡检一员。宁远大将军岳钟琪征伐准噶尔部时,曾率领一部分将士移驻木垒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设奇台县,木垒归奇台县管辖,隶属于巴里坤西府(20)。

10.中华民国时期的木垒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同年5月18日杨增新任新疆督办。民国6年(1917年)木垒设县佐,隶属奇台县管辖。民国19年(1930年)木垒正式建县,因县城位于木垒县河东岸,取名为木垒河县(21)。木垒河县隶属迪化行政长官公署第一行政区。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木垒

新疆和平解放后,1950年4月成立木垒河县人民政府,隶属迪化专区管辖。1954年3月,木垒河县改名为木垒县。同年7月,经政务院批准成立木垒哈萨克自治区。1955年2月改称木垒哈萨克自治县。1958年5月,乌鲁木齐(原迪化)专员公署撤销,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划归昌吉回族自治州至今(22)。

总而言之,木垒哈萨克自治县是丝绸之路经过的重要交通要道,历史上就有很多民族相互交往、融合。木垒在各个时代被称为“蒲类后国”、蒲类县、穆垒、木垒、木垒河县以及木垒县等。直到这个地区被称为“木垒哈萨克自治县”为止,在历史上它都属于不同的汗国,见证了很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事迹。

注释:

(1)牛汝辰,著.新疆地名概说.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3月第1版:142页。

(2)于著.新疆地质结构变化与地名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版 128页。

(3)阿布都秀库尔·穆罕默德伊明.天山东麓古迹考.新疆大学学报,1989年第4刊 87页(维文)。

(4)王胜兵,沙砚勤著.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地方志.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大事年表):2-41。

(5)穆舜英著.新疆考古三十年.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6月第1版:182-186页。

(6)王胜兵,沙砚勤著.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地方志.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大事年表):2-41。

(7)韩康信著.新疆古代居民的种族人类学研究和维吾尔族的体质特点.西域研究,1991年第2刊:15。

(8)阿不力克木·阿不都热西提著.吐火罗人与丝绸之路.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刊:78(维文)。

(9)汉书·西域传。

(10)王胜兵,沙砚勤著.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地方志.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大事年表):2-41。

(11)王胜兵,沙砚勤著.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地方志.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大事年表):2-41。

(12)李延青著.北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刊:514-529。

(13)李延青著.北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刊:514-529。

(14)王胜兵,沙砚勤著.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地方志.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大事年表):2-41。

(15)华涛著《8-10史记西域历史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刊 4页

(16)王治来,周锡娟译.世界境城志.65页

(17)王胜兵,沙砚勤著.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地方志.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大事年表):2-41。

(18)王胜兵,沙砚勤著.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地方志.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大事年表):2-41。

(19)木垒年鉴编纂委员会.《木垒年鉴.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10月。

(20)(21)王胜兵,沙砚勤,著.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地方志.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 7月第 1版(大事年表):2、10、13、41。

[1]岑仲勉著作集.汉书西域传地理校释.中华书局,1981年2月第1版.

[2]陈世明,五福环著.二十四史两汉时期西域史料校注.新疆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

[3]陈世明,孟楠高著.二十四史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史料汇编.新疆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

[4]柏青主编.新唐书·西域卷.刘正平,刘起,何德张等译编.商务印书馆,2002年1月第1版.

[5]苏比海著.新疆乡土志稿.1990年3月第1版.

[6]库尔班江·阿布利米提,帕力塔洪·艾吾拉洪著.新疆地名语源词典.新疆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7]阿合买提·苏来曼著.鄂尔浑回鹘汗国简史.新疆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维文).

猜你喜欢

汗国木垒回鹘
试论颉跌利施可汗对后突厥汗国的贡献
威慑力满满的元朝
生命的源起,种子
从康泰真碑看蒙古汗国地方治理模式特色
浅析回鹘与契丹的关系
论唐与回鹘关系的历史转折
蒙古征服的遗产
一种不曾存在过的历史纪年法
木垒美地
此心安处是吾乡(外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