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行为失范与优化

2012-08-15金虹英

运动 2012年5期
关键词:体态语手势口语

金虹英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余杭中学,浙江 杭州 311121)

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行为失范与优化

金虹英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余杭中学,浙江 杭州 311121)

新课程理念洗礼后的教师由以前的教书育人变化成导学育人的教学行为,其行为变化主要体现在渐变性、艰难性、多元性、创新性、整合性、专业性6个方面上。本文对中小学体育教师行为的研究,旨在帮助教师更有效地进行自我剖析,自我提高,从而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行为;失范;优化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改革对教师行为也提出了“创新性、民主性、综合性、反思性、合作性和职场化”等6点要求,经过新课程理念洗礼的教师由以前的教书育人变化成导学育人的教学行为,其行为变化主要体现在渐变性、艰难性、多元性、创新性、整合性、专业性等6个方面上。可以说,整体上出现了向好的发展态势。但是,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行为失范,还存在优化必要性。

1 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行为失范分析

要对教师教学行为失范进行分析,首先就要知道什么样的教师行为是规范性的,这一点非常重要。目前,对于教师行为规范的界定国内有很多种,笔者比较认同王清生先生的界定。他认为:“教师行为规范是指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必须遵循的教育指导思想和进行教育活动的基本准则,是国家为教师规定的教育原则、教育规则、言行标准、职业修养和各项纪律,它要求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认真对待、严格遵守。”我们在从失范一词源头来分析,“失范一词,源于希腊文,在 16世纪的神学中是指不守法,尤其是亵渎神”。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教师的行为要求标准也有所不同,周光辉、梁建勋、张伟等人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行为(主要是指教学行为)基本上又可以分为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语言行为主要包括讲解口令和提示等。非语言行为主要包括教师表情、身体姿态和动作示范等。”

通过对教师行为的基本了解后,我们来对体育教师行为进行一些剖析。新版的体育课程对体育课的性质界定更是突出了其身体练习和教师的示范。赵超君认为体育教师教学行为是“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为达到一定教学目的而采取的所有行为和活动。它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教学设计中所表现的教学行为,另一个是在教学中所表现出的具体教学行为。”基于对这个界定的理解以及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体育教学行为研究包括与教学策略、教学设计有关的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具体教学行为两个层面。对于教学过程中的教师教学行为又可以分成语言类和非语言类。语言类行为有“讲解、提示、口令、表扬、批评、布置任务”等。非语言类行为有“场地器材布置、示范、保护帮助、表情、姿态、手势”等。对体育教师教学行为失范研究的另一个前提就对传统体育教学行为特征的分析。赵超君在《扬弃还是抛弃?——体育教师传统教学行为特征的分析与思考》一文中对其进行归纳,认为传统体育教学行为具有“讲究言行规范、组织教学严密、重视动作技能、过于注重主导、关注运动负荷”等5个特征。而通对传统体育教学行为特征的分析,薛振东认为目前体育教师教学行为失范的类型主要有“目的取向型行为失范、价值取向型行为失范、情感型行为失范、传统型行为失范”等4类。而失范的内容主要有“为师失敬、从教失廉、执教失职、管理失策、关系失衡、情绪失控、言语失体、仪表失态、治学失谨”等9种。造成这些教学行为失范的原因是诸多的,但笔者认为主要的有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社会压力、教育观念、法律意识等。

2 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行为优化

“所谓优化就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多种技术要素的形成、选择、组合、调控,处于最佳的状态,获得最高的质量。”研究认为,教师行为的优化需基于两个阶段上完成,第一阶段从新教师到熟练教师,第二阶段是从合格教师到优秀教师的阶段。那么,我们共同关心的问题就是怎样才能实现这种优化?传统的教师成长,主要是靠教师个人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积累。我们常说涌现出一批优秀教师,“涌现”即从众多一般中突出出来。这是一种自然提高方式,但这样的涌现有着有着以下5个缺点,即周期长、成功率低、代价大、优化程度不高,再生能力弱。可以肯定的说,体育教师成长也必定会出现以上的问题,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优化,目前对其各学者提出了很多可以借鉴的策略,而笔者则认为可以从体态语的优化、教师口头语的优化、课堂管理的优化等3个方面进行。

2.1 体态语的优化

有学者认为教师的课堂教学,也是在“台”上的一种活动,这个台不是舞台而是讲台。笔者认为教师在讲台上是在讲课,不是在表现情节或技艺,但他总是要呈现给学生一种姿态,做许多示范性的动作。这些人体姿态、动作构成了表示意义的信息传输系统,行为科学称之为体态语。它包括面部表情、眼神、手势、身姿和其他动作,是教学中一种重要的言语辅助形式。体态语对教育工作的意义是不难理解的。通过课堂观察可以看出,一堂优秀的课堂教学不仅得力于好的有声语言,也必然伴随着自然、得体的体态语。教育对象的年龄越低,这种人体参与在教育过程中所占的比例就越大,中小学较之大学教师,幼儿园教师较之中小学教师就更为明显。那么体态语的作用有那些呢,笔者认为有“补充、强化教学信息,沟通、交流情感,调控交际过程”。

体态语根据动作部位不同而分为若干种类,每种体态语都有自己相对特定的一种或多种动作方式,而每种方式都含有相对特定的某种或某种范围的意义。我们在这里将其分为姿态语、手势语、面目表情三大类。以手势语为例,手势是指用来表情达意的手和胳膊的动作和造型。不同的手势造型,都能表达人们潜在的内心的各种微妙的情感。所以,在戏剧、音乐、影视、舞蹈界都称“手是第二个脸”。按手势在教育教学中的功能特点可以把手势分为情感手势、指示手势、象形手势等。优秀教师都是以大方文明、自如得体的手势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绪。在优化方面,笔者认为教师讲课时的手势应服从教学内容的需要,阐述、分析时手势要柔缓舒展,不能匆匆收势;讲关键字句时手势应迅速有力不能平铺直叙;归纳、总结时手势应慢慢收拢不能随意乱挥。

2.2 教师口头语的优化

口语就是口头言语,是在口头上使用语言。为了确切弄清楚口语的含义,对以下几个问题还应有具体的了解。另外,对口头言语行为不能只理解成说话一种行为,它包括说和听两个方面。说话是为了叫人听的,没有人听的话没有意义;有时听了还要针对听到的再去说,所以口语交际是包括说和听在内的整个言语行为和过程。而且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与一般口语不同,教师职业口语的特点是规范性、教育性、科学性、生动性和可接受性。教学口语是包含知识信息的言语,是富有启发柱、教育性的言语,是以教材为蓝本的经过加工的言语,是以讲析为主的言语。

教学口语的语音训练主要包括响度训练、清晰度训练、流畅度训练、修辞训练等。其中响度训练包括响度不宜过高、过低要有变化;而清晰度训练主要包括教学口语不清晰的情况训练,清晰度不清主要有以下几种:发音器官的运动不到位造成语音含混,尾音不清晰,音节与音节之间发生再拼合现象,语音的力度太弱,声音飘忽,语音朦胧,必须注意纠正,才能保证语音的清晰度。再则就是流畅度的训练,所谓流畅度是指教学口语语流顺畅的程度,即要求教师在讲说一相对完整的话时,做到不绊嘴,不打嗑。语流“拥挤”,会使人听不真切。教学口语不流畅的表现如下,选词“卡壳”,话语吞吞吐吐,语流中断,沉吟时间多而长,口头禅太多等。这主要是须加强语言实践,从改善内部言语向口语转化的环节入手,并多练习快速朗读、快速解说等口齿运动,以提高话语的流畅度。

2.3 课堂管理行为的优化

体育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主要有对教材、学生、教学过程和时间4个方面。在常态的体育教学中一般将其分成开始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而课堂管理的过程是贯串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并不局限于一节课的某一段时间里。管理行为从课始问候开始到下课铃声响起结束问候语,体现在每一个环节当中。对课堂管理行为的优化可以从课堂教学节奏的调控、课堂教学的心理效应、课堂行为的评估和优化标准等几个方面进行。

2.3.1 课堂教学节奏的有效调控 所谓课堂教学的节奏就是指教学过程中各种“可比成分”联系不断的交替,在时间上以一定的次序,有规律地重复出现的形式。这些可比成分包括教学的深度、坡度、密度、速度等。教学的深度就是学生掌握所学知识要达到的程度,它是优化课程教学的基础。坡度也称梯度,教学中要善于引导迁移,巧设坡度,注意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目前,比较流行的做法是采用降破的方式,即从问题的本身出发,按照思维训练的要求,逐步分层递进地启发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在课堂教学节奏优化上力争做到结构严谨,忌松忌散;设置波澜,忌平忌淡;预留空白,忌直忌浅。

2.3.2 课堂教学的心理效应的有效掌控课堂效应是指课堂所产生一定效果的一些规律性心理现象,例如,异性效应。心理学中把男女交往、接触过程中产生的吸引力、凝聚力、协调力、增力、开心、保健等心理现象,称为异性效应。其表现是“有两性共同参加的活动,较之只有同性参加的活动,参加者一般会感到更愉快,干得也更起劲,更出色。这是因为当有异性参加活动时,异性间心理接近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因而会使人获得程度不同的愉悦感,并激发起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由于异性具有的性别个性互补作用、个性情感互补作用,个性气味促进作用和性别取悦作用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异性效应往往是随着学生的年龄增大而增强,教学中利用这一效应原理提高练习积极性、质量的例子非常多,例如,在耐久跑练习中设置成异性监督练习法、异性同组互助练习法等。

2.3.3 课堂行为评估和优化标准的设置合理性 实践证明,课堂行为不是简单的教学形式、手段、方法和技能的构成体,而是一个包括交和学两个动因在内的、结构复杂的、内容丰富的目的性行为。因此,对教师的课堂行为评估和优化标准方面,笔者认为,即有教师的自我评估(组织性、明确性、不要故意造作、注意自己的年龄、做事要前后一致、不要过于敏感、避免争吵、避免发脾气、尽量避免使学生难堪)、克服课堂教学中的随意性行为(教学无计划、教案不规范、行为太随便、知识有错误)、不良教学行为矫正(专横型、放任型、偏向性、唆使型)3个方面的认识不可少。

总之,中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表现出的行为失范还有很多,其优化的策略也有很多。本文只是例举了其中的一部分及部分优化策略。笔者相信,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手段的丰富,教师的行为失范必然会减少,优化策略必然会增多。

[ 1 ] 薛振东.体育教师行为失范研究[ J ].教学与管理,2010(5):151-152.

[ 2 ] 王清生.体育教师行为失范及调控[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6):31-32.

[ 3 ] 周光辉,梁建勋,张伟.新课标下体育教师教学行为探析[ J ].中国成人教育,2010(13):158-159.

[ 4 ] 赵超君.扬弃还是抛弃?——体育教师传统教学行为特征的分析与思考[ J ].体育教学,2006(1):11-13.

[ 5 ] 傅道春.教师行为优化教程[M]. 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

G807.0

A

1674-151X(2012)05-114-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2.05.052

投稿日期:2012-02-28

金虹英,中教一级,本科。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体态语手势口语
口语步步高 说一说“洗”
挑战!神秘手势
课堂教学中教师体态语的作用
酒中的口语诗
胜利的手势
女大学生体态语优化课程建构与训练技巧研究
口语对对碰
职业院校文化教师体态语的教育功能及其实现
认手势说数字
英语教学中体态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