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谈“研习型”师范教育教学模式的主体实践

2012-08-15徐开金马兰芳

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研习研究性教学模式

徐开金,马兰芳

(扬州职业大学,江苏扬州 225009)

高职师范的“研习型”教育教学模式,既是一种理念[1],也是一种实践,还是一种评价。而要真正把这一理念变成现实,收获预想的实效,还需要通过师范教育教学的具体实践去实现。因此,“研习型”师范教育教学模式同时是一种具体的实践,一种围绕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和素养的培养方案,这个培养方案由三个基本主体的实践构成为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共同展现师范教育教学在不同环节上的教学智慧。这三个实践主体分别是办学单位(学校或院、系)、教师和学生自己。

1 学校管理层次的实践

办学单位作为实现研习型模式的主体,在整个实践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它要完成模式的构建、模式的计划落实、模式的实施、监督、管理,以及模式实施效果的评价等具体任务。

1.1 模式的构建

这是在研习型模式理念确定后,根据这一理念的相应要求,选择何种途径来实现模式理念所确定目标的具体过程。学校不同,构建模式的具体实施者不同,模式理念变现的途径也将不同,所以才有各个办学单位的特色。在模式构建的实践中,我们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梳理好“研习型”教学模式的具体要求。把研习型教学模式落在实处就是要通过具体的要求来体现,这些要求应该是一组涉及到教学和管理、技术和品格、知识和能力的综合性要求,具有比较完整、全面、可行、有效的特点。比如要求调整教学计划,确定核心课程;要求教师布置研究主题,学生完成项目研究;要求学生增加自习时间;要求管理部门开设讲座,加强对外科研交流等等。

1.2 模式的计划落实

即通过教学计划,准确反应研习型模式的要求。教学计划是我们从事具体教学实践的总纲,它规定了教学时间、教学任务、教学方式和考核形式等等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研习型模式的具体要求必须较好地反映在教学计划中,才能真正落实在教学实践中。比如可以在教学计划的培养目标中突出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内容;在培养规格中可以突出培养学生具备研究性学习技能和习惯的内容;在专业核心课程中可以突出专业核心课程在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技能方面的要求,如课时保证,小论文布置等等。

1.3 模式的实施监督和管理

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研习型模式将付诸实施。在实施过程中,管理是否到位,监督是否及时,都会影响“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效果,比如作为管理部门要及时安排课后讲座;要检查核心课程的教学情况;要了解学生课后自习的情况;要协调可能出现的种种教学问题;要对相应的活动提供必要的资助,诸多环节都是保证研习型模式顺利进行的管理和监督内容。

1.4 模式实施效果的评价

管理中的评价,是为了保证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和各项措施都能与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相适应。管理中的评价大多分散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比如,最初的教学计划制定的评价,是否合理可行,能不能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学过程中的评价,通过听课和学生座谈收集不同的反馈意见进行评价;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通过考试考查方式进行。从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角度看,专业学习的考试考查方式需要注重平时成绩,在平时成绩中需要注重对学生课后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需要把学生在研究性项目任务中的表现计入评价结果。这也是一个需要研究的环节。

办学单位要完成好以上这些任务,需要做许多功夫之外的努力,这些努力全都体现在“优化”要求上。比如,要优化好自己的管理队伍,这支管理队伍要能统一思想,认真落实,不走过场,要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要优化自己的管理结构,使管理结构设置合理。在目前高等师范教育向综合型结构发展的趋势下,师范教育的管理呈现出三种不同的管理结构安排,即,独立建制型、职能整合型和职能提升型三种模式。[2]每种结构形式都有利弊,需要优化,高职师范也存在综合化的现象,如何借鉴高等师范教育的管理结构模式做好自己的优化工作也是其面临的一个难题。还要优化管理制度和政策。让制度的激励作用和警戒作用得到准确表现。

2 教师主体的实践

教师主体在研习型模式的实践中,具有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承上是要把办学单位的教学目标理解透彻,使之在自己的专业教学中体现出来,通过教师的教学环节,帮助学生完成目标教学任务。启下是要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情况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并通过对学生的管理,培养起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果。

在研习型模式理念下,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要适应于研究性学习的要求,这对一般教师来说,需要有个调整改变的过程。因为,在确立“研习型”教学模式理念之前,我们更习惯于传统的传授知识的教学实践。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多的是老师单一的课堂讲授,所谓“满堂灌”,这样的方式是老师只管讲,学生被动地听,课后学生各自根据自己的自觉性去钻研专业内容。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较容易、较快地积累知识,但在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上,由于在教学端没有主动地、系统地、针对性地做出要求,其结果只能是少数学习自觉性高的学生通过自己主动地去思考问题,查阅资料或请教老师,最终提升了自己的研究性能力,但对更多的学生来说就无从做到了。说到底传统方式的不足就在于,老师和学生都缺乏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意识。所以,构建研习型模式,首先要强化教师的意识,要求教师从传统的教学方式中调整过来。

研习型所要的教学方式,关心的是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实质是要培养学生学会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释事理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方法,其基本素养表现为,培养学生主动思维,规范思维的习惯。为此,在教学中,老师就要根据所教专业内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能自己解释问题。比如,教学经济学原理的经济学定义时,西方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资源稀缺进行资源配置最优的学科。[3]在对这一定义做解释时,我们就可引导学生思考,解决资源稀缺问题的学科难道只有经济学科才去研究的吗?解决这个问题是不是只能通过经济学理论去解决呢?我们可把这样的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布置学生的作业,让他们课后去查资料,去思考,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动脑子,锻炼思维能力。通过思考最终我们都会明白,解决资源稀缺问题的学科不只是经济学一门,哲学、伦理学、宗教学都在做这样的事,特别是不同的宗教学派都倡导节俭、节欲,这是有很深社会学意义的,因为稀缺性与人类的欲望有关,欲望无限,再多的资源也是有限的,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经济时代,懂得这样的道理对我们理解生存和人生非常有益,明白了这个理,我们更能端正对待经济学的态度,经济学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万能。所以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就是要在专业知识讲授的过程中,不断地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性思考,并与学生共同求索的过程,这样的教学可能经常需要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师生互动,这往往成为教师钻研课程教学的关键,也是反映不同教师教学质量差别的评价点。

显然,教师要做好研习型实践,也是要付出艰苦劳动的。

首先要理解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强化自己的研究性学习意识,缺乏这样的意识,很难自觉地在工作中体现,甚至会出现对这种做法正确性怀疑或者消极抵制,这都会削弱我们的整体办学实力,不利于研习型模式的构建。

其次,教师自身需要具备研究能力。如果教师本身不具备研究性能力,就不能在自己的教学中发现可研究的问题,就无法指导学生从事研究性思维的训练。

再次,老师要从原来的教学方式中跳出来,要对所教课程的教学计划、大纲和教学方案作颠覆性的改革,这对熟悉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人来说是一次艰苦的磨练。

3 学生主体的实践

学生主体是“研习型”模式的最终实施者和收益者。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的所有作为最终都要在学生的学习实践中得到贯彻落实,所有的教学任务才能真正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的学习实践也是研习型教学模式运行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主体的实践,包括如下主要内容。

3.1 了解专业的教学制度,明白学习权利和义务

这个实践说白了就是要经常学习学校的教学规章制度。学生只有了解了学校的教学制度,了解学校给予自己的学习权利和对学生学习的要求,才能有效地配合学校和教师的教学,把自己的份内事做好。比如,实行学分制的学校,学生有权利跨系科、跨专业选课,学生也可以通过自己取得的其它学习成果获得学分奖励,还有特殊的课程免修的规定,特殊的休学规定,这些给学生的权利,实际上给予了学生部分学习的主动权,如果学生不了解这些制度,就很难科学地规划自己的的学习生活,就会感到学习的义务增多、学习的负担加重。

3.2 合理安排学习计划,及时完成学习任务

这个实践说白了就是要主动学习。研习型学习模式,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的任务比传统教学要多,比如,布置学生小论文,师生互动,专题讨论等等,在这些不同的形式中,如果学生不配合老师的要求做,教学过程就难于进行,教学效果也无从谈起。只有学生积极配合,把该自己完成的任务准备好,才能在教学环节中顺利过渡,对学生个体来说学有收获,对其它学生来说也不会因为某一个人的角色缺位而受累。整体的研究性教学才能顺利进行。

3.3 利用课余时间,围绕课题延伸知识学习链

这个实践说白了就是强调课后自习。研习型学习模式,改变了课堂教学与课后学习的关系,使课堂学习的主要任务成为老师引导学生作学科内容学习的环节,更多、更深、甚至更重要的学科内容需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继续钻研才能学成,才能学好,如果学生不能把课后时间用好,学生的学习任务很难完成,这同传统的讲授方式有所不同,传统的方式,学生只要来听课,考试之前突击一下,可能就能应付考试了,研习性学习不能这样,研习性学习注意学科学习的过程,通过每个学习阶段或环节来实现学习效果。从这点上看,也可以改变“一考定成绩”的单一检查手段,使我们对学科教学的评价更客观一些。

为了做好这些实践,学生要在如下方面提高自己的素质:

(1)端正学习态度,强化主动学习的意识。从传统的教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在学习习惯上,被动学习的特点比较明显,对于功课大多等待着老师的教学和作业,以认真听课并掌握课堂内容、会做作业题为满足。这是不符合研习型模式教学要求的。研习型模式要求学生学习更主动、更自觉、更积极,学生应在老师的指导下,侧重于自己去查资料、搞调查、动脑筋解决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主动性是不可能完成好学习任务的,因此,学生主体一定要理解研习型学习方式,要转变自己的学习习惯,强化主动意识。

(2)强化独立性和合作性。研究性学习任务,既有独立完成的作业,也有群体合作的小课题,无论是哪种形式,最终每个人都会承担相应的“研究”任务,在自己所承担的任务上,每个人都要独立完成,如独立的列出解决问题的计划,独立地进行资料的搜集,独立地对是非作出判断,这些本应该靠自己独立完成的任务,一定要自己认真完成,才能使自己从中得到锻炼,最终完成自己学习的质变,如果马虎从事,必然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当然,独立完成并不是说不要合作,而是要明白这样的道理:只有学会了可靠的独立实践才能更好地与他人合作。因为所有的合作最终都需要通过任务分解,落实在每个人身上,如果单个人不能很好地独立完成好自己的分工任务,整个合作项目就会无法正常优质地完成。

(3)注意毅力的锻炼,学会坚持。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学习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个轻松可做的工作,其中必然有艰苦、有困难,更需要持之以恒。需要学生有足够的毅力排除现实生活中的诱惑干扰,勇于排除艰难困苦,这就要自觉地锻炼自己。

4 结语

总之,“研习型”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实践,就是要科学合理地认识不同教学主体的工作任务,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其得到落实。这是实现该模式的重要环节,在理论研究的空间里,尚有较大的探讨余地。

[1]徐开金.确立高职师范“研习型”教育教学模式的理念[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3):40-44.

[2]吴仁英,刘恩允.“教师教育学院”模式的角色定位与实施路径[J].当代教育科学,2011(5):32-35.

[3]许纯桢,吴宇晖,张东辉.西方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研习研究性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师生共生研习 点燃课堂活力
浅谈研究性学习在数列学习中的应用探究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泰拳的研习方法及身体的生物适应性研究
关于“微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初探
利用体育活动,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
2016年中国校园足球教练员赴英留学研习点滴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