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生医德养成的三大对策

2012-08-15张菲菲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利他行为医德良知

张菲菲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广东 广州 510515 E-mail:tuzi8033@21cn.com)

中学阶段所受的道德教育是基本人格品德教育,当然也学习为人处事的规范,但因为中学的学习尚没有专业之分,所以注定没有接受职业的道德教育,而职业技能的学习是今后从事职业的基础,在学习职业技能的同时也要学习与职业紧密相关的道德教育,既要学习做一个有高超专业技术,又有高尚专业道德品质的人。医学专业道德既有继承社会公德的共性,又有在医疗环境下秉行职业行为规范的特殊性。须在公德养成的基础上,继续进行职业道德养成教育。在这个问题上,作为医学生管理的辅导员,肩负着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对于医学生的医德养成的引导,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大方面入手。

1 尊重生命与责任教育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至于生命是什么?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解读。“生命犹可贵,千金亦难买”“,生命至上”。医学生入学之初,就必须灌输这样的意识。只有尊重生命,认识生命,才能关爱生命,保护生命。医学生誓言中“健康所系,生命相托”,郑重的誓词,说明医生的使命既是神圣的、伟大的,责任又是重于泰山的。医学生的医德教育之所以重要就在于“人命关天”。人的生命是至重、至贵的,贵在它对每个人只有一次。必须认真地、小心地守护,不能抱有轻慢亵渎的想法。对于患者来说,医务工作者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既能给人带来幸福,又能带来不幸;既能给人以生的希望,又能给人以死的恐惧。入行伊始,就必须立有“精于医术,诚于人品”的志向。知道成为好医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过硬的专业技术;二是良好的职业道德。尤其是后者,必须通过日常生活与在医疗实践中来体会,见习或实习时,要通过切身经历来感受沉甸甸的医德,以及“手术刀”的责任。生命高于一切,这是学生努力学习的原动力,以此为出发点,对于促进今后的专业学习,可以受益无穷。常言道“庸医杀人”。没有精良的医术,往往延误抢救治疗的最好手段或时机,杀人于无意无形之中,同样“无良杀人”,丧尽天良同样可以置人于死地。对医学生进行尊重生命的教育,是养成良好医德的基础。有了良好的、正确的思想意识,才懂得关心和尊重病人,对病人的病痛感同身受,真正做到急病人之所急,帮病人之需,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就可以达到崇高的医德境界。否则,即使学问本领再大,不懂得尊重生命,也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医务工作者[1]。培养良知、巩固良知是实施医德养成教育的根本所在,只有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习惯,按照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和规范行事,才能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医务工作者。

在德国慕尼黑大学,学生要想进入医学院学习必须先用半年时间学习为患者擦身、剪发等生活护理工作,目的是使他们真正了解患者的需求和心情,知道如何尊重生命,尊重病人以及作为医护人员应有的态度[1]。

2 良知教育

什么是良知?良知并不是一缕虚无漂缈的轻烟,而是一种无时不在拷问做人良心的内省意识,善良可能是一个人的本性,但良知并不全是与生俱来的,是通过后天的教育与熏陶逐步养成的评判某事是否正确的社会意识。良知和医德是一致的,中国古代提倡医生高尚的良知是要做一个解民众于水火,救众生于倒悬的“济世圣贤”、“救命善人”。而现代医学道德是指在医疗活动职业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或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观念意识先于实际行为,观念意识指导行为,行为可分为法律约束与非约束部分,法律禁止者不可为,而非法律约束部分的行为,决定为与不为,好自为之或明知不可为而反其道为之,则与自身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有极大的关连,正确与否受良知来评判,也属于自律范畴。例如,接诊一位病人,医生处理意欲如何,是为了解除病人的切身痛若或是趁人之危谋财掠物,处置的方式肯定不同。如实事求是,按需用药,治病救人,是为有优秀的人品,有良知;如只是为了一己私利,可能就会夸大病情,故意过度医疗,尽量套利,甚至敲诈勒索,使用不该使用的药物,使对方人财两空,此行则属恶为,丧失天良。作为一种社会公德、医学道德,我们当然提倡前者而摒弃后者,如是社会才能和谐共存。反之则风气败坏,道德荡然无存。而褒奖什么,提倡什么,拒绝什么,抛弃什么,正是证明这个社会是否进步,是否有文明的标志。作为学生的实习和教学医院,其行业风气深深地影响着医学生的道德责任水准。假若医者趁机“恃己所长,经略财物”,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为了获取经济上的效益,刻意开大处方,吃回扣,故意增加不必要的检查,索取收受红包,高价卖药卖械,巧立名目,分解或虚假收费甚至收取天价医药费;重诊疗数量,轻诊疗质量,故意过度治疗,缺少人文关怀,漠视病痛,对待患者“生、冷、硬、推、拖”,服务态度恶劣;损公肥私、损人利己、见危不救,因责任心不强、工作马虎造成诸多医疗事故和医疗差错等等[2]。正是一些医务人员丧失良知的结果。任何单位或个体,如果只片面追求最大经济效益,挥过头顶的大砍刀,砍向的必然是病患者。在经济利益驱动下,管理目标将被引向杈路,医学道德必然会被扭曲,良知一定会被抛弃!

因此,良知教育首要的最核心最关键的就是医者要具备正确的职业观念意识,能分清良莠,什么事该为什么事不该为,哪些事可为而哪些事不可为。人品决定行为,如果医者没有一颗善良的心,没有良好的声誉,将导致信任危机,并引发整个社会对医务职业和医疗机构的不满与不信任,增加了医患纠纷发生的可能性。每一个医务工作者应如同爱惜自己的生命那样珍惜声誉。医疗人品是医疗质量的根基,医生干的是良心活,光有良知而无好的技术做不好这种工作,而光有好的技术而无良知的人一定干不好。

市场经济机制引入医疗机构之后所产生的各种利益冲突日益突出,实际上是公权与私益的冲突,这两者之间既有法律管理上的问题,政策导向的问题,也存在道德自律的问题,法律不能面面俱到,政策也可能有失误之处,很多情况下处置靠的是个人做人良知的自律。强调良知的教育,对遏制种种歪风邪气,提倡风清气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确的道德义务感、社会责任感、信念和价值观构成了良知,自己感到“这样做是对的,不遵守这些社会规范不仅会受到社会的惩罚,更主要的是受到良心的谴责。”

3 利他行为教育

1999年,美国医学教育协会提出了满足社会对医生期望的培养目标,赫然列在首位的是:医生在伦理学、职业道德方面必须是利他的。什么算是利他的,一般认为:利他行为是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其特征有四个方面:①以帮助他人为目的;②不期望有精神或物质上的奖励;③自愿的;④利他者可能会有损失。在我们国家里,这个利他行为并不是新的提法,更不是纯粹的舶来品,而带有强烈的中国特色,例如,在我们的历史与现实中,常见倡导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利他的,“助人为乐的精神”是利他的,卫生战线上的“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白求恩精神则更是旗帜鲜明的利他口号,与西方国家倡导的利他行为有相同之处。

弗里德曼认为:“利他行为就是在任何形式下,不指望得到报答也要做的一种帮助别人的行动”。而现代中国的“利他”观念中是指“无私奉献”,为了他人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这样的精神道德是无比高尚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也是值得大力倡导的。为什么要提倡利他行为呢?就是要在广泛调动人们的同情心和爱心,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引导人们不管在物质不丰富或还是在相对丰富的情况下,人与人之间必须建立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扶危助困的高尚关系。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秩序的建立离不开和谐的医患关系。金钱至上,物欲横流,尔虞我诈,见危不助,见死不救,社会文明则毁于一旦。我们提倡利他行为,是因为人需要爱、友谊、社会赞誉、尊敬等,助人为乐,体现着人生的价值,他人和社会的认同是人生价值的最高体现[2]。医学生应具有强烈的利他欲望,包括对病人、对国家和社会所应具有的利他行为。具体来讲就是:对国家、社会的利他行为就是要热爱医学事业,热衷公益事业,关爱弱势群体,尽力回报社会,具有国际人道施援情怀;对病人的利他行为是指珍视生命,守护健康,精于医术,解除病痛,诚实守信,仁爱同情,关怀尊重,不贪不腐,无欲无求,知情同意,保护隐私[2]。

医学界的一句名言:“医疗有时是治愈,经常是帮助,却总是抚慰(sometimes cure;usually help;always comfort.)”,为什么冠以“有时”、“经常”、“总是”这样的字眼,这固然是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同时也说明行动上的帮助、精神抚慰对于患者都是重要的。“治疗”提供了抗病的利器,治愈了疾病,挽救了生命,而“经常”、“总是”是要靠仁心和耐心及利他观念来支撑的。有了良知,帮助就不会反其道而行之,而病人总能感受到抚慰所带来春天般的温暖,医学大厦的基石才更加牢固,社会才更加美好。而帮助、抚慰的人文关怀没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助人为己任的耐心是做不好的。说明了获得“治愈”仅仅是医疗的一部分,“帮助、抚慰”也是医疗利他的组成部分。医学生明白了这句话的真谛,在今后的实习与医疗生涯对待病人的态度自然会产生较大的变化。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利他行为通常是使自己心情更加愉快[3]。

总之,在医科大学学习的五年中,辅导员是学生的直接管理者,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最长,关系最紧密,影响最大。学生良知、责任与关怀的观念意识的形成需要外界的刺激与帮助,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除了科任教师有责任外,辅导员也有义务了解熟悉这几方面的内容,对此有清醒的认识。积极地行动起来,共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 李勇.医学生道德良知培养和医德教育模式的思考[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343-344.

[2] 周湘梅,俞林伟.医学生利他行为弱化的道德心理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0,23(2):80-82.

[3] 邵贵平.关于利他行为与心理健康的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1):21-23.

[4] 一个心血管病人被放7个支架 医院多创收多发钱[EB/ OL]http://finance.sina.com.cn/consume/puguangtai/ 20120220/073111409948.shtml.

猜你喜欢

利他行为医德良知
组织中利他行为的可持续性及其前因机制:基于主动性动机视角*
Chapter 11 A clear conscience第11章 良知未泯
良知
利他行为研究综述
孙思邈医德思想发微
“良知”的义务
良知说话
具身认知视角下的大学生利他行为探究
医学研究生医德教育问题探讨
中职护生医德认知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