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急救医学专业方向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探讨
2012-08-15许世华吴艳凤王宁莉
许世华,吴艳凤,王宁莉
(右江民族医学院,广西 百色 533000 E-mail:xushihua28@yahoo.com.cn)
2009年,我校率先在区内开设临床医学专业(急救医学方向),成立有急救医学教研室,并在当年招收第一届学生。可以说,急救医学专业方向的开设,是充分体现我校办学特色,有效解决区内及周边地区急救医学人才缺乏的重要举措。作为广西区内最早开设该专业方向的医学院校,我校急救医学专业方向的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面临诸多问题,有效解决当前该专业方向建设所存在的问题,对于完善和优化我校专业结构,为民族地区培养更多更好的急救医学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1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专业课程的设置亟待完善 急救医学专业方向作为临床医学专业的一个分支,它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各方面素质都有更高的要求。学生除掌握必备的临床医学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外,还要求掌握更多急救医学方面的理论和知识,接受急救医学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践基本训练,具备危重症急救医学专业特长。通过对我校2009级急救班的学习情况调研发现,该专业方向专业理论课程的设置亟待完善,目前仅开设《急诊医学》《、重症监测治疗学》和《院前急救学》三门急救专业课程。急救医学专业课程的设置比例略显薄弱,导致本专业方向的特色不够明显,专业性不够突出。
1.2 忽略对该专业方向学生特殊专业素质的培养 众所周知,急救医生的工作环境和性质不同于其他专科医生,其高压力、高强度、高难度和高效率的工作性质对从业者有着特殊的专业素质要求,一名合格的急救医生除要求具备全面的临床专业技能外,还务必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健康的心理品质、崇高的职业道德和医学职业精神。但是,从目前情况看,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通常是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急救医学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这样容易导致学生毕业工作后缺乏特殊专业素质,很难胜任医院急诊科、ICU工作,难以培养出用人单位满意的、合格的急救医生。
1.3 学生对急救医学专业的认识不足 受限于我校急救医学起步较晚,区域经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不平衡,我校的急救医学专业发展还相对比较落后,目前还没有本专业方向的毕业生,因而该专业方向学生对自己将来的就业、工作胜任度、社会欢迎度等尚存疑虑,另外,专业师资的缺乏,相关实验操作设施的不完善等也影响着学生对该专业方向的认同度。调研发现,一说到急救,大部分学生想到的无非是心肺复苏,学生急救专业技能的早期培训严重缺乏。各种因素致使学生对急救知识与急救技能的重视程度不够,从而导致学生不太重视急救医学的学习。
1.4 临床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医学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急救医学尤其如此。临床见习实习是培养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主要手段,是医学生将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阶段。但由于医院自身的管理体制、医疗工作的实际情况,目前大部分教学医院都过分强调医疗在医院工作中的地位,热衷于经济创收,缺乏对临床教学的必要重视,没能处理好医疗与教学的关系。另外,教学意识是影响临床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带教教师教学意识淡薄,将临床带教看成一项简单任务,敷衍了事,缺乏对学生的指导,影响了学生临床实践技能的提高[1]。临床实践教学目前已成为医学教育最为薄弱的环节,直接影响到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
2 解决问题的措施
2.1 增加专业课程的设置比例,改进教学方法 我校急救医学专业方向虽然属于临床医学专业的一个分支,但它的课程设置还是有别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在急救医学专业方向的教学中,从学生开始入学就应该让其意识到自己专业的特殊性,使之对自己的专业有更全面的、深入的了解。急救医生需具备更全面的、综合的医学知识,为将急救医学的特色融入基础医学课程的学习,教师在授课时可以结合临床实际,让同学们尽早地接触到急救医学,也可以在大一时设置相关临床见习课程,让学生早接触临床。另外,在临床专业课程学习阶段,应开设更多像《重症监护学》、《急救外科学》、《急救内科学》、《急救神经病学》等专业性较强的学科,突出专业特色,以此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
2.2 加强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 急救工作具有独特的专业性,因此急救医生除了具备一般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基本素质外,还应具有其特殊的专业素质。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不仅学生要意识到培养自己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学校也应该在这方面有所加强。校内虽然各种各样的活动时常举办,校园文化也可谓丰富多彩,但大多数都是文娱方面的活动,针对医学的专业活动较少,因此学校在组织好各类文体活动的同时,也应该根据各专业的特点,更多地开展一些与专业有关的活动,如举办更多的医学知识竞赛、临床技能操作大赛,扎实有效地开展医德教育等,以提高各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
2.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教学建设的根本任务[2]。要提高我校各专业的教学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是突破口,学校应注重加强教师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的培养,有计划地开展临床教师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培训,加快临床教师的知识更新速度,切实提高其综合素质。教学基地要承担临床教学和实习任务就必须从上至下转变单纯重视医疗工作的观念,不断增强教学意识,树立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增强带教教师的临床教学责任感,实践表明,临床带教老师的责任感和积极性是做好临床教学工作的重要保证。因此,应该强化临床教师(医生)的教学意识,明确临床教师的职责和工作范围,逐步纠正部分临床教师重医疗、重科研、轻教学的思想倾向[3]。
2.4 加强与外校交流合作,促进进步 要建设好我校的急救医学专业方向,还要加强与外校的交流合作,促进进步。作为广西最早开设急救医学专业方向的医学院校,我校的急救医学专业方向建设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也还存在建设经验不足等问题,与外省兄弟院校差距较大。学校应该加强与急救医学专业建设较好的兄弟院校交流,学习借鉴对方的成功做法。例如贵阳医学院的急救医学专业建设目前发展得比较成熟,我们应积极学习他们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
发展才是硬道理,除了学习交流,还应不断增强自身实力,建立健全学科体系。学校要进一步加强急救医学教研室的建设,组建急救医学实验室,完善学科建设中的软、硬件设施,为学生打造实践学习和科学研究的良好平台,引导教师加强在学科领域上的研究探索和不断创新,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急救,事关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以及对公民生命保障的水平,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现行的医学教育体系并没有专门设置急救医学专业,急救工作多由临床医学专业人员从事,专业针对性不强[4],我校在广西率先开设急救医学专业方向,弥补了区内在专业急救人才培养上的空白。建设好我校急救医学专业方向,不仅有助于提高我校的办学效益,更有利于促进广西医疗体系的完善,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1] 宋燕华,俞扬海,耿晓北.影响教学医院临床教学质量的若干因素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0(4):32-33.
[2] 王云.青年骨干教师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教育与研究,2003,(5):26.
[3] 李建国,梁沛华,王宏.临床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5,3(6):44-45.
[4] 鲁美丽,周海斌,张梅光,等.院前急救医学科研困难分析及应对策略[J].医学与社会,2011,24(9):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