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嵩明县农业发展现状调查探讨

2012-08-15嵩明县农林局经管站651700李燕芬

云南农业 2012年10期
关键词:现代农业全县基地

□嵩明县农林局经管站 651700 李燕芬

1 发展现状

1.1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2011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16.3亿元,增长8.1%。完成粮食播种面积2.54万hm2,粮食总产 10.10 185万 t,完成烤烟种植面积2 973.33 hm2。全县收购烟叶11.61万担,占计划的100%。产值1.0 676亿元。畜牧业产值6.1亿元,渔业产值0.71亿元。完成蔬菜播种面积1.05万 hm2,总产 31 万 t,外销量 24.5 万 t,产值2.45亿元。花卉种植1 120 hm2,产切花4.5亿枝,产值2.25亿元。

1.2 农业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

2011年底,我县农业龙头企业有40家,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协会)79家,入社入会专业户14 500户。涉及蔬菜、干花、魔芋、食用色素、鸡、猪、鱼养殖等行业,对嵩明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3 核心区产业聚集效应明显

嵩明县现代农业核心区以云南嵩明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载体拓展建设,园区于1999年创建,目前已经创建成为省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市级重点农业园区。园区总体规划30 km2,目前已建成 1 733.33 hm2,其中,400 hm2高档花卉种植示范基地,666.67 hm2精细蔬菜种植示范基地,666.67 hm2优质粳稻种植示范基地。英国太古公司(世界500强企业)等近30家世界知名花卉企业入驻。建设高标准设施大棚50余万m2,年产值达3亿元,出口规模达4 000万美元,位居全省第一,2011年确定为“云花”外贸发展综合性基地。

目前,园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花卉新品种近150个,已推广到全国100多家花卉生产企业,推广面积达3 333.33 hm2。园区有近10个品种的花卉在产量、品质、国际国内市场份额等多方面稳居全国前列。另外,园区万亩高产优质粳稻种植示范基地和万亩精细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在技术创新、品种开发、管理模式等方面示范效应日益明显,为花卉、蔬菜、粮食三大主导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4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

2011年,全县已建成各类蓄水工程187件,全县水利化程度达78.87%。建设大棚1 266.67 hm2,冷库85座,蔬菜营销企业和冷库数量居全市第二位。实施中低产田改造1 973.33 hm2,完成烟水配套工程1 400 hm2,完成优质粮食基地建设、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473.33 hm2。

1.5 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

2011年全县农机总动力达54 209万w,拥有小型拖拉机8 552台,大中型拖拉机636台,其他配套农机具7 986台(套),各种农副产品加工机械7 516台。全县共完成农机作业面积2.76万hm2。农机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达80%以上。

2 存在问题

1)由于嵩明县财政收支矛盾较为突出,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较少,远远适应不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2)管理粗放,大路品种多,种植科技含量不高,比较效益低,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主要表现为“两多两少”,即常规产品多,适应市场多元化需求的产品少;低档次产品多,优质产品少。

3)规模化水平低,小而全的现状尚未得到有效改善,千亩连片、万亩连片的产业尚少,规模效应、市场效应功能未得以有效发挥。

4)虽然经各级努力,培育引进了一批龙头企业,但数量还比较少,规模较小,特别是加工型企业更少,导致农产品产业链短,市场占有率及商品化水平不高,产业开发层次低,还处于原料输出或粗放加工状态,开发效益不明显,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不强。

5)现有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协会)作用不明显,重建轻管,没有发挥应用的功能,加之带动型人才、科技人才、营销型人才短缺,严重制约嵩明县农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6)市场信息和科技服务滞后,普遍缺乏有效的市场开拓机制、激励机制。

7)畜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链较短,产品生产加工转化能力较低。

8)蔬菜、花卉、烤烟等特色产业科技支撑不足,整体效益不高,没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花卉品种,生产用的较为优质的种子、种苗、种球大多依赖进口。

9)现有的农贸市场功能有限,主要是以零售为主,批发市场也仅限于蔬菜,尚没有形成规模。流通环节发展滞后,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尚未形成,缺乏现代化的农产品物流设施与装备。

10)品牌农业发展仍然较弱,存在品牌定位模糊、共享性差、知名品牌少等问题。

11)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发展矛盾日趋突出,牛栏江流域水环境保护制约了部分产业的发展。

3 发展现代农业对策构想

3.1 发展方向及重点

3.1.1 突出特色、强化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链条为骨架,搭建高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重点围绕优质粮食、高效蔬菜、特色花卉、安全畜产品等主导农产品,构筑四大现代农业产业链条,强化招商引资,实施名牌战略,推动全县逐步实现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由传统加工工艺向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转变,促进全县农产品加工业逐步向区域化、基地化、品牌化、外向型方向发展。

3.1.2 合理分工、优化布局。以园区为核心,以城乡格局为骨架,构建全县现代农业空间格局。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指导和有效的政策引导,在空间分布上,促进与全县“一城、两片、三区”的城市空间规划及区域功能定位相协调的“一核、双轴、五组团、一片区”的农业总体布局。实现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聚集,在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的前提下达到资源要素利用最大化。

3.1.3 提升科技、强化应用。以创新为动力,以成果产业化转化为关键,建成全省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战略基地。依托嵩明现代农业科技园建设,打造全省现代农业的科技创新、引进、转化、吸收与扩散的核心引擎,着力提升全县农产品的科技竞争力,引进或改良优势主导产业的优良品种,从源头提升产品品质,加强对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化的政策扶持。

3.1.4 强化支撑、夯实基础。以政策为引导,以三大领域为重点,健全现代农业的支撑体系。以加快都市型、外向型特色农业发展的政策扶持为引导,重点强化三大领域,即以加快改善全县农业设施装备条件为核心,增强基础支撑能力。重点加强以农田水利为标准的农田建设,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进程,提升设施农业装备水平。以搭建全县现代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为核心,增强现代农业信息化管理能力,提升农业经营效率。以提升完善农业公共服务体系为保障,增强服务支撑能力,着力构建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农机服务、动物防疫、农产品安全、合作经济组织等六大支撑服务体系。

3.1.5 生态优先、转变方式。以企业为依托,以基地建设为重点,探寻经营方式转型升级的路径。坚持生态优先,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促进绿色发展。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规模农业产业化、产业农业标准化、标准农业外向化”,将标准化生产作为提升品质的关键环节,大力推进品牌化经营,提升产品品质的市场竞争力。

3.2 保障措施

3.2.1 强化基础保障。建议将现代农业发展纳入嵩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并使之与其他规划相衔接。对现代农业的重点项目、重点工程,要实行目标管理,加大考核力度,落实奖惩措施。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各类企业进入农产品加工、流通、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生态建设等领域,在土地、税收、信贷、贸易等方面给予优惠扶持。

3.2.2 强化载体建设。按照一区多园、多基地的理念,重点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园核心区建设,重点建设农产品示范、展示、培育基地,新品种、新技术创新孵化基地,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农业科普教育休闲观光基地,农产品集散交易基地,促进生产示范、科技研发、精深加工、仓储物流发展,完善产业链条。同时,以立足云南、面向西南、辐射全国和东南亚为取向,发挥核心区示范带动作用,梯度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3.2.3 强化科技支撑。一是加强科技创新与推广,提高科技的贡献率。建立产学研密切结合的技术支撑体系,加大对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工作,加大先进实用技术的孵化集成、组装配套和示范推广工作,促进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的推广应用。及时跟踪国际国内相关技术发展动态,提升整体技术水平,解决项目实施的技术难题和存在的问题,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按照试验、示范、推广的途径,办好各类试验示范区。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深入推进科技入户,重点推广一批先进适用的良种、良法。建立健全良种繁育及推广体系,不断优化种质资源,逐步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二是加强人才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村后续劳动力文化知识水平。其次,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充分依托现有职教中心、党校、成人中专、农广校、农函大、就业培训中心、成人文化学校等农村教育资源,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创办民办培训机构,以农民实用技能培训和非农技能培训为抓手,抓好农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骨干、农业企业经营者的现代农业知识技能培训和失地农民、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技能、已就业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农村后备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技术培训体系,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转移就业能力。

3.2.4 强化融资环境。进一步优化现代农业投资环境,加快推进农业示范园建设相关扶持政策,以基地为基础,以龙头为示范,以市场为导向,形成企业主体、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社会参与、财政补充的现代农业资金筹措新机制,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3.2.5 强化土地流转。为提升特色现代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建议嵩明县县委、政府尽快研究制定出台系列推动土地合理流转的政策和意见,积极探索促进土地合理流转的路径,健全“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农民自愿、依法有偿”的土地流转机制。

3.2.6 强化农业保险。按照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有限风险与分层担责相结合的原则,采用“共保经营”和“互保合作”等多种方式,积极开展农业自然灾害保险,建立商业保险、农民互助保险和政策性农业保险相结合的农业保险制度,以确保参保者灾后能迅速恢复生产,保险企业能可持续经营,从而强化政府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功能。

猜你喜欢

现代农业全县基地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秘密基地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四十年巨变数字看发展
金沙县召开2014年全县关工委工作推进会
妙笔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