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生猪产业的建设与发展
2012-08-15云南省动物卫生监督所650051洪瑞凤
□云南省动物卫生监督所 650051 洪瑞凤
1 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云南生猪产业的发展,云南省的猪肉供给由输入型变为自给型,并发展成为输出型。云南生猪产业的发展不仅满足了云南人民对猪肉产品的消费需求,而且为农民增收、粮食转化、农村劳动力就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等作出重要贡献,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云南生猪生产同全国一样在波动中增长,先后经历了8次明显的价格波动,每次价格波动年环比增长均超过10%,其中,1988年、1994年、2007年、2011年4次波动最大,价格年环比增长超过50%,且呈现“猪周期”时间越来越短,振幅加剧的态势,特别是2011年春节后,猪肉价格持续上扬,再创历史新高。生猪价格经历了“过山车”一样的暴涨暴跌行情。
历届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生猪产业,特别是近年来,在国家和省各项惠农政策的激励下,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云南生猪生产取得飞速发展,形成了以曲靖、红河、昭通、文山、昆明、大理等6州市为代表的生猪主产区,以昆明、玉溪、曲靖等市为重点的现代加工型原料猪养殖基地和生产基地,初步呈现出区域化布局、集约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格局。
2010年全省生猪存栏3 696.98万头,比2005年增长43.01%,其中:能繁母猪存栏达438.08万头,比2005年增长74.01%。生猪出栏4 652.12万头,比2005年增长68.47%;猪肉产量394.63万t,比2005年增长61.10%,占全省肉类总产量的80.85%,远高于全国60%的平均水平。人均占有猪肉85.84 kg,比2005年增长28.7%。2010年生猪存栏位居全国第4位,肉猪出栏位居全国第9位,猪肉人均占有量居全国第3位。云南生猪产业已发展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云南已成为全国的生猪主产省份之一。云南生猪产品除满足本省消费需求外,还远销北京、上海、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市,年调出省外生猪近千万头。2011年全省生猪存栏3 870.78万头,比2010年增长4.7%,其中:能繁母猪存栏达399.86万头。生猪出栏4 992万头,增长6.95%;猪肉产量422.47万t,增长7.06%,占全省肉类总产量的79.4%。人均占有猪肉91.81kg,增长6.95%。云南省进入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的县达31个,居全国第5位。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猪周期频繁
猪周期即业内普遍认为的猪肉产业发展规律:“猪肉价格大涨—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量剧增—肉价下跌—养殖户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量减少—肉价再次上涨……”。特别是近年来,经历了2006年的价格过度下跌到2008年的大幅上涨,2010年上半年的持续低迷,2010年10月份后产品价格继续回升,2011年节节攀升,再创历史新高的大幅波动,猪肉价格成为了影响CPI指数的重要因素。2011年7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6月份统计数据显示,6月我国CPI同比涨6.4%,创36个月新高,其中猪肉价格上涨57.1%,对CPI涨幅贡献21.4%。生猪价格暴涨暴跌给实施供给和价格调控带来巨大困难,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生猪价格的激烈波动对云南生猪产业的持续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特别是对庞大的散养户的信心产生了严重影响。
2.2 产业水平较低
目前,云南生猪生产“小、散、低”现象仍然较为突出,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低。全省建成了年出栏肉猪5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小区)近10万个,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达25%左右,但规模化养殖比重比全国60%的平均水平低35个百分点,与全国的差距还呈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且10万个规模养殖场(小区)中年出栏万头以上的仅25个,年出栏100头以上的1.2万多个,占规模养殖场(小区)的12%左右。全省近75%的生猪由年出栏50头以下的散养户提供,生猪生产仍然是千家万户零星分散养殖为主。全省生猪出栏率13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每头能繁母猪年平均提供商品猪12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5头。全省生猪良种繁育体系不完善,良种覆盖率仅86%,生猪品种混杂,地方猪种资源未充分开发利用,饲养周期长,出栏生猪的胴体重参差不齐,瘦肉型猪等优质猪难以满足市场消费需求。全省上规模的畜牧业龙头企业400多家,上规模的畜产品加工企业200多家,年加工肉制品130万t左右,专业从事生猪产业的更少。分散的、低水平的和小规模的生产和加工具有相当大的趋同性和盲目性,难以进行行业内的协调,更难以对市场进行调控。
2.3 生产成本持续上涨
由于云南豆粕、鱼粉等蛋白质饲料主要依靠省外提供或进口,饲用玉米供应已从供求平衡转向供应偏紧,加之饲料玉米、豆粕、菜粕、棉粕、鱼粉等原料价格频繁波动,且总体呈上涨趋势,导致饲料资源日趋紧缺,生猪饲料价格持续上涨。农村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造成劳动力缺乏和劳动力价格大幅上涨,人工成本持续增加。仔猪成本,防疫费用、运输费用等养殖成本也持续增加。仅2011年饲料成本就上升10%,人工成本上升25%。养殖成本的持续上升,严重挤压了养殖利润空间,加之生猪价格的不断波动,给大规模的散养户带来了无穷的烦恼,进退两难。
2.4 疫病风险上升
近些年,高致病性蓝耳病、猪瘟和流行性腹泻等疾病相继出现,一些常见的猪瘟、猪喘气病、猪伪狂犬病、猪圆环病毒病、附红细胞体病在一些规模养殖户和新引进猪群中时有发生,甲型H1N1流感流行,生猪疫病种类不断增加,部分地区人畜共患病有所抬头,外来疫病潜在威胁难以缓解,疫病的威胁进一步加大。规模猪场防疫基础条件差,部分养猪场(户)防疫保健意识不强,加之全省动物疫病预测预报体系还不健全,动物防疫监督管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畜产品药物残留监测体系不健全,疫病扑灭缺乏足够物质保障,疫病防疫已成为制约生猪业发展的重大障碍。疫病除了导致患病母猪的流产或死胎、育肥猪产能严重下降、生猪直接死亡损失外,最大的问题是造成养猪者的心理恐慌。
2.5 金融服务短缺
由于云南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金融机构少,担保体系和生猪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保险品种和服务缺乏。大部分乡镇只有农村信用社一家金融机构,极少数村委会农村信用社设有分点,山高路远的养殖户金融活动极不方便。由于圈舍、牲畜和农房不能作为资产抵押,大部分养殖户一般无抵押物向银行抵押贷款,又无担保机构担保,只能通过亲戚朋友在农信社贷一点小额贷款,不仅贷款额度小,而且利率高,还款期短,无法维持和扩大生产规模所需的资金。规模养猪场的建立、运营都需要占用大量资金,由于生猪养殖风险较大,养猪场自身又无抵押物抵押贷款,开展其他方式融资条件更高、难度更大。目前大多数猪场都存在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且除能繁母猪开展政策性保险外基本未开展其他险种保险,一旦出现大的价格波动、疫情或经营不善出现亏损,养殖户只得采取卖母猪或赊欠饲料等办法维持生产,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融资难仍然制约着规模养猪业的发展。
2.6 利益分配不对称
云南多数养猪户以家庭为单位开展生产经营,且多数分散在山区。销售方式以经销商上门收购为主,且多数在本地销售,销售渠道单一,加之信息闭塞,养殖户单打独斗,无法与市场衔接,甚至脱节,不能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和价格变化,无法有计划地调节和组织生产。在产业利润分配上,养殖户和猪场与运销商、屠宰加工户和鲜肉销售商极不对称,利润分配差别极大。运销商、屠宰加工户和鲜肉销售商基本稳赚不赔,而养殖户和猪场既要承担各种养殖成本上涨的压力,又要面对激烈的价格波动,且只能按照运销体系的定价出售,基本无议价权,不卖越养越亏。养殖户和猪场收益没有任何基本保障,甚至在多数养猪户出现饲养一头育肥猪亏损100元,而运销商、屠宰加工户可赚近100元,鲜肉销售商可赚100多元的情况。由于养殖者在整个产业链中处于高风险、低收益的弱势地位,难以从流通加工销售环节中分享更多利益,在价格市场波动时很容易遭受严重打击,对整个产业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
3 云南生猪产业建设与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
3.1 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
为促进生猪生产持续健康发展,国家相继出台或修订实施一系列畜牧法律法规,国务院先后下发《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国发〔2007〕22号)、《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平稳健康持续发展防止市场供应和价格大幅波动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11〕26号),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联合发布了《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暂行)》(公告2009年第1号),农业部、财政部下发了《2011年能繁母猪补贴实施指导意见》(农办财〔2011〕103号),农业部下发了《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平稳健康持续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通知》(农牧发〔2011〕7号)和《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意见》(农牧发〔2010〕6号)等文件,出台了畜牧良种补贴、能繁母猪补贴、畜禽标准化扶持、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和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生猪调出大县奖励和能繁母猪政策性保险等一系列政策性措施。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把畜牧业建成支柱产业,启动实施了“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及规模养殖百万工程”等项目。
3.2 具有丰富的生猪遗传和饲料资源
云南乌金猪(大河猪)、撒坝猪、滇南小耳猪、藏猪等4个地方品种畜禽遗传资源列入2001年“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其具有肉质好、耐粗饲、抗逆性强等特点。另外,先后从国外引进了杜洛克、长白、约克等世界知名的优良品种。云南矿物和维生素饲料资源非常丰富,是全国饲料级磷酸氢钙的重要生产供应基地,全省每年用于饲料的粮食约150万t,每年约有糠麸164万t,饼粕20万t,农作物秸秆2000万t,薯类160万t。
3.3 独特的区位优势
云南是我国唯一能从陆路通过东南亚直接联通印度洋沿岸国家的省份,国家实施“桥头堡”战略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使云南由一个西南内陆省份一跃成为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前沿,有利于发挥云南生猪在区位、资源、产业、技术和出口贸易等方面的优势,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高程度和更大范围内参与国际分工和优化资源配置,为加快发展外向型生猪产业提供了有力支撑和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3.4 猪肉消费量呈刚性增长
猪肉仍将是我国肉类消费中的第一大品种,绝对消费量将持续增长,特别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农村市场增长潜力巨大。生猪、猪肉及其副产品一直是我国传统的出口产品,据有关部门预测,未来世界肉类消费增量的80%在亚洲,我国具有明显的地缘优势,出口潜力较大。随着国家生猪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养猪业向内地主产区转移,全国产区、销区更趋明显,销区生猪调入量逐年增加。
4 对策建议
4.1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在继续全面落实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能繁母猪补贴、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激励、生猪良种补贴、能繁母猪养殖保险、标准化养殖场(小区)建设补贴等一系列扶持生猪生产的政策措施及有关税收减免和退税政策的基础上,各级财政要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增加对生猪产业的投入,改革和完善项目管理制度,保证项目资金的合理使用,稳定生猪生产,保护生猪养殖积极性,保障市场供应。
4.2 加强金融服务力度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液,是经济运行状况的晴雨表。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农村金融服务是党和政府联系农村、农民的重要纽带。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运用贴息、建立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生猪产业的信贷支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现代生猪产业建设,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探索符合云南实际的生猪贷款担保新机制,支持生猪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开展贷款担保,扩大农村抵押担保物范围,解决养猪“贷款难”问题。积极创造条件支持符合条件的生猪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鼓励支持中小养殖和加工企业通过联合发债、集合票据等方式融资。鼓励和支持发展生猪产业投资基金和股权投资企业。支持发展生猪专业小额贷款公司,支持有条件的生猪专业合作社组织开展信用合作。加快推进生猪养殖户、养殖场信用体系建设。鼓励和支持保险机构向基层延伸服务网点,大力开发生猪保险市场,发展适合云南特点的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生猪业保险,扩大生猪保险险种和覆盖面。
4.3 提升产业水平
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产业化经营是现代生猪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把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快生猪产业化经营、打造云南高原特色生猪品牌作为推进云南现代生猪业发展的突破口。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扶持和培育技术管理水平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强的规模养殖,按照品种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和监管常态化的总体要求,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按照“扶优、扶强、扶特、扶大”的原则和生猪产业升级要求,扶持培育一批大型生猪龙头企业,特别是加工型龙头企业,支持养殖场户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和示范带动能力,鼓励龙头企业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形式带动农户发展养殖,形成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系列化加工、品牌化营销、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产业化经营格局,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充分发挥云南地方滇撒配套系(滇撒猪)、大河乌猪、保山猪、滇南小耳猪、滇陆猪、撒坝猪等“六大名猪”优势,通过“创一个名牌,激活一个企业,带动一片产业”方式,积极引导企业树立品牌、名牌意识,打造云南高原特色生猪知名品牌,从整体上提升云南生猪产品的知名度和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4.4 强化疫病防控
进一步加强动物防疫机构和防疫队伍建设,强化村级动物防疫力量,提升生猪疫病综合防控能力,保障基层生猪疫病防控工作各项措施的有效落实。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在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同时,切实抓好常规疫病和专项病的防治,强化种猪场重点疫病净化工作,从源头提高生猪健康水平。加强流通环节监管,不断扩大产地检疫、屠宰检疫范围,实行严格的引种审核和检疫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相关环保及清洁生产等法律法规和标准,建立畜牧业产地环境监测体系。全面实施生猪免疫标识制度和生猪信息档案制度,完善生猪产品质量监控和追溯机制,确保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营养健康。
4.5 提高服务能力
建立高效率快节奏的生产和市场信息监测调度系统,建立准确、可靠的基础数据采集系统,加强对能繁母猪存栏、猪肉价格、饲料价格、疫情等的跟踪调查,强化形势分析研判,完善信息发布服务和预警机制。通过手机短信,云南农业信息网和数字乡村网,电视、广播、报刊等定期进行信息发布和预警,使养殖户及时了解统一、权威的市场信息,指导广大生产者合理安排生产,优化养殖结构,引导合理出栏,促进均衡上市,减轻价格波动,化解养殖户生产和经营风险,增强养殖户驾驭市场的能力。推动产销衔接,不断拓宽销售渠道,定期或不定期组织生猪养殖户与屠宰加工企业、生猪经纪人召开产销对接会,密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与养猪户的联系,合理分配产业利润,不断增强云南生猪产品竞争力,拓展国内外市场。
4.6 降低产业风险
完善猪肉储备体系,建立健全中央与地方相结合的猪肉储备制度,充分发挥储备的蓄水池作用,完善储备调节功能,防止生猪价格过度波动。探索发展生猪期货,积极推动生猪期货市场建设,利用期货市场调节生猪供应和稳定价格,鼓励生猪企业利用期货市场开展套期保值,进行风险管理,规避现货价格周期性波动的风险,促进生猪产业稳定增收。探索建立生猪风险(发展)基金,稳定生猪生产。建立和完善生猪保险产品和服务,扩大生猪保险险种和覆盖面,增强生猪产业抵御疫病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
[1]农业部.全国生猪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 年).
[2]云南省农业厅.云南省生猪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 年).
[3]袁跃云,杨志民.云南省畜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研究[N].云南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