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医学本科生的需求分析及培养模式探讨
2012-08-15祝葆华陆元志郭伟韬王志刚
祝葆华,陆元志,郭伟韬,王志刚
(广东医学院,广东 东莞 524808)
应用型医学本科生的需求分析及培养模式探讨
祝葆华,陆元志,郭伟韬,王志刚
(广东医学院,广东 东莞 524808)
应用型医学本科生在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和基层医疗工作中具有很大的需求。应用型医学本科生的培养对临床实践技能具有较高的要求,针对目前临床教学资源有限,临床实践技能培训不足等现状,需要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和师资结构,构建多元化的临床技能训练体系,加强临床实习阶段临床适应能力的训练等,以培养综合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应用型临床医学本科生。
应用型;医学本科生;培养模式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各行各业需要大量具有宽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突出的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国家医疗体制改革已进入关键时期,基层医疗机构尚缺乏临床工作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也呼唤培养应用型的医学本科生。针对当前临床实践教学资源不足和临床教学风险上升等不利因素,探讨应用型医学本科生新的培养模式显得非常必要。
1 应用型人才和应用型医学本科生的界定及培养要求
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学术研究型人才而言的,是指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能够直接运用到社会实践中的一种专门人才。关于应用型医学本科生,目前尚无统一的概念。可以理解为能够将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直接运用到临床工作中的本科生,不仅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具有很强的专业工作能力,拥有健康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
关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和素质上都有较高要求。在培养任务方面,以应用为主线构建学生素质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具有基础扎实、适用面宽、实践能力强、素质高等特点;在教学方面,以应用为主旨构建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教学在培养方案中占有较大比重,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师资方面,专业师资队伍是一支既能从事教育又能从事工程实践的“双师型”队伍。在教育实验设施方面,有比较完备的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结合紧密的产学研联合教育基地。可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这要求学校重点从课程、教学、师资等方面创造条件构建和优化应用型人才的专业素质结构。
2 对应用型医学本科生需求的分析
2.1 我国医疗体制改革急需大量应用型医学本科生充实到基层医疗机构
我国医改政策给基层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希望和挑战。从外部需求来说,医改政策使患者就医下沉,有利于基层医院获得更多患者资源;但从内部实力来说,基层医院的人才、技术等与三甲医院尚存在显著差距。人力资源作为基层医院最欠缺的第一资源,尤其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和保留,对基层医院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龙凤等在对全国的基层综合医院,包括全国各基层区域的二甲/三乙综合性医院,对基层医院人力资源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基层医院高素质人才缺乏、难获取、易流失,尽管已经在不断引进高学历和高素质人才,但是绝对数量还比较少,对于基层医院的发展和医院技术实力提升还显得不够[1]。
目前,我国医疗资源和医学人才多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而中小城市及广大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差,病种多,广大群众就医不便,缺乏应用型医学人才。为适应医疗卫生改革对医学人才的需要,加强医学教育与卫生需求的结合,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重大战略目标的实现,有必要创新应用型医学本科生培养模式,实现具有“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临床医学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在实用上下工夫,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促进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改革和重组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及方法,培养“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的综合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应用型医学本科生。
2.2 医学的进步和对高水平医疗服务的需求呼唤加强应用型医学本科生的培养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医学教育已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疗服务也从单纯的以“疾病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转变。医学教育和卫生事业的发展,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医学本科生提出了新的要求。
目前,我国医疗卫生人力资源在总量增加、结构变化和素质提高的同时,存在着不能适应广大人民群众对卫生服务需求的问题。一是卫生人力资源总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二是卫生队伍专业结构不合理、布局不平衡,卫生人力资源过度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三是卫生人才素质差异较大,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四是卫生人力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衡,东部与中、西部以及城乡之间卫生人力资源差距较大。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要求医学教育不仅要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医学拔尖人才,更需要培养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医学本科生。改善医疗卫生队伍的学历结构,培养厚基础、高素质、能力强、协调发展的应用型医学本科生已成了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3 应用型医学本科生培养模式的实践与创新
临床技能的培养一直是国内外医学教育关注的焦点,以能力培养为目的,已成为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的共识。由于普遍存在着重基础理论学习,轻临床技能训练的现象,同时以真实病人为训练对象,在现有的社会条件下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致使医学生实践技能相对薄弱。因此,要培养应用型医学本科生,关键在于有效地加强临床实践教学,需要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和师资结构、临床技能训练体系等方面进行大胆的实践和创新。
3.1 建立应用型医学本科生培养课程和师资结构
加强实践课程,优化课程结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形式将主要是提高实践课程在课程结构中的地位,而不是从属于理论课程。理论课程一直在我国高校课程结构中占主导的地位,其优点是系统性和简约性,但不利于联系实际工作,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课程则可以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因此,培养应用型医学本科生,必须增加实验课、临床见习和实习的课程设置比重。
改进教学模式,加强能力培养。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才能有效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基于讲解的教学模式(lecture-based learning,LBL)、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和基于病例的教学模式(case-based learning,CBL)在高等教育中被广泛采用。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及不同的授课教师和学生,对LBL、PBL和CBL教学模式的选择和实施都有不同的要求。其中传统的LBL教学模式在理论教学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学生没有思考的空间,在实践教学中,也只是简单的重复操作,难以体现实践智慧的发展。为提高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PBL及CBL是加强能力培养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培育“双师型”教师,提升教师实践教学水平。对于“双师型”教师的界定,通常认为既取得了教师系列职称,同时又获得了其他有关系列职称资格的教师,就是“双师型”教师。要培养应用型医学本科生,必须正确把握“双师型”医学教师的内涵[2]。严格来说,应同时具有卫生系列和教学系列的职称,比如一位主任医师,又有教授职称,这在医科院校附属医院中容易实现。在教学实践中,要求任课教师既是医生,又是教员,既要有精湛的临床诊疗技术,又要有高超的讲课技巧。因此,要在“师德”首位的前提下,有计划地培育“双师型”教师。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布置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得到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优秀的带教教师通常不是长篇累牍的讲述,而更多是引导,更多地让位于学生的独立探索。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之前有更充分的备课,有更好的对教学的掌控能力,才能让学生更容易地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不应局限在课堂上,应该更多地结合临床,结合病例的特点,因势利导,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构建多元化的临床技能训练体系
本着早期接触临床的实践教学理念,以提高素质为目标,培养应用能力为重点,以卫生部颁发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为基础,以模拟教学为核心,对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P)进行模拟体格检查、模拟病史采集、模拟病例讨论、模拟操作技术等,构建理论、实践、素质三位一体的多元化临床技能训练体系[3]。针对目前临床教学资源有限,临床技能培训不足等现状,我校先后建成了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和模拟医院。通过这个平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临床技能训练。
模拟体格检查,强调手法训练。全面系统的体格检查是医学生必须掌握的临床技能之一,但由于不在医院,因此必须采用模拟教学。目前我们主要通过简易标准化病人(Simple Standardized Patient,SSP)及电子模拟人进行训练。SSP是由经过训练的学生扮演,这样既解决了使用标准化病人资金投入太大财力不足的问题,同时又可满足学生临床技能训练的需要,而电子模拟人的特点就是可以反复多次操作。通过分角色演练,实际体会病人的反馈及教师的指点,更易发现自己所欠缺的知识和能力,促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有目的地不断完善和纠正错误,加强检查手法的训练。
模拟采集病史,培养临床思维能力。诊断思维是医生运用已有的医学理论和经验对于疾病的认识过程,思维方法运用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对疾病诊断的正确性。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是医学生临床技能要求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环节。对SSP进行病史采集,这一过程由学生扮演医生,教师扮演SSP,回答学生必要的问诊,以尽可能的让学生采集完整的病史,得到正规和专业化的训练,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问诊技巧,并逐步掌握与患者沟通的技能,扭转了初次接触病人时心理紧张以及见到病人不知所云的尴尬局面。通过模拟采集病史,书写出不同专业的规范性病历,然后组织学生进行病例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选取较为典型的病例并录制成光盘,供学生反复观看。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临床思维方法,对SSP病人反复训练,熟悉病例分析的程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设临床情境,开展模拟基本操作。参照国家对执业医师实践技能的要求,模拟操作培训内容包括模拟诊疗操作(胸穿、腹穿、骨穿、腰穿、插胃管、洗胃、吸氧、三腔双囊管)、模拟急救技术(心肺复苏、中毒抢救)等。主要模拟操作采用JC-CK810型综合穿刺仿真电子标准化病人、CWA096952型多功能护理人、全电子仿真心肺复苏模拟人等。这些均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安全的训练环境和反复操作的平台,从而避免了在患者身上侵入性操作所带来的弊端。操作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一些模拟临床情景,使模拟过程既逼真又紧张有序,学生们有一种能够解除患者痛苦的真实感以及操作成功的喜悦感,提高了学生的训练兴趣。同时这些技能与临床密切联系,有很强的实用性,学生感觉学习的目的性增强,从而促使他们更加主动的参加训练。
引进虚拟外科手术系统,进行针对性手术训练。为了更好地培养医学生的临床动手能力,国内外医学院校开始将现代科技手段及各类仿真模型全方位地综合模拟患者救治系统应用到临床外科教学中。其中虚拟外科手术学(Virtual Surgery)是医学和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的多门学科相交叉和渗透的虚拟手术技术,仿真手术刀结合逼真的三维虚拟场景,可使手术操作者在该系统中体验到真实做手术的感觉[4],在外科实践教学中很值得尝试。
4 加强临床实习阶段临床适应能力的培训
临床实习是培养医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解决临床实践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医学生临床思维模式形成的必由之路,其目的是完成医学生向临床医生的转变。因此,要培养合格的应用型医学本科生,仅进行严格的临床技能训练还不够,还必须加强临床适应能力的培训。
4.1 丰富临床教学方法
采用丰富临床教学方法,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对枯燥内容的理解,学生掌握临床实践基本技能的同时通过临床实践教学活动,如把床旁教学、病例讨论、技能训练、专题讲座、专业英语以及临床思维课程纳入正规临床实践教学内容,使学生的知识横向、纵向的联系起来。
4.2 强化临床查房制度
完善“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查房模式,以整体医疗理念为指导,从病因、病理生理、诊断治疗、临床医疗、医疗措施和评价、健康教育、预防保健措施、出院指导等方面进行查房,让学生掌握整体医疗知识,并按医疗程序医治患者,关注患者的身、心、健康知识的实际问题。带教教师教学查房对实习生临床收获尤为重要,在查房质量上力求做到准备充分,目的明确,查房程序规范,体检顺序及手法规范,病情分析时表达能力强、思路清晰,正确评价辅助检查结果,归纳总结时突出重点,结合病例理论联系实际,能将本学科有关新进展、新技术反映到查房中。
4.3 加强操作能力训练
在鼓励实习学生多听、多问、多思考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多看、多想、多参与各种操作,并积极放手,给他们创造临床操作的机会。每次操作后都及时进行总结。如术前让学生复习相应手术的局解、术式等有关知识,术中讲解手术每个操作步骤的要点,并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亲自体验某些简单操作。对于操作比较出色的学生,在条件允许时,还可为学生提供完成简单手术的机会。术后要求他们学习写手术记录,要求学生注意术后患者各种情况,充分掌握第一手临床资料,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走向临床便可适应具体的医疗工作。
4.4 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医学生从入学到毕业,要经历由基础知识到专业知识、由专业理论到实践技能等一系列转变。目前,临床医疗模式正从传统的经验治疗向循证医学转变。在医学生行医起步阶段的临床教学中,即有意识地灌输循证医学的理念,形成诊断,并在治疗过程中不断查找不足,总结经验,通过不同场合的查房分析、病历讨论、术前讨论、会诊意见等,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5]。
综上所述,在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和基层医疗工作中,对应用型医学本科生仍有很大的需求;通过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和师资结构,构建多元化的临床技能训练体系,加强临床实习阶段临床适应能力的训练等,是对培养具有宽厚、扎实医学专业知识、熟练的临床基本技能、较强创新思维能力的应用型医学本科生的有益探讨。
[1]龙 凤,郭启勇,马 兰,等.转型期基层医院生存与发展研究(五)[J].现代医院管理,2010(5):1-4.
[2]张 勤,倪 琴,张室玲,等.新时期临床教学面临的问题与改革对策[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2):430-432.
[3]司秋菊,常风云,邸淑珍,等.临床实用型医学生实践技能多元化模式培养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9):67-68.
[4]任双义,陈 凯,孔 英,等.虚拟外科手术学在临床外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0):85,121.
[5]刘禹莲,肖颖彬,张友凤,等.新型临床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5):905-907.
Needs Analysis and Training Model of Medical Undergraduates Oriented to Clinical Practice
ZHU Bao-hua,LU Yuan-zhi,GUO Wei-tao,WANG Zhi-gang
(Guangdong Medical College,Dongguan 524808,China)
Medical undergraduates oriented to clinical practice are much needed in China’s health reform and grass-root clinical units.Their training poses high requirements for clinical practical skills.In view of limited clinical teaching resources and inadequate training of clinical practical skills,we should set up a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team for training clinically-oriented talents,construct a diversified clinical skill training system and strengthening development of clinical adaptability during clinical internship so as to produce clinically-oriented medical undergraduates with high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work competence.
clinical practice oriented;medical undergraduate;training model
G642.0
A
1006-2769(2012)03-0453-04
2012-01-06
祝葆华,男,外科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肝癌、肝移植的应用基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