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黔东南黎平县四寨村侗族摔跤活动探读

2012-08-15李景繁宋善迪

武术研究 2012年8期
关键词:黎平县黔东南侗族

李景繁 宋善迪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体育系,贵州 都匀 558000)

黔东南黎平县四寨村侗族摔跤活动探读

李景繁 宋善迪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体育系,贵州 都匀 558000)

流传于黔东南黎平县四寨村一带的侗族摔跤活动,是一项糅竞赛和娱乐为一体的传统民俗体育活动,它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背景与内涵,有其独特的竞技特点和习俗规则。文章在文献资料和参与考察的基础上,梳理了黎平侗族摔跤的起源及其发展的基本过程并阐析了侗族摔跤的社会功能。

侗族摔跤 黎平县四寨村 起源 发展 功能

侗族摔跤习俗主要流传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的四寨、坑洞、寨高、三龙,从江县的谷平、往洞、增冲以及榕江的宰麻等侗族村寨所属地区,其中又以四寨村每年农历三月十五举行的侗族摔跤节最为隆盛。这种带有民俗意味的摔跤活动是一项集竞赛和娱乐为一体的传统民俗体育活动,是贵州省少数民族村落体育的典型代表之一。由于黔东南黎平县侗族长期以来处于地理上比较闭塞的生存状态,加上侗族并无独立的文字体系,关于侗族摔跤早期的典籍或其它文字记载较为少见,直到晚近,我国开始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黔东南黎平县侗族摔跤才逐渐进入了大众的视野,部分学者对其进行了探析,但是深入的研究还不多见。笔者不揣浅陋,参阅了一定的文献资料,主要在参与考察的基础上,对黎平县四寨村的侗族摔跤进行了与其他研究者不同角度的探考。

1 黔东南黎平县四寨村侗族摔跤活动的起源探析

四寨是侗族传统摔跤的发源地,享有“侗族摔跤之乡”的美誉。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四寨都隆重举行盛大的侗族传统摔跤节。据文献资料和流行于寨民间的叙说,四寨村摔跤活动起源于如下两种传说。

1.1 源于侗寨民众抗击盗匪需要说

据传明朝喜宗年间,黔东南黎平侗族各寨匪盗结群,经常强抢百姓所养的牛、羊、马等牲口及钱财物件。为加强防范,共同抗匪,四寨、寨高商议结盟,但需选出德高望重、武艺高强的首领。四寨推荐公蛮,寨高推荐公柳,两人武艺都很高,又都在本寨有一定名望,难以定夺,于是就定在当年农历三月十五比武。那天两人比一百回合,不分胜负,最后,群众要求两人贴身肉搏,以摔倒对方为胜,结果两人各胜一局,摔成平手,两寨就共同拥戴他俩为首领;此后,公蛮、公柳共同带领四寨、寨高三千民众,连出奇兵,铲除了强盗[1]。后来为了纪念公蛮、公柳,每年农历三月十五都在四寨田坝举行摔跤活动,日久年长,这项活动就成了一个固定的节日传了下来。

1.2 源于崇拜、模仿本地英雄武艺说

还有一种传说是侗族摔跤活动自唐代起就已经存在了。据说,侗族先祖迁徙到现今的聚居地时,当地野兽出没频繁。一日,一男青年在上山路上面遇一只凶恶老虎,猛虎向他扑来,该男子无法躲避,只能用双手抱住老虎,同时用头抵住老虎的下颚部,与猛虎一同滚落至山下一深泥塘中。男青年身轻便巧,不多时就逃出泥塘,而老虎体重笨拙,四脚深陷泥塘不能动弹,虎威尽失。青年唤来众人将老虎一通乱石乱棍打死。男青年虎口逃生靠的是过人的臂力手劲,人们争相效仿,就用摔跤来练臂力,后这一活动形式逐渐普及,相沿而成为现在一年一度的摔跤节(由访谈资料整理而成)。

尽管上述关于侗族摔跤起源的说法带有神话意味,但是考察的过程中发现,在当地侗族民众看来,这是一种神话式的真理。神话(即便不是直接的,也是有意识的)表达、激发、拓展并处置了人们对世界进行的现实描述[2]。传说或许是在侗族长期的历史中建构而成的,但其对当前侗族民众日常生活的道德和隐喻上的含义使得这两种传说已经融进当地民众的意识中并成为一种“真实”而被普遍接受了。

2 黔东南黎平县侗族摔跤活动承继与发展

2.1 侗族摔跤活动的形式

2.1.1 侗族摔跤的仪式

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始终会保留着一些包含有传统信仰、思想观念、行为规范、社会秩序等特征的仪式。在人类学中,仪式通常是和宗教或巫术有关的按传统所定的顺序进行的一整套或一系列活动[3]。黎平侗族摔跤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仪式性的展演过程,具有强化集体归属感、参与者认同感以及巩固信仰、增强参与者的自信心等功能。

仪式一:入场铺陈。四寨摔跤节举行的摔跤是由四寨村和隔河相望的寨高村举行的传统摔跤对抗性娱乐活动,双方正式摔跤活动之前都要按特定的顺序举行一定的礼仪。首先放三声铁炮(侗族一种礼炮,在很多活动前都会使用),接着由两寨寨老领着部分本寨民众绕场三周,绕完后,双方聚集到摔跤场地中央举行集体踩堂(侗族一种集体舞蹈,很多人围成几圈转圈跳舞),踩堂结束后,双方各据场地一方叫阵或等待对方叫阵。

仪式二:选手间赛前礼仪。侗族摔跤比赛选手间也有固定且独特的礼仪程式。比赛双方手持布带对面而站,相距1.5米左右,裁判(一般为寨老)立于对手之间,双方正面施礼,即双方鞠躬后,将布带举起,并将布带搭在对方腰椎位置处,等待寨老喊“起”后,双方便开始想办法摔倒对方[4]。

2.1.2 侗族摔跤的规则和裁判方法

侗族摔跤发端时,并没有很规范的评判双方胜负的方法;随着参加人数增多,规模的扩大,摔跤节的诞生,逐渐发展成了一套带有乡土意蕴并有一定规范性的竞赛方法和裁判规则。

裁判一般由村干部或寨老担任,比试双方手持布带上场后,双手紧抓布带的中间一截,用拳头贴住对方的腰椎部,布带两头垂在对方腰身以下,双方姿势呈互抱腰身、团身并右肩相抵状。两方准备好之后,裁判发出“起”的口令,双方靠臂力和腰腿劲互相角力,想办法将对方摔倒。评判标准比较简单,比赛时任何一方背部先接触地面判为输一局,一方赢两局为胜方,由裁判者举起胜者的一只手向观众示意。参赛人员可采用“提、拉、抱、绊脚”等技巧,但不能以膝关节、肘关节、头部撞对方。如今的侗族摔跤活动中的参赛者不分年龄组和级别,由一方先派一名选手出来叫阵,然后就由对方自认为实力相当的一名选手队员出来迎战,双方以两局制定胜负,一方赢两局为胜,一输一赢为平,摔完后下一对选手上场(不同于早先的擂台式),一场接一场,直到所有选手摔完或为止。

2.2 四寨村侗族摔跤活动的影响范围

据村干部和部分威望较高的老年人介绍,得益于政府的宣传和鼓励,每年农历三月十五四寨村举行的摔跤节在最近几年的影响范围日益扩大。结合他们的口述情况,基本可以推测四寨侗族摔跤节最近几年的日益隆重和侗族摔跤被划归为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密切相关。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保护的“文化自觉”必然促使当地政府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对待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寨村的侗族摔跤节在黎平县是具有标志性的“侗族摔跤”聚合文化节日,当地政府对于节日的宣传和鼓动自然成效显著。

近几年,参加四寨村侗族摔跤节的村寨和民众数量稳步上升,由当初以四寨村为主,周围几个村寨为辅参与摔跤活动的格局演变为以四寨村为“地主”,其他村寨包括不同民族的村寨共同参与的“民众摔跤大联欢式”的活动。今年(2012年)即将开始的摔跤节中,四寨村邀请了“十洞十三寨”(竹坪、岩洞、述洞、新洞、朋洞、铜关、寨拱、四寨、坑洞、迷洞、平吝、三龙、已炭)来一起参与庆祝,这也成为黎平县四寨村摔跤节有史以来最为隆重的一届侗族摔跤节。可以预期,如果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在短期内不发生大的变迁,四寨村包括整个黎平县侗族摔跤的开展范围将会保持一种稳定繁荣的态势。

2.3 侗族摔跤的传承状态

如果以时间作为考察历史延续性的坐标,根据村民口头叙述,四寨村的侗族摔跤活动除在解放初期“除四旧”活动期间中断外,一直保持延续着较好的开展状况。从传承的途径来看,早先的侗族摔跤局限于四寨以及周围侗族村寨的父代和子代间的代际传承,即前后两代村民通过授和受的方式使摔跤的仪式和技巧得以递延。但是在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大背景下,借入选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名录之契机,侗族摔跤的传承途径逐渐多元化。纳入当地学校体育教学课程体系和进行舞台表演成为传承侗族摔跤另外两条重要途径。多元化的传承途径给侗族摔跤活动开展带来的积极效应显而易见。目前,以四寨村为核心的周围侗族村寨很多都成立了摔跤队,专门组织侗族摔跤的练习和比赛;当地的体育教学中,侗族摔跤成了必修教学内容;侗族摔跤或以其为蓝本改编的节目正在当地甚至全国性的舞台上频繁上演。

3 黔东南侗族摔跤活动产生的社会功能分析

3.1 促进了村寨感情

在四寨村考察期间,据村民介绍,每年农历三月十五的侗族摔跤节是当地最为重要的节日之一,因为规模大、参与的人数多,其热闹程度甚至超过农历春节。借助摔跤这个载体,本村寨以及外村寨的众多民众聚集在一个相对密集的空间坐落中,进行着多种样式,具有情感投入特征的交流。对于促进本村寨的内部团结以及各个村寨群众间的友谊大有裨益。比如:中老年人交流一些生活、农作物的经验和教训;青年小伙子和姑娘们交流感情;小孩交换游戏、玩耍或学习体验等等。

3.2 “以“竞争为载体”的娱乐功能

直到现在,侗族摔跤仍然是以“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娱乐为目的的,优胜者虽然没有任何物资奖励,但为本寨争光的强烈愿望,激励着他们以顽强的意志与对手拼搏。摔跤选手比赛时激烈角力的场面固然充满竞技的意味,然而赛后不管输赢,双方选手一般并不显示深度落寞、失望的情绪,只是略显遗憾地带着笑意离场。有个落败的选手说:“当然想赢,但我尽力了,他比我厉害,输了就输了,图个高兴就好了”。这种说法具有相当的代表性,一定程度上表征着侗族民众的竞争意念中的和谐精神。当然,摔跤过程带给观众的就更是新奇、刺激等娱乐方面的多重情绪感受。摔跤节期间,人们聚集在摔跤场地,欢腾阵阵,笑意番番,体验着这个侗族节日带给他们的特殊魅力。

3.3 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每年农历三月十五,黎平县四寨村的侗族摔跤节不仅是摔跤选手和各式各样观众的盛会,事实上还起到促进当地村寨经济发展的功用。节日当天,除摔跤比赛外,方圆百里的侗族民众欢聚一处,其中很多具有一定经济意识的民众会贩卖或者携带一些具有特色的物品来到摔跤场地周围,从事小生意活动,客观上会在摔跤场周围形成热闹的基层集市。从乡土经济角度看,当地和外来的民众在物品的交换和消费中经济活动中可以各取所需,贩卖者赢得了利润,购买者满足了需求。同时,这种集合式的乡土贸易市场对于激发当地民众的市场意识能产生潜在的推力。

3.4 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侗族摔跤节不但在侗族聚居地很有影响,如今在全省甚至全国都获得了一定的声誉。由黔东南黎平县选送、以侗族摔跤为背景的民间舞蹈节目“摔”获得2007年“多彩贵州”舞蹈大赛大奖;2007年十一月四寨摔跤队参加全国群星杯荣获金奖,同年在2007年在广州举办的全国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侗族摔跤一举夺得表演项目综合类金奖。黎平侗族摔跤荣获这些荣誉之后,知名度大大提升,每年农历3月15这天,方圆百里的侗族同胞欢聚一堂,全国各地的旅游者也多慕名而来,还会有一些外国朋友到来观赏。侗族摔跤成为带动当地旅游业一种标志性品牌之一。

4 结束语

黔东南黎平县四寨村侗族摔跤是一项具有原生态特征的民俗体育活动,既有较为独特的文化形态,又有较高的健身和娱乐等方面的体育价值。侗族摔跤内蕴的独特的文化背景、习俗规则和竞技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是黔东南侗族文化模式的外在投射和历史文化知识的延续。故此,考察并梳理侗族摔跤活动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对于在以现代性为主要特征的整体文化背景下如何挖掘、保护、传承与发展优秀的民俗体育文化有着较为重要的借鉴价值,对推动民族地区全民健身活动也可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5]。

[1]杨再元,陆书明.用布带角力的侗族摔跤[J].贵州都市报文化周刊,2007(8).

[2]奈杰尔·拉波特,乔安娜·奥弗林著,鲍雯妍,张亚辉译.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关键概念[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

[3]龚 锐,汤欣烨,靳惠娟.贵州苗族鼓藏节仪式的人类学考察——以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计怀乡乌略村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22-27.

[4]黄平波,等编.黔东南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教程[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5]龙明莲,黄平波.侗族摔跤习俗的田野考察——以贵州黎平县四寨村侗族摔跤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45-47.

On Dong Minority Wrestling Activities in Sizhai Village of QianDongNan Liping County

Li Jingfan Song Shandi
(P.E.Department in Qiannan Normal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Duyun Guizhou 558000,China)

Dong wrestling is a kind of popular form of entertainment that spread at Sizhai village area of liping county of Guizhou province China,which is a collection of martial arts and entertainment for the integration of a traditional folk sports activities.It has its unique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connotation,,has its unique competi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custom rules.This paper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material and the investigation of participation,has combed the origination,the basic process of development and Interpreted the social function of Dong Minority wrestling

Dong Minority wrestling Sizhai village origination developmentfunction

G85

A

1004—5643(2012)08—0090—03

1.贵州省重点支持学科(民族传统体育学)中期成果之一。2.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重点支持课题:《贵州省民俗体育文化空间探考》,编号:QNSY201017。

1.李景繁(1979~),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

猜你喜欢

黎平县黔东南侗族
酸的思念
遇见黔东南
诗书画苑
寻味贵州——黔东南
黎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快乐童年——榕江侗族儿童
侗族建筑博物馆——大利村
侗族春社节女性盛装服饰考察——以黎平县龙额镇为例
侗族养生防病抗衰老经验荟萃
贵州黎平县亮叶含笑群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