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新规则的实施对浙江高校业余武术训练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012-12-01李通国
李通国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浙江 杭州 310053)
武术新规则的实施对浙江高校业余武术训练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李通国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浙江 杭州 310053)
浙江大学生体协从2009年起在武术套路竞赛中实行最新国际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简称新规则),依照规则对长拳类项目难度实行评分,长拳类套路内容发生较大变化训练强度随之增加。新规则的实施一方面推动了高校武术竞技水平的提高和技术的规范化,另一方面出现了因运动员水平不均衡使武术新手无缘名次、竞赛项目人数分布不均衡及运动强度增大造成运动损伤等现象,一定程度影响了武术在高校的发展。高校业余训练时间不确定性的特点使以难度为核心的武术训练产生较多困难。根据高校业余训练的特点实行与中等学校一体化培养运动员有利于武术难度竞技水平的提高,常年训练与武术协会结合有利于无难度项目运动员选拔,避免集中突击训练或者训练强度过大所带来的运动损伤等问题。
新规则 难度 业余武术训练 影响 对策
1 研究背景
2002年武术管理中心编制了最新版《武术套路竞赛规则(试行版)》,经过一年多在全国类的比赛中试行进行修改与探讨,《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在2003年12月确定下来。2005国际武术联合会在此基础上推出了《国际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简称新规则),浙江省大学生武术协会使用的就是这个规则。新规则是根据奥运会“难美项群”项目的评判方式,参考其他难美类项目的难度评分方法制订了武术难度动作的分级评判规则,增加了评分的客观性,构建了对难度分类分级别的武术动作难度体系。[1]武术动作难度体系的构建利于裁判员对运动员难度动作完成情况做出相对客观评判,增大了运动员的对动作自由选择的空间,成为促进难度技术水平提高的导向性文件。出于过于追求难度对高校推广武术不是十分有利的考虑,大学生体协有选择的只在长拳类项目(长拳及其刀枪剑棍)中实行难度评分,其他类的项目实行无难度评分。浙江大学生武术协会主要在浙江高校中开展两项比较大型的武术比赛:一个是四年一届的浙江省大学生运动会武术比赛(以下简称大运会);一项是四年一届的浙江省大学生武术锦标赛(以下简称锦标赛),两项比赛交替进行,这样每隔两年就有一次武术比赛。高校中除了特招和单招的武术运动员以及部分有训练经历的学生,多数的大学生是进入高校后才开始习武,所以2009年武术锦标赛之前的比赛对武术动作难度是不做要求的,从2009年武术锦标赛开始在长拳类项目中实行难度评分,到2011大运会武术比赛共在新规则下举办了两次武术比赛。高校武术训练的业余性特点使以难度为核心的竞技武术训练带来了诸多困难,新规则的实施在比赛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研究对象的确定
浙江省大学生武术比赛分甲(本科组)、乙(高职高专组)、丙(专业组)、丁(高水平组)等四个组别,本研究只适用于占武术运动员大多数的非专业高校大学生业余训练状况(甲、乙组业余运动员)。甲、乙组都有通过普招进来的具有训练经历的运动员、都具有入学后挑选出来开始武术训练的学生,与本科组相比乙组一安全保卫专业对武术学校学生倾向性招生,以此为研究对象,容易形成较为明显完整的对象层次:较高水平运动员、有训练经历的运动员、入学后开始训练的运动员;在此基础上形成较为清晰典型的几种业余训练模式;保证调查样本具有多样性和普遍性特征。
2.1.2 研究对象
2009锦标赛及2006、2011大运会乙组参赛院校;2011大运会乙组前3名男、女运动员难度动作;2011大运会参赛运动员中30名有过运动损伤的运动员。
2.2 研究方法
2.2.1 调查访谈法
对乙组参赛院校部分运动员、教练员进行走访,了解高职院校业余训练时间安排、套路编排及对新规则实施的看法及训练损伤情况进行调查。对2006大运会、2009锦标赛和2011年大运会武术比赛现场的记录和调查。2011大运会参赛运动员中30名有过运动损伤的队员以访谈形式现场填写调查表。
2.2.2 文献资料法
2006大运会武术比赛录像、比赛秩序册、成绩册;2009年大学生武术锦标赛录像、比赛秩序册、成绩册,2011年大运会武术比赛录像、比赛秩序册、成绩册;相关新规则实施之后武术发展的研究资料。
2.2.3 数理统计法
用Excel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3 新规则的实施对高校开展武术项目的影响
3.1 高校开展武术训练的特点
3.1.1 业余训练时间的不确定性
高校普通大学生是以专业理论和实践为主的学习,体育训练是业余进行的活动,这就决定了高校课程安排围绕着专业进行,体育训练放放在在没有专业课的时间,事实上专业课的调整甚至影响到假日的训练。调查表明,高校武术教师为了开展武术训练必须把训练时间安排在晚上或者节假日,一些学校一个学生什么时候有空就什么时间给老师打电话要求训练。这种间断的训练安排很难保证学生的体能和技能连续性的提高,给训练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题。在高校教学实践包括在课堂上进行理论学习、实训室进行实训以及在企事业单位进行顶岗实习,表现出这样一些特征:一是教学时间上的不规律性;二是教学空间上的多变性;三教学形式的多样性;[2]此外高校学生为了就业的所要准备各种证书考试常常停课半月到1个月的时间进行准备。高校教学特点对于开展业余武术训练的影响是根本性的,在实训、顶岗岗实习和考证的时间里,学生的业余训练不得不停止,这样高校的业余武术训练表现出不定时性和断断续续的特点。
3.1.2 运动员水平的不均衡性
运动水平的不均衡性表现武术运动员的个人以往训练经历和所在院校的武术业余训练制度的完善程度。高校业余武术运动员包括三类:占少数的进行过严格训练的较高水平运动员、一部分的有训练经历有一定水平的运动员、占多数的入学后开始训练的运动员。武术技术的复杂性,特别是实行难度评分办法后,使短时间(1-2年)进行训练的运动员其动作质量以及对武术内涵的理解和表达都难以企及那些进行过多年训练的运动员,前三名的运动已经能够完成旋风脚540度B级难度的动作(见表2)而许多运动员A组动作完成的都很勉强,此外坚持常年业余训练的学校其整体实力要高于为应付比赛而训练的学校(见表4),在比赛中运动员水平表现出较大的不平衡性。
浙江大学生武术比赛个人项目开展11项,其中长拳类项目5项,2009及2011大学生武术比赛乙组参赛情况及作为比较的2006比赛统计表如下,2011长拳类项目弃权人数较多,故而列出实际参赛人数做比较。(见表1)
表1 2006、2009及2011大学生武术比赛乙组参赛情况统计表
3.2 新规则的实施对高校开展武术项目的影响
3.2.1 理论上积极性一面
武术竞赛规则作为竞赛政策对武术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大体协在高校武术比赛中实施最新国际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给高校武术项目的开展一个指向:一是要一定程度重视武术难度训练与提高,增强武术比赛的可欣赏性;二是通过新规则的实施促进武术动作技术的规范化。新规则对武术动作进行了更为细致的规范,对难度动作进行了创新和分等级制度,使得各种级别的比赛都能够从中找到参照的依据。难度体系的构建,使难度分类多项化,而且分值的分配也较合理;不仅有利于裁判员对运动员整套难度动作完成情况作出客观评判,还增大了运动员的选择空间,能够促进难度技术水平的提高[3]。武术动作的细化和规范化使运动员和教练员在训练中有据可依,按照规则的具体要求实行针对性的训练方法。新规则在大学生武术比赛中实施与当前国内大学生竞技武术技术水平发展方向相吻合,有利于促进浙江省大学生武术竞技套路技术的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大学生武术比赛中实行新规则是必然的趋势。
3.2.2 实践中消极性的一面
新规则的实施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大学生武术业余爱好者习武参赛的信心。从表一的调查可以看出:2006年男女参赛人数长拳类项目人数要比其他类参赛人数多,这与长拳作为入门基础练习有一定关系;新规则之后2009锦标赛,2011大运会,女子长拳类有明显减少的趋势,规定南拳有难度而阻止了女运动员报名的热情,其他类项目人数明显增加,这与女子运动员体力较弱难以适应有一定关系;男子长拳类表现比较均衡,但是新参赛的学校运动员选报其他类拳术较多,所以整体上仍然有下降的趋势(见表1)。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提高了难度之后对业余运动员训练选项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长拳及其刀枪剑棍类项目报名人数不及其他类武术项目,又有一部分运动员由于种种原因放弃比赛,使实际的参赛人数不及其他拳种。大部分的运动员和教练员考虑自身实际的训练情况而选练相对较为容易的项目,结果使大量运动员拥挤在太极拳、南拳以及传统拳械等无难度项目上,造成了比赛项目人数的不平衡。在长拳类项目的比赛中那些经过多年系统训练的运动员能够获得较好的名次,许多进入高职开始训练的运动员望而却步。一些学校能够招收到有训练经历的学生做运动员,这些运动员只需要在赛前的训练就是入校开始训练的武术队员水平无法比拟的,一些经常训练者甚至无缘参加比赛,从而出现了“训练者不比赛,比赛者不训练”的现象,对武术在高校中推广和普及产生了一定的消极作用。
4 新规则的实施对高校武术套路训练的影响
4.1 武术套路内容的变化及对比赛的影响
国际武术竞赛规则推行了一套分级别的动作难度和连接难度,这些动作在原有技术基础上提高了旋转度数,在动作连接方式上有了明确的规定,由此带来动作技术上的变化。这些变化表现为:(1)空中腿法技术的变化;(2)跳跃动作助跑、起跳要领要求的改变。[4]虽然只是动作难度的要求产生了变化,但是对于武术套路的演练而言确是根本性的,这种影响表现在:一动作难度。动作难度从训练到成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进行训练,成熟之后为了保持其技术的稳定性仍然要进行一定量和强度的训练,这需要花费较多的训练时间。这对于业余训练时间不确定不能充分保证的进入高校开始训练的运动员是一个不小的难题,对于大多数业余训练一年左右业余运动员难度动作达到高质量的成功率较低,而一些动作,参赛前三名男子运动员中有将近一半很好的完成B组动作(见表2),则根本无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训练成功,这也是长拳类项目参赛人数较少的原因之一。二是对套路节奏的影响。运动员为了保证难度动作的在套路演练中成功完成,在动作之前要做使身体处于短暂的静止状态进行跳跃准备,因而使整个套路节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连接难度中,难度接步型或跌叉出现失误(如跳动、附加支撑等),以及抛接器械的器械掉地则成为其影响节奏主要原因[5]。所以为了保证体能来完成动作,大部分套路编排把难度动作放到了第一、二段落,即使这样在套路演练中大学生运动员其为难情绪较为突出。在武术训练中对于武术训练的新运动员为了保证难度动作不得不延长训练时间,减少动作规格与演练水平的训练安排,使得动作规格与演练水平的得分下降,这也使从事过多年训练的运动员在比赛中能够保持较高的优势。
4.2 武术训练课内容的变化对高校训练的影响
表2 2011大运会乙组前3名运动员长拳类项目中跳跃翻转类难度动作调查统计表
从表3看出,通过对实施新规则之后2011年大运会武术比赛的调查表明:取得前三名的男子运动员至少要做好“二起脚、旋风脚360、腾空外摆360、旋子、侧空翻”五个动作,46.66%的运动员中已经很好的完成了“旋风脚540、腾空外摆540、腾空正踢腿以及旋子转体360”等B级动作;女子运动员整体的难度较小但也至少要做好“二起脚、旋风脚360、腾空外摆360”等A组跳跃动作,有20%的女运动员能很好的完成“侧空翻、旋子”,考虑到女大学生的体能情况,完成这些动作还是有较大难度的;由于新规则的执行,武术运动员想要到达到较好的名次男子至少要选5个最主要的跳跃动作以及2个以上其他类的难度动作,女子至少要做好3个主要的跳跃动作,而难度动作运动员的下肢承受着较大的运动负荷,对于这些训练时间不长以及训练时间不能充分保证的业余运动员的影响尤甚。对于训练时间不长的运动员来说“难度动作和难度动作的连接对套路的完成具有较大的影响”[6],所以高校的教练员和运动员在武术训练课上长拳类项目的训练中偏重于难度动作训练是在所难免的,新规则的实行改变了训练课的结构。
在新规则之前的大学生武术比赛不强调难度,在训练课的过程安排中比较重视基本功与基本技术的训练,在武术演练中比较注重武术内涵的发掘,较好的表现武术动作的攻防技击含义。新规则实施之后的影响表现在难度动作从开始训练到技术成熟即达到规则要求的评分标准需要相当长的训练时间和相当大的训练量,需要运动员付出大量的训练时间;其次在套路演练中需要消耗运动员较大的体力,对于业余运动员尤其如此。在难度动作分值的影响下以及为了武术套路演练的连贯性流畅性在比赛中获得高分,教练员和运动员在训练上不得不追求提高动作难度质量把各种动作难度的辅助练习、完整练习、强度练习、能力练习以及动作的稳定性提高贯穿于训练课的始终,占据了训练课的三分之二左右时间[7]。武术训练内容的改变对训练的第一影响是:大学生业余训练本来时间就有限,由于课程的特点而断断续续,大量进行难度训练使武术基本功、基本技术的训练时间、次数大大减少从而影响了武术技术水平的正常发展;第二是由于难以承受训练负荷而逃避长拳类项目是造成比赛中选报长拳类项目较少的原因;第三个影响将在下面部分讨论。
4.3 训练强度增大导致武术运动员伤病发生率增高
抽样调查2011大运会武术比赛中有过运动损伤的30个运动员,其中15人是在进入大学之前没有接触过武术的学生,6人从小练武,9人有3-5年的习武经历,一定程度代表着高校武术运动员的现状:有运动等级的占少数,有习武经历的占一部分,进入高校开始习武的占多数。
从对损伤情况统计调查的结果看,有两个因素与新规则的实施有着较大相关性:运动负荷过大的占调查对象的43.33%;身体训练水平较低占调查对象的40.00%,在运动损伤中占据较大的比例。准备活动不充分和思想放松注意力不集中在不同习武经历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出现,但是在总的调查人数中所占比例较小。
4.3.1 运动负荷过大
高校运动员有时因功课停训,有空时又集中突击训练,很容易造成运动负荷安排不当,尤其是运动量过于集中,使局部关节运动量过大,神经、肌肉系统疲劳,容易引起运动员在训练中发生损伤[8],从表2可以看出,运动负荷过大占调查总人数的43.33%,有习武经历的运动员有7人,进入高校开始习武的运动员占4人,人数较为相当,原因是有习武经历的运动员在套路中选练了更高的难度,对二者来说都需要发挥身体的极限才能够完成好动作。为了使运动员达到规则规定的基本难度分值要求,在训练工作中不断训加大练强度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水平增强运动员的身体承受能力和技术的重复训练,以保证难度技术的稳定性和熟练程度,必然使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状态长时间处在较高竞技水平状态,导致运动员伤病时有发生,训练计划时常因伤病而调整,有的直接影响了参加比赛。对于高校业余武术运动员运动负荷过大和训练时间的不确定性较容易早上身体伤害。
4.3.2 身体素质训练水平不够
“新规则的实施和创新使武术套路运动从内容到形式、从技术到水平沿着其自身的规律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传统训练模式已不完全适应新规则要求下武术技术水平发展的需要”[9]。身体素质训练包括一般素质训练和专项素质训练,一般身体素质是专项身体素质的基础和保证。由于大部分的武术运动员是从入高校以来才开始训练,多数在以前没有接受过其他形式的运动训练,一般身体素质的训练水平相对武术项目所要求专项素质要求是有相当的距离的,由于缺乏全面的身体训练,机体难以承受大负荷的运动训练易出现运动损伤;其次一些有习武经历的运动员进入高校以来缺乏长期系统的训练导致身体机能下降,在集训中突然完成以前训练中的强度也容易发生运动损伤事故。从表3中看到,因为身体训练水平不够有12人在训练中发生运动损伤占到调查对象的40%,其有训练经历有4人,入学后开始训练有8人,应当引起教练员高度的重视,新规则提高了武术运动的难度,相应的也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使有训练经历的运动员要达到原先的竞技水平也要保持较高的身体素质状态。
5 高职高专开展业余武术训练的几种方式
表4 2011乙组参赛院校业余武术训练开展模式调查表(N=20)
5.1 与中等学校业余训练的对接模式
从表4可以看出,有占参赛学校总数15%的学校出现运动员与中等学校对接现象,表现为两种情况:一完全的对接模式。这些院校与中等学校建立了较为稳定的运动员输送关系,通过适当的措施招收报考的运动员,在比赛中这些学院往往表现出很强的竞技实力,让那些从入校开始从大学生培养运动员的学校望尘莫及,是一种比较理想的业余竞技培养方式。二是不完全对接模式。这些学院没有同中等学校中建立稳定的运动员输送关系,在招生中招到一个或几个运动员或者有一定武术基础的学生,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这些学校在竞赛中也有不错的表现。
5.2 常年业余训练模式或武术协会模式
从表4中看到,常年业余训练模式与武术协会模式往往交织在一起在参赛学院中占到65%,武术对往往从参加武术协会的学生中挑选,单纯的常年训练院校比较少。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从中等学校中招收到的有训练经历的学员在组织武术协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往往是武术协会的组织者,一些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武术活动,一些是武术协会的直接发起者和组织者,这些运动员在推动武术在高校的推广工作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与中等学校共同培养运动员,这些接受过良好训练的学生来到高校,能够促进武术在高校的推广和普及,仅仅依靠一个教师的作用是很有限的,其时间和精力也不可能照顾到大多数的学生。
5.3 短期集训模式
短期集训模式的学校占据一定的比例的占总数的25%,这些出现在与中等学校对接招运动员的学校或者偶尔招到一两个运动员的学校,在比赛前临时召集运动员进行时训练。这种模式也能取得一定成绩,因为运动员以前较为扎实的训练功底业余训练的运动员技术水平还难以与其抗衡。单纯的这种模式不足取,只有与武术协会及武术队等武术的常年训练组织结合在一起才能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6 结论与建议
新规则的实施对于高校武术发展有积极意义也产生一定的消极作用,武术套路难度的提高改变了武术训练的方式,也把一些爱好者阻止在问外,大负荷训练给运动员带来了较多的运动损伤。武术技术的成熟有自身的规律运用简单的、粗暴的手段以拔苗助长的方式打破这种规律尽管取得一时的成绩,但对运动员却是一种伤害,甚至可能扭曲了他们对武术的热情。大多数人进入高校才开始训练的运动员尽管坚持训练,由于有那些武校或者业余体校训练经历的高校武术运动员的存在在武术赛场上很难取得较好的成绩,甚至一些经常训练的根本就没有机会参加比赛,这对运动员的热情也是一种伤害。但是高校武术技术水平的提高是发展的趋势,在武术竞赛规则和竞赛方式不变的情况下采用较为适合高校武术业余训练方式,适合运动员成长,有助于武术在高职健康发展和积极推广的形式是有积极意义的。因此:
(1)采用高校与体育特色中学一体化培养,与业余体校或者武术学校中专部对接方式有助于通过多年的训练为武术运动员难度的训练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为技术的成熟提供时间的保证,同时有利于短期集中训练对运动员造成的身体伤害。
(2)高校武术训练以常年训练队和武术协会为核心,以教师作为指导尖子运动员为骨干,在竞技训练的同时兼顾武术的普及推广,培养众多的武术爱好者,为发现和选拔武术运动员苗子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3)在比赛前的半年或者一年的时间里,通过武术爱好者自愿报名和选拔的方式挑选适量运动员进行集训,这些有了扎实基础,有了自己喜爱项目的学生经过这段时间的训练技术水平会大幅度提高走向成熟。
[1][3]辛双双.从竞赛规则的嬗变看竞技套路技术的发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6):119-121.
[2]李通国.时间、空间与形式:高职体育的困境与突破[J].运动精品,2011(10):46-48.
[4][7]陈 琳.武术套路新规则对竞技套路训练的影响[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8):58-61.
[5][6]周 滨,王 燕.国际武术套路规则对竞技武术套路运动训练影响的研究 [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0(6):109-111.
[8]王二平,新规则实施后对武术套路运动员运动损伤的调查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5):92-95.
[9]刘 涛. 从新规则的实施窥探套路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5):184-86.
Affect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New Rules on College Amateur Wushu Training
Li Tongguo
(Zhejia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Commerce,Hangzhou Zhejiang 310053,China)
Zhejiang University Students Sports Association has implemented International Wushu Competition Rules(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New Rules)since 2009,which assesses athletes according to the degree of difficulty in Changquan programs and the intensity of training is improved correspondingly.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Rules on the one hand has promoted the level of university Wushu competitions and its standardization.But on the other hand,due to the unevenness of athletes'levels and the number of competitors,as well as the increasing exercise intensity,beginners cannot win any awards but often get injured.The New Rules to a certain extent affected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 in universities.The uncertainty of the university amateur training time brings much trouble in the difficulty-cored Wushu training.Therefore,the integration with secondary schools and the combinations of year-round training and Wushu associations will better its competitive level,help select and train athletes,and avoid sports injuries problems by concentrated assault training or intensified training.
New rules Difficulty amateur training of Wushu affectcountermeasure
G85
A
1004—5643(2012)08—0032—05
李通国(1972~),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武术训练理论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