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士之道

2012-08-15刘霓尘

武术研究 2012年8期
关键词:武士道武士日本

刘霓尘

(英德市职业技术学校,广东 英德 513000)

武士之道

刘霓尘

(英德市职业技术学校,广东 英德 513000)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归纳法、演绎法和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日本武士道进行了一次较为系统的研究。本研究涉及到武士道的物质、制度、精神等层面,包括武士的社会地位、教育、生活、人生观和世界观等诸多方面。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作为一种职业军人组织的武士道在其7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远远超越了团体和阶级利益的狭隘性,最终演变成为一种弥漫于整个日本封建社会并深刻影响和塑造着日本民族心理的准宗教形式。武士道既有超越世俗的崇高追求,也有好战、残忍、孤傲等不可忽视的弊端。它是日本封建制度的产物,并于封建制度共存亡。

日本 武士 主君 武士道 武士道精神 封建制度 庄园制度

日本有民谚“好花是樱花,好人是武士”,人本人将日本的形成归功于武士。他们视武士为国家的基石和民族精神的脊梁。日本封建制度正式建立之时,专职的武士阶层随之崭露头角。武士也称“侍”,是日本封建时代的职业军人。他们获得了巨大的荣誉和特权,也承担着重大的责任。

1 武士道简史

1.1 庄园制度的形成和职业武士的出现

奈良时代政府为了缓和人口与土地之间的矛盾,颁布了允许土地私有化的《三世一身法》和《垦田永世私财法》。[1]一些贵族和寺院乘此机会扩大自己的土地,收容逃荒的农民组建起私人庄园。庄园主是庄园土地所有者,也是当地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的组织与管理者。平安时代庄园主为了摆脱朝廷的干涉,主动将庄园在形式上进献给权贵从而形成领主等级式的土地所有制。庄园主和朝廷对土地的争夺引发了地方与中央间的持续武力冲突。出于军事上的考虑,庄园主将本族的骨干和庄园内的农民组织成为私人武装力量,平时务农,战时保卫庄园。后来这种非固定的武装组织日益制度化,变成专职保护庄园的“武士团”。公元十世纪后,庄园主们依靠私人武装力量和领家、本家的保护获得免税与免检权,使庄园成为摆脱中央控制的“独立王国”。[2]

1.2 武士组织与管理的制度化

1192年7月镰仓幕府成立,随之组建起“御家人”制度。御家人是源赖朝的武士家臣,也是各庄园的庄园主,拥有自己的小型军队。御家人享有庄园土地所有权,并受幕府的指派出任各地的“守护”、“地头”等官职。作为回报御家人每半年前往京都或镰仓担任警务任务,战时要率领自己的私人武装为将军出生入死,费用自理。

1232年,北条泰时制订《贞永式目》法典,将御家人的权利和职责制度化。御家人的身份实行族长世袭制,去世后地位由同族的族长继承,称为“惣领”。惣领统管本族武士的一切事务,包括;祭祖、服役、训练、战斗等。武士的日常活动主要围绕武艺习练和参加比武大赛而进行。镰仓幕府将禅宗奉为武士的主要信仰并大力宣扬尚武精神,要求武士要具有忠贞、勇敢、服从、荣誉、简朴、自律等精神。从此武家习气,弓矢之道等观念在武士阶层中逐渐扎根,成为维护武士群体的思想支柱,也为日后武士道的形成播下了种子。[3]

1.3 武士道的形成

战国时代,织田信长率先在领国内推行兵农分离政策。接着丰臣秀吉于1588年下达了“刀狩令”,禁止百姓拥有武器。1591年再次颁布《身份统制令》规定武士、町人和农民的身份不得互换。武士必须脱离农业,居住在主君所在的城下町,并随主君移居。[4]

江户时代德川幕府实行“幕潘体制”统治日本,即以幕府为中心统领全国各地半独立的潘。幕府对全国各潘及潘主——大名有绝对的控制权,而各潘在幕府的统领下也拥有地方军事、财政、治安、审判和文教等自主权。幕藩体制的社会人口被严格地分为士、农、工、商四类,身份世代相袭不得更改。武士属于统治阶层,享有广泛的社会权利,如氏姓权、佩刀权和随意斩杀平民等权力,其时武士道理论逐步成型,将武士的思想品德和日常行为系统化、标准化,要求武士必须具备忠孝、仁义、尚武、崇文、克己、奉公、名誉、勇敢、报恩、俭朴等精神。

山鹿素行(1611—1685)在对武士之道进行全面总结后在其《武教全书》、《武家事记》、《兵法问答》等著作中提出武士道应当成为一种道德自觉。武士们应该将武士道精神融入到骨子里,内化成一种指导其言行的律令。《叶隐》一书也指出武士应“每朝每夕,死而复死。待常住死身之时,方的武道真谛,方可挑剔地终生格尽职守”。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武士为主君而死、复仇、切腹,被视为武士尽忠的最高境界。

1.4 武士道的没落

18世纪初日本的封建制度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逐渐走向奔溃的边缘。随着幕府和各藩财政困难的加剧,依靠俸禄生活的武士阶级开始面临艰难的生活问题。迫于生计武士沦为商人的养子或浪人,昔日森严的等级身份制悄然瓦解。

1871年正式废除封建制度的法令彻底摧毁了武士阶层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五年之后的“禁刀、散发令”正式终结了武士们的特权。武士们失去了世袭的财产权和社会地位,职务和教育上的垄断权也被普遍征兵制和教育普及制所取代。如樱花在璀璨之后迅速凋零一样,武士道在抵达自身的巅峰后黯然地消逝在历史的潮流之中。

2 武士之道

2.1 武士道定义及其思想渊源

日本著名学者新渡户稻造认为,“武士道是教导武士们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它不是成文的典章,却对武士的实际行动颇具约束力,就像是写在他们心中的一部法典”。[5]作为日本古典文化组成的一部分,武士道的思想源流具有多样化的特征,是古代东亚优秀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结果。首先日本的神道教赋予了武士傲慢和顺从的性格,并向武士们灌输了彻底的忠君爱国主义。神道教所起的作用与其说是教条不如说是动力,它不给信徒制定任何信条,却向他们提供直接简单的行为准则。[6]其次,中国的儒家学说为武士道提供了严格的道德教义。孔子的“三纲五常”学说深刻地影响了武士等级观念的形成,他的“仁爱”思想同样对武士道“怜悯”精神的形成发挥了潜在的作用。孟子的“侠义”理论也对武士道“义理”、“勇气”“荣誉”等精神的形成具有莫大的影响。再次佛教文化,准确地说是禅宗思想也是武士道精神形成的重要渊源。例如,日本的“禅武”就是禅宗东渡后与日本武技融合的结果。

2.2 武士道精神简介

2.2.1 忠贞与服从

忠贞与服从观念是由武士的地位和职责所决定的。作为以武力服务换取生存条件的侍从人员他们必须忠诚于主君的利益,无条件服从命令以确保主君利益的完整性。因此武士道教导人们国家先于个人而存在,作为国家的一员,特别是国家的护卫者——武士必须为国家或其主君而尽忠。日本封建时代天皇只是国家的象征,武士尽忠的具体对象是各自的主君——大名和将军。[7]当武士与大名之间产生分歧的时候,必须无条件服从主君的意志。当主君犯错时,武士必须用尽各种方式匡正他的错误。如果不能让主君知错悔改,荣誉要求武士必须通过流血的方式——切腹自杀来唤醒主君的理智,以此表达他们的忠贞,但武士对主君的忠贞与服从必须建立在相应的尊重之上。如果主君严重侵犯了武士的权益对其荣誉造成重大的伤害,武士有权背叛主君并以荣誉的名义向主君复仇。

2.2.2 勇敢

勇敢是武士的必备素质,贪生怕死者无法胜任军事职责。武士道的“勇敢”不仅仅包含不怕死的意思,它有着更高的要求‘当生时生,当死时死。’日本人认为冲入酣战的疆场被杀很容易,连低微的村夫都能做到,真正的勇敢是由冷静——内心的镇定自若得到证明的。真正勇敢的人永远是安详的,他们从不感到惊愕,也没有什么能够扰乱他们精神世界的平静,能够微笑着面对死亡。

2.2.3 荣誉

武士为荣誉而生,为荣誉而死。他们认为“耻辱就像树干上的疤痕——时间不会抹去它,反而会让它越长越大。”[8]在武士的法则中以荣誉的名义所进行的一切都无需辩护,哪怕是最微不足道的侮辱也必然引起他们拔刀相向。只要能挽回或获得荣誉,即便是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强烈的荣誉感要求武士们必须时刻保持镇静的心态和养成顽强的毅力,即便在极端的情形之下也不能流露出惊慌、恐惧、痛苦、饥饿等表情。荣誉更不允许投降,荣誉就是战斗到死。任何形式的投降都是对自己最大的侮辱,而死亡本身就是精神的胜利。

2.2.4 礼与礼貌

在日本封建时代礼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礼貌则意味着对他人社会地位的相应尊重。武士道的礼包括一整套详尽的礼仪规范,如该如何鞠躬行礼与人答话或者走路等,以培养武士们正确的社会行为。在日本鞠躬意味着鞠躬的人原来打算处理自己的事情,现在则承认对方有权干预。受礼的一方也要承担与其地位相应的某种职责。[9]对武士而言,熟悉礼仪,礼貌行事是大事,因为如果不能通过礼貌的行为给予不同阶级、地位、性别、年龄的人以适当的尊重就意味着对别人的侮辱,必将招致极大的烦恼,甚至是杀身之祸。

2.2.5 义理

武士道义理的意思是指对方或大众对自己履行责任的一种期待。或者说是武士们对主君、父母、家庭、朋友、下级以及社会所负的责任。当一名武士说“我受某人之恩”,就等于是说“我对某人负有义务”。并且把他当做债主,称为恩人。日本人认为武士应该对恩情和侮辱具有同样强烈的感受,都要认真回报,刻不容缓。

2.2.6 正直

正直就是要求武士们行事要光明磊落,不因权势、利益而违背武道精神。秘密交易,偷奸耍滑是为武士们所不齿的。他们认为正直就是在某项行动中毅然作出决定的能力,当生时生,当死时死;正直就是赋予人坚定品格和伟岸身形的骨骼。[10]

2.2.7 真诚或信用

武士们拥有崇高的地位和无上的荣誉,他们被视为社会道德风尚的标杆和民族精神的脊梁。这种特殊的地位要求武士们必须具备高于其他阶级的诚信标准。武士身份本身就是言行一致的保证。武士们的真诚达到了如此的高度,以至于要求发誓和签订书面合约被认为是对武士们人格的侮辱。

2.2.8 仁慈、恻隐之心

“捕鸟者不该杀害躲入怀中的小鸟儿”这一日本古老格言一直被武士们所传诵。武士的身份要求他们必须具备仁慈、大度的胸怀。特别是能够关爱弱小和同情贫苦人民。这是职务的需要,也是道德的召唤,更是武士们崇高情操的体现。同时仁慈、恻隐之心也有其实在的价值,它不仅可以促进人与人、阶级与阶级之间的沟通和提高社会的凝聚力,更可以强化武士道的信仰力量。

2.2.9 简朴

武士道崇尚简朴,非功利性的精神源于武士的薪酬制度。武士是职业军人,他们本身不从事任何物质生产活动,生活完全依靠主君和幕府定期发放的俸禄维持。为了限制地方势力的割据和武士权势的膨胀,历代幕府和大名严格控制着武士的薪酬水准。许多潘国都施行禁止奢侈的法令,认为奢侈是人生最大的威胁。武士们并不富裕,据日本学者估计,整个武士阶级的平均俸禄和农民的所得相差无几,只够维持起码的生活。[11]正因如此,简朴才成为了武士的最高美德。武士奢谈金钱被认为是不道德的行为。为了帮助武士们战胜对物质的欲望,武士道规范要求武士们要把简朴作为克己锻炼的手段。

3 武士的教育

在日本的封建时代,藩主和武士几乎垄断了所有的社会权利,包括教育。军事训练和学问是属于武士阶层专有的,除藩学而外,私立的学塾都是为武士而设。[12]在和平时期,武士的生活主要归结为击剑、读书、交友三件事。武士教育的核心是对武士性格的塑造,而不是培养学识,审慎、思辨等精细的才能。[13]武士教育主要分为文武二个方面的内容。文包括兵法、书法、伦理、文学以及历史等科目。武包括剑道、射箭、柔术、马术、矛术等科目。此外还涉及到茶道、插花等其他社会礼仪的学习。武士教育从儿童开始,在很小的时候就要学习服从命令和挥舞木刀的动作。5岁时举行佩刀仪式开始正式的武士生涯,直到15岁成人之前都必须在父亲或其他年长武士的指导下接受严格的武士教育。

4 切腹

切腹是武士典型的自杀方式,也是武士最为体面的死亡方法。它被认为是忠贞、勇敢等武士道精神的终极体现。武士们怀有如此壮烈的想法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1)日本人认为灵魂寄居于人的腹部,切腹可以让灵魂在肉体消亡后获得自由。(2)切腹关系到武士本人及其家族的荣誉与利益。无论对错,切腹都可以保全武士的荣誉和证明他的忠贞与勇敢。(3)切腹被认为是武士对恐惧的挑战和生命的超越。只有敢于切腹的武士才能被称为真正的勇士。

武士在切腹时必须保持积极的心态和清晰的意识能力,即便是在切腹死亡之后也必须符合礼法。切腹前要确定“介错人”(通常由其亲友担任)和整理好个人的仪容仪表,保持平静、安详的神情。正式切腹时身着全副武士装备的切腹者面向天皇或主君所在的方向双膝下跪,将武士服的前襟压在膝盖之下以防切腹后身体后倒,因为那将被认为是极大的耻辱,然后拔出肋差或称小刀双手握刀置于肚脐上方,刀刃向下。接着腹部前挺,双手回拉将整个刀身刺入腹中。之后将刀刃右转90度向右切割直到靠近肋骨的地方,此时介错人挥动钢刀砍下切腹者的头颅,助其速死。整个过程约持续数分钟之久,痛苦、难耐自不必讲。但每个动作必须一丝不苟,不能流露任何痛苦的表情和发出呻吟、呼喝之声。死后也必须保持尸体的端正、服饰和所用器物的齐整。这是一种气度,更是至死不渝的责任精神。

5 武士刀

刀乃武士之魂,是武士道的象征。在日本封建社会,佩刀是武士的特权。通常一名武士至少需要佩戴一长一短二把刀。长刀名曰佩刀用于格斗,短刀称作肋差用于切腹。武士一生从5岁始刀不离身,直至死亡。白天它们被悬挂在书房或客厅最瞩目的地方,夜晚则放在伸手可及的枕旁。[14]刀代表着人,人亦是刀。人刀一体荣辱与共,对刀的不敬就是对武士的侮辱。武士们特别忌讳从刀身横跨而过,即使是无心之失也必将受到严厉的惩罚。

日本刀工制作精美,坚韧而又锋利集实用和美观于一体。采用反复锻打技术铸造而成的上等刀具用吹毛立断,削铁如泥形容毫不夸张。一把优质的钢刀可以一次劈断7具尸体而刀不卷刃。一把上好的钢刀需耗材5吨,数人合作,历时半年而成,货币价值约今人民币50万元。从铁碳的合成、刀坯的锻打、刀身的成型、磨制开刃、到组装及试用历经5个环节,均由专门人员分工完成。

6 结论

日本武士道是日本封建庄园制下的特殊产物,在历经70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它具有完善的组织制度、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崇高的精神追求。作为一种职业军人组织,其人员数量较少。粗略估计即便是武士道发展的巅峰时期德川幕府时代总数也不多于50万名,这和当时日本的总人口约1100万相比显然属于稀有物种。由于武士组织的准入门槛较高,武士道始终保持了它组织和精神上的纯洁性。它远远超越了团体和阶级利益的狭隘性,最终演变成一种弥漫于整个日本封建社会并深刻影响和塑造着日本民族心理的准宗教形式。武士道拥有超越世俗的崇高追求,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弊端。比如好战、残忍、孤傲等缺点。武士道本身无所谓优劣,它只是日本历史铸就的一把利器。在其组织有序、纪律严明的时期,如德川幕府及之前它能够很好地促进整个社会和民族的发展。但在其组织瘫痪、纪律无存的时期,它所带给人类社会的就是重大的灾难。例如武士道正式废除后日军在二战的所作所为。

[1]孙秀玲.日本史[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6:45.

[2]孙秀玲.日本史[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6:34.

[3]孙秀玲.日本史[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6:71.

[4]孙秀玲.日本史[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6:102.

[5]新渡户稻造[日本].武士道[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0:4.

[6]新渡户稻造[日本].武士道[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0:11.

[7]鲁思·本尼迪克特[美国].菊与刀[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90:21.

[8]新渡户稻造[日本].武士道[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0:57.

[9]鲁思·本尼迪克特[美国].菊与刀[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90:35 .

[10]新渡户稻造[日本].武士道[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0:16.

[11]鲁思·本尼迪克特[美国].菊与刀[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90:44.

[12]戴季陶.日本论[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18.

[13]新渡户稻造[日本].武士道[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0:71.

[14]新渡户稻造[日本].武士道[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0:99.

On Bushido

Liu Nichen
(Vocational School of Yingde City,Yingde Guangdong 53000,China)

Based on the literature,inductive,deductive and expert interviews and other methods,the paper does a more systematic study of Japanese Bushido.This study relates to the Bushido materials,systems,spirit level,many aspects of the samurai social status,education,life,outlook on life and world view.Through research,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drew out:Bushido as a career military organization in its 700 years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far beyond the narrow-mindedness of the group and class interests,and ultimately evolved into a diffuse in Japanese feudal society and a profound influence and shape quasi-religious form of Japan's national psychology.Bushido beyond the mundane and the lofty pursuit of warlike,cruel,aloof,etc.can not be ignored abuses.It is a product of Japan's feudal system,and perish the feudal system.

Japan warrior main king Bushido the spirit of Bushido the feudal system manor system

G85

A

1004—5643(2012)08—0083—04

刘霓尘(1980~),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文化与传播。

猜你喜欢

武士道武士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黄金时代》日本版
武士与龙
“武士”挡道
“武士道转型”诠释的新体系
——读张崑将《电光影里斩春风——武士道分流与渗透的新诠释》
明治初期“立身出世思想”强大影响力管窥
剑龙是武士吗?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暗黑武士 六步接触雷克萨斯NX
井上哲次郎武士道论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