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表面繁荣,内患诸多
——太极拳的生存危机探究

2012-08-15

武术研究 2012年8期
关键词:习练太极拳武术

张 恒

(天津体育学院研究生部,天津 300381)

表面繁荣,内患诸多
——太极拳的生存危机探究

张 恒

(天津体育学院研究生部,天津 300381)

太极拳的理论渊源就是整个的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深深影响了太极拳技术,太极拳技术反过来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直观反映。练习太极拳可以更直观地体悟中国文化,是太极拳受到世界各国人民普遍喜欢的根本原因。因为它不仅集竞技、技击、健身于一体,还在技术技法中向全世界展示着中国传统武术博大精深的精髓。因此,传统文化的流失是阻碍太极拳的生存与发展对最重要的危机之一。

太极拳 生存 发展 危机

在世界全球化背景下,“文明病”的增长率逐年飙升,健康与精神食粮无疑是在给这个充满利益的世界喷上了一层高档的香水,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无疑是医治文明病的“灵丹妙药”,其慢、匀、圆、松、静、柔等特点,适合各个年龄段和各种体质的人锻炼,所采用的腹式呼吸,缠丝运动,八字螺旋,对人体的各个系统以及周身各关节、骨骼都有着良好的刺激和锻炼价值,可以防治许多慢性疾病。加之太极拳可以单练,徒手,占用场地少等优势条件,所以,太极拳得到多数人们的喜爱。2010年,美国国家健康研究所专家经研究后盛赞太极拳几乎没有任何缺点、没有任何副作用,是一项完美无缺的健身运动,或考虑全国大范围推广。有资料显示,目前世界上已经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1亿人在练习太极拳,有人甚至认为太极拳有成为“世界第一运动的趋势”。正是在这种趋势下使其在当今社会无数文化潮流中屹立不倒,辐射全球,放眼世界,当今的太极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超过其他运动技术所蕴含的功能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是当今太极拳生存的强大生命力。但是,现在人们只是用科学的眼光看到了太极拳表面的兴盛,而并没有用科学眼光洞悉到它兴盛下潜在的生存危机。

1 “大师”辈出,理论不实

“太极十年不出门”。人才学中有一个基本规律——十年成才规律。该规律提醒人们要成为太极拳家必须在明师引导的前提下,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才有可能全面继承太极拳技艺。至于创新发展,则更不是人人能做到的。所以,要更好地继承与发展太极拳必须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发展,这是一个漫长而充满智慧的过程。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一方面太极拳的研究成果比比皆是,纵览国内外无论书籍,还是期刊、杂志,都不乏有太极拳的著作,可以说太极拳运动在我们当代的社会里得到了极大的推广,现在我国一年出版的关于太极拳的书籍、文章乃至电子产品,是清代和民国期间出版发行的书籍刊物的上百倍甚至上千倍,但是我们对太极拳的种种研究成果多是重复性研究,陈陈相因,阅读数篇,词异意同,毫无新意,只有量的增加而无质的改变,一些拳论释义多是将前人的经典理论进行归纳整理,然后将文言文翻译或白话文。太极拳学术界所呈现的仅是一种表面繁荣,而没有多少实质性的进展。另一方面由于当今太极拳在社会上发展得如火如荼,很多人出于各种利益而跟着一些徒有虚名的“专家”进行速成太极拳学习,仅学了太极拳的一些架势,对太极拳内涵及拳理根本不懂,殊不知太极拳理论是太极拳技术的基石,是中国优秀文化智慧的结晶,而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基础理论仅来自于前人传统观念下的知识而已。太极拳界呈现一种“大师”多,练习式样多的现象。“太极十年不出门”的理念在当今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思潮下已经淡忘。这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太极拳是很可怕的事情。而真正要成为一名“大师”不仅文化素养和悟性要较高,通晓历史、哲学,能够读懂《黄庭经》、《太极图说》等文化经典,即德才兼备,而且还要在明师的带领下勤学苦练,继而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即在宏观借鉴东西方体育思想的基础上,用身体的语言去诠释太极拳理论从而进行技术的动态调整以形成个性“成一家之言”而对社会有所贡献。

2 长拳太极,技击淡化

事物都要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发展,一个缺乏创新的事物,那就缺乏了生命力与生存价值。随着冷兵器时代的退去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使得原本属于技击术的太极拳逐渐失去了技击价值,只注重外表而忽视内涵的西方体育审美思潮占据主导地位。尽管太极拳已在竞技体育舞台上发展了50多年,但那仅是太极拳、械套路的比赛,并且国家、政府只是把太极拳作为健身、审美的社会功能定位。动作规格、节奏韵律以及演练水平则成为评判运动员水平的高低,以至于现在的各种太极拳的竞赛套路让人们应接不暇,从而营造出了今天所谓丰富的太极拳文化。尤其是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更高,更快,更强”的西方体育思想成为主流,长期系统传统太极拳锻炼已经被人们所冷落,快节奏的现代经济生活使得许多人无法静下心来练“多年不出门”的功夫,他们越来越偏向于实用、易学、优美、简捷、高效的西方现代体育活动方式,其中青少年尤为突出。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及满足人们的求知欲,太极拳跟随这股浪潮,寻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是必然的。当今太极拳在竞技化,利益化的驱动下,出现传统太极拳杨式化、竞技太极拳长拳化的倾向,使得在教育传承方面过于追求动作优美,忽略攻防严谨;如在教学中单纯追求姿势好看,要求上下肢动作舒展大方、步伐低、身体倾斜。动作的确美了,但却丢掉了武术形态特征的内涵美。而攻防严谨、饱满而有力才是太极拳的动作真正的形象。训练中技巧难度大,使太极拳本质精髓丢失,攻防意识缺失;如太极拳运动员在习练过程中只注重动作的美观,不注重良好的、扎实的基本技术动作,同时对太极拳术本身的创立精髓——攻防技击予以忽视,正所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虽然现在太极拳攻防技击性在发展中逐渐退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实际攻防性依然体现在它的每一个动作中。但凡看过著名太极拳家的表演,都会发现动作的难度并不高,但往往表现出扎实的攻力,动作都会以意传神、入木三分、印象深刻。太极拳一直以来都是以裆走下弧、胯走八字、动作弧线的运动方式来奠定先求自强、防守反击的基本策略,又以对经络良性刺激来保养、体认生命的。而现在人们在练习太极拳时既不能用身体语言来诠释太极理论,动作没有螺旋,“太极腰”更没有表现出来。

3 盲随需求,忽视理论

“未曾习拳先读书”。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太极拳,是公认的“文化拳”“哲拳”,既吸收了道家、儒家的哲学思想,又含涉了中国传统的医学,是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拳术,具有独特的太极文化体系。因此,习练者必定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或文化悟性才能参透其奥秘,体会其精华,体认其生命,传承其遗产。

目前,太极拳界不乏读书者,但读经典者少,读《黄庭经》、《太极图说》、《耕余剩技》、《纪校新书》等与太极拳密切相关经典的人更少。太极拳中那些经典论著或有利于促进太极拳健康发展的主流文化逐渐消退,而那些个人观点或由主流文化衍生出来的亚文化却骄傲地踏上了时尚的舞台,以致众多的习练者对讲求性命双修、高度重视生命的中国传统文化没有一个宏观的了解,更谈不上对“武术”这种保存、保养和体认生命的学问有什么感觉了。要想更好的了解太极拳,我们就要去研究传统文化的真正价值所在,从整体上把握太极拳精深的文化内涵,而我们现在悲哀的是最能领悟太极拳真谛的拳理(技击理论)在当今社会正逐渐消亡,太极拳文化的精华与核心即拳理,心已停,最好也只是脑没死的植物人而已。

然而,随着年龄段,审美观,价值观的不同,现在广大的习练者以满足自身的需求而进行练习,如:中老年人出于健康、经济及审美利益,青少年多出于审美观,因此,很多人未得其要领,形不似意不达,或偏刚偏柔,或虚实不分,虽常年练习,却事倍功半,终未深入其境,太极拳应有的功能也大大降低。这些现象的产生皆源于对没有太极拳正确而深刻的理论做支撑。我们只有理论联系实践才能把握精髓,发挥效果。知识是可以复制的,而智慧却不能照搬。要想使太极拳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站稳脚步,没有厚重的文化做基础支撑,其发展必将面临危机。

4 钱于德上,胡乱授徒

作为中华民族宝贵遗产的太极拳其传承与发展的前途也是悬悬而望呀!掌握太极拳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习学者在具备很好文化素养和悟性基础上,在明师的带领下勤学苦练能以身体语言来诠释太极文化,唯有如此,才能称作一个合格的太极拳习练者。现在师者不仅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对太极拳的习练者进行慎重选择,特别是在这个充满各种诱惑的社会上,犯罪比例逐年增加,选择德才兼备的习练者不仅是对太极拳传承发展的保护,也是对社会的一种责任感。中国习武之人注重“武德”“武人文相”从一定内涵中道出了“德”的重要性。有的太极拳家仅是为了生活而传拳,为了经济利益而教拳的太极拳家在当今社会上可谓是比比皆是,在这充满金钱气味的世界就连道德也带着金钱的味道。“任人唯贤,德才兼备”才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才能使当下的习武风气对提高整个太极拳传承队伍的素质有利。德才兼备者—精品:《通典》中提出敦德厉行,“以德为先,才艺为末”。乱世之时,需要“才”先,和平之时则需“德”先,有德有才之人,才能尊师重道,理论联系实践,才能好传承发展太极拳较。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首卷中也给宋神宗讲:“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有德无才者—次品:一个有德而无才的人,即使有较好的道德品质、人生态度、思想作风,但对其所从事的太极拳专业知识不了解,那么就不能体会其中的灵魂之处,只能练其皮,达不到练筋骨,发挥不出太极拳的精华之处。无德有才者无异于危险品,全球化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一个没文化的坏人做不了多大破坏,有了文化就不一样了,如:黑客、病毒。“德”好比方向盘,“才”犹如发动机,无德之才,犹如失去方向盘的汽车,会误入歧途,而发动机马力愈大,其危害愈烈。有德无才算不上理想的人才,有才无德称不上是合格的人才。如果择人只重视才能,却忽视其做人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但丁讲:“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所以太极拳家择人时只看重才能而忽视品德,不注重德才兼备,这都不利于习练者的进步与太极拳的长远发展。正所谓: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而中国本来是一个由美德筑成的黄金世界。

历经百年沧桑的太极拳是一项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地掌握该门技术需要一个“躬行践履,循序渐进”的过程。上述仅是太极拳传承中可能会引起太极拳技术失传的四种特殊现象,也是本文认为太极拳在表面的兴盛下隐藏着巨大生存危机的主要原因。当今的多元化社会,赋予了太极拳多元化的外延,历史给予其发展空间与现时代自身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使其在变幻莫测的时代洪流中不断完善自身运行体制,克服种种制约因素发挥出强大的活力和生命力,推动太极拳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全面系统的看待太极拳的发展,以便误入盲区。

[1]杨祥全.太极拳:表面兴盛下的生存危机[J].搏击·体育论坛,2011(9):4.

[2]陈 鑫.陈式太极拳图说[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425.

[3]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3.

[4]温 力.传统文化的时代性和武术运动的综合创造[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

[5]马明达等. 世纪太极拳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太极拳国际论坛主题发言纪要[J].体育学刊,2004(9).

[6]蔡仲林,周之华.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7]杨 新.2002年武术竞赛规则对竞技武术套路竞赛的导向作用[J].天津体育学报,2005(1):71-72.

[8]陈正雷.中国陈式太极[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1997:4.

[9]曾天雪,王 飞. 全球化与多元化对竞技武术发展的影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5):88-90.

[10]温佐惠,杨啸原,王建明.新规则对武术套路运动员比赛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武术科学,2004(5):75-78.

[11]杨 新,刘同为.论21世纪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趋势[J].湖北体育科学,2005(2):168-170.

[12]乔 彪,乔蓓云.武术新规则对世界武术锦标赛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282-284.

[13]王 蒲.运动竞赛方法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On the Existing Crisis of Taijiquan

Zhang Heng
(Graduate Department of Tianjin Sports University,Tianjin 300381,China)

Taijiquan theory originated from Chinese culture,which deeply affected the technical development of Taijiquan.Taijiquan is a kind of direct reflection of Chinese culture.Practicing Taijiquan can feel Chinese culture,which is one of the reasons caused Taijiquan is popularizing in the world.Because Taijiquan has competition skills,fighting techniques and fitness functions together,it can show the profound Chinese Wushu culture for the world.The gradual disappearance is a kind of existing crisis of Taijiquan.

Taijiquan existing developmentcrisis

G85

A

1004—5643(2012)08—0027—03

张 恒(1988~),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

猜你喜欢

习练太极拳武术
浅论习练太极中放松心法的养生效果
习练太极拳膝盖疼原因探究
习练陈氏太极拳有效缓解焦虑症和抑郁症
练习太极拳的感悟
习练太极拳应注意的几个“要点”
练太极拳为什么要一门深入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武术
42式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