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发体育隐性课程全面推进体育课程改革

2012-08-15张祝平

当代体育科技 2012年13期
关键词:显性隐性校园

张祝平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科技文化教研部 河南郑州 450002)

开发体育隐性课程全面推进体育课程改革

张祝平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科技文化教研部 河南郑州 450002)

作为整个体育课程的一种表现形态和组成部分,体育隐性课程日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但重视程度不够。中国体育教育历来只重视显性课程,而长期忽略了对隐性课程的开发,这种不对称的发展阻碍了体育课程整体效能的发挥,不利于体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研究法,揭示体育隐性课程与体育显性课程在课程目标、教育内容、组织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辨证统一性。在简述体育隐性课程的本质、特点、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就如何开发体育隐性课程做出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体育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 课程改革

新课程平稳、有效、有序的执行是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标准。课程按其形态载体的形式大体上可区为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相对而言,对学生的的全面发展可以产生较大影响的是隐性课程,是一个人的意识形态和思想形成和产生重要诱因。可以说忽视隐性课程的教育作用的不是全面的教育,是片面的、残缺的教育。长久以来,由于受到体育手段论、学科中心论的影响,中国体育教育的现状之一就是过分重视显性课程,儿体育隐性课程的发展却被忽略,至使我国体育教学的效果不好、质量欠佳,学生的体育体育素养难以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在当前全面推进体育课程改革的时代,显性课程一枝独秀的状况理应得到改观。故此,加强对体育隐性课程的研究,对于有效提升体育教育质量意义非凡。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经过文献检索查阅有关文献,详尽阅读相关文献资料。

1.2 逻辑分析法

对所获资料进行逻辑归纳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隐性课程的内涵

1966年杰克逊(P.W.jackson)首先提出隐性课程这一概念,此后学者才开始从事系统的研究与讨论。我国在80年代中后期出现介绍和研究隐性课程的论文,之后隐性课程开始正式进入课程论的研究领域。将隐性课程移植到体育课程中即体育隐性课程,近几年我国学者对体育隐性课程才开始进行研究。

笔者在详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进行逻辑归纳与分析,较为倾向姚蕾对当前体育隐性课程开发方面的有关论证, 姚蕾认为体育隐性课程就是按照教育教学的方法和目的以及学校体育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内隐的、间接的形式展示的、被规范设计和实施的学校体育文化发展要素之和。

2.2 开发体育隐性课程全面推进体育课程改革的立论基础

2.2.1 开发体育隐性课程体现了体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2001年6 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任务,启动了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根据“先立后破”的工作方针,只有明确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才能破旧立新。体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为:①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②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③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树立学生是主体的意识;④做到因人而异,保证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受益。而体育隐性课程是学校体育课程的一个重要构成因子,客观存在于体育教学教育体系之中,并和显性课程遥相对应,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的、潜移默化式的教学活动,它的意义彰显了体育课程改革思路,在以下各方面都得到了良好的体现:

(1)通过非实体性的和实体性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校园体育校本课程给学生灌输体育道德、体育价值观念,提升学生学习的欲望和效能,促进学生的体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多方位的对学生的体育知识、素养、意识和技能进行全面的提升。

(3)塑造学生养成较好的体育健身行为方式,树立健康生活的理念,使终生体育的思想在校园阶段就被奠定。

(4)全面影响学生的心理品质,尤其是铸就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譬如爱好、情绪、性格、气质等等,促进学生的人格得到全面的成长,为社会事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共产主义接班人。

2.2.2 体育课程改革中的体育隐性课程

以前过分重视体育显性课程是中国体育教学工作的事实,这样给体育教学的效果形成了一定的制约,如果不充分改变一枝独秀的课程状况,势必阻碍体育课程改革的有效执行,这主要是因为隐性课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显性课程的缺陷进行弥补。

(1)首先体现在对时空缺陷的弥补。体育课堂是显性课程的主要体现形式,体育隐性课程不仅仅附着在体育课程的教学上,而且它无时无刻的存在于校园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之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能够随时随地的对受众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2)其次体现在弥补体育显性课程“经验”上。体育课程的主要作用就在于对前人以往形成的体育技能和体育经验总结进行传递,主要是体现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操作中,对体育文化的素养传承却无力为之,而体育隐性课程却可以弥补显性课程的这一缺陷。

(3)再次可以弥补教学效果的缺陷。第一,体育隐性课程在对受众产生影响的系统性和一贯性方面要较显性课程好,譬如,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学生学习往往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对所学内容却并不是都感兴趣,试问铅球、铁饼之类的体育项目离开校园之后还有几个人在继续。而体育体育隐性课程却能够从心灵的深处烙下印迹,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情,促使学生养成爱好体育、坚持锻炼的终身体育行为。

(4)第四方面可以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人而异。体育显性课程的教授形式可以使学生的体育行为具有趋同的性质,而隐性课程对于学生来讲则可以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经历等不同,对每个个体都产生差异化的影响。

(5)最后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的压力。在使用显性课程经行教学时,学生被要求学习一定的规定的动作、技能,而这种技能却不会因学生的个体差异而不同,超过了学生的一定学习能力,就会造成学生的紧张情绪,使学生甚至对体育课程学习产生抵触情绪,而体育隐性课程则不同,它使学生几乎使在以一种比较轻松愉悦的心绪来对有关体育素养进行摄取和学习,故此,体育隐性课程可以对学生学习的情绪进行积极的调试。

总额言之,体育隐性课程可以在多种方面弥补显性课程的不足之处,同时,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完全符合了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理念。

2.3 体育隐性课程开发的原则

2.3.1 体育隐性课程是一把双刃剑,善加引导原则

体育隐性课程内容是由物质文化要素和精神文化要素构成,其中物质文化要素主要环境、器械等看得见的、相对静止的、有形的实物,看不见的、无形的、和动态的形而上的因素则组成了精神文化因素。精神文化因素包括活动中各种人际关系、制度非制度文化及教师人格与行为方式。在这些隐性课程因素中,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学校领导不重视体育,运动场地、器材过于成人化或无人看管而使运动场尘沙飞扬,可能使锻炼者望而却步;或者教师举止言谈粗俗随意,衣着仪表不得体、知识面窄等而造成学生轻视体育,等等不一而足,我们只有加强隐性课程的开发实施,促使学生的身心素质得到全面、协调、健康的发展。

2.3.2 一体化原则

首先是学校、社会、家庭的的一体化,在体育教育教学中,要注重每一个因子的教育能力,并将这三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三者共同的作用于一体,形成一个合力,产生(1+1+1)>3的效力,做到三者并重,三位一体。同时,在体育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要在在课程目标、教育内容、组织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表现出辨证统一性,否则就会影响教育的方向与效果。

2.3.3 适应性原则

人体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一个事实,不同的年龄时期、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学习阅历都会使每个人对同一件实物产生不同的认识,故此,在开发体育隐性课程时,应考虑绝大多数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成熟阶段和学习实际,营造出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从而有效的促进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育。

2.3.4 因地制宜原则

体育课程改革提出学校、地方、国家的3级体育课程管理体制,强化了体育课程不同学校、不同地域和不同学生的适应性。学校在执行国家、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与优势,因校制宜,在人、财、物等方面许可的前题下,积极稳妥地做好隐性课程的开发,绝不可有急噪冒进情绪。

3.4 体育隐性课程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现状

据调查,全国平均6.5所中学或96所小学才有一个运动场,《中国体育报》报道,在北京市四个城区所有301所小学中,目前有151所上体育课或进行达标活动得在马路上或胡同里进行……,这一切说明目前我国中小学校体育物质文化建设相当落后,中西部地区条件更差。有限的体育设施、器材却又“成人化”、“标准化”、“竞技化”,体育传统与风气目前在大多数的中学里还没形成,许多体育教师还没有意识到个人的言谈举止、仪态仪表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那种“风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艰苦敬业精神与翠绿的草坪、湛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整洁的场地、个性化的器材与充满活力的教师相比,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运动已经浑然一体,更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目前中小学的体育状况极大地制约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把握体育隐性课程的基本实质,它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在一种较为新颖的体育文化,是以间接的、内隐的表现方式展现的、与体育显性课程相比是一种相对独立、互补的和互相促进的的复杂关系。具有易接受性、隐蔽性、持久性、多样性、依附性、愉悦性和结果的难以量化性等为特征。隐蔽课程在价值取向上具有进一步完善体育教育,提高体育教育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具有调动学生的各种心理因素介入体育显性课程的学习以促进学生对显性课程的顺利吸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体育教学效果的的达成度;促进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发展和形成。

(2)体育隐性课程实施时的主要实施路径较多。体育隐性课程可以被孕育在多种不同的载体之中,可以涉及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多个方面,其中主要实施路径有:体育课堂正式教学活动、课外体育活动、分管体育的校领导和体育教员的个人魅力、校园体育风尚、校园体育精神、体育场馆和其他校园体育物质文化。这些方面均含有大量的、有形和无形的隐性课程内容,是隐性课程实施的主要可选择路径。

① 体育正规课程。经过科学设计的、体育正规课程是体育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承担着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操守、公平竞争的体育观念、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体育情感等多项内容,这种现象被著名杜威称其为“连带学习”,被克伯屈先生称之为“附属学习”。由此而知,隐性课程要素寓于体育正规课程中。

②体育活动性课程。课外体育活动是校园正规体育课程的十分必要的、有效的补充,他不仅可以有效的增进校园体育精英的体育技能,如校园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活动,也可以有效的提升全校学生的体育运动和健康水平,如课间全校性的广播操教学活动。而且在有形无形中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调节了学生的心情、发展了学生的个性、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升了学生的技能,故此,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隐性课程开发的主要实施路径。

③体育教师的个人人格。个人的人格魅力是指一个人的修养、学识、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外在体现。它可以产生巨大的感应力、影响力,体育教师可以通过自己高尚的品格、来对学生的产生较大的潜在的教育作用,正如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师范理念,塑造学生的正气、打造学生的品格、增强学生的纪律、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

④体育风气。学校体育风气是整个校园群体对待体育的氛围和态度,是经过较长时间的、甚至是几代人对待体育的态度的延续,是体育在校园中地位和作用的非物质表现形式,是较为稳定、持久的体育理念和风尚。他对于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的,深刻的,是学生在校园中学习和生活中无时无刻都能够感觉到的,对于学生的体育态度形成具有关键的的作用。

⑤体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良好的、稳定的、和谐的、友爱的师生关系是体育教学中的一种积极有效的体育素养传递方式,这种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体育教学活动的确立和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意义,处理好师生关系首先要树立尊重教师的思想观念,尊重教师的教学劳动,尊敬老师的社会地位,调动和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同时也要正确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这个主体,体育教学将无法进行,故此,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一种相互促进的、互补的关系。

⑥体育传媒。体育传媒可以有多种形式,如体育电影、体育电视、体育报纸、体育图书和体育杂志等等,具体到校园体育传媒来讲,还可以具有体育墙报,校园体育广播、甚至是校园体育广告等形式,这些体育媒体可以向学生传递时下较为流行的体育比赛内容、体育技术的当代发展趋势、体育项目的开展情况等等多种信息,这些体育传媒在日常对学生进行着潜意识的灌输和影响,对于学生了解体育、喜爱体育和参与体育具有一定的助推意义。

⑦体育物质环境。体育物质环境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体育精神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以物质为载体,它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体育场地、体育器械以及其他的体育设施是校园体育得以进行的物质基础,是能否使的校园体育活动顺利进行的教学依据,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从事体育活动的欲望,对于学校体育氛围的形成和校园体育文明的传承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3.2 建议

(1)积极探索体育课程改革的新路,把体育隐性课程纳入到学校体育课程体系之中,优化体育课程结构,完善学校体育教育,提高教学质量。

(2)我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在中西部地区推行体育课程改革时,必须加强隐性课程中的物质文化要素的开发,因为在这些地方教育经费仍比较短缺,体育硬件设施跟不上,在较短的时期难以改观,我们必须因地制仪宜,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各自的地理环境优势,考虑学生年龄特点巧妙的设计制造各种器材设施,为推进课程改革提供物质保证。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基本保证。

(4)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使校园体育文化化,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体,广泛、快捷的传递体育信息、知识。“我们要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适应新课程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必须以体育新课改的理念为指导,优化校园体育环境资源,加强校本体育课程的开发与涉及。

(5)全面重视和开发校园体育隐性课程,增进学生体育健康意识,提升学生体育鉴赏能力,发挥学生体育主动意识,体育隐性课程的实施可以对学生身心健康产生双重的影响,我们要利用其积极的一面化解或消除消极的影响,要充分考虑到校园文化、管理体制、办学思想等对学生的影响,努力做到以优美健康的环境熏陶人,以良好的思想引导人,以适宜的制度规范人,以高尚的情感感染人。

[1]教育部基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29~32.

[2]姚蕾.隐蔽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12~22.

[3]毛振明,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39.

[4]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

[5]苏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学校文化重建[J].课程教材教法,2003(7).

[6]姚蕾,等.我国体育隐蔽课程体系的理论构建[J].体育科学,2001(4).

[7]于晓东.开发体育隐性课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

[8]杜国如,等.试论体育显性课程与体育隐性课程的关系[J].体育科技,2002(4).

[9]何玉海.课程改革中隐性课程的作用不容忽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

[10]马万凤,等.试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及其功能[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7):25~28.

[11]王满福,魏烨.美美与共:全球化背景下中西体育文化的共生[J].成都体育学报,2007(2):33~35.

[12]杨建华.高校开展荷球运动的可行性研究[J].郑州牧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233~234.

[13]马襄城.荷球的运动特征及其社会价值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9(10):45~48.

[14]常清臣.浅谈在学校推广和普及荷球运动的价值性[J].科技信息,2007(7):158.

[15]沈逸飞.国际荷联秘书长克拉夫特说:荷球也要从娃娃抓起[EB/OL].http://www.shaoxing.com.cn/tiyu,2011-10-26.

[16]马襄城.荷球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及其发展策略[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9(12):76~79.

G807.1

A

2095-2813(2012)05(a)-0088-03

猜你喜欢

显性隐性校园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高中生物学中的隐性定理
关于现代设计应用中中国元素的显性和隐性表现
巧抓“隐性”表达 精彩“显性”表达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显性途径探究
“显性”之异与“隐性”之通
米歇尔.奥巴马与第一夫人的隐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