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翔的意义:《海鸥乔纳森》的超验主义解读
2012-08-15谢文琴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宁波315200
⊙谢文琴[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 浙江 宁波 315200]
一、引言
《海鸥乔纳森》(Jonathan Livingston Seagull)是理查德·巴赫(Richard Bach,1936—)首部获得出版的作品,讲的是一只海鸥——乔纳森·利文斯顿追寻自由飞翔的奥妙,并在不断突破飞翔极限中领悟到生活真理的故事。这一作品的出版起先并不顺利,曾多次遭受退稿,直至1970年方获出版,最初也没有受到多少关注。但珠莹玉光,必然放彩。1972年,《海鸥乔纳森》超越《飘》,一举攀上当时《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的榜首,成为20世纪70年代美国最畅销书之一。至今,世界各地仍保留着大量的读者。人们阅读《海鸥乔纳森》,从中汲取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中立足并成功的激情、坚强和勇气。因此,当代很多人都把这本书当做励志圣经。与普通读者热烈地阅读形成巨大反差的是,评论界则显得异常沉寂,尤其是国内,本文作者至今尚未检索到有关的解读或评论文章。《海鸥乔纳森》是寓言式故事,简单质朴,既无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无匠心独到的架构,从文学创作理论和技巧角度来看,既无贡献又缺独特之处,或许这是导致评论界轻易忽视它的主要原因。而笔者认为《海鸥乔纳森》的真正价值在于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社会文化危机的思考,并以其无拘无束、极具启发性的丰富思想来重塑美国文化和精神。评论界的忽视以及普通读者的松散阅读,使得《海鸥乔纳森》的真正价值被湮灭。因此有必要对该作品进行全面深入的解读,以挖掘作者在这一作品中的深厚思想。
任何文学作品都必须放在特定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阅读,方能得其三昧。超验主义是美国19世纪三四十年代兴起的一种思潮,在美国思想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接推动了美国民族文化精神的独立,成为现代美国文化和精神的重要元素①。美国超验主义并不是完整的学说体系,其思想主张大多散落于爱默生(R.W.Emerson,1803—1882)、富勒(Margaret Fuller,1810—1850)、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等主要倡导者和传播者的作品中,其核心主张是:认为每个人都具有神圣的灵魂,而自然则是神圣灵魂的映像或外在表现,倡导个人相信直觉,凭直觉从自然中感悟宇宙真理,反对遵从经验、传统和他人,强调个人的自由和独立。理查德·巴赫的这部作品中,海鸥乔纳森热爱飞翔胜过一切,为遵从自己内心,追求飞翔的意义,反叛传统和世俗,独自挑战自我极限,具有明显的超验主义色彩。这鼓励笔者结合作品的特定历史背景,用超验主义思想来解读该作品。在作品中海鸥乔纳森先后突破凡间、天堂和自我三个飞翔极限,而对飞翔意义的追求则经历了反叛、返璞、自立、完满四个阶段。
二、反叛:会飞不过是为了吃饭?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正是理查德·巴赫的青年期,也是美国经历了历史上经济高速增长的繁荣时期。但是物质文明的长足进步并没有带来精神文明的进步,反而带来了巨大差距,造成社会结构同文化之间的裂隙越来越大,越来越深,社会文化和精神面临空前的危机与混乱②。当时作为青年人之一的库特·冯内古特(Kurt Vonnegut,1922—2007)就直言“美国梦”已死,他在《上帝保佑你,罗斯瓦特先生》中说:“美国梦翻起了肚皮,变成绿色,浮到无限贪婪的恶浊表面,充满气体,在中午的阳光下砰一声爆炸了。”③信念的丧失或者混乱,使人们屈从于基于物欲的竞争压力,整个社会嗜欲,弥漫着随大流和消沉的气息。正如《海鸥乔纳森》里写的那样,“大多数海鸥不愿自找麻烦去学更多的飞翔技巧,只满足于简单地飞到岸边觅取食物,然后再飞去。他们并不在乎飞翔,在乎的只是吃”④。即使有人想展现自己的个性,追求个人价值,就像乔纳森一样,会被视为不负责任而受到谴责,遭到排挤,并受到社会空前的压力。很多人像群鸥一样习惯于养家糊口,其活着的目的,就像父亲劝告乔纳森的那样“会飞不过是为了吃”⑤。“会飞不过是为了吃”道出了五六十年代美国社会的主流心态,也表达出作者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
超验主义反对顺从和一贯,“希望破除所有的牢狱”⑥,认为“除了我本性的法则外,没有什么法则是神圣的”,强烈呼吁不要把大众的标准当做自己的标准。⑦而超验主义强烈的批判意识恰恰是当时社会所缺失的。理查德·巴赫希望人们摆脱物欲,不再迎合流行的判断和行为模式,因此,作品中赋予了海鸥乔纳森顽强的批判精神。
乔纳森勇于颠覆传统,并最终与世俗决裂。对于鸥群来说,尊严与传统是“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为了糊口,并且想方设法延长寿命”⑧。物质是大多数海鸥飞翔的全部意义,为了吃而飞翔。而海鸥乔纳森恰恰相反,飞翔远比吃重要,吃饭只是为了飞翔。海鸥乔纳森特立独行,不被人理解,即使是他的父母。迫于社会压力,特别是父母的压力,海鸥乔纳森违心地试图融入到这个“一切就是为了吃饭”的世俗社会中,“在码头和渔船周围与群鸥一起尖叫、盘旋,争抢小鱼小虾或面包渣”⑨。但鸥群的尊严和传统阻碍个人的自由发展,因此海鸥乔纳森最终将一只象征“物欲”的凤尾鱼扔给了代表着陈旧传统并且在物欲面前永远饥渴的老海鸥。他又独自回到遥远的大海上,虽然物质不丰,要忍受饥饿,但却因领悟各种飞翔技巧而快乐。海鸥乔纳森对传统的藐视和唾弃,被视为鸥群家族的耻辱而受到审判。这场对乔纳森的审判大会,毋宁说是乔纳森对鸥群的审判,也可以说是理查德·巴赫对世俗社会的审判,他借乔纳森之口呼喊:“谁还能比探索和追求一种生活意义、一种崇高的生活目标更负责任呢?我们总是在争抢鱼头,但是现在我们有了更好的生活理由——去学习、去发现、去寻求自由!……”⑩乔纳森的反叛告诉人们,被大众认可的、顺从的并不一定是正确的,不要恪守安安分分的人生信条,超卓的人从来不信守那样的誓言。
三、返璞:飞翔只在于纯粹的快乐和美
超验主义认为自然与人的神圣灵魂彼此映照,对传统和世俗的批判,其实是要去除一切阻碍内心接受自然启示的,因此倡导回归自然,希望能“保持一颗纯真的心,随时都可以得到神的启示”⑪。海鸥乔纳森热爱飞翔胜过一切,总是独自一人跑到远离鸥群、远离海岸的大海深处,去练习飞翔。“清晨,宁静的海面,粼粼微波中,闪耀着初升太阳的金色光芒”,在这么美好的时光,“离海岸一英里的地方,一艘渔船在下饵捕鱼……刹那间,成千上万只海鸥飞来,东躲西闪争抢一点早饭。……只有海鸥乔纳森·利文斯顿远离群鸥、海岸和渔船,在远处独自练习飞翔”⑫。大海是自然无限的最好象征,大自然的无限让人们心智纯洁,与精神融通。乔纳森在大海上,恢复了与自然直接交流的本能。它从鹈鹕和信天翁那里学会了低空滑翔,从猎鹰短翼飞翔中受到启发创造了翼尖高速飞行技巧,打破了殴群飞翔时速的最高记录。对于海鸥乔纳森来说,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就是执著于自己的最爱,并日臻完美,而他最爱的就是飞翔。他享受这种飞翔纯粹的快乐和美。而这对于那些只为了一点点小鱼小虾或者面包屑东躲西闪地争抢早餐,碌碌无为、浪费美好时光的群鸥来说,难以理解,也无法享受得到。海鸥乔纳森渴求与自然交融,获得自然的启示,这与鸥群格格不入,因此最后离开了鸥群,毅然回到大海深处,独自挑战飞翔的极限。通过与群鸥的对比,突出反映了物欲的追求、权威的崇拜对自由人性的压迫和压抑,使海鸥乔纳森坚定地回归自然,摆脱对心灵的一切束缚,强烈的渴望去追寻自己的所想所求。
四、自立:飞翔,乐在永无完美
超验主义认为人本身包含着自然界的所有法则,整个理性都在人的心中沉睡,如果能“摆脱一切外援,独立于天地之间”⑭,“不屈不挠地自我发展,并且持之以恒,那么浩大的世界将属于他”⑮。因此,超验主义鼓励人们相信自己的潜能,依靠自己的直觉,超越各种内在的和外在的限制,去认识自我,超越自我,达到完美境界,实现自由和自立。超验主义的这种观点鼓舞了作者,让海鸥乔纳森在经历一次次的失败和一次次的成功后,打破了内心曾有的那个奇异而空洞的声音——“我是一只海鸥,天生就受到限制”⑯,并感受到“未来的岁月在前面召唤,散发着希望的光芒”⑰。这种“希望的光芒”来自于超验主义的三个方面。
其一,相信自己。作品中海鸥乔纳森凭借一己之力,在大自然中执著摸索,低空滑翔、高速机动飞翔、流线型高速俯冲潜水、乘着强风飞抵远方内陆……不断突破了飞行速度的极限。不断地突破限制让海鸥乔纳森的观念得到了极大的转变,坚信只要执著于自己的追求,必能获得成功。“相信自己,依靠自己直觉”在作品中一再被乔纳森强调,不断告诫福来奇:“你需要每天继续多多地寻找自我,那个真正的、能力无限的海鸥福来奇,他是你的老师,你需要懂得他,学习他”、“不要只相信你眼睛看到的东西。……用你的悟性去看,理解你已经知道的东西,然后,你会发现飞翔的真理。”⑱相信自己,这不仅是理查德·巴赫给予海鸥乔纳森的一个希望,也是给予奋发者的一个希望。
其二,永无完美。“摆脱一切外援,独立于天地之间”、“不屈不挠地自我发展,并且持之以恒,那么浩大的世界将属于他”,超验主义者的这些豪言壮语反映出对个人能力的崇拜,即某种程度上个人具有无限的潜能。正因为潜能无限,所以人才可以持之以恒、不断地自我发展和突破,日臻完美。理查德·巴赫认同这一观点。当海鸥乔纳森来到天堂,本以为天堂里飞翔会永不疲惫,已经臻至完美,但是他发现天堂里仍然不够完美,“在这个地方要学的飞翔技能,和他在以前的生活里要学的同样多”。⑲完美并不是结果,而是个过程。正如沙利文——乔纳森的导师告诫的那样:“通过这一世的所学,我们可以选择下一世的境界。如果这一世什么都没学到,那么来世只会遭遇同样的极限和铅锤般的重担。”⑳完美永无止境,希望永不枯竭,挑战永不休止,正是超验主义积极乐观的根源所在,也是理查德·巴赫给予奋发者的第二个希望。
其三,完美取决于内心。超验主义认为自然法则和精神法则是完全对应的,自然只是灵魂的影像或外在表现。梭罗也认为生活的目标在于寻觅内心的希冀,在于精神的超越和提升,精神的力量原本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只是被朝向以物质需求为目的的生活遮蔽了。㉑理查德·巴赫接受这样的思想,所以海鸥乔纳森追寻飞翔的意义其实在于寻觅内心的希冀,在于精神的超越和提升。作品中吉昂指导乔纳森时说:“无视完美而只爱旅行的海鸥往往飞得特别慢,最后哪里都去不成;而追求完美无意于旅行的海鸥,却能在瞬间去往任何地方”㉒,这就是说只要心灵完全自由,精神无限开放,“我”可以超越任何时空。这种完美的状态就是天堂,而要抵达天堂,实现完美的速度,“关键是懂得自身的天赋像未被写下的数字一样完美,可以让你在转瞬之间超越时空,无远弗届”㉓。“自身的天赋”就是和精神完全独立自由的内心,精神的自由飞翔就是完美状态。这是理查德·巴赫给予渴望成功的奋斗者的第三个希望。
五、完满:飞翔的终极是爱和慈悲
追求个人的自由、完满和成功是超验主义的最终指向;而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人们执著追求,自立自助;自立自助的前提则是人们必须回归自然,释放心灵,恢复自我;要恢复自我,则必须批判传统、权威、经验和世俗,消除内心的一切阻力和障碍。这是超验主义思想的内在逻辑,也是其社会发展理念,即要产生自由、完满和成功的人,必须重新塑造体制,建立一个完满的人类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每个人都能遵从自己的本性和直觉,毫无阻力、毫无障碍地充分发展。理查德·巴赫继承和发展了超验主义的社会发展理念,认为一个完满的人类社会需要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改变自己,并用爱和慈悲去影响别人进行自我改变。飞翔的意义不在于飞翔本身,而是正如作品中吉昂长老所说的更要“锲而不舍地去领悟生活中暗藏的宝贵真理”,这个宝贵真理就是“学会去爱”。㉔乔纳森最终领会了吉昂的话,回到了地球,用爱和慈悲去把自己所领悟的真理,传授给另一只向往真理的海鸥。在整部作品中,理查德·巴赫除了为个人自我发展指出了方向,也潜含着对完满的人类社会发展的主张。作者通过作品提出的完满人类社会有三个特征:
一是没有权威。这个世界上没有权威。一切都不是依靠权威造就或天赐,而必须得靠个人的努力。乔纳森的经历告诉人们,没有所谓的“伟大海鸥之子”,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权威。因此,作者在末尾特意让乔纳森告诫福来奇,“别让他们散布关于我的愚蠢谣言,或者把我奉为神灵”㉕。
二是崇尚自由。社会应该为每个人自由发展自己创造条件和环境。正如海鸥乔纳森说的那样:“海鸥天生就应该飞翔,自由是生命的本质,凡是妨碍自由的习俗、迷信和限制都应该摒弃”,“唯一真正的法律是倡导自由。”㉖
三是人人追求完满。完满的社会是人人都能够追求完满。阻挡人们发展自我的其实是思想的枷锁。一个好的社会是要帮助人们冲破思想的枷锁,人人都去追求并达到完满。正因如此,乔纳森、福来奇再次回到鸥群,以高超的飞翔技巧打破了鸥群世俗的坚冰,让越来越多的海鸥加入到追求飞翔梦想的行列。
作者认为理想社会其实早就存在于每个人心中,只要“去了解真正的海鸥,看到他们各自善良的本性,并且帮助他们发掘自身的优点”㉗,用爱和慈悲去帮助每个人,通过自我努力改变强加于身上的一切,就能够应恢复社会本来的面貌。这和爱默生强调的“人即改革者”的思想观点相同:即克服那些阻止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的一切障碍,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将自己和每个人解救出来,使“人”而不是别的什么目的获得胜利。㉘
六、结语
《海鸥乔纳森》完成于20世纪60年代末,但其背景则是五六十年代,受经济高速增长、科技跨越式发展的冲击,而导致社会文化剧烈碰撞的美国社会。这一时代美国的社会文化特征,与我国当前的社会文化特征非常相似——传统道德信念支离破碎,实用功利主义大行其道,核心价值观受到严峻挑战,新旧社会文化观念剧烈碰撞。㉙《海鸥乔纳森》针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社会文化转型的困境,试图通过继承和发扬作为美国传统文化核心支柱之一的超验主义思想,来寻找解决文化危机的出路。这部作品鼓励人们执著于内心的追求,在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中,摆脱世俗束缚,发现自我,自立自强,释放心灵,充分实现自己的潜能,并最终回馈于社会。这对于我国当代处于文化危机中的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非常积极的借鉴意义。但作品中充斥着大量唯心主义的东西,因此阅读时必须要有批判的眼光,而这也是笔者极力倡导的。
① 杨建丽:《人与自然的共鸣——论爱默生的超验主义美学以及文学影响》,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第2页。
② 龚隽峰:《浅析20世纪60年代美国青年价值观的变化》,《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6期,第294—295页。
③ Kurt Vonnegut:God Bless You, Mr.Rosewater,New York:The Dial Press,1998,P9.
④⑤⑧⑨⑩⑫⑯⑰⑱⑲⑳㉒㉓㉔㉕㉖㉗[美]理查德·巴赫:《海鸥乔纳森》,夏杪译,南海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第9页,第29页,第 9页,第 29页,第 2—4页,第 15页,第 26页,第99—102页,第42页,第 43页,第 51页,第53页,第58页,第100页,第87页,第97页。
⑥ Vernon L.Parrington:Main Currents in American Thought,New York:Harvest Books,1927,Page 341.
⑦⑭ [美]爱默生:《爱默生随笔》,蒲隆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版,第75页,第77页。
⑪ 赵纬:《论爱默生〈论自助〉中的超验主义》,《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第5页。
⑬ [美]爱默生:《爱默生随笔》,李敏、朱红杰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81页。
⑮ [美]爱默生:《爱默生散文选》,姚暨荣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231页。
㉑ 金衡山:《自由的意义——超验主义思想探析》,《国外文学》2002年第1期,第54页。
㉘ 高超群:《人即改革者》,《南风窗》2006年第6期,第86页。
㉙ 王立洲:《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危机及其重建——兼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路径和方法》,《求实》2011年第4期,第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