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的世界:巴赫金复调理论美学探析
2012-08-15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南京210097
⊙刘 会[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南京 210097]
作 者:刘 会,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美学。
一、巴赫金的“复调理论”
所谓“复调”,本是音乐术语,是与“主调音乐”相区分的另一音乐类型。“主调音乐”是指在多声部的音乐作品中,只有一个声部作为主旋律,独立于其他声部,而其他声部只作为陪衬对主旋律起到协助强化作用。而在“复调音乐”中,存在着多个平行、独立的声部,“在横的关系上,各声部的节奏、力度、强度、高潮、终止、起讫以及旋律线的起伏等,不尽相同而且各自有其独立性;在纵的关系上,各声部又彼此形成良好的和声关系”①。比如巴赫的《布兰登堡协奏曲》,我们会发现多个声部犹如数个顽皮的精灵,彼此追逐、缠绕,时而相互应和,和谐一体,时而又各行其道,独自成调,多个声部在交织和和声中构成一种张力,并且随着旋律的推进越发饱满,“复调音乐”的魔力尽显。
“复调音乐”奇妙手法吸引了巴赫金的注意,他发现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在结构上同样具有“复调”特征。在对陀氏小说进行特征描述时,巴赫金这样说道:“各种独立而互不混合的声音与意识纷呈,由许多各有充分价值的声音(声部)组成真正的复调。”②随后,巴赫金进一步解释“在他的作品里,不是众多的性格和命运在同属于一个统一的客观世界,按照作者的统一意识一一展开,而恰恰是众多地位平等的意识及其各自的世界结合为某种事件的统一体,但又互不融合”③。在此基础上,巴赫金提出了自己的小说诗学理论:“复调理论”。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巴赫金对“复调理论”作了系统阐述。总体概括起来,这一理论的脉络大致为:主体意识独立的主人公——“思想形象”作为小说实质上的主人公——主人公与作者、与其他主人公的“对话”关系——“多声部”即复调世界的建立。
二、艺术思维的解构
为了系统阐释复调理论,在对“复调小说”进行特征概括时,巴赫金又指出欧洲文学史上的另一种小说类型:“独白小说”。这两种小说类型代表了人类艺术史上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思维。
巴赫金认为,在“复调小说”诞生之前,欧洲小说基本上走的是独白主义路线,秉承着真理一元论的哲学理解,“一切重要的和有价值的东西都集中在一个中心即承载者周围”④。在独白作品里,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表现为:作者是全知全能的,其思想是观照世界的终极原则,是主人公思想立场的表现基础,而主人公是封闭的,其思维被严格限定在作者的意识视域范围内;主人公话语只是用于情节和形象塑造功能,并不能与作者处于平等对话关系;作者对主人公所作的评价是终极的、完成的评价,“它不推测也不考虑主人公自己方面对此评价可能会有什么回答”⑤。巴赫金认为托尔斯泰的小说就是这类小说的典型代表。
而在复调小说里,作者对主人公采取的是“认真实现的、贯彻到底的对话立场,它肯定主人公的独立性、内部自由、未完成性和不可决定性。主人公对于作者既不是‘他’也不是‘我’,而是有充分价值的‘你’,即另一个他人的有充分权利的‘我’(‘你自己’)”⑥。依据巴赫金的观点,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里,主人公并未成为封闭在作者的意识里的客体,而是超出作者的意志范围,作为一种“他人意识”存在,用强大有力的主体意识话语说明自己。
为了阐释清楚陀氏小说的复调性,巴赫金进一步对陀氏小说的主人公形象进行挖掘。他指出,陀氏的主人公并不是通常意义的人物形象,而是“作为一种特殊的看待世界和看待自己的观点,是作为一个人思考和评价自己和周围现实的一种立场”⑦。“他主要是在思索,他的整个生命凝聚成为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的一种纯粹的认识功能。”⑧所以,巴赫金认为,陀氏小说之所以形成复调形式,主要因为他的主人公们都是一些真正的“思想者”,对生活有着强烈而深刻的思考,灵魂都因有“伟大的而无法解决的思想问题”而饱受折磨。在这里,对世界的思考与个性生活,最隐秘的感受与思想得到了完整的艺术融合。人物在现实生活里的一切情感、行动都受到他的世界观(思想)支配。正因为“思想”成为了人物个性的内核,陀氏的主人公才因而作为独立“他者”的存在,与作者构成了一种全新的关系:表现在叙述中,作者从不对主人公进行主观的情感判断和评价,而是赋予他的主人公以平等权利参与小说世界里的一切本质对话,而作者本人则“极力这样去理解和表达每个见解:使完整的人及其声音能在其中表达出自身”⑨。因此,小说文本得以呈现出“多声部”平行、交织的特征。所以,巴赫金认为陀氏为自己发现了一种新的艺术立场,并由此创造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即复调小说。
巴赫金认为,陀氏复调小说的创造体现了一种特殊的美学思维,即复调艺术思维。20世纪60年代解构主义思潮在西方兴起,解构了传统逻各斯中心代表的一元论秩序;事实上,我们不难发现,巴赫金提出复调艺术思维则早已露出了“解构”的先声。复调艺术思维突破了独白艺术的一元中心思维,消解了文本世界中全知全能、一元支配的独白意志,强调主人公与作者之间平等的主体间性关系,即平等、独立的对话关系。这对旧有的“被各种独白艺术观念所培育并被深深浸透的美学思维”构成了很大的冲击和挑战,使独白型艺术思维意识到自身的“幼稚”,是对“独白”艺术观念的解构,使思维着的人类意识,和它存在于其中的对话氛围首次正式进入人类的艺术视域。从根本上说,这是人类在艺术思维发展史上迈出的巨大的一步。
三、复调思维:多主体世界的敞开
复调这一新形式的艺术视觉,不仅“能够扩展艺术视域的地平线”,而且还是一种世界观的流露,使我们从另一种角度看待人与生活,即活生生的现实世界,即巴赫金所谓“能够看到并揭示人及其生活的一些新方面”。那么,我们感兴趣的是:这是哪些新的方面呢?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创作道路的终点曾经这样说道:“人们称我是心理学家;这是不对的,我只是在最高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者,也就是说,我描写的是人的灵魂的整个深处。”⑩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陀氏所关注和表现的是人的灵魂深处正在发生的精神风暴,是寻找“人身上的人”,而不是通俗意义上的心理描写。巴赫金认为,陀氏对人类思维的对话本质,对思想的对话本质有着极其深刻的理解。“他在每一种声音里都善于听到两种正在争论的声音”,“他能领悟到每一种现象所包含着的双重思想和多重思想内涵。”⑪陀思妥耶夫斯基正是凭借着这天才的禀赋,听出时代的对话,听出了这场对话中存在的各种声音及相互作用。所以,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里,能够同时被理解、能够共存的事物才是本质的,才可以化为永恒。
在此世界观的基础上,陀氏的复调小说向我们呈现了一个多主体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作者与主人公,主人公与其他主人公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构成了存在的主体间性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早就指出,“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更被严肃的对待;因为诗所描述的事带有普遍性,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⑫。意思是说,在揭示世界的真实方面,艺术比历史更具有普遍性和真实性。小说,作为复杂的、意义纷繁的世界的艺术化呈现,与现实生活有着相似的时空结构,却是对现实存在的结构更为真实地揭示。巴赫金所谓复调小说“能够看到并揭示人及其生活的一些新方面”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长期以来,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统治了人类的认识中心。它是以自我主体为中心的哲学独白主义思维,强调的是主体对客体对象的征服,在艺术创作里派生为独白艺术观。独白思维对真理的一元论理解,无法接受意识的多样性,但是随着人类思维水平的发展,对精神意识了解的深入,在精神价值领域,人类的思想意识发生了一场大爆炸:多元化价值观消解了一元论的中心地位;各种边缘性的意识开始生长、强大,彼此之间逐渐势均力敌,构成一个无中心,也是多中心的价值世界。在价值的争辩中,人类开始注意到“他人”的力量,开始意识到了“相对性”的存在,在这样一个局面中,人们开始意识到世界的“对话”本质。在“对话”状态中,人与自然、与世界、与他人回归到本真性的共在关系。
复调思维揭示的正是思维着的人类意识的对话本质,思想的对话本质,在对话关系中显示出人与人之间本质关系乃是主体间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共在”关系。“复调思维”作为一种艺术思维,不仅解构了独白艺术观念的传统地位,还在美学的意义上揭示出了世界存在的“复调”本质,这正是巴赫金复调理论最具美学价值的地方。
① 杨春时、简胜宇:巴赫金:复调小说的主体间性世界,《东南学术》2011年第2期,第177页。
②④⑤⑥⑦⑧⑨⑩⑪ 米哈伊尔·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刘虎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6月版,第3页,第88页,第79页,第68页,第52页,第56页,第101页,第68页,第33页。
③ M·巴赫金:《巴赫金文论选》,佟景韩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页。
⑫ 亚里士多德:《诗学》,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