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即之和他的行草书

2012-08-15于有东赣南师范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名作欣赏 2012年30期
关键词:行草信札楷书

⊙于有东[赣南师范学院, 江西 赣州 341000]

作 者:于有东,赣南师范学院教师,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2012届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书法文化。

张即之(公元1186-1266),字温夫,号樗寮、樗翁、樗寮道人。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以父张孝伯荫授承务郎,嘉泰四年(公元1204年)铨中两浙转运司进士,历任各路监务厅库官,添差通判扬州,改镇江,又改嘉兴,后以司农寺丞知嘉兴,未赴,丐祠,主管云台观等。曾被授予大中大夫、直秘阁学士。致仕后,封历阳开国子,食邑五百户,赐紫金鱼袋,赠正奉大夫。他是南宋著名的书法家,其楷书师法唐人,并糅合隋唐写经书体,而自创一新格,形成鲜明的自家面貌,堪称有宋一代楷书之冠,有“南宋四杰”之一的美誉:“淳熙书家,就所见者而论,自当以范、陆与朱子为大宗。皆有宗法,有变化,可以继往开来者,樗寮益入,可称南宋四家。朱子以道学掩,范、陆以诗名掩,而樗寮以笔法授受有传,名乃独著。”①

张即之书法的得名,主要有赖于他在楷书方面的成就。长期以来,人们对他的楷书多有褒贬,而对他的行草书,则关注极少。其实,行草书作为人们日常最为常用的字体,张即之又专注于汉字书写,擅长行草书自在情理之中。

一、书学背景

从家庭条件上说,张即之学习行草书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他出生于显宦之家,祖籍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是唐代著名诗人张籍的八世孙。张氏在南宋可谓大家族,不仅人员众多,名垂青史的也不少:张即之祖父三兄弟(张邵、张祁、张郯)都很有才学;伯父张孝祥,以进士第一起家,出入朝廷二十年,文学、书法在当时都享有盛名;父亲张孝伯,官至参知政事。如此显赫的家庭环境,让张即之自小即受到良好的教育及熏陶,这对他一生为人、为学、为书必定有重要的影响。

张即之书法首先便是得益于张孝祥的影响。后人大都是因为张孝祥文学方面的成就而对他记忆深刻,其实张孝祥对书法也抱有很高的热情。他在《题蔡济忠所摹御府米帖》中说“:整整十卷字犹湿,光彩激射海为立。平生我亦有书癖,对此惝心若失。口怯汗下屡太息,十日把玩不得食。作笺天公拜稽首,乞我此老生时一双手,为君痛饮百斛酒。墨池如江笔如帚,一扫万字不停肘。”②可见他痴迷于书法佳作,并把书法作为宣泄感情的一种手段。

张孝祥书法主要取法于米芾和颜真卿,但他学书并不亦步亦趋,而是加以变化,自家面貌明显。他不仅擅长行草书,而且工于篆书。谷中云“:于湖篆书极工,今长沙帅司有大字西壁南康落星寺。篆书,行记大字皆佳。”③陶宗仪《书史会要》卷六云“:张孝祥,篆书极工,大字亦佳。学颜书。”④张孝祥书法在当时广受推崇,他本人也比较自负,“尝慕东坡,每作诗文,必问门人曰‘:比东坡何如?’门人以‘过东坡’称之。”⑤张孝祥英年早逝“,过东坡”自是绝无可能。但他确实是当时书坛的代表人物之一,《涧泉日记》载“:乾道、淳熙以来,明经张、吕祖谦、直言胡铨、王龟龄、吏治王佐、方滋、张构、典章洪迈、周必大,讨论李焘,文词赵彦端、毛开,辨博陈亮、叶适,书法张孝祥、范成大,道学陆子静、朱熹。此当时士大夫定论。”⑥

张孝祥书法方面如此大的影响以及他在文学上的杰出成就,自是张氏家族永久的荣耀。虽然张即之出生时张孝祥已谢世约十六年了,但张孝祥对张即之为文为书都有重要影响。文徵明就说:“即之,安国之后,甚能传其家学。”⑦《宋史》及地方志中有关张即之小传的记述中,也都提到张即之书学张孝祥。对比张即之与张孝祥的书迹,二人在起笔、行笔、收笔、结字等方面,都有相似之处,只不过张即之较张孝祥更为精到,书风书貌更为成熟老练。

张即之现存楷书书迹中、晚年风格基本一致,只有精熟程度的不同,可见他的书法风格定型得比较早,这是他深入学习张孝祥书法的结果。但是张即之的书法取法绝不限于张孝祥,他还索本求源,并进一步扩展取法对象。

南宋时期的书法几乎笼罩在“宋四家”书风之下,张即之自然不可能不关注“宋四家”书法。他虽然脱开人们一向尊崇的含蓄,以刚健、显露为表征,且书学钟繇、卫夫人,并大肆抨击时人所崇尚的王氏父子书,力贬褚、薛、欧、虞书,与当时一般崇尚的二王之正统派者,大相径庭,但他的行草受苏、黄、米三家影响十分明显。尤其是对黄庭坚小行书的学习,简直到了惟妙惟肖的地步。此外,“温甫书佻处得之李北海,而以柳河东筋骨行之”⑧。

可见,张即之创新意识十分强烈,其书是熔铸多家而自创新格的结果。

二、传世行草书及其风格特点

传世张即之行草书迹主要是他给他人写的一些信札,篇幅短小精悍,多用行楷或行草书写,代表了张即之行楷、行草方面的书法成就。这类作品主要有:

《畴昔帖》,小字行书,纵27.5厘米,横30.5厘米。此为张即之向朋友言及自己内心体悟的一封信札;

《从者来归帖》(即《与殿元学士书》)⑨,小字行草书,纵30.7厘米,横53.6厘米。共14行,计94字。这是张即之给“殿元学士尊亲契兄”写的一封信札,表达自己听闻“从者来归”后的喜悦心情;

《上问帖》(即《致尊堂太安人尺牍》),小字行草书,纵29.5厘米,横47.2厘米。共10行,计79字。此书为张即之“上问尊堂太安人寿履康片,亲眷内外”的一则信札,根据札中“老不能为役”的说法,应当是张即之晚年的手笔;

《台慈帖》,小字行楷书,纵31厘米,横43厘米。共14行,计109字。此为张即之对他人谈及自己身体状况的一封信札。此札未署书写年月,根据帖文中“若小字,则目视茫茫,如隔烟雾,度不复可下笔矣”的说法,可知此札也是张即之晚年的手笔;

张即之这类书迹另有《提干帖》《皇恐帖》《引年得谢帖》等。

传世张即之行楷、行草墨迹除尺牍外,尚有抄录他人文辞的作品,《谢翰林学士表》《汪氏报本庵记》即是其中的代表。

《汪氏报本庵记》,小字行楷,手卷,纵29.3厘米,横91.4厘米。正文共37行,计675字。伪款1行,计12字。此卷所书《汪氏报本庵记》一文,系南宋文学家楼为其舅氏兴建坟墓所撰,存见于《攻集》卷六十中。此卷原是无署款之作,现存所书记文后之款字“:淳熙十二年三月二日,即之志”一行十二字“,淳熙十二年三月二日”原为正文中“奉神座于东室”的年月,现移接到名款下,其实那时张即之还没出世“;即之志”则为补书而成。据此,著录此作的《石渠宝笈续编》以及传刻此作的《墨妙轩帖·贞册》均加按语断其为伪作。阮元《石渠随笔》卷三云“:张即之书《报本庵记》卷,庵为四明汪氏祠墓所在,温夫乃汪氏出甥也。”⑩楼原文中有四个“”字,张即之书中多改成“某”字,应是有意避去的。

从《从者来归帖》《台慈帖》《上问帖》等作品来看,张即之这类作品主要以尺牍为代表,除师承张孝祥外,还取法黄庭坚的小行书和米芾的行草书。《汪氏报本庵记》在这类作品中显得别具一格,书风书貌与其中楷书极其相似,只是连笔更多,字势更为欹侧,属于行楷一路。其余作品点画上虽与张氏楷书有一致之处,但书法风貌上已大不同于张氏楷书,代表了张即之书法的另一种形式和面貌:点画峭利,劲健多姿,行笔流畅;结体崎侧,左低右高,潇洒飞动;布局多样,行气贯通,错落有致。行楷与行草又有不同:前者以《台慈帖》为代表,墨色凝重,字字分立,犹可想象作者谨慎行笔的姿态,点画、结构、分行、布局等都逼似于黄庭坚小行书作品;后者以《与殿元学士书》为代表,墨色秀润,笔势飞动,沉着痛快,米芾书法奇纵之姿依稀可见。

总体看来,张即之的行草书点画精到,风流妍美,较之他的楷书,自家面貌不太突出,却也不失为历代行草中的佳作。

① 沈曾植:《海日楼札丛》(卷八),见华人德:《历代笔记书论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567页。

② 张孝祥:《题蔡济忠所摹御府米帖》,见宛新彬编:《张孝祥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91页。

③ 董史:《皇宋书录》,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版,第642页。

④ 陶宗仪:《书史会要》(卷六),见宛新彬编:《张孝祥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18页。

⑤ 叶绍翁:《四朝闻见录》乙集《张于湖》,见曹宝麟:《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09页。

⑥ 沈曾植:《海日楼札丛》(卷八),见华人德:《历代笔记书论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567页。

⑦ 文徵明:《跋张即之书报本庵记》,见徐邦达:《古书画过眼要录》,湖南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553页。

⑨ 徐邦达《古书画过眼要录》中根据帖中“野衣黄冠,拥懒残煨芋之火”,推测张即之书写此信札应当是在“丐祠、主管云台观”的时候。不久“,引年告老”。并认为此书为张即之晚年之笔,但书法精劲峭利,还没有衰颓气象。

⑩ 阮元:《石渠随笔》(卷三),见宛新彬编:《张孝祥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76页。

猜你喜欢

行草信札楷书
楷书的教与学
陈海良《古人诗》
《兰亭序》对初唐楷书风格构造的影响
爱在人间
——弘一法师、丰子恺大师书画、信札手稿展
收藏界的“绝后”之作
书法作品
旧时信札
踏莎行草忆饶公
浅谈《行草》中舞蹈艺术与书法的审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