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师创新钢琴教学模式探究*——以吴晓娜钢琴教学为例

2012-08-10

长沙大学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钢琴音乐教学模式

李 颖

(长沙师范学校学前教育系,湖南 长沙 410100)

一 吴晓娜“创新型钢琴教学模式”概述[1]

吴晓娜“创新型钢琴教学模式”主要是从钢琴表演过程所具有的艺术思维特征与创新思维的内联性入手,论证钢琴学科进行创新素质教育的可行性,并以现代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与钢琴表演特性结合,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探索促进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钢琴教学模式。模式分为四个子模式,而模式的结构呈交互和递增的螺旋式关系;模式的内容体现了针对不同层次和程度学生的因材施教性。

二 教学实践

(一)基础课教学中的“传授与启发式”

1.教学课例

以《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330为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音色概念及分句要求,初步了解古典时期钢琴作品的触键方法。

作品是传统奏鸣曲的范式,三个乐章的结构。第一乐章是以陈述为主的主题,描述俏皮孩童玩耍的情景,左手分解和弦的频繁前行是为衬托右手旋律的情绪。两个非常俏皮的G音拉开了整个乐曲的序幕,声音具有古典作品清晰、亮丽的风格,同时又要体现莫扎特作品流动和延绵不断的风格特点,但注意,仅仅靠手臂放下的全部力量是不够的,因为这样出来的声音是凝固的。可通过教师示范来比较不同的演奏方式。明确手掌的支撑和控制是最关键的,用手臂带动手腕。演奏中要准确把握住作品的语气情感。

对于第二乐章可以想象成一首咏叹调,每个声部都在歌唱,男高、女高、男低、女低,想象歌剧中人物对话的场景。比如:你可以用唱中声部演奏高声部的方法来感受声部的进行。

2.模式分析与应用

(1)模式分析:教师描述不同情境赋予乐曲的不同声音效果→激发学生的音乐注意力和想象力→学生思考不同音色的形成依据→从乐曲的创作背景中找寻音色的表现特点→教师示范:帮助学生积淀音乐意象,上升至音乐知觉→学生理解后再进行演奏→教师进一步引导和纠正→学生构建音色理解的方法和概念。

(2)模式应用:将技术的训练融入音乐的内容中来进行,引导学生在追求音乐表达的效果中来进行技术训练,使枯燥的技术训练变成一种诠释音乐的创造性活动。通过感受、模仿、记忆、比较等一系列思维过程培养音乐感知力,积淀音乐意象。主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演奏技能,形成运动表象并掌握动作概念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形成听觉表象,树立正确的音乐形象为教学主旨。

(二)钢琴表演专业教学中的“音乐设计式”

1.教学课例

以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三首之三》(《叹息》)为例,研究如何对该作品进行音乐设计。

作品主要分为:旋律部分、和声部分和低音部分。这个特点在李斯特的作品中很明显,尤其是和声部分,李斯特擅长用丰富的技巧将其填充。

引子部分用低音区连绵不断的琶音体现不安的情绪,旋律呈波浪式,音色要求深沉灰暗,每个音都要有均匀统一的音色并赋予流动起伏的线条。两小节的引子之后,右手主旋律的线条呈现出来,以一拍一个音为单位慢慢陈述,引导乐曲的走向。音乐要求明亮清脆,与伴奏织体形成音乐色彩上的区分和对比。

随着音乐的发展,情绪也变得越来越不安,主旋律线条由单音变成分解八度的双音,音色的要求也有变化:八度的低音要求深情,高音清脆亮丽,要用细微的技术变化来体现新的音乐层次。音乐继续向前发展,在调性和声方面有变化,由开始的降D大调变成升f小调。

乐曲出现了一个小高潮,不安的情绪开始爆发,作者用三个层次来表现情绪的迸发。主旋律音要求宽广而歌唱,低音要求低沉,而中间声部则是利用波浪起伏的分解和弦来与之构成丰富且立体的音乐织体。后续左手声部继续加厚,右手的音区也继续加高,情绪越来越激动,导七和弦是转调和弦,激烈的情绪也慢慢开始释放,渐渐回到带着些许的不安的较为宁静的状态,为后面的情绪做铺垫,右手旋律以八度音型呈现,慢慢引出第二次高潮,同样以炫技的下行音阶结束而回到主题。

2.模式分析与应用

(1)模式分析:教师从乐曲的层面构成作为切入点→分析每个层面的音乐内涵→描述其蕴含的音乐情感及内容→学生尝试设计音乐构想→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音乐设计需有理可循,设计必须是合乎道理和情理的.

(2)模式应用:着重对作品的结构、乐谱的内容、音乐风格、作品的内在要素进行分析,通过对旋律的流动、和声的组合、调性的布局来了解体现作曲家的写作意图和作品的内在价值(即作曲家的内心情感的陈述)[2]。通过学生自主设计、演奏、表述音乐作品,培养学生的音乐逻辑思维能力及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理解不同时代和风格的作品特点,从而提高对音乐的分析和表现能力。

(三)钢琴集体课教学中的“探究式”

1.教学特点

钢琴集体课可以用某一个知识点作为研究内容,以专题形式进行引导。教师教学应该主要偏重于传授研究方法:如资料收集方法、练习和演奏方法等。这类型的课,学生主要进行的研究包括对文字资料的阅读分析,对乐谱资料的视奏、练习,课堂展示、交流,与同学分享个人的研究心得等。

2.模式分析与应用

(1)模式分析:通过学生参与研究课题以及课堂教学,凸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

(2)模式应用:适用于钢琴集体课教学,以培养学生对专题和课题的研究能力(如:资料的收集、整合归类、分析等)为目标,通过小组分工使其形成合作、协作意识,同时,利用课堂教学资源,锻炼教学能力。

(四)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交互完成的“音乐活动式”

1.课程内容

音乐活动式音乐会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音乐会,它是融研究和表演于一体,学生自主创新的钢琴音乐会形式。学生利用多媒体设备讲解对作品的诠释和理解,并将所讲述的内容在演奏中体现,通过交流分享学习心得。学生自己选择所要演奏的曲目,教师按学生的要求指导学生对作品进行研究,学生设定音乐表演模式和舞台交流程序。

2.模式分析与应用

(1)模式分析:由学生自主策划、制作、参与演出的音乐会,对自己选择的作品进行分析,展示学生对不同时期不同作曲家作品的掌握和演奏能力。

(2)模式应用:学生占据整个活动的主导地位,学生相互交流,达到相互借鉴、拓展视野、增强再探索研究兴趣。教师对音乐会活动进行支持、引导、协助。

三 意义

(一)启发钢琴教师教育观的转变

高师钢琴教育应该立足于引导和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以培养具备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钢琴教育工作者为目标,要走出“重表演,轻教学;重技能,轻研究”的现状,把高师的培养目标与教学模式统一起来。

(二)引导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此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能力、艺术修养作为教学基础,在训练学生钢琴技术的过程中,将音乐知识和艺术修养与技术训练相结合。让学生通过感受、模仿、记忆、比较等一系列思维过程来发展音乐思维,积淀音乐意象,培养音乐修养;学习方式从原来的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开拓视野,提高主观感受力。

(三)对高师钢琴教育改革的启示

通过对“创新型钢琴教学模式”的原理指导下的教学实践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在钢琴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把握好自己的角色转换,从初级阶段的“传授与引导模式”——积淀学生的音乐意象,培养学生的音乐感性思维到中级阶段的“音乐设计模式”——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发展学生的音乐理性思维,使学生初步形成自身的音乐个性到高级阶段的“探究式模式”和“音乐活动式”。遵循这个模式,灵活运用理论对教学实践进行指导,能更好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1]吴晓娜.钢琴教学创新模式的构建与思考[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9,(1).

[2]阎立新.创新教育——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抉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钢琴音乐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纸钢琴
音乐
钢琴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