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2012-08-09刘嫔妮
刘嫔妮
摘 要:培养高职学生综合素质,造就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已成为我国政府和高职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以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重视教师在教育教学各环节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也是当今国内外高职学校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趋势。本文从提高教师自身的修养为学生树立榜样、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加强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三方面阐述了教师在教学各环节中,如何针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教师的教书育人的职能。
关键词:教师;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1-0252-03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主要是指高职学生为了适应将来所从事的工作并取得成就所必须具备的专业基本知识、专业技能和热爱专业、追求科学、敢为事业献身的职业道德品质。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既包括专业技能、专业理论、职业观念和职业思想,也包括创新思维能力、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创业能力,还包括讲科学、学知识、用知识、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品质。
培养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高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在培养高职学生的教育教学各环节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职,要教书育人必先立德,提高教师自身的修养,为学生树立榜样是教师教书育人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条件。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加强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最基本职能。
一、加强教师自身道德修养,为学生树立榜样
教育,即教书育人。教书育人是一个整体,不能简单地把两者分开。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踏上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教师就像那默默奉献的绿叶,时时刻刻衬托着鲜花的娇艳。作为一名教师,要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必先立德,既必须首先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
(一)对教育事业高度负责,乐于奉献
教师必须首先要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增强社会责任感。要认识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还要认识到,教育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兴衰。教师从事的是光辉而神圣的事业,在推进社会进步和提高民族素质的伟大事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们应该全身心地投入,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与时俱进,锐意改革,更新教育观念,为学生的持续发展、为社会发展而努力、自觉、主动工作。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人们的道德观念及价值取向发生深刻变化,商品经济的一些负面效应冲击着社会、波及校园的时刻,仍要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献身精神,甘于清贫,甘于寂寞,爱岗敬业,乐于奉献。
(二)对学生真诚热爱,平等相待
在实施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认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有正常的心理需要,渴望理解和尊重。教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要尊重学生,因材施教,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和谐宽松的教育气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平等、健康、主动的发展。教师对学生的爱是理智与感情的统一,既体现在尊重学生上,更贯穿于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既表现在个别接触中,更融化在集体教育中,既要爱优秀学生,更要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严,是一种更强烈的爱,是一种最大的尊重。如果说,师爱是育人的根本,那么师严则是育才的保证。我国古代教育家始终提倡严教的,“教不严,师之惰”,“严师出高徒”,正是严格要求的真实写照。教师不但是学生学习上的良师,更是学生思想、生活中的益友。
(三)对自己讲究修养,以身作则
作为教师,若想严于待生,必须严于律己,这是一切育才者不可缺少的职业品质。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教师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以身作则,这样才能真正为人师表。只会“言传”,不会“身教”的老师不是一个合格的老师。把“言传”和“身教”有机地结合起来,德以修己,教以导人。教书育人能否收到实效,要害在于教师能否在学生的心目中塑造好自身形象,真正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教师要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崇高的威信,首先一点就是要具有渊博的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要千方百计组织好教学,学生只有佩服你,才能尊重你,信服你。主动接近你和求教你,才有教书育人的效果。
二、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一)重視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等职业学校虽然不同于普通高等学校,但也是培养科技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把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素质与学校的培养目标联系起来,从教育培养人才的战略高度去认识培养大学生科技素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但传统的教育模式主要以教师教、学生学为主,辅以少量实践,十分不利于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改进以已有知识的传授为主的教学目标
在教育教学中不能只重视对系统知识的讲授、记忆、模仿和重复的练习,而忽视科技创新的思维、意识和实践的培养与指导。大学师生的教学活动不能只围绕知识的授受而进行,教学评价内容不能只局限于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核和教师工作量的完成情况,应高度重视对师生科技创新素质及能力的评定,提高教师和学生创新的热情和动力。另外,教师和学生要把科技创新素质培养作为贯穿于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的根本目标和教育理念,课堂上进行系统训练,培养学生科技创新的思维、意识、兴趣和热情。
2.改进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改进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选用情景式、问题式、研讨式、项目式等有利于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培养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和师生互动,拓宽学生自由思索和想象空间,有利于学生批判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训练,有助于学生个性发展。
3.改进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现行的教学模式中,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教师习惯于按既定计划系统讲授知识,不能为鼓励学生充分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宽松环境。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的过程中,要避免学生产生依赖教师的习惯,引导学生对教师传播的知识提出不同见解并与老师进行讨论,为发展学生独立判断能力提供条件和机会。教师授课过程中,避免因片面强调系统讲授知识,过分依赖教材而导致教学脱离社会实践的现象,要结合科技创新发展中的“真实问题”进行讲解,并让学生有切身体验,使学生的科技创新素质在运用知识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培养。
(二)改革教学模式,实行“师徒制”
师徒制教学模式是指徒弟跟随师傅按照一定的结对的方式,在师傅的指导和影响下学得专业技能的培训模式。高等职业教育更适合采用“双元师徒制”教学模式,即指对于职业能力的训练在校内与企业“双元”交替进行。校内的一个“元”指在校内实训基地上进行技能实训,校外的一个“元” 指校外实训基地的企业实训。校内实训由实训指导教师做师傅,负责指导学生进行技能训练,进行一对一(三、四个左右)的教学。企业实训将学生带入工厂企业,由专业技师担任学生的师傅,学生在整个实训过程中与师傅共同工作、共同生活,师傅负责学生的技能培训指导与考核工作。“双元师徒制” 教学模式,实现了对学生的全方位培养,确保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提高,可以满足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
师傅带徒弟是手把手教,一对一(三、四个左右)学,需要大量的“师傅”,对于教师而言确实是个大问题。教师可以从学生刚进入学校学习开始,用伯乐的眼光,发现身边的学习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苗子,给予他们以信任,让其参与到具体项目的研究、规划、设计与管理中来,并在指导教师的引领和辅导下开展工作,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如每一年的竞赛培训);再次,充分把握住课堂和课外的时间,给这些学生苗子足够的训练量,让其迅速成长为“小师傅”。有了这些骨干,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他们将会成为一股重要力量,通过“小师傅” 带普通学生方式,使大部分学生能够快速地掌握一些专业技术;指导教师可以拿出更多精力来解决指导“徒弟”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提升了教学的针对性;同时“小师傅”与学生情感上接近,学生心理上易于接受,而且在传授专业技术的过程中甚至包括课余时间互相切磋,共同提高,实现合作式学习。
另外,在安排“师徒制”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改善师傅带徒弟式的单一化和个性化倾向,突破个人技术层面的局限性,博采众家之长。学院可以有意让学生处于不同的学习环境,阶段性地变革指导师傅,让学生找准最佳的成长方式,从而自觉地调整学习状态,达到理想的学习目的。
(三)改革课程考试方法,保证教学质量
考试是验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同时考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采取多种考核方式,加大考核改革力度,也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的重要手段。对一般的课程实行理论、技能双重考核的基础上,各专业的考核,根据不同的课程可采取相应的计分方式,如操作性较强的课程,课程成绩由平时作业、考勤、操作考试、结业考试等几部分构成。其中操作考试所占比例应在30%以上。对有课程设计的课程,课程设计单独考试,一般采取分组合作,考核时答辩的方式,为学生的相互探讨提供了一个平台,促进了学生的相互交流,使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的发展得到锻炼。实际操作不合格者取消理论考试资格,此科补考。同时学院可积极创造条件,对一部分课程采取半开卷半闭卷、分组大作业、公开答辩等新的考试方法,突出实训考核。
为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教师应加强学生学习的过程控制,抓好学生学习的平时环节,克服大学学习靠期末突击的陋习,强化期中考试和平时的作业及答疑,并提高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重。注重作业环节和答疑过程。要求任课教师随时接受学生质疑,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进行辅助教学,避免大学教师上完课走人,学生课余无教师可请教的弊端。作业是大学教学普遍忽略的环节,作业是知识累积的一种重要手段,教师必须十分重视各门课程作业的量和质,对各门课程的作业作指标性的规定,同时提倡布置“主动性作业”,即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富有挑战性和学术价值,使学生通过完成作业,达到知识的增长和创新。同时,学院应把对作业的核查作为教学检查的内容之一,对各门课程作业的量和质作出评定。
三、加强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一)重视培养以学生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为主线的就业思想教育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各专业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教育,主要是进行“三业教育”。
首先是“敬业” 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爱岗、爱专业的思想,培养奉献与吃苦精神,使学生能以积极正确的心态到基层,到一线就业。
其次是“就业” 教育。主要培养适应一线需要的岗位技术应用能力,要对学生进行“我能行”的信心培养;同时加大校内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为学生开放所有实验室和实训基地;高度重视与社会行业和企业的广泛合作,让学生参与企业的生產实践,在全真的实训环境中,学习掌握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现代化的生产工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再次是“创业”教育。创业教育主要定位在培养一批优秀者,毕业生能成为自主创业优秀典型,同时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创业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创业精神的培养和创业素质的养成。措施是以“产学研”一体化为载体,以专业协会为组织形式。
(二)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就业心理
目前高校毕业生不良的就业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盲目攀比、求高心理。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有的学生认为用人单位一定会抢着要自己的,所以挑三拣四,高不成低不就,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二是不平衡心理。部分大学生或因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不足,或因时机把握不准而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单位,但这些大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地找出症结所在,反而怨天尤人,认为老天对自己不公,从而产生不平衡心理。三是自卑、自负心理。有的同学因所学专业不景气,并且自己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不如其他同学,再加上因求职屡次受挫,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并进而转化为自卑心理,发展到害怕求职,不敢面对招聘者,这样,更无法找到工作了。四是依赖心理。有部分毕业生,在择业就业时,对一个单位是否适合自己,往往不是凭自身思考来决断,而是依靠父母之言进行取舍,表现出较强的依赖心理。如果没能及时处理好高职生的就业心理,将会影响到该生一辈子的就业心理。高职生的就业心理健康比高职生的就业率更为重要。教师通过与学生的具体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正确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