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译文检验标准探析

2012-08-08王占斌

衡水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译作符号学译文

魏 静,王占斌

(天津商业大学 英语系,天津 300134)

译文检验标准探析

魏 静,王占斌

(天津商业大学 英语系,天津 300134)

译文检验是翻译学理论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就其概念而言,翻译标准的内涵包含并大于译文检验,并为译文检验提供依据。翻译检验标准的制定遵循以下发展趋势:定量与定性分析方法相结合;跨学科研究相结合,有时不仅跨一个学科,甚至要跨多个学科;不同文体检验标准区别对待。在制定具体微观标准时还要考虑以下因素:要以检验任务的目标为导向;对不同文体的检验“方面”要有差异;各个“方面”所占权重也要有所不同,区别对待;对译者、读者进行细分最终来完成一份译文检验标准的设计。

译文检验;翻译标准;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多元互补;尤金·A·奈达

关于译文的检验问题一直被学者们所关注,辜正坤称此为“哥德巴赫猜想式的问题”。翻译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无论国内外如何对这一学科进行分类,都不可避免地把翻译标准理论作为研究中心,而译文检验作为这一理论体系的重要部分,也应得到相应的重视。在实际译学建设中,人们有时不愿把它单独列出来作为一个大的课题进行研究,究其原因,恐怕还是因为这一课题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当然,译文的检验绝不是一个二元的是或非的简单定论,这当中可以有无数个集合,但也不是完全摸不着规律,就目前已有成果看,还是取得了一定进步。

一、翻译标准与译文检验

在对译文检验研究进行回顾与总结之前,有必要简要探讨一下翻译标准与译文(或翻译)检验的关系,很多学者将翻译标准等同于译文检验标准,例子很多,举远近两例,辜正坤[1]于1989写的《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和杨晓荣[2]于2001年发表的《翻译标准的依据:条件》中所指翻译标准均指译文检验标准。但仔细分析,二者还有不同。关于翻译的标准,选两例有代表性的解释:翻译标准是翻译实践的准绳和译文好坏的尺度[3];翻译标准是译者在翻译活动时所遵循的语言文化观念的规则性概括,目的是为译者选择具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时提供原则性参考。翻译标准既是指导原则,又是目标,对翻译实践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是翻译理论中的核心内容[4]。

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等可以说是翻译标准的经典探索,是翻译所要达到的理想境界,同时也是检验译文优良与否的一个标准,这些翻译标准既可作为在翻译过程中进行指导的方法论,也可以作为结束翻译时对译文的检验标准,同时也可以是读者评判该译文的参考依据。翻译结果越经受得起哪种标准的检验,就越说明译者受这种理论影响较深或译者无意中用实践来证实了这种翻译标准。而译文检验或翻译检验是单纯的对译文进行检验而设置的标准,它也可以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更多的是落实到检验的具体方法上。通常是译者以外的读者对译文进行的检验,当然随着某种译文检验标准的盛行(比如说翻译考试评分标准),译者也有可能会不自觉地在翻译过程中迎合这种检验标准,如果这种检验设定的比较科学,那么对译者乃至整个翻译实践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由此看出,翻译标准的内涵包含并大于译文检验,并为译文检验提供依据。

二、译文检验的定性分析

无论严复的“信,达,雅”说还是钱钟书的“化境”论等,这些学说在评判一篇译文译得如何时,均是从美学角度或个人感受出发,来评定译文是“上等译品”“佳译”或“劣译”等。这种检验结果分歧较大,以“信,达,雅”理论为例。达到了“信,达,雅”是否就可称为“佳译”?那么“信”“达”和“雅”的评判又是否有统一的、客观的标准?笔者认为这要因人而异,因为人的性格、风格、家庭背景、教育背景、个人经历、喜好等等不确定因素的不同,对这3个字的理解也不同。另外程度也不同,一篇译文达到了何种程度的“信,达,雅”才能称之为上乘译作,这个程度在哪个点以下就被称为次品?众说纷纭。这种建立在传统美学和个人感觉基础上的标准用在译文评价上确实主观性太强,正如季羡林所说“一看就懂,一问就糊涂”。这种理论可以归为巴尔格达夫所称的“语文学式的”研究范式,重感性、轻理性。当然后人基于这3个字延伸出了无数解释,富有内涵,有极其积极的指导意义。奈达在其书《翻译理论与实践》中专门开辟了一章来讨论译文的检验,较为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更多强调原作读者的反应与译作读者的反应的“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奈达认为译文的检验除了要看译文内容、风格等在多大程度上与原文保持了一致性,更重要的是潜在译文读者的反应,就像一种产品的市场调查一样,要接受公众的检验(This means that testing the translation does not consist in merely comparing texts to see the extent of verbal consistency or conformity,but in determining how the potential receptors of a translation react to it.In a sense this is something like market research,in which the response of the public to the product is tested[5]163)。由此可见奈达认为决定性因素之一应该放在潜在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上,他在该章最后给出译文检验的3个主要因素也均是围绕译文接受者对译文的感受为核心的[5]173。可见这种检验更注重于对译文潜在读者的反应,并以此作为标准。这种注重读者反应因素的翻译检验已经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注意,但操作起来也不尽如人意。读者的反应如何确定不好测量,所以也只能作为译文检验的一个因素来考虑。

三、译文检验的定量分析

因为对定性分析结果的不满,很多学者也尝试能否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进行科学检验。在这方面,范守义[6]提出了用模糊数学进行译文评价的设想,在译界有较大反响。这一提法的核心可以用一个矩阵分析表来表示,见表1。

此表左侧第一栏是一个评价集,分别用小写英文字母代替不同的评价,称为模糊集合A,取[0,1]之间的任何实数值[0.1-0.9]表示,称为特征函数或隶属度,a对应的是0.9分,以此类推。横栏中大写的字母(A-I)分别表示:句法结构、词义搭配、修辞色彩、风格层次、逻辑结构、形象变通、心理转换、社会规范以及双关语9个方面,也就是从这些因素来控制隶属度,从而得出一篇译文的最终分数。这9个方面可称其为“因素”“标准集合”或“方面”, 为了统一,本文延用范守义的说法,统称“方面”。范守义在其文中也做了一个尝试性的实例分析,试引进数学模式对译文检验做定量分析,确实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但此法存在的弊端也很明显:第一,模糊集合中隶属度的确立根据?第二,9个方面的确立依据?第三,因个体差异造成的隶属度给分差异对于检验结果的客观性有多大的影响?这3个方面的确立恐怕还要通过抽样调查、概率分析等方式,并通过公式计算最终得出一个较有说服力的标准。徐盛桓[7]撰文提出过该模式的不足,并主要针对这9个方面,认为“方面”太多、确立含主观因素较多、等量分值影响准确性等。杨自俭等[8]在其《翻译新论》中也提到:“不如称这种方法叫‘半定量分析’。在这种随机性排除之前,精确的数学运算难以实现。”同奈达的检验方法侧重于读者方面相比,这一方法更注重专家和内行对译文的感受和评价。

表1 译文评价矩阵分析表

四、译文检验标准路向何方

前面提到的无论是定性还是定量分析都是在译文检验过程中所积累沉淀的极具闪光点的理论或理论尝试,虽然依旧存在许多争论,但这些理论为以后译文检验理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思路。目前,我国翻译学学科的建立在逐步完善中,已经产生了一批翻译学专门人才,要发展和完善这一学科,翻译检验标准理论就不能不有所创新。我们不禁要问译文检验标准路向何方?辜正坤提出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他认为没有一种唯一的、万能的可以判断一切译作价值并指导翻译实践的终极性实用标准。杨晓荣认为辜的提法中“‘多元’没法控制”,好像有一个“缺失的环”,并提出“翻译标准是有条件的形成”“条件是确定翻译标准的要素,是指随个案而明确的能对翻译标准形成不同程度制约的一系列相关因素……[2]”,类似探讨仍在进行当中。关于定性与定量的问题,早有关于翻译是艺术还是科学的争辩,最后大家一致认为翻译既有艺术性的一面也有科学性的一面,不能狭隘地归结为到底是艺术还是科学。那么既然有艺术性的一面,就说明有主观性的一面。一篇文章特别是文学作品,拿给100个译者翻译会有100个不同的译本,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翻译艺术性的混沌[9]与不确定性,有科学性的一面,是因为我们可以通过建立一些指标来进行量化分析,那么这两点结合做研究可以起到彼此互补。

范守义从模糊数学角度进行矩阵分析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跨学科角度研究的视角。在其矩阵分析表中,关于“方面”的确定,笔者认为可以用社会符号学中对翻译研究的成果作为参考依据。符号学方法强调翻译标准是在意义与功能方面,将译文与原文取得最大的对等,分别从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3个方面入手,被奈达称为是“没有哪种方法研究翻译比它更全面”。国内学者杨镇源[10]称符号学这种跨学科研究翻译的方法是目前最先进和“三位一体”的研究范式,陈宏薇①陈宏薇《英汉语比较与翻译》,青岛出版社1998年版。、柯平②柯平《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等学者也在进行符号学与翻译的结合研究。张治江③张治江《社会符号学方法翻译研究》,外语出版社2007年版。2007年出版的《社会符号学方法翻译研究》中有专门图标说明。

符号学与翻译结合时注重从3种意义出发,最后延伸出10种具体的关系,也可称10种具体意义,下面笔者从《围城》中摘取几个例子,试着从符号学的角度对译文进行检验。

1)这不是吃菜,这像神农尝百草了。不太浪费吗?也许一切男人都喜欢在陌生女人面前浪费[11]138。

译文:That’s not eating,that’s more like the divine farmer testing a hundred varieties of herbs.Isn’t that a little extravagant?Maybe all men like to be extravagant in front the women they don’t know.

例1中神农是中国古代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曾跋山涉水,尝遍百草,找寻治病解毒良药。译文中将“神农”的指称意义(referential meaning)直译成divine farmer并不能译出译文内涵,所以此处处理为音译或直译加角注较为合适。另外神农尝百草中的“尝”是品尝(tasting)并含有通过品尝来检测植物的药性之义,所以译文中用testing翻译并不全面,指称意义没有完整译出。

2)鸿渐拍辛楣的大腿道:“痛快!痛快[11]272!”

译文:Hung-chien slapped Hsin-mei on the thigh and exclaimed,“Well said,well said.”

本句是方鸿渐听到辛楣的一番话产生了共鸣,认为说得极好,于是接连发出了两声“痛快”的感慨。译文译做Well said,well said,虽说是进行了意译处理将指称意义准确译出,但是忽略了表达意义(expressive meaning)。方鸿渐所道“痛快”2字不仅是赞叹赵辛楣说得好,而且是感觉很痛快,说话者这种痛快的情感与态度没有译出,所以此处不如前一个“痛快”译作 Well said,后一个“痛快”译作great,这样感叹号加强语气的功能将表达意义与指称意义一并译出。

3)鸿渐回身,看见苏小姐装扮得袅袅婷婷,不知道什么鬼指使自己说:“要奉陪你,就怕没福气呀,没资格呀[11]51!”

译文:He turned around and saw Miss Su dressed with eleganceandcharm.Withoutknowingwhat possessed him,he said,“I’d like to keep you company,but I’m afraid I haven’t the good fortune or the qualifications!”

此处“袅袅婷婷”译作elegance and charm并未顾及原文读音的重叠性,这种重叠表现的是一种清爽的音美,在符号学中这是在音素层面上分析言内意义,如译作:dressed with elegance and grace, 两个名词可以押上尾韵,读起来会更有美感,同原文突出音美这一特点也相呼应。

4)他爸爸在下面赌钱,还用说么!我不懂男人为什么全爱赌,你看咱们同舱的几位,没一个不赌的昏天黑地。赢几个钱回来,还说的过。像我们孙先生输了不少钱,还要赌,恨死我了[11]13!

译文:His father is gambling down below,Where else?I can’t understand why all men like gambling so much.Just look at the ones on this boat.Every last one of them is gambling his head off.I wouldn't mind so much if it bought in a little something.But my husband,Mr. Sun,he’s already gambled away a tidy sum and he just keeps going.It makes me so mad!

这番话是《围城》中刚开始,在那艘开往法国的轮船上,孙太太同苏小姐聊天时说的话,孙太太每天哄着孩子,没读过什么书,所以她说的话可以反应出她的身份,是符号学中表征意义(symbolic meaning)的研究范围,“没一个不赌的昏天黑地”译作 is gambling his head off;“赢几个钱回来,还说的过”译作I wouldn'tmind so much if it bought in a little something;“恨死我了”译作It makes me so mad。译文很好地表现出了孙太太说话时的风格和她的身份。

以上是从句子或词汇层面举几个文学体裁的例子说明译文检验同符号学结合的可能性,因为符号学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阶段,某些理论已经趋于成熟,所以与其像范守义先生通过个人研究定义出若干个“方面”进行译文检验,不如同符号学中的10种意义相结合会更有说服力。

“检验方面”的主次可能会影响到检测的准确性,对此笔者认为对不同文体的作品分析的“方面”应有所侧重。如科技文体中指称意义的准确性评判所占分值应高,诗歌的翻译中,句法、风格、语音层次上的分值相应要高于其他检验指标。当然,在评价者中很有必要将读者分门别类进行细化分析,可分为专家和普通读者,这两类读者又可根据背景与阅读目的细分为若干层次,作为检验因素考虑其中。由此看来,译文检验以这种“多元互补”的形式开展是一个完全正确的思路,只是“多元互补”中“多元”的研究会不断地加深、拓宽。在实践操作中,对于不同文体要有不同的评价体系,因评价的目的不同也会建立不同的评价标准,如译文评价为了什么?是为了单纯评价一个作品的优良以确定该译本的权威性,还是为了评价一本译作是否会畅销以估算其发行量,亦或是为了某项翻译考试建立的评分标准,这些特殊性都要求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临时译文检验标准,不存在一个绝对的统一的检验标准。也许这样来设计检验标准显得过于复杂繁琐,但这正是由于翻译的复杂性这一本质属性决定的[12]。

五、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翻译检验标准的制定呈如下趋式发展:1)定量与定性分析方法相结合;2)跨学科研究相结合,有时不仅跨一个学科,甚至要跨多学科,如上例中提到的数学、符号学与翻译相结合;3)不同文体检验标准区别对待。另外在制定具体微观标准时还要考虑以下因素:第一,要以检验任务的目标为导向;第二,对不同文体的检验“方面”要有差异;第三,各个“方面”所占权重也要有所不同,区别对待;最后,就是要对译者读者进行细分,最终来完成一份译文检验标准的设计。

[1]辜正坤.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J].中国翻译,1989(1):465-477.

[2]杨晓荣.翻译标准的依据:条件[J].外国语,2001(4):264-275.

[3]张培基,喻云根,李宗杰,等.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7.

[4]王立欣.翻译标准自动量化方法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

[5]NidaEA.TheTheoryandPracticeof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uguage EducationPress,2004.

[6]范守义.模糊数学与译文评价[J].中国翻译,1987(4):29.

[7]徐盛桓.译文质量评估的数学模型[J].华南师大学报,1987(4):89.

[8]杨自俭,刘学云.翻译新论[M].长沙: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460.

[9]褚东伟.翻译的混沌与秩序[J].上海翻译,2005(2):6-9.

[10]杨镇源.皮尔士符号学观照下的三位一体翻译观[J].贵州社会科学,2009(10):32-35.

[11]钱钟书.围城[M].珍妮·凯利,茅国权,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12]朱琳.谈三本译学新著的理论创新[J].衡水学院学报,2010(3):53-56.

On the Criteria of Translation Testing

WEI Jing,WANG Zhan-bin
(English Department,Tianj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Tianjin 300134,China)

Translation test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translatology.In term of its concept,the connotation of translation criteria include and even surpass translation testing,and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it as well. Translation criteria should be mad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growing trends,namely,the combination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sometimes even transcend several disciplines)and different standards for different styles of writing.And the following factors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when making concrete translation criteria:aim-oriented translation testing,differences existed in the testing elements of different styles of writings,different roles of the testing elements and the final design of translation criteria by subdividing translators and readers.

translation testing;translation criteria;qualitative analysis;quantitative analysis;multiple complementary; Eugene Nida

H159

:A

1673-2065(2012)05-0085-04

(责任编校:耿春红英文校对:杨 敏)

2012-02-09

魏 静(1980-),女,天津人,天津商业大学英语系2009级硕士研究生;王占斌(1965-),男,天津人,天津商业大学英语系教授.

猜你喜欢

译作符号学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what用法大搜索
译文摘要
符号学家重返音乐史
I Like Thinking
基于符号学的文化衍生产品设计
符号学理论初探
SOME汉译初探
他者和自我共谋下的译作之异
英语中“吃”的表达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