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教育资源分配模式建构的路径选择

2012-08-06左宁丽陶华强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2年8期
关键词:分配模式资源分配正义

左宁丽,陶华强

(1.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州 510275;2.中南大学法学院,长沙 410083)

近日,杭州市教育局发布了《杭州市治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择校乱收费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规定严格禁止收取择校费与捐资助学款,此举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由此拉开了轰轰烈烈的“零择校”的序幕。反思近几十年来伴随着中国不断拓宽改革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获得的斐然成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现行的教育体制却越来越受到国人的诟病。撤点并校问题、留守儿童问题、校车安全问题、高考制度问题等一系列教育领域中突出敏感问题无不时刻牵动着国人的神经。社会中的贫富差距问题逐渐开始在教育领域中凸现出来。究其本质乃是畸形分配模式在教育领域的“变种”!如何打破现有的教育体制中这些积沉已久的束缚,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最大限度保护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乃是时下的当务之急!在现有的教育体制框架下能否寻找到一种新的路径构建一种新型的分配模式?这种新型分配模式的价值指向是什么?它和当下民众希冀的公平教育理念的“契合点”在哪里?

一、我国教育资源分配的社会现状

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我国现代化教育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即第一个时期(自1977年至1985年),主要的任务是扫除“文革”遗毒,重新恢复现代化教育秩序,开启现代化教育的序幕;第二个时期(自1986年至2000年),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扩大教育规模,推广教育制度理念;第三个时期(自2001年至今),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大力发展现代化教育,深化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回顾改革开放这三十多年以来,我国现代化教育的发展是在摸索中艰难前进的,从“精英教育”到“全民教育”,从“应试教育”再到“素质教育”等教育理念悄然的转变中,不难发现现代化教育正处在一个体制转型期。一般认为,当代中国教育体制转型是一个教育全面改革的过程,在本质上就是一个教育结构转型的过程。而教育资源分配的转型是最主要的内容之一。

根据商品经济学的一般认识,分配制度的选择是沟通商品生产和商品消费的枢纽。教育属于社会公共产品范畴,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按照何种分配模式将这一社会公共产品在全民之间进行合理分配是由社会物质条件所决定的。在社会物质条件不够充盈的情况下,政府可以通过一些调控手段把教育资源暂时性优先投向一些与国计民生有着重大联系的教育部门或行业;当社会物质条件相对充盈时,政府应当继续发挥其主导地位,建立一种公平合理的教育资源的分配模式,打破业已形成的畸形的分配格局,使教育资源在全社会按照一种良性的方式得到合理的安排。纵观我国改革开放前30年的教育经费投资,不难发现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呈逐年快速、持续、稳定增长趋势,对教育事业的关注逐渐成为社会生活的核心构成部分。但是,在教育经费投资持续增长的背后是我国基础教育底子薄、起步晚、教育资源人均占有量低的社会现状。

当一个社会的生产力处于一个相对低水平的状态时,社会的关注点应当是如何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而不是将分配和消费阶段“前置”;诚然,当社会生产力达到一个相对中等水平的时候,社会关注的焦点应当倾斜于分配,兼顾发展和消费,而不是等到生产力高度发达、两极分化严重的时候才去“补救”;当社会的生产力达到一个相对高水平的阶段,社会物质条件相对充盈,社会关注的焦点应当转变为对社会资源的合理消费。当前,在不否认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低的前提下,我国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进入一个“相对中等水平”的阶段,在此阶段各种矛盾日益凸显,“中国社会已经分化为一个利益多元的社会,亦即社会利益结构由传统社会单一的、纵向的人与人和人与群体之间利益关系结构向当下社会多元的、平行的利益结构的转变”[1]。这种利益结构的转变在教育领域表现为对教育资源公平合理分配的需求。而与这种需求形成尖锐矛盾的是现阶段实行的教育资源分配模式在教育领域产生的地域差异、城乡差异、三级差异、代际差异问题。

(一)教育资源分配的地域差异

由于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中,教育经费的支出大部分是依靠地方财政,所以教育投资的规模直接受制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平,着眼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我国的教育资源分配上也呈现这种地域上的差异。为了能直观地了解教育资源在东南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北地区的配置情况,我们分别选取了广东省、安徽省、甘肃省2001—2006年三省份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情况作为数据样本研究(如表1)。

表1 2006—2010年三省份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

从表1可以得知以广东省为代表的东南沿海地区、以安徽省为代表的中部地区、以甘肃省为代表的西北地区教育资源的分配上差距明显,三省份5年间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20.48%、18.01%、19.18%,以此为比较基准则东南沿海地区相对于中部地区在教育上差距为7年,而西北地区相对于中部地区则晚3年,且东南沿海与中部地区差距有着不断增大的趋势,而中部地区与西北地区的差距在不断地缩小。

(二)教育资源分配的城乡差距

我国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在教育领域同样引起了不少的问题,为了能简要地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选取了2000—2005年度我国城乡普通小学、初中预算内各项经费支出作为研究样本(如表2)。不难发现,尽管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预算内各项经费支出逐年呈增长趋势,但是在各项投资指标上城乡之间都有着明显的差距,且这种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有扩大的趋势。

表2 2000—2005年度我国城乡普通小学、初中预算内各项经费支出一览表(单位:元)

续表

(三)教育资源分配的级别差异

所谓教育资源分配的级别差异指的是一国对公共教育资源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结构上分配差异。“通常各国财政教育投资在各级教育间的分配体现了该国教育政策的重点,本质上反映了该国经济社会教育发展的需要。”[2]我国基础教育底子薄,起点低,基础教育设施亟待完善,各地区师资力量相差悬殊。但是这一现状与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急需一大批高素质、高能力、高层次的现代化人才矛盾突出,为了解决这一现实性矛盾,国家做出了将教育资源分配暂时性向高等教育倾斜的政策选择。然从长远利益来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分配模式应当作出调整以“弥补”基础教育投资上作出的“牺牲”。

由表3可知,在教育经费投资逐年增加的大前提下,我国对高等教育的投资显著高于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但从表3还可以看出这时期国家对高等教育投资比重开始有所下降,对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投资比重逐年增大,也从侧面反映了国家对教育资源分配在三级结构差异上做出了适当调整。但是,这种教育资源分配结构上的“微调整”应当以何种标准作为参照,则需要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教育发展的各个阶段的特点等多重因素综合考虑。

表3 2000—2004年度我国三级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投资比较

(四)教育资源分配的代际差异

所谓教育资源分配的代际差异,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一国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的教育即青少年教育、中年教育和老年教育在教育资源分配上的差别。随着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理念的确立和深入发展,“我国对终身教育的推进已经从理念的单纯导入而逐渐上升到一个全面深化和付诸实践的阶段”,作为“终身教育体系建构”[3]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中老年教育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伴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作为终身教育的继续和发展的中老年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就目前而言,中年教育是作为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的一部分列入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而老年教育虽有发展但尚未列入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当中。我国对中老年教育资源的分配是不能满足老龄化社会基本的供给,国家应当尽快建构新型教育资源分配模式,使教育资源在青少年、中年、老年代际合理分配。

二、建构我国教育资源分配模式路径的基本思考

分配模式的选择应当与社会的总体发展水平相适应,并能够最大限度地回应社会不同利益主体的诉求,使各种利益在社会交往中达到一种妥协和平衡。分配模式是社会管理的一种工具而不是目的,社会管理的前提是社会成员之间的和谐共存,即“它最终追求的是不同主体的价值和利益都可能达到最优的效果,从而使社会进入到一种共生共荣、共同发展的理想境界之中”[1]。延续到教育领域则是社会公众对行之多年不尽如人意的教育资源分配模式的重构的需求,破除教育资源分配中存在的地域差异、城乡差异、三级差异及代际差异的种种弊端,构建一种公平合理的分配模式。要回答面对公众质疑的教育不公平现象时如何突破现有教育框架下寻求妥当的结论是新型分配模式建构的理论基础。

第一,教育资源分配模式建构的价值指向是公平正义。

首先,人类社会自古以来就有对公平正义的需求和渴望,“正义是人的内心的一种永恒存在的需要、要求”,“正义包括着对人们的行为的一种约束要求,包括着对某种制度的改造主张”[4]。公平正义是维系整个社会有效运转至少不可或缺的精神纽带,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取决于对正义价值的追求和引导。虽然公平正义的内涵在每个时期或阶段有所不同,但是作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价值追求,公平正义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指向。“教育公正是社会公正的基础,是社会公正在教育领域的延续,也是达到社会公正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教育公正是实现社会公正的阶梯”[5],而在当下表现在对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对教育资源的分配模式的重构正是公众对教育公平正义的迫切需求的一种反映。其次,作为公平正义体系中主要内容的分配正义是和谐社会的价值守护。“分配正义是指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的条件下合理安排社会基本结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以及这些社会主要制度分配基本权利和义务,社会成员按照应得的原则占有社会公共资源”[6],“分配正义具有和谐性”[7]。社会将能够提供给个人“应得的”视作“善”的实践,而这种“善”具体又是通过分配方式来实现的。徐国栋老师指出:“首先,正义是一种分配方式,无论利益或不利益,如果其分配的方式是正当的,能使分配的参与者各得其所,它就是正义的;其次,正义是通过正当的分配达到的一种理想的社会秩序状态。”[8]“分配正义”中的正义和分配内在上具有某种密切的关系:正义是通过分配模式(方式)的选择体现的,而分配模式则是正义实践的结果。“分配正义的价值理念和分配原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分配正义的哲学伦理守护,而分配正义本质上构成了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价值支撑。”[9]所以说,教育资源分配中应当以公平正义作为价值检验的标准。

第二,教育资源分配模式的建构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理念。

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尊重人的历史主体地位,一切从人的需求、愿望、利益出发,尊重人的价值选择,促进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人是一种不断生成的存在。人的生活世界就是由不断地追求者的活动,为着实现某种创造性价值目的的活动所构成的过程。”[10]以人为本要求在教育领域应当改变以往人是实现社会目标手段的错误理念,尊重人的个性发展和价值的多元化,将人对教育资源的公平合理分配的需求作为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是传承文明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而教育面向的对象是人,人又是社会构成的主体,人不应当是教育的“奴隶”而应该是“主人”,“离开了人有目的、有意识的自觉参与,社会的一切活动,无论实践活动还是精神活动,甚至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创造,都是不可能实现的”[11]。人完全有理由、有权利要求社会公平配置教育资源的份额,创造个人价值。社会需要摆正自身位置,不应当将对教育的投资当作对人的一种“施舍”而恣意分配。以人为本要求社会(教育)和人实现角色的良性回归,在教育的分配模式建构中回应人的关切,一切为了人,急人之所需,解人之所急,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最大限度地保证教育的公平公正!

第三,教育资源的分配模式的建构以社会和谐为目标追求。

“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12],和谐表现的是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的某种稳定有序的关系。和谐包含着对不同利益主体不同利益需求的妥当安排和对多元价值观并存的尊重和包容。和谐社会不是社会秩序的刻意“安排”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价值选择。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建构的价值基础,和谐社会是公平正义的目标追求;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社会和谐又是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三者实质上具有内在逻辑性,形式上有机统一,密不可分。“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和谐社会就是一个政通人和、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福利不断提高的社会。”[12]和谐绝不是一句口号而应当深入贯彻落实到具体的实际行动中,人类的各种社会活动应当奉行社会和谐的原则理念。当然,在社会转型和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和谐社会的目标追求作为开展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教育资源的分配模式的建构是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不打破这种传统资源垄断的分配模式,积极回应社会合理诉求,社会和谐就难以真正实现!和谐社会要求教育资源的分配模式应当遵循个人价值自我实现的最基本需求和教育资源在地区、城乡、级别层次、代际的有差别分配的适当平衡。

[1]杨清望.我国的社会现状与能动司法模式的建构[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75.

[2]张宏霞.我国财政教育投资现状、问题及对策[J].地方财政研究,2009(8):4.

[3]岳瑛.终生教育体系构建中老年教育的合理定位及发展任务[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2):33.

[4]张恒山.法理要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16-217.

[5]张厚军,朱宏军.教育公正:实现社会公正的阶梯[J].理论研究,2005(4):34.

[6]郭翠霞.从分配正义的理论视域对我国当代贫富差距问题的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7:16.

[7]李蓉丽.论分配正义[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3:14.

[8]徐国栋.民法基本原则解释[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350.

[9]何建华.分配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伦理之维[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3):44.

[10]武高寿.“人是目的”与“以人为本”[J].理论探索,2004(4):19.

[11]孙显元.论“以人为本”[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27.

[12]张友连.构建和谐社会与法精神的转换[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4):6.

猜你喜欢

分配模式资源分配正义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揭示豆科主导森林的大气沉降氮分配模式
新研究揭示新冠疫情对资源分配的影响 精读
从出文看《毛诗正义》单疏本到十行本的演变
一种基于价格竞争的D2D通信资源分配算法
基于动态规划理论的特种设备检验资源分配研究
基于动态规划理论的特种设备检验资源分配研究
黔产铁皮石斛不同部位多糖、氨基酸及必需元素含量
云环境下公平性优化的资源分配方法
有了正义就要喊出来
倒逼的正义与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