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养猪年度人物盘点
2012-08-06本刊编辑
本刊编辑
编者按: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同样也是养猪业快速发展的一年。这一年依然有很多为养猪业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这一年,因为他们的努力,让我们看到了养猪行业在某些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推动了养猪行业的健康发展。现在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他们的风采。
入选标准:2010-2011年度中华农业科技奖、2011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2011年农业科研杰出人才、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养猪行业获奖者及2011年度对养猪行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为养猪行业发展做出特别贡献的人物。(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年度人物:邵国青
邵国青:江苏省农科院兽医研究所副所长,家畜重大疫病防制研究室主任,二级岗位研究员、博士、博士后导师。亚洲支原体组织(AOM)首届秘书长,猪气喘病研究专家,168活疫苗发明人,农业部全国动物防疫专家委员会委员,农业部标准化委员会专家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2010——2011年度中华农业科技奖”将科研类成果一等奖授予由邵国青等主持的“猪支原体肺炎疫苗的研制与综合防控技术的集成应用”项目,它是我国农业一等奖中唯一的兽医重大成果。
猪支原体肺炎又名猪气喘病,致死率虽然不高,但病原菌广泛存在于猪场中,很难净化,且极易与猪蓝耳病、圆环病毒病等混合感染,发病率高时对养猪户造成的经济损失较大。早在上世纪50年代,由于当时用抗生素治疗猪气喘病动物容易产生耐药性,世界各国都开始研究猪支原体肺炎疫苗。江苏省农科院兽医所也早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猪支原体肺炎疫苗研究。今天的研究成果可说是几代专家的努力。到2003年成功获得适合疫苗开发的候选致弱株,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07年成功研制出国际上第一个无细胞培养的猪支原体肺炎弱毒疫苗,获得国家新兽药证书,成功上市销售。由于该疫苗高效、低价、安全,上市后很快打破市场上猪支原体肺炎疫苗进口产品垄断局面,迫使进口产品价格不断降低,让养猪户们受益。
在形成完整疫苗规模化生产同时,还成功建立了一套以疫苗免疫为防控技术核心的综合防控模式,即以猪支原体活疫苗(168株)免疫为核心,配套使用程序性脉冲用药,采取隔离、分群、环境通风等防控措施的“疫苗+宝典”综合防控模式,经过连续4年在全国28个省市推广应用,通过5 000多万头份的临床应用表现显示,该疫苗在治疗猪气喘病方面效果明显优于进口疫苗。
目前,该疫苗已成为全球唯一大面积推广使用、具有较高免疫保护率的猪支原体活疫苗。
年度人物:李保明
李保明:1961年1月出生于浙江,现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农业部设施农业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与创新团队,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畜牧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农业工程学会建筑环境分会(CIGR Section II)理事。
由李保明等主持的“福利化健康养猪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得“2010——2011年度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该技术是国家十五、十一五重点科技攻关(支撑)项目研究开发的成果。针对我国养猪生产中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低,生存环境恶劣、体质差、发病率高,以及饲料浪费严重、用水量大、环保压力日益加大,环境调控能耗高、消毒防疫困难等技术瓶颈,开展了基于猪福利的舍饲散养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及工程配套技术研究。构建了生活舒适、环境友好、运动健体的福利化健康养猪生产模式。发明了微缝地板干清粪技术、妊娠母猪降温猪床、仔猪调温地板、自由式分娩栏及抗群体应激器等工程技术和设备。采用远程网络控制技术和计算机图像识别技术,实现了养猪环境和生产全过程远程监控,以及猪体尺、体重的无损伤预估;形成了《规模猪场清洁生产工艺技术规程》、《畜禽养殖场安全生产工程防疫技术规程》等国家标准报批稿;获授权国家专利16项,其中发明专利11项。
年度人物:赵书红
赵书红: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学院教授,副院长,农业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分别在内蒙民大、吉林和东北农大取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美国 Iowa state university 博士后,康乃尔大学唐氏基金学者。主要从事功能基因组学与猪遗传改良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揭示了部分基因和微RNA调控猪肌肉发育及部分基因在猪细菌感染或细胞免疫刺激后的表达调控规律;鉴定了一批分子育种标记。以第一/责任作者在Animal Genetics, J. Immunology, PLOS ONE 等杂志发表论文39篇,获授权发明专利6项,任Frontiers in Livestock Genomics,《遗传》,《猪业科学》等杂志编委,是国际动植物基因组大会组委会主席团成员(Cochairs,2009-2011)、国际动物遗传学会比较与功能基因组委员会常务委员。
2011年赵书红教授获得第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及中国青年科技奖。她的主要贡献是:1)建立了猪功能—基因组研究平台,揭示了部分基因和微RNA调控猪肌肉发育的分子机制。2)针对现代猪种瘦肉生长性能提高但抗病力明显下降的迫切行业问题,开展了猪抗病性的分子基础研究,揭示了部分基因在猪细菌感染或细胞免疫刺激后的表达调控规律。3)发现了一批与猪肌肉生长有关的基因,对提高猪的产肉性能有实践意义;发现了一批与猪免疫力有关的基因,在抗病育种上有重要意义。
年度人物:田克恭
田克恭:推广研究员,现任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兽医诊断室主任。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动物疫病诊断检测与防治技术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参加国家级各类科研课题20余项;主编/参编《人与动物共患病》等著作20余部,发表论文210余篇;获科技成果奖8项;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农业部新兽药注册证书8个;获得“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5)”、“新中国60年畜牧兽医科技贡献奖(杰出人物)(2009)”等荣誉称号;确诊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研制成功灭活疫苗和活疫苗,为我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防控做出了贡献。
2006年以来,我国南方暴发了一种猪“高热病”,该病迅速蔓延至我国多个省份以及越南、老挝等邻近国家,造成巨大损失。田克恭研究员率领科研团队明确提出猪“高热病”的原发病原是此前尚未发现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超强变异株。疫苗免疫是防治该病的最佳手段,利用新发现的病毒变异株研制疫苗成为防控该病的关键。“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疫苗、制备方法及应用”(ZL200710086549.7)技术,利用分离到的病毒变异株成功研制出灭活疫苗和活疫苗,解决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的核心问题,为我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防控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2010年,该专利获得第二届北京市发明专利一等奖。2011年,又喜摘第十三届中国专利金奖,并成功入选“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成就展,充分体现了其在动物疫病防控领域、畜牧业生产乃至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提升国际地位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年度人物:李加琪
李加琪,男,1965年9月生,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年华南农业大学畜牧专业毕业,并获学士学位;1989年华南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并获硕士学位,2002年华南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毕业,并获博士学位。2005年赴加拿大University of Guelph访问学习1年。目前兼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育种研究分会、动物遗传标记学分会理事;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专家组成员。曾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各类科技成果奖励13项。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SCI收录14篇。2004 年中国农学会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006年被广东省遴选为省级“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2010年评为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第四批先进团队学科带头人。
以李加琪为第一完成人的“国家种猪遗传评估系统关键技术研发、建立及应用”项目获得2010-2011年度中华农业科技奖科研类成果二等奖。长期以来,我国种猪产业滞后于生猪产业发展需要,处于“引种、退化”的不良循环。为此,项目组通过种猪遗传评估关键技术的研发,获得4项软件著作权,制订了11项国家和农业行业标准,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种猪遗传评估系统,创建了适合我国瘦肉型猪育种实际的技术推广模式。技术内容包括:确定了适合我国种猪遗传评估模型;规范了日增重、膘厚、总产仔数等种猪遗传评估性状的性能测定技术,完成2 788头种公猪中心测定,62家种猪场25万头种猪场内测定;基于链表技术优化了近交系数计算,阐明了群间平均遗传协方差为度量遗传联系的有效指标;建立了开放、共享的种猪联合育种网络系统(2009SHBJ5417)、种猪联合育种服务网软件(2009SR10690),实现海量数据存储、交换、育种值实时计算。在全国组织开展100多次技术培训,人数2万多人次;通过种猪生产性能测定培训,758名获农业部职业技能鉴定证书;培养大量种猪育种的专业人才,发表论文78篇。本成果在四川、河南、湖北、广东、广西等主要生猪产区的推广应用表明,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为养猪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家还有很多,由于本期版面有限,我们会在以后继续刊登,希望各位老师能将您的照片、简历及研究成果发送到zh_jinhui@163.com,并注明“养猪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