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商归途如虹

2012-08-02胡红云

浙江经济 2012年6期
关键词:浙商实体浙江

□文/胡红云

有人将2012年称作是浙商回归元年,或许并不夸张。这一年,闯荡省外的浙商们,正发力抱团回归,筹谋新一轮浙江奇迹。就在2011年10月,首届世界浙商大会召开。来自五大洲的1500多名浙江商人回到浙江,以行动表露心迹,誓言回归创业。而在相继召开的浙江“两会”和全国“两会”上,浙商回归更是成为浙江代表们热议的重要话题。经历了20多年外迁的省外浙商们,正在践行着“闯天下”与“强浙江”的有机统一,以回归之举反哺浙江发展。新一轮的浙商回归,并非“告老还乡”,而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承载着创业创新的理性回归。浙商之归途,必定气势如虹。

“浙江人经济”构筑“省外浙江”

作为中国商人中的先发群体,浙江商人走南闯北,以“浙江人经济”这一特殊经济现象闻名全国,并为浙江经济乃至全国经济发展注入无可限量的活力。

浙商外迁,并非朝夕之事。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浙江资本就开始大规模外迁。20多年间,省外浙商已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群体,其发展重塑了浙商的外部形象,也成为支撑浙江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

数据显示,浙江省目前有超过640万人在省外投资创业,占全省总人口10%以上;创办企业超过26万家,投资总额近4万亿元,省外投资5年猛涨6倍;2008年销售规模达1.767万亿元,相当于当年浙江GDP的八成以上,几乎在省外“再造一个浙江”。

浙商外迁潮的形成并非偶然。英国经济学家邓宁研究认为,跨国或跨地区投资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结果。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NP在400美元以下时,基本没有对外投资;在400-1500美元之间时,开始出现对外直接投资;在1500-2500美元之间时,对外直接投资会不断增加;在2500-4750美元之间时,对外直接投资会快速增加。根据邓宁的理论,早在2003年,浙江就已经处于对外投资的快速增长阶段。

另一方面,土地资源紧张、环境容量较小、劳动力成本、商务成本等不断攀升,电力等重要供给日趋紧张,也成为浙商外迁的一个客观原因。以土地为例,浙江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仅有0.6亩,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8%,各地经济发展中普遍遭遇工业用地紧张甚至供不应求的局面,土地价格上涨幅度惊人,加之近年在各类经济园区的规划中倾向于引进大企业大项目,导致不少中小企业发展项目遭遇“落地难”,一些浙江企业开始把生产基地转向土地、能源、原材料供应充裕的地区。

然而,经历了持续20多年的外迁,浙商在转型与调整的关口面前也有了全新选择。当省外资源也无法满足其升级需要,当低附加值的企业增长模式面临市场考验,当省内政策更多地给予企业转型支持,不少浙商“游子”开始将目光转而投向省内市场,踏上了回归之路。这一轮的浙商返乡潮,既包含了情感因素,更反映了浙商们对其自身发展的长远考虑。

浙商回归迎来新契机

浙商外迁,虽然曾带走了浙江资本,但也为浙江经济对内合作和对外开放打造了一个重要平台。这一平台,不仅仅吸引着省外资本入驻浙江,也在无形之中为省外浙商“回归”开启了一个重要窗口。进入2011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在外浙商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外贷款和项目推进都不如以往顺利。在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之下,浙商思归心态较之以往更为普遍。总体来看,浙商回归的机会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政策契机。2006年,浙江首次把“引进内资”确定为政府工业经济工作重点,并成立了浙江省引进内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回乡工程”正是浙江“引进内资”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施相关鼓励政策,吸引在外发展并壮大的浙江资本回乡投资创业,发展省内高端产业。今年年初,一系列政策的推出与践行,更是让浙商回归吃了颗定心丸。春节前,浙江省政府旋即与29家省外浙江商会签订考核责任书,并在每家商会中设立“回归办”。节后召开的浙江省民营经济大会上,9个“浙商回归投资”类项目在全场33个签约项目中单列,涉及资金145.1亿元。而在之后的“世界温商大会”上,政府更是大手笔一气推出了538个投资项目,主要涉及金融业、总部经济、现代商贸业、公共服务、旅游、交通和先进制造业等7大板块,计划引资6280亿元,其中124个项目进行了现场签署,累计金额达1400多亿元。

——产业契机。2011年以来,随着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舟山群岛新区、义乌国际贸易综合配套改革等国家级战略相继获批,更多浙商参与这些重大战略或项目也成为可能。对于省外创业的浙商而言,土地瓶颈是过去30年选择外迁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获批列入国家战略、舟山群岛新区获批为国家级新区,浙江将不再受限于陆域资源。向海洋进军,发展独具浙江特色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成为浙商回归瞄准的头号产业契机;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获批国家战略,成为首个由国务院批准的县级市综合改革试点,义乌将打造为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示范区、世界领先的国际小商品贸易中心,更丰富的新型小商品、更多样化的贸易方式,将从义乌辐射全世界。善抓机遇的浙商应瞄准这一产业发展机会,寻觅市场升级背后的服务业、制造业升级商机。而除了海洋经济、商贸服务业,高科技含量的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9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也都成为浙商回归的重点产业领域。

——转型契机。2012年,在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之下,谋求转型不仅仅是省内浙商们思虑的重要问题,更是省外浙商回归创业的重要方向。毋庸置疑,那些曾经因土地、能源、环境等因素迁出的落后产能,已无法适应浙江当前转型发展的现状,浙商回归应瞄准新时期浙江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新方向,向更高层次的产业领域实践创业创新。换言之,新一轮的浙商回归并非将带出去的项目简单引回来,而是在更高层次上的新升级。浙商回归的重点,应放在新理念、新技术、新人才、新项目的引进上,以浙商资本、人力和技术的回归,推动浙江产业的转型升级。

社会资本回归实体经济,不是去“穿新鞋、走老路”,而是要努力走出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

“情感牌”助推浙商回归

浙商回归面临的契机已是前所未有。而在众多投资选择之下,情感因素也是助推省外浙商回归的重要内容。

共同的人文背景、地理位置、风俗习惯,使省外浙商之间形成了一种天然的亲近感。浙江商人非常注重老乡,出门在外的浙江人也都非常愿意照顾自己的老乡,诸如“浙江村”、“温州街”、“义乌小商品城”等,这些都是在外浙商互相支持的表现。正是这种共同的情感诉求,让浙江商人走到哪里都有一种归属感,走到哪里都能抱团合作,他们的经商活动才能如此顺利地进行。

图/金川

外人看来,浙商善于抱团,正是源于他们这种浓厚的乡土情节。浙商商会、温州商会、宁波商会等等,只要有浙江商人的地方,必然会组建商会来联络老乡之间的情感和关系,目的就是在出现困难的时候,能够互相帮助。这正是草根浙商迅速在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发展的原因。

荣归故里,是人的天性,也是每一个浙商内心深处的情结。如今,浙江产业发展已进入全新阶段,转型升级也成为浙商新一轮腾飞的必然选择。此时来谈浙商回归,可谓是“天时”、“地利”皆具,在此前提下,“人和”或许会成为其中的决定性因素。而要使省外浙商在回归的过程中真正实现“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的有机统一,牢牢抓住情感因素显得极为必要。

对于省外浙商的回归,除了要做好政策引导,从政策、资源上吸引其回归投资,还应在情感上给予浙商回归更多的关照。如浙江东阳已专门成立东阳人联谊总会和全国21个省(市、区)东阳人联谊会,东阳市领导定期走访在外东阳籍商人,利用节庆会展邀请他们回乡考察,在重要节假日登门看望其父母家人,激发在外东阳人的报乡之志。除此之外,在本轮回归潮中,各地浙江商会也应充分发挥其组织、引导作用,为在外浙商回归铺桥搭路,做好浙商与浙江各地政府机构的沟通协调工作,让省外浙商在回归的过程中产生更强的归属感和信任感。

浙商回归,实体承载

历史上的浙商,素有务实求真之风。干实业、做实体,成为30多年来浙商走南闯北的金牌名片。然而,近年来,在一股以“温商”为代表掀起的虚拟投资热之下,不少浙商偏离了实体的路子,将目光投向金融、房产等虚拟资本领域。曾经风靡全国的温州炒房团正是大量民间资金无处可投的最好例证。从民企老板集体跑路再到最近宣判的“吴英案”,浙江民营经济几乎集中反映了当下中国经济最本质的矛盾:实体经济疲软,经济虚火旺盛。

如今,在一股实体经济回归潮之下,浙商回归创业创新也找到了最佳载体——实体经济。新一轮的实体经济回归,不是原有基础上的简单机械回归,更贴切地说是创业创新机制驱动下的“螺旋式”回归。敏锐的浙商们,理应抓住这一机遇,切实投身实体经济的创业与转型之中。

——引导浙商投身新兴产业。从浙江当前实际来看,已没有足够的土地、能源和环境空间去满足传统意义上的制造业。新一轮的浙商回归应在产业领域谋求新的突破,将目光瞄准低能耗、高产出的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理应将更多的政策倾斜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税费、金融等方面出台更具实效的优惠政策,并引导有限资源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浙商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平台,切实减少企业投资成本,降低企业投资风险。——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新的历史时期,发展总部经济对实现产业转换和功能提升,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省内不少县市都力推总部平台,旨在吸引浙江商人回乡创业。早在2007年永康就作出了“创新经济发展平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力打造“永康总部经济”的决策,以图推进永康传统五金块状经济向现代五金产业集群转变。三年多的建设,永康总部中心已经入住企业300多家。在温岭,回归民资打造县域总部经济的路子越走越宽,以商会大厦为载体,建设总部经济基地,已入驻企业有278家。今年年初,杭州市江干区全新推出浙商总部中心,总量达1000万平方米的楼宇将在江干拔地而起,为浙商总部落户、发展提供平台。在一股发展总部经济的热潮推动下,浙商回归具备了更好的集聚平台。

——营造回归实体的舆论氛围。鼓励浙商在回归过程中投身实体经济,不仅仅需要政策面的配合,更需要社会舆论的推波助澜。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实体经济”成为焦点话题之一。民建中央、农工党中央、全国工商联联名提交《关于强本固基维护实体经济坚实基础的提案》建言献策,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目前,中小企业面临“成本太高、利润太薄”的压力,民营中小企业更是面临“融资难”、“用工荒”等多重困境,未来发展可谓是举步维艰。要给实体经济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这既包括金融环境、税收环境,更包括舆论环境,要让企业家觉得做实体经济是一件光荣的事,竞相投身其中。

猜你喜欢

浙商实体浙江
浙商理念挖掘开发晋商资源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从新闻报道看“浙商”——《当代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研究》评读
实体的可感部分与实体——兼论亚里士多德分析实体的两种模式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新时代浙商走向新天地
两会进行时:紧扣实体经济“钉钉子”
振兴实体经济地方如何“钉钉子”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