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治疗对骨折患者愈合情况及相关血清因子的影响
2012-07-30吕仁发
陈 超 赵 敏 吕仁发
解放军第一八四医院骨科,江西 鹰潭 335000
交锁髓内钉是临床中治疗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对该手术方法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较多,可导致骨折愈合不佳等情况的出现,如出现骨不连及延迟愈合等[1-2]。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应该对这种情况的预防性处理给予足够的重视。临床中较多研究认为,动力化治疗是预防这些情况发生的重要方法,但对于进行动力化的时机问题仍争议较大[3]。本文中笔者就早期动力化对预防骨折交锁髓内钉治疗患者愈合不佳的情况进行研究,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08年3月~2011年10月于本院采用交锁髓内钉进行治疗的104例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52例。对照组52例患者中,男32例,女20例;年龄19~77岁,平均(39.3±4.2)岁;骨折至手术时间为 0.5~4.5 d,平均(3.4±0.6)d;骨折部位:胫腓骨骨折20例,股骨干骨折32例;AO骨折分型:A型患者19例,B型患者21例,C型患者12例。观察组52例患者中,男33例,女19例;年龄19~76岁,平均(39.5±4.1)岁;骨折至手术时间 0.5~5.0 d,平均(3.5±0.5)d;骨折部位:胫腓骨骨折19例,股骨干骨折33例;AO骨折分型:A型患者19例,B型患者20例,C型患者13例。两组患者性别比、年龄、骨折至手术时间及骨折部位等基本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根据骨折部位和类型进行手术,均采用交锁髓内钉进行治疗,按照常规的交锁髓内钉治疗步骤进行操作:患者麻醉后取手术位,进行血肿及相关切开皮肤操作,将骨折断端充分暴露,进行骨折部位的复位及固定,然后进行扩髓腔,选择合适的髓内钉插入髓腔,在C臂X线机下查看复位情况,复位满意后对创口进行缝合处理。术后两组给予相同的围术期用药及康复治疗,观察组于术后6周拆除一侧的锁钉进行动力化治疗,然后于次日进行功能锻炼,锻炼量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对于C型骨折患者可酌情延后进行动力化治疗的时间。对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前、术后4、8、12周的骨折愈合相关血清因子进行检测及比较,其中术后8及12周为观察组动力化治疗的2及6周。
1.2.2 检测方法 本研究中检测的骨折愈合相关因子包括人骨保护素(OPG)、骨谷氨酸蛋白(BGP)、人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ALP)、人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及人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项目。均于患者晨起空腹时采血5 mL,并于采血0.5 h内送检,由检验科资深检验人员进行检测,并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试剂盒为购自厦门慧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人骨保护素ELISA试剂盒、人骨钙素/骨谷氨酸蛋白ELISA试剂盒、人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 ELISA试剂盒、人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ELISA试剂盒及人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ELISA试剂盒。并且均以多次检测的平均值为最终结果。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AS 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两组比较显示,观察组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骨不连、延迟愈合、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骨折愈合相关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清OPG、BGP、ALP、sICAM-1及sVCAM-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8周(动力化2周)及12周(动力化6周)观察组血清OPG、BGP及AL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sICAM-1及sVCAM-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 2。
表1 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骨折延迟愈合及骨不连等不良情况的发生一直是影响骨折治疗效果的重要方面,如何避免这些骨折愈合不佳情况的发生是临床一直以来的研究重点。临床中对于交锁髓内钉治疗骨折并给予动力化治疗的效果虽然仍存在一定的争议,但是较多国内外研究已经基本可以肯定其对于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并且对于骨折的功能恢复也有较高的价值[4-7]。
临床中较多研究显示,骨折愈合过程中不仅较多的骨折愈合促进因子对于骨折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反向作用的血清因子对骨折愈合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并逐渐得到研究者的重视,从而全方面地了解血清因子对骨折的影响,为完整干预措施地制订提供依据。研究认为OPG、BGP、ALP均是对骨折愈合起着明显促进作用的血清因子,其是在骨折愈合的过程中起着骨调节和修复作用的重要因子,其中,OPG可有效反应成骨蛋白的活跃程度,而BGP、ALP则是反应骨形成活性的有效指标,如其在血清中水平较高则说明成骨活性较高,骨折处于较为明显的愈合状态,骨折愈合状态活跃,骨折修复较快,且表明未存在骨折愈合活性不够的情况[8]。另外,黏附因子方面的sICAM-1及sVCAM-1则是对骨折愈合极为不良影响的因子,其通过对血循环产生不良影响从而影响骨折部位的血供,较高的sICAM-1及sVCAM-1水平状态最终可能影响到血液的循环状态,使骨折愈合部位的血供情况受到不良影响,表现为血供较差,最终导致骨折部位愈合不佳的情况发生[9]。
本文中笔者就早期动力化对预防骨折交锁髓内钉治疗患者愈合不佳的情况进行研究,发现其较未早期进行动力化治疗的患者不仅体现在愈合时间的缩短及骨不连发生率、延迟愈合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的降低,在改善患者血清OPG、BGP、ALP、sICAM-1及sVCAM-1水平方面也发挥着明显的作用,主要与动力化治疗促进了骨折愈合的相对活性,使骨折愈合过程得到激化有关,故使骨折得到进一步有效愈合,骨折愈合因子也进一步活化,最终达到预防不良情况发生的目的。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OPG、BGP、ALP、sICAM-1及sVCAM-1水平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OPG、BGP、ALP、sICAM-1及sVCAM-1水平比较()
注:与对照组同时间比较,*P<0.05
组别 OPG(pmol/L) BGP(μg/L) ALP(U/L) sICAM-1(μg/L) sVCAM-1(μg/L)对照组(n=52)治疗前治疗后4周治疗后8周治疗后12周观察组(n=52)治疗前治疗后4周治疗后8周治疗后12周8.73±1.25 16.51±2.02 10.46±1.76 8.30±1.71 9.89±1.42 15.32±1.69 17.78±1.79 20.37±1.72 18.72±4.31 36.41±5.41 41.30±6.42 44.78±6.13 158.41±22.48 130.10±20.98 122.47±20.45 113.15±18.79 520.24±29.86 413.25±28.46 362.48±27.76 345.76±26.98 8.80±1.22 16.46±2.11 14.48±1.85*11.34±1.92*9.92±1.39 15.28±1.73 20.38±1.81*26.42±1.94*18.80±4.29 35.97±5.46 49.89±6.51*52.27±6.23*159.12±22.27 131.21±21.03 106.78±19.36*99.87±17.62*521.17±30.03 415.02±29.37 330.47±28.15*318.79±27.78*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早期动力化对骨折交锁髓内钉治疗患者愈合不佳情况的预防效果非常明显,对影响骨折愈合的血清因子的研究进一步肯定了早期动力化的重要性。
[1]李涧,董启榕,周海斌,等.交锁髓内钉动力化对骨折愈合的影响[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28(4):299-300.
[2]番子加,刘富光,赵加联,等.胫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骨折不愈合原因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0,8(30):37-38.
[3]张福聪,陈善堂,余德涛,等.骨折延迟愈合患者血清粘附分子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J].海南医学,2010,21(18):26-28.
[4]Claes L,Blakytny R,Go ckelmann M,et al.Early dynamization by reduced fixation stiffness does not improve fracture heal ing in a rat femoral osteotomy model[J].J Orthop Res,2009,27(1):22-27.
[5]吴景冬.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J].中外医学研究,2011,9(6):12-13.
[6]李天朗,唐志宇,王祖祥,等.中药分期治疗对兔桡骨骨折延迟愈合X线所见及血清 ALP 的影响[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1,33(6):505-507.
[7]朱德奎.扩髓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84例的疗效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9(7):15-16.
[8]王东,胡伟,郭钦,等.胫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后骨延迟愈合的动力化治疗[J].海南医学,2010,21(23):66-67.
[9]张玉岩,宋世江,崔树廷,等.带锁髓内钉一期动力化固定并同时固定腓骨治疗胫骨狭窄段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1,26(10):934-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