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留置针单手送管法在儿科急诊室抢救中的应用
2012-07-27付志萍
付志萍
江西省儿童医院门诊部,江西南昌 330006
儿科急诊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发展猛、病情险、病死率高的特点,抢救需争分夺秒。这就要求急诊医务人员在极短时间内为患儿建立良好的静脉通路,快速准确将各种药物输注到患儿体内,是抢救成功的重要环节。如何快速建立静脉输液,提高抢救成功率,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科于2011年9—12月对急诊室抢救的患儿分别采用安全留置针双手送管法和单手送管法进行静脉穿刺输液,以观察其不同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9—12月间本科急救患儿202例,随机分为安全留置针常规组(双手送管法)与安全留置针观察组(单手送管法),其中常规组78例,年龄最小的1 d,最大的10岁,女性28例,男性50例。观察组124例,年龄最小的1 d,最大的10岁,女性32例,男性92例。2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留置针选择 安全留置针使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密闭式防针刺安全型留置针(直型),2组患儿选择留置针的型号为24G。
1.2.2 静脉选择 两组婴幼儿均选用头皮静脉,学龄前期,学龄期,选择离心脏较近的上肢静脉。
1.2.3 穿刺操作 均由专人操作。2组均选用安尔碘消毒穿刺部位(8 cm×8 cm)。安全留置针常规组:①确认针尖斜面朝上后穿刺,②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针在消毒范围内1/2~2/3处以15~30°直刺静脉,进针速度宜慢,见回血后降低角度为5~15°,再进针2~3 mm,右手固定留置针芯,同时左手捏紧针座,将外套管轻轻顺着血管方向全部送入,③用右手拇指、食指慢撤出全部针芯,激活针尖保护装置,固定。④将带保护装置的针芯丢弃在锐器盒内。安全留置针观察组:①确认针尖斜面朝上后穿刺,②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针在消毒范围内1/2~2/3处以15~30°直刺静脉,进针速度宜慢,见回血后降低角度为5~15°,再进针2~3 mm,③左手不动,右手拇指指腹顶住外套管针座,食指协助,向血管内送入,将导管与针芯全部送入血管,同时中指指腹顶住针芯的针翼向后稍用力,将针芯后撤少许使针尖退至导管内,然后左手拇指固定延长管根部,右手撤针芯,激活针尖保护装置,固定。④将带保护装置的针芯丢弃在锐器盒内。
1.2.4 观察指标 ①穿刺准确率。留置针一次穿中血管,回血良好,送管顺利,固定后液体滴注顺畅,局部无肿胀淤斑;②操作完成时间。记录两组操作开始至结束时间;③满意率。调查患儿及家属对留置针操作后的满意率。
1.2.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详见表1
表1 两组送管方法对急救的影响(s)
表1 两组送管方法对急救的影响(s)
组别 n 平均数与操作时间 穿刺准确率(%)满意率(%)124 78 98 80 t/χ2 P 50.80±0.82 85±1.03 97.6 88.5 25.91<0.01 7.13<0.01 7.60<0.01
3 讨论
①急诊患儿发病急,变化快,病种复杂,因此在急救时必须分秒必争[1],快速建立静脉输液通路,使药物迅速进入体内,以挽救患儿生命。单手送管法送针流畅,一气呵成,平均操作时间明显少于常规组,争取了时间,有利于患儿抢救(表1)。②静脉穿刺准确率直接影响着抢救的质量 单手送管法操作简单,无需换手,左手始终固定在患儿的穿刺部位,使血管不易滑脱,松弛,增加穿刺的准确率,及时予以药物治疗,而双手送管法因需换手或家属固定穿刺部位不当,易致穿刺失败。安全型留置针观察组穿刺准确率明显高于常规组(表1)。③安全留置针单手送管法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减少医疗纠纷。急诊抢救任务重,时间紧,环境杂乱。医患之间相互信任度低,是医院内医疗纠纷最多的地方[2],在抢救中患儿过程中,家属极具紧张,焦虑,慌张,而静脉穿刺一针准确率,直接缓解患儿家属的心情和提高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4 小结
安全型留置针单手送管法具有操作简单,穿刺准确率高,不但为抢救患者赢得了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还降低了医疗纠纷的发生,值得在儿科急救中广泛应用。
[1]周秀华.急危重症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7.
[2]张萍,臧可净.急诊抢救中医疗纠纷的防范[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18(7):1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