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说一道习题在中考试题中的演变

2012-07-25湖北省襄阳诸葛亮中学韩春见

中学数学杂志 2012年20期
关键词:过点直角三角形变式

☉湖北省襄阳诸葛亮中学 韩春见

课本中重要的例题和习题、数学活动材料等反映数学理论的本质属性,通过类比、延伸、迁移、拓广,提出新的问题加以解决,能有效地巩固基础知识、发展数学能力.事实上,许多中考试题都源于课本,因此,注重课本中例习题的练习与变式,不仅能训练学生的理解和表达的能力,而且能训练学生审题和触类旁通的能力.本文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轴对称》第58页第11题为例加以说明.

原题回顾:如图1,△ABD、△AEC都是等边三角形,求证:BE=DC.

分析:要证BE=DC,只需给线段BE和DC寻找到三角形,证明其所在三角形全等即可.从图1看,含有线段BE的三角形有△ABE和△CBE,含有线段DC的三角形有△ADC和△BDC.分辨后知需证△BAE≌△DAC.由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可知这两个三角形有两边分别对应相等(即AB=AD,AE=AC),因此,只要证出两边的夹角(即∠BAE=∠DAC)相等.

证明:因△ABD、△AEC都是等边三角形,

所以AB=AD,所以AE=AC,∠BAD=∠EAC=60°.

所以∠BAD+∠BAC=∠BAC+∠EAC,即∠BAE=∠DAC.

在△BAE与△DAC中,

评注:本题以△ABC的AB、AC为边作等边△ABD和等边△AEC,构成了有共同顶点的两个等边三角形的基本图形.由于其具有典型性,所以在《轴对称》习题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全国各地中考中,以此题为背景,进行变式而新生的题目,十分普遍,考查方式类形也十分灵活,体现了课本原型题是中考命题的源泉.下面以2011年中考相关试题加以说明.

变式1:变换图形

例1(2011年重庆綦江区)如图2,等边△ABC中,AO是∠BAC的角平分线,D为AO上一点,以CD为一边且在CD下方作等边△CDE,连接BE.

(1)求证:AD=BE.

(2)延长BE至Q,P为BQ上一点,连接CP、CQ使CP=CQ=5,若BC=8时,求PQ的长.

分析:要证AD=BE,就是证明△ACD≌△BCE.(2)由条件等边△ABC中,AO是∠BAC的角平分线,由三线合一,可知∠CBH=∠CAO=30°.PQ的长是等腰△CPQ的底边长,故可考虑过点C作CH⊥BQ,利用30°角所对的直线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求得CH=4.在Rt△CHQ中,利用勾股定理可得HQ=3,从而可得PQ=2HQ=6.

(1)证明:因为△ABC和△CDE均为等边三角形,

所以AC=BC,CD=CE.且∠ACB=∠DCE=60°,

所以∠ACB-∠DCB=∠DCE-∠DCB,∠ACD=∠BCE.

所以△ACD≌△BCE(SAS),所以AD=BE.

(2)解:作CH⊥BQ交BQ于点H.

因为CP=CQ=5,所以PQ=2HQ.

因为△ABC为等边三角形,所以∠BAC=60°.

图3

评注:本题和课本原习题的构图方式一样,即以△BCD的边BC和CD分别为等边△ABC和等边△CDE的边,得出了比原习题更复杂更深刻的结论,其实质是课本例习题的拓广与延伸.通过本题说明,这种课本例习题的变式,是图形的位置发生了改变,但相关的线段仍具有相同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解决以有共顶点的两个等边三角形为基本构图的问题,寻找到题目中的全等三角形,进而寻找到对应角和对应线段是解答问题关键.

变式2:改变条件

例2(2011年浙江义乌市)如图3,△ABC和△ADE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AC=∠DAE=90°,四边形ACDE是平行四边形,连接CE交AD于点F,连接BD交CE于点G,连接BE.下列结论中:

①CE=BD;②△AD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③∠ADB=∠AEB;④CD·AE=EF·CG.

其中一定正确的结论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分析:(1)证明CE=BD,就是证明线段CE和BD所在的三角形全等,即△ACE≌△ABD;(2)证明△AD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可借助四边形ACDE是平行四边形,证明△ADC≌△DAE;(3)证明∠ADB=∠AEB,可证明∠ADB和∠AEB所在的三角形全等,即△ABD≌△ABE;(4)证明CD·AE=EF·CG,就是证明这四条线段所在的三角形相似,利用三点定(三角形)型法,只需证明△CDG∽△EFA即可得到结论.

解:(1)因为△ABC和△AD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AC=∠DAE=90°,

所以AB=AC,所以AD=AE,∠BAC+∠CAD=∠CAD+∠DAE,即∠BAD=∠CAE.

所以△BAD≌△CAE(SAS),所以CE=BD.

(2)因△AD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ADE=∠AED=45°.

因四边形ACDE是平行四边形,所以∠ACD=∠AED=45°,AC∥DE,CD∥AE0.

所以∠ADC=∠DAE=90°,∠CAD=∠ADE=45°,所以△AD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3)由(2)知∠CAD=∠ADE=45°,

所以∠BAD=∠BAC+∠CAD=90°+45°=135°.

∠BAE=360°-∠BAC-∠CAD-∠DAE

=360°-90°-45°-90°=135°.

所以∠BAD=∠BAE=135°.

又AB=AB,AD=AE,所以△BAD≌△BAE(SAS),所以∠ADB=∠AEB.

(4)由(1)知△BAD≌△CAE,所以∠ADB=∠AEC,

所以∠CGD=∠ADB+∠GFA

=∠AEC+∠AFE=180°-∠DAE=180°-90°=90°,

所以∠CGD=∠FAE=90°.

由(2)知,CD∥AE,所以∠DCG=∠AEF,

所以△CDG∽△EFA,

评注:和原习题相比较,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本题是将原习题的等边三角形改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合理而巧妙地变换了原题的条件.另外,本题作为结论开放题,一方面说明原习题改变后其考查方式和结论较多,较好地体现了课本是变式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注重结论开放题的解法 (即采用 “执果索因”的方法),需要学生根据所掌握的知识进行逆向思维逐步解答.这种题不仅可以考查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水平,而且对分层教学起着导向作用.

变式3:互换因果

例3 (2011年湖北荆州市)如图4,P是矩形ABCD下方一点,将△PCD绕P点顺时针旋转60°后恰好D点与A点重合,得到△PEA,连接EB.

(1)问△ABE是什么特殊三角形.请说明理由.

(2)连接DE、PB,求证:DE=PB.

图4

分析:(1) 从△ABE的形状看,应猜想为等边三角形.由△PEA是将△PCD绕P点顺时针旋转60°后得到的可知,△APD为等边三角形.结合矩形ABCD,得到BE=DC=AB,∠EAP=∠PAB=∠CDP=30°,可知∠EAB=60°,从而证明△ABE为等边三角形.(2)证明DE=PB,就是证明△ADE≌△APB.

(1)解:△ABE是等边三角形.理由如下.

因为△PEA是将△PCD绕P点顺时针旋转60°后得到的,

所以△PEA≌△PCD,且∠DPA=60°,因为AE=DC,PD=PA,∠EAP=∠CDP,

所以△ADP为等边三角形,所以∠PDA=∠PAD=60°.

又因为四边形ABCD是矩形,所以∠CDA=∠BAD=90°,DC=AB,

所以AE=AB,∠EAP=∠CDP=90°-∠PDA=30°,

∠PAB=90°-∠PAD=30°,

所以∠EAB=∠EAP+∠PAB=60°,△ABE是等边三角形.

(2)证明:由(1)知△ADP和△ABE均为等边三角形,

所以∠DAP=∠EAB=60°,AD=AP,AE=AB.

所以∠DAP-∠EAP=∠EAB-∠EAP,所以∠DAE=∠PAB.所以△ADE≌△APB(SAS),DE=PB.

评注:本题是以有共顶点的两个等边三角形为基本构图,和基本习题不同的地方在于,原习题的条件是有共顶点的两个等边三角形,而本题是条件已知一个等边三角形,结论要求证一个等边三角形,即把原习题中的一个条件交换到结论中去,属原习题的变式问题.解题的关键在于观察试题与原习题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找准其内在规律,调整推理的顺序.

图5

变式4:增加条件

例4(2011年四川南充市)如图5,等腰梯形ABCD中,AD∥BC,AD=AB=CD=2,∠C=60°,M是BC的中点.

(1)求证:△MDC是等边三角形.

(2)将△MDC绕点M旋转,当MD(即MD′)与AB交于一点E,MC即MC′)同时与AD交于一点F时,点E,F和点A构成△AEF.试探究△AEF的周长是否存在最小值.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如果存在,请计算出△AEF周长的最小值.

分析:(1)要证△MDC是等边三角形,只需证明其有两条边相等.(2)本小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转化.利用△BME≌△AMF,知△MEF为等边三角形,从而△AEF周长的最小值只需EF最小的问题,转化为求ME(或MF)最短的问题,利用垂线线最短,可求得MF的最小值为点M到AD的距离,故△AEF的周长的最小值为2+.

(1)略证:过点D作DP⊥BC于点P,过点A作AQ⊥BC于点Q.

又因ADPQ是矩形,AD=PQ,所以BC=2AD.

由已知,点M是BC的中点,所以BM=CM=AD=AB=CD,

即△MDC中,CM=CD,∠C=60°,故△MDC是等边三角形.

(2)略解:△AEF的周长存在最小值,理由如下.

连接AM,由(1)平行四边形ABMD是菱形,△MAB,△MAD和△MC′D′是等边三角形.

∠BMA=∠BME+∠AME=60°,∠EMF=∠AMF+∠AME=60°,所以∠BME=∠AMF.

在△BME与△AMF中,BM=AM,∠EBM=∠FAM=60°,

所以△BME≌△AMF(ASA),所以BE=AF,ME=MF,AE+AF=AE+BE=AB.

因为∠EMF=∠DMC=60°,所以△EMF是等边三角形,EF=MF.

MF的最小值为点M到AD的距离.

△AEF的周长=AE+AF+EF=AB+EF,所以△AEF的周长的最小值为2+.

评注:本题进一步将原习题深化.试题中,以M为等边三角形一个点,共出现5个等边三角形.找到合适共顶点M的等边三角形,并寻找到全等三角形(△BME≌△AMF)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时要围绕某些典型问题进行集中训练,以培养以点带面,触类旁通的能力.

变式5:改变图形的呈现方式

例5(2011年湖北孝感市)如图6,等边△ABC内接于⊙O,P是弧AB上任一点(点P不与点A、B重合).连AP、BP,过点C作CM∥BP交PA的延长线于点M.

(1) 填空:∠APC=______度,∠BPC=______度.

(2)求证:△ACM∽△BCP.

(3)若PA=1,PB=2,求梯形PBCM的面积.

图6

分析:(1)利用同弧所对圆周角相等和等边△ABC,可得∠APC和∠BPC度数均为60°.(2)利用CM∥BP,知∠M=60°,故∠M=∠BPC.利用同角的补角相等,知∠MAC=∠PBC,可证△ACM∽△BCP.(3)证△PCM为等边三角形,可求出梯形的上下底长分别为1和3,过点P作PH⊥CM,可得PH长,从而求出梯形PBCM的面积.

(1)60,60.

(2)证明:因CM∥BP,所以∠BPM+∠M=180°,∠PCM=∠BPC=60°.

所以∠M=180°-∠BPM=180°-(∠APC+∠BPC)=60°,解得∠M=∠BPC=60°.

因四边形APBC内接⊙O,所以∠PBC+∠PAC=180°.

又∠PAC+∠MAC=180°,所以∠MAC=∠PBC,所以△ACM∽△BCP.

(3)解:由(1)(2)知∠APC=∠PCM=∠M=60°,△ACM∽△BCP,

所以△PCM为等边三角形,∠BCP=∠ACM,所以CP=CM=PM.

因△ABC为等边三角形,所以BC=AC,所以△ACM≌△BCP(SAS),所以AM=BP=2,

所以CP=CM=PM=AP+AM=1+2=3.

评注:本题将等边△ABC与等边△PCM用圆作为背景呈现出来,加大了寻找基本构图(有公共顶点的两个等边三角形)的难度.因此,从图形中找到△ACM≌△BCP,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通过本题说明,解答改变了课本例习题的文字叙述或图形的呈现方式的试题,从复杂的试题背景中找到基本图形或基本例习题,对于解决问题很重要,它能为解题提供思路.

变式6:加大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例6(2011年浙江义乌市)如图7,在等边△ABC中,点D是边AC的中点,点P是线段DC上的动点(点P与点C不重合),连接BP.将△ABP绕点P按顺时针方向旋转α角(0°<α<180°),得到△A1B1P,连接AA1,射线AA1分别交射线PB、射线B1B于点E、F.

图7

图8

(1)如图7,当0°<α<60°时,在α角变化过程中,△BEF与△AEP始终存在关系______(填“相似”或“全等”),并说明理由.

(2)如图8,设∠ABP=β.当60°<α<180°时,在α角变化过程中,是否存在△BEF与△AEP全等?若存在,求出α与β之间的数量关系;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如图9,当α=60°时,点E、F与点B重合.已知AB=4,设DP=x,△A1BB1的面积为S,求S关于x的函数关系.

分 析:(1) 要 证 △BEF∽△AEP,只需证明这两个三角形有两对对应角相等即可.(2)由(1)△BEF与△AEP相似,若全等,只需对应边BE=AE,可得∠BAE=∠ABE.从而找到α=2β+60°.(3)由于△APB≌△A1PB1知A1B1=AB=4,且A1B1∥AC,故连接BD交A1B1于点G,则BG为△A1BB1的高.

图9

解:(1)相似.理由如下.

由题意得:∠APA1=∠BPB1=α,AP=A1P,BP=B1P,

因∠PBB1=∠EBF,所以∠PAE=∠EBF.又因∠BEF=∠AEP,所以△BEF∽△AEP.

(2)存在,理由如下易得:△BEF∽△AEP.

若要使得△BEF≌△AEP,只需要满足BE=AE即可,所以∠BAE=∠ABE.

(3)连接BD,交A1B1于点G,过点A1作A1H⊥AC于点H.

因∠B1A1P=∠A1PA=60°,所以A1B1∥AC.

在Rt△ABD中,BD=2,所以BG=BD-DG=BD-A1H=

评注:本题第(3)小问有两组有共公顶点的等边三角形,一组是等边△BAC和等边△BPB1,另一组是等边△PAA1和等边△PBB1作为试题背景,将判断说理、结论开放与函数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覆盖面广,运用知识和方法之多是一般综合题无法比拟的.这种题主要考查学生基本概念、图形的清晰程度和分析问题的全面性等.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除了应学会解题外,还要利用重要习题编题并能提出问题,它比纯粹解决问题更能训练思维的缜密性和严谨性,也更有利于学生在水平测试中迅速看出试题在课本中的影子,并找到问题解决的突破口.

猜你喜欢

过点直角三角形变式
一道拓广探索题的变式
聚焦正、余弦定理的变式在高考中的应用
直角三角形的一个性质
一个圆锥曲线性质的推广
构造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解题
问题引路,变式拓展
数学(二)
错在哪里
直角三角形初步知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