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决民族问题道路上的探索——评《中国共产党怎样解决民族问题》
2012-07-25唐建兵
文/唐建兵
民族问题是人类解决社会总问题时难以绕开的重要议题。自秦汉中国逐渐形成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以来,如何解决民族问题遂成为历代封建君王们着力思考的重要课题。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和整个中华民族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又是如何看待、怎样解决的呢?中国社会科学院郝时远研究员近期力作《中国共产党怎样解决民族问题》(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7月出版)以其历史的眼光、独特的视角、精深的理论功底对此作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和精辟入理的分析。
一、内容丰实切题,脉络清晰
在第一部分中,作者概述了民族大千世界与民族问题。人类本是同源,然而人类在演进发展的进程中形成的民族共同体却是多样繁杂的,由此而演生的民族问题亦是纷然杂陈。试图漠视民族冲突、消除民族差异而求民族问题根本解决之法是徒劳的,西方诸国践行结果即是其例;而人为的累积族员共识、标榜民族融合也必然自食恶果,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教训亦是深刻。基于此,作者认为解决大千世界中的民族问题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案,也绝对不能停留在空洞的许诺上,而应以具体历史条件为出发点辩证地看待和理性分析民族问题。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必须立足于中国的历史国情和现实国情,科学把握民族发展规律和基本特性,同时大脑时刻保持清醒,切莫有任何超前愿望和激进行动。践行民族区域自治,使中国境内各民族在交往、交流的互动中实现共存、共容、共荣、共融,走熔铸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特色道路,是解决民族问题的不二选择。
第二部分是该书的主体,以历史发展为逻辑线索、以鲜活的资料为支撑,详细阐述了中国共产党怎样解决民族问题。中国共产党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深刻领会到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之真谛,科学把握中国特殊历史国情和民族国情,经借鉴联邦制、倡言自治邦、实践区域自治,最终选择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理想政治制度方式。选择民族区域自治是史无前例的伟大创举。60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践行民族平等原则,全面推行民族政策。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积极实施西部开发战略和兴边富民战略,发掘并传承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优秀人文资源,积极建设生态文明,举全国之力构建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和谐社会。随着民族区域自治的不断丰富完善,通过政治互信、经济帮扶、文化尊重等有力举措,使我国的民族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在第三部分,作者展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景。对今天的中国而言,民族国家建构并非过去完成时,而是正在进行时,牢固树立“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发展观念,在中华民族整合的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认同仍是期待解决的新课题。
二、篇章结构安排别开新路
该书在篇章结构安排上也是别开新路。每章开篇即名言警句,意留诸多悬念。该书从导言到结语共计七章内容,均系如此。如导言开篇涉及恩格斯、列宁、邓小平等名人名言。例如,恩格斯的话语警示人们,人类原本同出一源,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中产生创造、导致差异,解决民族问题以意图消除民族差异的方式在以民族国家为主要国家形态的社会里是无知的、愚蠢的。
在章节内容的结构安排上,开篇题干一目了然,读者从中即能体会其深意。正文部分共设六章,每一章节的开篇题干即为论点,此后行文紧扣题干,意在阐释其内容,证明论点并为论点服务。如“中华文明多源多流”的题干,主题鲜明、蕴涵深刻,而行文则以黄河、长江、辽河、海河等江河流域文化遗址为据,表明中华文明自古就是多源多流、交汇发展而形成的文化多样性格局。
三、史料选取精确鲜奇
该书论证逻辑严密,在论证史料的使用也是别具匠心。首先在史料的收集上,不拘定见、旁征博引。如在“五方之民”共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节中,就“族类辨物”资料的引证,借助《周易》“族类辨物”记载、甲骨文中的“族”以字形表意、金文中“族”字释读、许慎《说文解字》中对“族”的释意等,表明“民”以“族居”、“族聚”,反映了古人以“族类”分群之深意。又如“五方之民”概说,则引用《十三经注疏》中的《礼记》“王制”中的相关论述,这在以往民族理论著述中是少见使用的。
其次,在史料的选取上,具有少而精的特点。如在论证西部大开发的必要性、重要性与取得的阶段性成效时,依据分门别类原则,仅简单地引用了几组数据就将问题说的一清二楚。史料选取新且奇的特色也很突出。如在“帝国列强留给中国的民族问题‘历史遗产’”一节中,在阐述“西藏问题”、“台独”势力、“东突”势力时也有不少鲜为人知的史料。该书出版于2011年7月,通览全文发现,其中仅2011年5月的史料就占有不小的比例。
此外,本书在史料的使用上,既无画蛇添足之嫌又无空洞无物之感。例如在说明“中国的反分裂斗争任重道远”问题时,作者通过对达赖喇嘛2008年“备忘录”及其2009年对“备忘录”的“阐释”详加解说和对胡锦涛主席2008年《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讲话的阐释,一反一正,简明扼要地说明了反分裂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
四、研究方法新颖,敢于直面现实问题
在研究方法上,作者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研究方法,又突破陈规、大胆创新,例如,在论述西方诸国解决民族问题的种种实践模式时具体分析了“多元文化主义”模式的实质,同时指出了西方解决民族问题的实践有其闪光点和可借鉴之处。此外,不回避现实问题是该书的又一特点。作者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既不夸大也不缩小,认为中国共产党在解决民族问题的历史进程中,的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面临问题也不容小觑。就民族骚乱性事件,作者坚持“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唯物辩证法原理,认为在民族问题“国际性”背景中外因对内因作用力的加强是不争的事实。中国民族问题呈现“增多”、“趋强”的态势。对学者而言,既讲究政治原则又不回避问题,是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