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制造业就业人数的波动预测

2012-07-24张丽杰

统计与决策 2012年3期
关键词:就业人数科技人员波动

张丽杰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气象工程管理研究中心,南京 210044)

1 问题的提出

我国人口正在快速老龄化,作为发展中国家,劳动人口的减少是否会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成为很多人关心的问题[1-3],。制造业是工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制造业产品出口占我国出口总额的90%左右,是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经过三十几年的发展,我国制造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制造业工业增加值虽然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距离,但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已经位居前列[4]。制造业总产值与科技、投入和劳动力均有直接关系。直观上,制造业对就业具有强大的吸纳作用,如制造业发展较好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每年都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在一项省长交流的研究中发现,省长到交流地发展经济的策略通常是大力发展二产业[5],这说明对制造业吸纳就业人口的认识是趋同的。但这些并不能成为制造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左证。相关研究显示,我国制造业就业总量曾出现很大起伏,经历了增长,下降和平缓微升阶段[6]。出现了就业人口急剧变动,但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一致平稳上升的情况。在劳动力供给不足的未来,如果制造业仍然能够快速发展,解决中国未富先老的难题,将减少我国老龄化带来的风险。所以本文通过分析和预测制造业对就业人口的需求变动,来了解人口老龄化是否会使得制造业创造财富的能力下降。

现在经济环境的主要特征是全球化与知识经济。全球化对就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产生不利影响,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增速下降,企业用工需求明显下滑[7]。但这一影响迅速被我国拉动内需的政策所缓解。到2010年,我国出口已经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也有研究认为出口与制造业就业增长没有显著的一致性,制造业拒绝劳动力增加的趋势开始显现[8]。这一方面说明国际协作的趋势是不可改变的,其对就业数量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另一方面说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使得采用传统的经济模型很难预测就业人数的变化。现在,科技创新活动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但对就业增长无效[9]。所以,使用含体现型技术进步的模型也无法预测就业人数的变化。也有研究使用GM(1,1)灰色预测模型,同样可以预测就业人数[2],但灰色系统对数据的累加特征,会使得预测结果呈现递增或递减的现象。制造业就业人数的变化,蕴含了政策导向、经济周期和知识经济对其影响,所以本文使用波动预测的方法,反映经济系统对制造业的影响,预测制造业未来一段时间的就业人数。

2 我国制造业就业人数阶段特征

本文采用的数据均来自统计局。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现在,制造业就业人数的增长,并没有我国人口增长那样迅速。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制造业就业人数快速增长阶段(1978~1988年)。制造业就业人数从1978年的5332万人增加到1988年的8652万人,平均每年制造业新增就业岗位342万个,解决了23.4%的新增就业人口的就业问题。这时的制造业大部分还是国有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大部分行业科研机构的科技人员数不及2005年的30%。

(2)制造业就业人数缓慢增长阶段(1989~1995年)。制造业就业人数从1989年的8547万人增加到1995年的9803万人,平均每年新增就业岗位180万人,解决了9.9%的新增就业人口的就业问题。同时,制造业的污染问题也引起了广泛关注,企业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一些小型国企污染严重、效益下降,开始转制。出现制造业企业员工下岗再就业问题。

(3)制造业就业人数下降阶段(1996~2002年)。从1996年开始,制造业就业人数持续下降,从1995年的9803万人,下降到2000年的8043万人。其中城镇单位制造业人数下降2199万人(图1),制造业就业人数的大幅减少主要是由于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的大幅减少造成的。一些大型企业在此阶段进行了大规模的减员增效活动[3]。其他类型企业在此阶段就业人数仍在上升。

(4)第四阶段(2003至现在):制造业就业人数上升阶段

中国统计年鉴中,制造业就业人数的统计截至到2002年,大约为8300万人。制造业城镇职工数与城乡就业数高度相关,2002年制造业城镇职工数占总就业数的35%,城镇制造业职工数近几年的增长幅度约为4%左右,也有部分年份在减少。假设中国制造业与城镇制造业具有类似的特征,每年按照城镇就业人数同比例变化,到2008年,制造业就业人口应该接近1亿。

3 波动预测

波动预测法的基本思路是通过方差分析,逐步分离出趋势和波动。也就是,先找到描述整个时间序列的数学方程,分离趋势线。然后,通过方差分析,检验波动存在的可能性,如果存在波动,分离出波动,直到不存在波动为止。最后,按照乘法模式,合并长期趋势和波动。

首先,使用线性模型分离长期趋势。Et代表第t期的制造业就业数量,为了表述方便,将1978~2008年用1-31表示,1978~2002年的制造业就业数量使用的是统计数据,2003~2008年的制造业就业数量按照制造业城镇职工就业数量同比变化计算获得。则制造业就业人数的长期趋势Tt可以表示为公式(1),形成的残差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图1)。

图1 制造业就业人数的估计值与残差

图2 制造业就业人数存在的两个波动

最后,按照乘法模式建立预测模型,并进行预测。预测模型为:

模型估计值与预测结果见表1。未来10年,我国制造业就业人数会徘徊在1亿左右,不会迅速增加。

表1 制造业就业人数与模型估计人数 (单位:万人)

知识经济和加入WTO的影响会使得产业结构发生改变。而产业结构的改变,会造成厂商用人策略变更,影响就业人力结构的变动[10]。下面将从制造业科技人员构成和就业压力两个方面分析制造业未来的就业人员结构和数量的变化。

4 制造业的就业结构与就业流入压力

在制造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减员增效时,并没有对科技人员数产生很多负面影响(图3)。近年,科技人员数量正在呈现出加速上升趋势。本研究科技人员数据使用的是1991~2004年的分行业大中型企业和科研机构中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数据的和。科技人员数一直在增长,2004年增加了36.7%。1991~2004年,科技人员年平均增加6万人左右。在1996~2002年的制造业总人数下降阶段,科技人员数也出现了较小的波动,1997年科技人员数达到了阶段峰值,1998年略有回调,1999年持续上升。截至2004年,制造业大中企业的科技人员数达到148万多人,是1989年的3.7倍。可以预测,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制造业科技人员数会进一步增加。

图3 制造业科技人员数量

制造业的结构偏力度用来衡量制造业的就业流入的压力(图4),结构偏力度越大,就业流入压力越大。我们使用1985~2002年的全国从业人数,制造业从业人数,全国GDP,制造业工业增加值数据计算制造业的结构偏离度,结构偏离度的计算公式为:

制造业的结构偏离度=GDP的产业构成百分比/就业的产业构成百分比-1

GDP的产业构成比=制造业工业增加值/GDP

就业的产业构成比例=制造业就业人数/全国就业人数

计算结果显示,制造业就业流入压力在1987年左右有所减少,此后一直居高不下,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这种就业人员流入的压力持续增加。这说明制造业具有一定的进入壁垒,就业人员较难流入。

图4 1985~2002年制造业结构偏离度

制造业的发展可以带动交通运输仓储业、邮电通信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等相关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使用1985~2002年的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进行相关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制造业工业增加值与第三产业就业数量的相关系数为0.975。如此高的相关度,至少可以说明第三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制造业的发展。

5 结论

近30年,中国制造业经历了一个飞速发展时期,但其吸纳的就业人数并没有飞速增长。而是呈现出波动增长的情况。在使用波动预测法对制造业就业人数进行分析时发现,制造业就业人数存在两个以8年为周期的波动。这与经济周期比较相符。在未来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制造业就业数量会维持在1亿左右。尽管就业人数不会明显增加,但科技人员数在明显增长。在未来教育和科技政策的引导下,科技人员数会进一步增加。制造业一直面临较大的就业人员流入压力,但这种压力并没有使制造业的结构偏离度减少,反而有所扩大。说明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制造业的就业人数不会明显增多。制造业工业增加值的增长与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变化具有高度相关性。说明制造业的发展对扩大第三产业就业有很好的积极作用。在人口逐步老龄化的未来,应该着重提高人口质量。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制造业可以承受较大的人口流入压力,在就业人数没有明显变化的情况下,创造的财富可以迅速增长。未来,没有足够的劳动力供给的情况下,制造业的发展不会受到太多限制。

[1]徐现祥,王贤彬,舒元.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影响(英文)[J].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09,(1).

[2]朱连华.中国制造业区域就业人数灰色发展预测[J].大众科技,2007,(1).

[3]Judith,Banister.中国的制造业就业[J].中国劳动经济学,2006,(1).

[4]李廉水,杜占元.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J].2008:1-639.

[5]徐现祥,王贤彬,舒元.地方官员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省长、省委书记交流的证据[J].经济研究,2007,(9).

[6]李震,魏天巍.制造业就业增长及趋势[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8,(9).

[7]李爽,张本波,谭永生.我国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09,(2).

[8]袁富华.中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出口和就业状况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4).

[9]何平,骞金昌.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与就业增长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7,(9).

[10]陈尧诗.产业结构变迁对就业市场的影响与策略建议——以台湾地区为例[J].世界经济情况,2007,(11).

[11]张诚,唐琳.制造业和服务业外国直接投资对东道国就业影响的比较研究——以美国为例[J].人口与经济,2007,(3).

[12]赵万江,薛俊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J].软科学,2004,(5).

猜你喜欢

就业人数科技人员波动
声 明
简 讯
羊肉价回稳 后期不会大幅波动
11月汇市:波动率降低 缺乏方向
微风里优美地波动
2019年国内外油价或将波动加剧
德国就业人数创统一以来新高
北京科技人才拥有指数全国最高
内蒙古将每年选派科技人员到边疆贫困地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