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碳产业创新系统运行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

2012-07-23中,周

统计与决策 2012年2期
关键词: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创新能力

梁 中,周 翔

(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安徽蚌埠 233030)

1 低碳产业创新系统运行绩效的概念界定

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发展模式,低碳产业目前尚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界定,主要指的是以低碳消耗和低碳排放为基础的产业,其边界较为广泛,几乎涵盖了所有能够利用低碳技术进行“低碳化”生产和服务的行业领域。在低碳经济的语境下,低碳产业的概念具有较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而且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人类价值观的演化,其概念也将不断的变化和发展[1]。本文拟从低碳产业的内涵和发展特征出发,借鉴产业创新系统理论,把低碳产业创新系统定义为以低碳技术创新、低碳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为核心,以提升低碳产业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导向,相关企业、知识生产机构、政府机构和中介机构通过附加值生产链互相联系所形成的动态网络体系。由于低碳产业创新系统的复杂性,在其构建和运行过程中,各种影响因素往往难以厘清和识别,创新的效果也难以评估。因此,为了充分衡量低碳产业创新系统的有效性,准确把握影响系统培育和运行的关键因素,还需要研究构建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以利于决策者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调控。

对相关文献的梳理显示,目前学界对产业创新系统运行绩效的界定和评价研究仍存在较大分歧。正如Carlsson所说:“如果定位在产品、产业或产业群上,创新系统的绩效评估会容易得多”[2]。但如果从系统的角度来界定绩效,则要复杂的多。例如,有的学者把创新系统的绩效界定为企业创新能力、网络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三部分,通过对这三部分的指标量化来评估系统的绩效[3]。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则从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角度提出了对创新系统评价的基础框架,其中核心部分包括知识投入、知识存量、知识流量、知识产出、知识网络、知识与学习等6个方面[4]。Carlsson则从竞争力的角度对产业创新系统的绩效进行界定和评价,其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即选择(战略)能力;组织(协同)能力;技术能力和学习能力[5]。此外,还有学者从系统效应和经济效益出发来评估产业创新系统的创新绩效,如赵树宽等就采用技术进步的经济效益来表述产业创新系统效应,以产业创新的经济效益在产业间的传导份额为基本参数,运用投入产出分析原理来构建产业间创新经济效益的投入产出模型[6]。

从以上的研究结果来看,关于产业创新系统的运行绩效到底是什么,或者说产业创新系统的绩效评价对象到底是什么,并没有得到明确的界定。这种概念上的模糊,将会造成产业创新系统评价上的逻辑混乱,也不利于评价指标的准确设定。本文认为,低碳产业创新系统的运行绩效主要取决于系统创新要素的运行方式和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系统创新功能的实现能力,即系统的创新能力。也就是说,创新能力是低碳产业创新系统运行绩效的主要评价依据和评价对象。对一个产业创新系统而言,创新能力是整个系统运转状况的综合反映,包括创新系统的资源投入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经济产出能力以及环境适应能力等,其力量的强弱将直接决定着系统运行绩效的高低。因此,通过对创新能力的识别、量化和测量可以有效评估低碳产业创新系统的总体运行绩效。

2 低碳产业创新系统运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1 指标体系框架的设计

本文从低碳产业创新系统绩效评价的内涵出发,把低碳产业创新系统的运行绩效分解为五类认同度较高的一级指标:创新资源投入能力、低碳科技创新能力、低碳经济产出能力、低碳政策环境支撑力、社会及自然环境支撑能力等,其中每个一级指标又各自包含若干项二级指标(如图1)。

主要一级指标解释如下:

图1 低碳产业创新系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1)低碳创新资源投入能力。主要取决于投入低碳产业创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它决定产业创新的规模、速度和效益。

(2)低碳经济产出能力。低碳产业创新系统的目的就是通过创新而提高低碳产业的整体竞争力,而低碳产业创新的经济产出效益则是这种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3)低碳科技创新能力。低碳科技创新能力是衡量低碳产业创新系统运作水平的关键指标,技术创新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系统运行的层次和质量。

(4)政策环境支撑力。低碳产业创新系统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其运行绩效将受到政策环境的广泛影响,政策环境支撑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5)社会和自然环境支撑力。低碳产业创新系统的高效运行需要一定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作为客观支撑,社会和自然环境支撑力是系统高效运行的基本保障。

2.2 评价指标的筛选

本文通过收集整理近30项国内外关于低碳产业和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论文,对其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进行了系统分析,利用频度统计分析并结合低碳产业创新系统的相关理论和国内低碳产业创新的实际情况,初步得出了低碳产业创新系统绩效评价的预选指标集。在此基础上,根据预选指标集中的各项指标,采用五级标度法,制定了预选指标的专家问卷表,并进行专家打分。本文共选择了12位熟悉低碳经济的学者和政府管理人员,采用问卷的方式分别对创新资源投入能力、低碳科技开发能力、低碳经济产出能力、低碳政策环境支撑力、社会及自然环境支撑能力这五个一级指标进行方案评价。

在对专家问卷分值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再利用TOPSIS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进行综合评价筛选。

TOPSIS法的计算步骤如下:

(1)决策矩阵的构建

设某一多目标决策问题有p个评价指标,同时有n个评价方案Ai(i=1,2,…,n),得到各评价方案在某指标下的取值xij,X=(xij)n×p即为决策矩阵。

(2)确定方案集的最优点和最劣点

满意方案就是在决策点集中找出离最优点集最近和离最劣点集最远的决策点。

(3)计算各方案的密切值

方案Ai的密切值为其中:

和di-分别表示方案Ai与最优方案A+、最劣方案A-之间的欧式距离,d+、d-分别表示n个最优点距的最小值和n个最劣点距的最大值。

Ci的大小反映了方案集偏离最优点的程度,Ci值越大,表示Ai偏离最优点越远。以Ci的大小作为决策准则,Ci最小的方案就是满意方案。

表1 预选指标体系各专家评价方案的Ci值

表2 低碳产业创新系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运用DPS软件,采用TOPSIS法分别对预设的二级指标进行评价。最终得到各个二级指标Ci值的大小,如表1所示。

2.3 正式指标体系的确立

根据表1的结果,在每个一级指标下属的二级指标中剔除最劣的四个指标,也就是剔除Ci值最大的四个指标,最终得到低碳产业创新系统绩效评价的正式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3 低碳产业创新系统运行绩效的评价模型

上述经过科学设计和处理的指标体系,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低碳产业创新系统的绩效水平。但为了获得评价某一区域低碳产业创新系统的具体量化数值,还需要通过建立数学评价模型来进行分析和比较。主要步骤包括指标正向化和无量纲化处理,选择适当方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和构建数学评价模型。

3.1 指标正向化和无量纲化处理

在以上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中,由于各指标数值产生的方法和量纲不同,不可以对其进行简单的综合运算,还需要进行指标的正向化和无量纲化处理,否则将会导致对低碳产业创新系统绩效评价的不合理性。逆向指标采用倒数变换法进行正向化处理,通过数值处理就能体现出指标的数值越大,低碳产业创新系统绩效水平就越高。正向化处理公式为:

其中,x′为逆向指标原始数值,x*为该指标的正向化指标值。

在量纲处理中,当指标为绝对数指标时,计算方法如下:

指标性质为正时,计算公式为:

指标性质为负时,计算公式为:

其中ax为表示x指标在这个比较区域之内得到的数值;bx为表示x指标在这个比较区域之内得到的转化数值;amin为表示x指标在这个比较区域之内得到的最小数值;amax为表示x指标在这个比较区域之内得到的最大数值。

当指标为定性指标时,例如测量低碳政策环境支撑力的几个指标,都可通过德尔菲专家打分法进行赋值,然后采用五级标度测评指标体对各个指标进行设计,将指标量化后,再用上述计算公式进行无量纲处理。

3.2 指标权重的确定

指标权重的确定是评价方法的核心问题,是阐明价值函数的形成机理和结构形式,是对各个评价指标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相对重要性的数量表示。由于各评价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不同,需要根据各指标对上一级指标的影响程度赋予其权重。确定权重的方法很多,如专家咨询法(Delphi)、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AHP)、因子分析法等。在本文中,主要选取的是因子分析法这一工具。因为因子分析法在构造综合评价值时所涉及到的权重都是从数学变换中伴随生成的,它不仅能够较为客观地确定权重,还能反映衡量低碳产业创新系统运行绩效的某些指标的共同意义和特性[7]。

3.3 评价模型的构建

因子模型是以回归方程的形式,来表达多个变量指标与少数几个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具体来说,因子分析模型描述如下:

(1)X=(X1,X2,…,XP)是可观测随机向量,均值向量E(X)=0,协方差阵Cov(X)=∑,且协方差阵∑与相关1矩阵R相等(只要将变量标准化即可实现)。

(2)F=(F1,F2,…,FM)(m<p)是不可测的向量,其均值向量E(F)=0,协方差矩阵Cov(F)=I,即向量的各分量是相互独立的。

在以上假设条件下,将指标X表示成因子F的线性组合为:

上式称为因子分析模型,由于该模型是针对变量进行的,各因子又是正交的,所以也称为R型正交因子模型。

因子分析模型建立后,为了得到因子分析结果的经济解释,还需要根据变量共同度和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提炼出最有影响力的公共因子。然后,在利用原有指标的线性组合求得各因子得分的基础上,应用低碳产业创新系统的分子分析模型进行综合评价。具体的评价方式是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进行加权综合计算,得出各样本地区低碳产业创新系统运行绩效的综合得分,并可以利用综合得分进行排序。即低碳产业创新系统运行绩效的综合得分F为:

此处WM为旋转前或旋转后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根据综合得分排名状况,可以分析不同区域低碳产业创新系统运行绩效的高低差异,并能根据主因子分值的大小,分析得出影响低碳产业创新系统运行绩效的主要原因。此外,还可以按因子分析的得分结果进行聚类分析,以将低碳产业创新系统运行绩效结构相近的地区归为一类,从而找出样本地区低碳产业创新系统运行的优势和劣势以及相应的原因。以上是因子分析法模型运行的内在机理,在实际运用中可以借助SPSS软件进行计算和评估。

[1]梁中.低碳产业创新系统的构建及运行机制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0,(7).

[2]Carlsson B.,Jacobsson S.,Holmén M.,Rickne A.Innovation Systems:Analy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J].Research Policy,2002,(2).

[3]朱海就.区域创新能力评估的指标体系研究[J].科研管理,2004,(3).

[4]徐作圣,许友耕,郑志强等.国家创新系统与竞争力—台湾集成电路产业之实证[J].经济情势暨评论季刊,2000,5(3).

[5]Carlsson B,Stankiewicz R.On the Nature,Function and Composition of Technological Systems[J].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1991,(2).

[6]赵树宽,李艳华,姜红.产业创新系统效应测度模型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9).

[7]兰飞.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演化及评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

猜你喜欢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基于BSC的KPI绩效评价体系探析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气象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初探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