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欠发达地区县域新型城市化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发展路径研究

2012-07-18朱丽萌

山东财政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欠发达增加值比重

朱丽萌

(江西财经大学江西经济发展研究院,江西南昌 330013)

在城市化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和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指引下,欠发达地区县域城市化发展路径应该如何选择,才能更有利于县域经济的快速增长?值得关注的是,我国欠发达地区自身就存在经济总量不足、产业处于价值链低端、公共服务水平偏低等状况,其县域经济发展绝大多数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甚至处于初级产品阶段。以欠发达的江西省为例,2009年,江西80个县(市)人均生产总值达12620元,按当年1美元兑换6.8310计算折合1847美元,明显低于江西全省17335元、全国25575元的水平,三次产业构成为21.88︰49.59︰28.53。依据钱纳里关于经济发展阶段的判断标准,2009年江西县域整体仍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其中尚有28个县(市)处于初级产品阶段,欠发达的格局仍未改变。在这种状态下,县域城市化发展水平明显偏低,人口城市化尚不足以成为影响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力。但这并不表明欠发达地区县域可以置身于城市化之外。事实上,城市化远不止人口城市化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区域的经济、社会、生活方式、地域环境等方面的城市化过程。因此,本文将以江西省为例,重点从新型城市化的内涵出发,实证探讨欠发达地区县域新型城市化的指标体系和发展路径。

一、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城市化是一种历史现象和历史过程,城市化的概念也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与演变不断赋予新的内涵。从西方发展现状来看,目前与新型城市化概念相对应的是城市再生理论和紧凑城市的提出。西方新型城市化理论更为强调的是伴随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注重城市质量的提升。世纪之交之际,我国提出了新型城市化的概念。它是一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调以人为本的全新的城市化战略,突出强调“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的理念,其核心是促进城市化的集约、和谐和统筹发展,目的是提高城市化的质量,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国内许多学者均对此进行了探讨。杨重光[1]认为,新型城市化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新型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为产业基础,以现代交通通讯网络为物质技术手段,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城镇合理的结构和空问体系、充分发挥各自的特点和功能,并以城乡和谐发展为目的,城市带领农村发展,从而形成国民经济全面、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道路。其核心是城乡和谐发展、共同富裕、可持续发展。张占仓[2]认为,新型城镇化是相对传统城镇化而言,是指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城乡互促共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个性鲜明的城镇化。魏后凯和张燕[3]认为,长期以来,我国基本上走的是一条非绿色的粗放型城镇化道路,这种城镇化模式是以高消耗、高排放、高扩张为基本特征的外延式粗放发展模式。当前,在全球发展面临能源、环境、气候变化等多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污染减排、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等任务艰巨。为此,急需全面推进我国城镇化的绿色转型,切实走一条城镇集约开发与绿色发展相结合,城镇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资源节约、低碳减排、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的绿色城镇化道路。如程必定[4]认为,城市化道路有两类:一是人口转移型,二是结构转换型。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借鉴中外城市化的经验教训,如今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的选择,应是走人口转移和结构转型并存的“双轨”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结合我国新型城市化提出的背景,以及众多学者的研究,笔者认为,新型城市化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城乡统筹为原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构建和谐社会为指针,以打造资源节约型城市、环境友好型城市和经济高效型城市为抓手,以城市化质量和水平提升为目标,凸显集约高效、和谐、统筹发展主题,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的全新城市化战略。

从研究现状来看,我国关于新型城市化的研究成果正在不断丰富。除了研究其内涵与特征之外,国内学者主要侧重研究与新型工业化相对应的新型城市化的总体思路、新型城市化发展应遵循的原则、以及具体地域的新型城市化发展战略。如我国新型城市化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新型城市化战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与城乡统筹发展等。有关新型城市化的指标体系的研究也不少,如董嘉明等[5]建立了包括经济集约、社会和谐、环境友好、功能优化、城乡统筹等在内的浙江省新型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曾志伟等[6]在分析了新型城镇化的新型度内涵的基础上,从环境、经济、社会三个层面构建了新型城镇化新型度的二级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嫡权法和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构架了新型城镇化新型度的定量化评价思路和框架。有关县域新型城市化路径的研究方兴未艾,如程必定[7]认为,我国小城镇大多是“乡村型”的。县域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建设新市镇,推进小城镇向“城市型”转型。新市镇是我国小城镇的发展方向,也是县域新型城市化的空间实现载体。新市镇推进县域城镇化向城市化跨越。张君良等[8]以石狮市为例,针对城乡一体化新的设想,提出了城区都市化、城镇城市化、乡村城镇化三大战略及相应举措。综合来看,目前我国针对欠发达地区县域新型城市化指标体系的研究相对欠缺,基于欠发达背景下县域新型城市化路径的选择主要是从定性的角度进行探讨,定量研究并不多见。正是基于这两方面的原因,本文从定量的视角,选取欠发达地区县域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和发展路径展开研究。

二、欠发达地区县域新型城市化指标体系的建立

根据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及突出体现新型城市化内涵的原则、体现综合性与系统性的原则、体现地域性和阶段性的原则、体现可行性与可操作性的原则,选取定义准确、内容简明易懂、能客观反应欠发达地区县域新型城市化进程中各方面情况的指标体系,最终从人口结构、经济集约、社会服务、城乡和谐等4个方面构建了由11个具体指标组成的描述欠发达地区县域新型城市化水平的指标体系。环境友好指标由于资料的限制,未能纳入本指标体系。具体指标如下:

1.人口结构指标

有序推进农村人口的转移转化仍是新型城市化的主要内涵之一。采用城镇人口比重X1和非农产业从业人数X2比重这2个指标来反映欠发达地区县域城市化的基本内涵。其中,城镇人口比重主要反映新型城市化的人口转移特征,非农产业人口比重则反映新型城市化的人口就业结构转移特征。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城镇人口比重X1=城镇人口/总人口

非农产业从业人数比重X2=1-农林牧渔从业人数/乡村从业人数

2.经济集约指标

农业是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基础,第二、三产业则是其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本指标体系选择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X3,以及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X4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X5这3个指标作为衡量欠发达地区县域新型城市化经济集约高效发展的重要指标。其中,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主要反映农业的发展程度,即城市化发展的基础;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主要反映县域产业结构的变化,即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X3=第一产业增加值/农林牧渔从业人员

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X4=第二产业增加值/地区生产总值

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X5=第三产业增加值/地区生产总值

3.社会服务指标

新型城市化要求人们能方便快捷地享受到各种服务,对公共设施健全、高效和快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指标体系选择每万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X6、每万人国际互联网用户数X7、人均邮电业务总量X8等3个指标来反映欠发达地区县域社会服务的便利性。其中,每万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反映城市化质量层次上的教育水平,每万人国际互联网用户数和人均邮电业务总量反映城市化中人们生活方式转变趋于信息化与现代化的程度。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每万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X6=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年末总人口×10000

每万人国际互联网用户数X7=国际互联网用户数/年末总人口×10000

人均邮电业务总量X8=(邮政业务总量+电信业务总量)/总人口

4.城乡和谐指标

新型城市化要求从统筹城乡的高度,促进城乡和谐发展。本指标体系采用城镇在岗职工人均工资X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X10、农村恩格尔系数X11等3个指标来衡量欠发达地区县域新型城市化城乡统筹的特征。其中,城镇在岗职工人均工资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反映城市化生活水平的指标,农村恩格尔系数则是反映城市化质量的指标。

表1 欠发达地区县域新型城市化指标体系

三、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与新型城市化的典型相关分析

为综合反映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状况,笔者分别选择人均生产总值Y1、生产总值增长率Y2、社会劳动生产率Y3等3个指标作为反映县域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其中,人均生产总值反映县域经济总量,生产总值增长率反映县域经济的动态变化,社会劳动生产率反映县域经济质量。受资料限制,社会劳动生产率为单位乡村从人人数创造的县域生产总值。

基于上述县域经济与新型城市化指标体系的建立,以下采用典型相关分析,以研究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和新型城市化这两组随机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其基本思想就是把多变量与多变量之间的相关转化为两个综合变量之间的相关。首先在每组变量中找出变量的线性组合,使其具有最大相关性;尔后又在每组变量中找出第二对线性组合,使其与第一对线性组合不相关,而第二对本身具有最大相关性。如此下去,直到两组变量间的相关性被提取完毕为止。典型相关分析是把原来两组变量之间的关系,转化为研究从各组中提出的少数几个典型变量之间的典型相关,从而减少了研究变量的个数[9]。

本文以江西省为例,选取江西省80个县(市)2009年截面数据作为样本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其进行典型相关分析。

表2 新型城市化水平各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

首先,对每组变量内部各指标之间以及两组变量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表2显示,第一组变量即新型城市化水平各指标之间的相关程度普遍偏小,即指标之间没有太大的重复。其中,仅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X4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X5之间相关系数达到0.7620,以及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X3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X10之间相关系数达到0.6100,相关程度偏高。表3显示,第二组变量即县域经济发展指标内部的相关程度差异明显。其中,人均生产总值Y1和社会劳动生产率Y3之间高度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9629。鉴于这两个指标之间的高度相关性,重新调整第二组变量的指标,将原有的3个指标调整为2个,保留人均生产总值Y1和生产总值增长率Y2这两个指标,不再考虑社会劳动生产率Y3这个指标。

根据以上对两组变量的微调,再次测算新的两组变量各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如表4所示。其中仅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X3和人均生产总值Y1之间相关系数达到0.5620;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X4和人均生产总值Y1之间相关系数达到0.659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X10和人均生产总值Y1之间相关系数达到0.6341。其他指标之间的直接关联不大,更多的可能是综合影响。

表3 县域经济指标内部的相关系数

表4 两组变量各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

其次,进行典型相关分析和显著性检验。表5显示,第一典型相关系数为0.910,第二典型相关系数为0.332。与前面的指标相关系数相比,第一典型相关系数比第一组和第二组指标间的任何相关系数大,即综合的典型相关分析效果要好于简单相关分析。

表5 典型相关系数

对上述典型相关系数进行显著性检验。采用Bartlett的卡方检验,零假设为对应的典型相关系数为0。表6的输出结果表明,在α=0.05的情况下,第一典型相关系数是显著的。

表6 典型相关系数显著性检验

最后,利用上述分析结果,采用标准化变量的典型相关系数建立典型相关模型。由此,分别获得来自新型城市化指标的第一典型变量U1的计算公式和来自县域经济发展指标的第一典型变量V1的模型分别为:

U1=0.142X1+0.406X2- 0.640X3- 1.103X4- 0.607X5- 0.005X6- 0.065X7- 0.021X8- 0.056X9-0.087X10+0.024X11

V1= -1.008Y1-0.076Y2

典型变量U和V是标准化变量的线性组合,系数的绝对值大小反映变量的影响程度。在第一对典型变量中,新型城市化指标中X4(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X3(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X5(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X2(非农产业从业人数比重)的系数较大,县域经济发展指标中Y1(人均生产总值)的系数较大。这表明县域新型城市化指标的第一典型变量主要受第二、三产业发展以及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较大,县域经济指标的第一典型变量主要受人均生产总值的影响较大。

四、欠发达地区县域新型城市化路径选择

根据上述分析,在江西县域经济指标体系中,除了反映经济总量的人均生产总值以外,生产总值增长率在反映县域经济中的作用不是很明显。在县域新型城市化指标中,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非农产业从业人数比重四个指标可以综合反映县域的新型城市化程度。其中,工业化仍然是县域城市化的重要动力,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提高非农业产值和就业的比重,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利于县域新型城市化的发展。同时,从第一对典型变量可以看出,反映县域经济的人均生产总值与反映县域新型城市化的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相关程度比较大,说明县域经济人均生产总值的提高主要靠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的提高,以及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的提高。全面推进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对于提高人均生产总值也非常有利。这也表明江西县域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有利于县域人均生产总值的提高,有利于县域经济总量的快速提升。

实证分析表明,对于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的欠发达地区而言,县域新型城市化可选择的路径主要有:

(1)欠发达地区县域新型城市化更多的应该是鼓励县域农民向县域外转移,向大中城市转移,而不是鼓励农民就地转化。因为根据江西省的定量分析,县域新型城市化的第一典型变量受人口城市化水平影响较小,主要受第二、三产业发展以及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较大。

(2)欠发达地区县域新型城市化现阶段应该以工业化为主动力,充分发挥工业化对县域新型城市化的作用,促进工业发展方式尽快从粗放向半集约再向集约的过程转化,完成向新型工业化的过渡。

(3)欠发达地区县域新型城市化必须充分发挥农业的基础性作用,通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副产品的极大丰富,以满足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口的生活需要为前提。

(4)欠发达地区县域新型城市化必须逐步提高第三产业的发展比重,促进第三产业逐渐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以实现拉动内需促增长的目标。

[1]杨重光.新型城市化是必由之路[J].中国城市经济,2009(11):38-43.

[2]张占仓.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战略研究[J].经济地理,2010(9):1462-1467.

[3]魏后凯,张燕.全面推进中国城镇化绿色转型的思路与举措[J].经济纵横,2010(9):15-19.

[4]程必定.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选择[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1-6.

[5]董嘉明,庞亚君,王琳.准确把握新型城市化的内涵与特征——浙江省新型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浙江经济,2008(7):62-63.

[6]曾志伟,汤放华,易纯,等.新型城镇化新型度评价研究——以环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2(3):1-4.

[7]程必定.新市镇:中国县域新型城镇化的空间实现载体[J].发展研究,2011(6):24-28.

[8]张君良,肖庆文.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石狮市对县域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探索[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2):115 -120.

[9]于秀林,任雪松.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216-217.

猜你喜欢

欠发达增加值比重
中国2012年至2021年十年间工业增加值的增长情况
一季度国民经济开局总体平稳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
欠发达地区如何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别让欠发达地区的新能源项目成摆设
欠发达地区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
四月份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9%
欠发达地区经济报道策略探索
关于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