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类探析*

2012-07-18董永梅天津工业大学图书馆天津300387

图书馆建设 2012年9期
关键词:分类法类目标签

董永梅 (天津工业大学图书馆 天津 300387)

分类是指以事物的本质属性或其他显著特征为依据,把各种事物集合成类的过程,是人们认识事物、区分事物、组织事物的一种逻辑方法[1]。在实践应用中,传统文献分类法、网络自编分类法和大众分类法中的每种分类法都有其他两种分类法所不能替代的优势,也都存在不足。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资源分类角度,研究如何将3种分类法整合,构建科学、符合用户需求的分类体系,这是非遗资源数据库建设的组成部分,也是非遗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1 非遗网站和专题数据库中非遗资源分类的现状和原因分析

1.1 非遗网站和专题数据库中非遗资源分类的现状

自2006年以来,在文化部的监督和直接推动下,各省、市、县的文化局及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艺术研究所等机构积极参与非遗网站和专题数据库的建设。目前,已完成的非遗网站和专题数据库在资源分类上存在一些问题。

(1)分类结构简单 已构建的非遗网站和专题数据库对非遗资源的分类基本采用的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下简称《名录》)中的分类法,即将非遗资源分为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十大类,没有设二级类目,也没有采用分类相对较全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普查工作手册》(以下简称《手册》)中的分类法。

(2) 立类面不全 已构建的非遗网站和专题数据库基本都从学科分类、传承人、地域和级别4个角度立类,而没有考虑时间、民族、载体类型、学术资源、相关机构等其他分类面。

(3)已构建的非遗网站和专题数据库未考虑类面之间的横向组配关系,不能从多种途径提供浏览和检索。

1.2 非遗资源分类相关问题分析

对于网络和数据库技术支撑下的非遗资源分类,既要按照非遗资源本身的事物属性进行研究,也要考虑网络和数据库技术对非遗资源分类的影响。非遗资源分类处于目前状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关于非遗资源分类的理论和应用研究还很少,因此,缺乏对于现有网站和专题数据库中非遗资源分类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2)已构建的非遗网站和专题数据库正处于非遗资源数字化存储实践的探索阶段,没有提供简单或复杂检索的、成熟的数据库结构和数据库技术可供借鉴和应用。

(3)非遗资源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资料范围广、内容多,涉及表格、文档、图片、视频、音频等各种形式,目前还没有全部整理完成,也影响分类体系的构建。

2 非遗资源分类原则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资源用户激增,其认知能力和知识结构有很大差异,从用户角度构建非遗资源分类体系对于非遗数字资源的存储和传播有重要的意义。

2.1 基于用户的主导性原则

在Web1.0时代,网站与用户之间是“人—机”单向信息传递模式,用户只能被动地接收信息。当时,图书情报学和各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构建了“知识树”分类结构,尽管专业性强、层次严谨,但复杂繁琐,用户只能按照“知识树”的层层节点向下进行单一检索,这种分类结构仅适合Web1.0的技术模式——用户只能被动地接收信息。而Web2.0以应用的开放性、技术的渗透性、信息传播的交互性、读写并存的表达方式、社会化的联合方式和便捷化的体验方式,改变了用户获取信息的方式:用户具有网络信息的浏览者和提供者的双重身份,属于“人—人”模式[2]。在该模式下,非遗资源分类应汇聚广大非遗爱好者、研究学者的集体智慧,由分类专家在后台加强分类语义控制和关联。

2.2 基于用户的易用性和实用性原则

用户能否方便、快捷地在网站或数据库中检索到所需资源,是衡量该网站或数据库分类体系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在构建非遗网络分类法时,一方面,要以事物为中心设置类目,直接以表达事物概念的主题词作为类目名称,并且要尽量选择符合大众认知水平的自然语言词汇;另一方面,采用以多重列类、多元划分和多角度展开为主的类目划分方式,以方便用户从不同角度检索、浏览。

3 非遗资源分类组织机制

从信息组织的角度看,分类体系需要考虑类目之间的逻辑性、横向关系和纵向关系等。非遗资源分类主要考虑以下几种关系。

3.1 分面组配关系

非遗资源分面组配包含分面和组配两层含义:①分面是将所有非遗相关资源按其不同属性特征划分为若干组类目。首先将非遗资源按学科类别、地域、级别等分为不同的范畴方面,然后将每个分面分解为若干个亚面(如学科类别分面可分为民族语言、民间文学、民间美术等亚面),将每个亚面再分解为更小的子面,如民间美术亚面可分为绘画、雕塑、工艺等子面;②组配是将不同的分面、亚面和子面进行组配,如将民族语言和地域进行组配。一方面,分面组配可以使用户通过不同途径浏览,解决同一问题,如杨柳青年画可以从民间美术和地域两个途径检索;另一方面,可以解决跨类别的类目归属问题,如云南白族的“霸王鞭”舞,既可划归为民族舞蹈中的生活习俗舞,也可划归为岁时节令习俗舞蹈。

3.2 同义或近义关系

同义或近义关系是指正式叙词与非正式叙词之间的关系。对同义或近义关系进行控制,是对涵义相同或相近而词形不同的词进行处理的一种手段,一般是从叙词表中优选一个词作为正式叙词,落选的其他非正式叙词保留在叙词表中,提供检索入口,指向正式叙词[3]。通过该处理,可将非遗资源中同一主题内容的资源集中在同一语词之下,从而增加用户的查全率,降低漏检率,如海南省黎族的“打柴舞”,也称“跳竹竿”,这两词即属于同义关系。

3.3 层级关系

类目之间的层级关系,也称为主从关系或上下位关系,体现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非遗资源是从属于文化艺术资源中的一个分支体系,其内容特征具有层级性。目前,考虑到用户的兴趣、时间和精力等因素,不论是综合性商业网,还是政务网、高校信息网,其信息资源组织层次数目一般控制在3或4层,因此非遗资源分类层次也应控制在3或4层。

3.4 相关关系

相关关系又称联想关系、类缘关系、非等级关系,指类目之间或检索词之间除同近义关系和层级关系以外的其他各种关系。发掘相关关系可以扩大检索范围,如宗教信仰舞蹈和舞蹈音乐分别从属于民间舞蹈和民间音乐两个不同的类目,但是舞蹈和音乐是互为一体的艺术形式,用户在浏览了舞蹈资源后,如果有兴趣则可以通过相关类目浏览相应的音乐资源。

4 传统文献分类法、网络自编分类法和大众分类法整合研究

4.1 传统文献分类法

传统文献分类体系一般适用于学术性网站(如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等),能较为全面和客观地反映知识全貌及其内在的逻辑联系,符合人类认识事物的逻辑思维方式,在揭示信息内容、归并相同信息、区分不同信息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基础[4]。传统文献分类法有经过权威认定、成熟、完整的受控词表,但它不能直接用于非遗资源分类,因为传统的文献分类体系是所有知识领域的学科划分,非遗资源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相比较而言,划分不够细、深,也不适合网络环境下非遗资源的分面设类、多重列类等。

4.2 网络自编分类法

自编分类体系和结构适用于综合性网站(如搜狐、新浪、淘宝等),其分类机理具有以下共性:①重视以事物和主题为中心设置类目;②直接用语词组织信息;③具有等级知识树结构;④横向关系重复揭示;⑤采用分面组配方式增加检索途径;⑥类目设置具有动态性,更新方便;⑦采用人工分检和归类。这些综合性网站采用商业运行机制,更多地从大众关注的热点、新闻、生活等方面设置主题,其架构思路值得网络环境下非遗资源分类借鉴和参考。

4.3 大众分类法

大众分类法适用于以“用户为中心”的社会服务网络(如Flickr、Furl、Del.icio.us等),通过用户标注描述性标签,由分类系统自动聚合及标签频率使用统计实现协作分类。其具有以下特性:①界面简洁,类目结构是平面、非等级的,通常以标签云或知识地图的形式出现;②汇集了大众的发散性和开放性思维,是由下而上的分类过程;③标签分类是共享和公开的,但是,由于信息的分类在网络系统中是一个用词构成的平面结构,不存在根节点,不利于用户从宏观上把握知识的体系结构,也无法使用户从一个相对确定的路径查找所需资源,也就是说,用户检索到的往往是具有广度的信息,很难检索到深度信息。

图1 3种分类法优势分析

图2 非遗资源分类体系

上述3种分类方法具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将3种分类法结合(见图1),能够克服各自的不足,构建符合用户需求的非遗资源分类体系:①基于传统文献分类法和网络自编分类法,构建非遗资源基于不同事物属性的分类基本框架;②借鉴传统文献分类法的受控词表构建非遗资源基本受控词库(或基本标签库);③采用大众分类法中的标签功能对非遗资源基本标签库进行修正和完善;④将大众分类法与传统文献分类法和网络自编分类法中的等级列举法整合,构建标签间的层次,以加强标签间的纵向关系的表达;注重大众对非遗资源分类的理解和认知反馈,及时更新和维护基本标签库和层级结构,形成非遗资源分类体系(见图2)。

5 非遗资源分类体系构建策略

由图2可知,非遗资源分类体系构建的核心是基于大众分类法的“前控制”和“后控制”。“前控制”指在大众进行资源描述之前,构建分类基础框架、基本标签库和初始等级层次,实现对用户标注的适当控制和引导,克服大众分类法的不足;“后控制”指在大众标注后对标签集和分类层次在系统自动分析基础上的人工干预,从而修正和完善非遗资源分类体系。

5.1 基于网络自编分类法构建非遗资源分类框架

不同用户的非遗信息需求不同、认知观不同、浏览角度也不同。因此,首先要根据非遗资源的内容属性和外在属性确定非遗资源分面,可将其划分为学科类别、地域、级别、传承人、时间、民族、载体类型、学术资源、相关机构9个分面;再根据每个分面的特征值设计该分面的“知识树”结构,即确定每一级的类目。由于每个分面集中于信息空间的一个特定角度,是由多个“纯色”的分类组成[5],因此每个分类的类目可与其他分面的类目组配,形成许多组配类目,实现同一内容的多种途径检索。例如,对于昆曲,可以从学科类别、地区、级别、传承人等多种角度检索。

由于学科类别还没有系统、成熟的划分体系,在本研究中,笔者建议采用《手册》中的分类法构建2层或3层基本结构,然后采用大众分类的标签法不断完善和修正这一基本框架结构。

5.2 借鉴传统文献分类法的受控词表构建非遗基本标签库

大众分类法与传统受控语言相比,其机制是基于“开放性元数据标准”和“自然语言社群积聚”的[6],因为缺乏规范化控制,大众分类法中的标签具有一定的缺陷:歧义缺陷、同义缺陷、同现缺陷、语法缺陷等[7],从而影响了信息的查全率和查准率。因此,在非遗资源分类体系构建中,不能完全采用大众分类法的自然语言构建分类体系,需要参考受控词表或语义词典对标签进行规范和控制。

传统的受控语言是经过实践检验、科学的规范体系,将其与大众分类法结合构建层次合理、用词规范的标签库,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大众的标注行为,也为标签分类提供了科学的资源环境。可由分类专家和非遗研究人员共同就每个分面设计合理的类名库,即基本标签库,如学科类别分面可参考《中国分类主题词表》。

5.3 基于大众分类法补充和规范非遗标签库

(1)非遗资源“缺乏类名”的补充 一些非遗资源的类名在《中国分类主题词表》中是没有的,这部分的“缺乏类名”需要依靠大众标注来完善。如果用户标注的某一词汇的使用频率高,则需要专家判断其是否有价值,若有价值,可以将其补充到标签库中。

(2)不符合大众认知理解的类名修正 用户标注标签时,几乎都不采用基本标签库中推荐的词汇,而是自定义标注,当其他用户对同一事物进行标注时,主要参考系统中已经存在的自定义标注,如果某一自定义标注的词汇比基本标签库中的受控词使用频率高,说明基本库中的词汇不符合大众的认知理解,需要专家干预,决定是否将用户使用频率高的自定义标注词补充到基本标签库中。

5.4 将大众分类法与传统文献分类法和网络自编分类法中的等级列举法整合构建等级层次

大众分类标注的标签在系统中的排列是一个用词构成的平面类目结构,不能揭示标签之间的层次关系,因而不能揭示信息之间的复杂关系。但是,人的思维模式和知识结构具有分类和认知层次,因此需要将大众分类法与传统文献分类法和网络自编分类法中的等级列举法整合,构建等级层次。

大众用户在非遗资源分类系统中标注资源类别时,系统首先会根据标签库中设定的等级体系向用户推荐相关类目,让用户选择资源的类别,如果用户无法判定其类别,系统会根据标签自动将相应资源归入相关类别;如果用户不认可系统推荐的类别,可以将资源归入自身认知的类别。当然,如果大众归入的某个标签类别的频率高,而系统自动归入的类别的频率低,说明该系统推荐的类别不符合大众的认知,需要通过专家干预决定是否修改。

5.5 注重大众的理解和认知反馈

随着大众对非遗资源标注意识和标注能力的提高,其对非遗资源的标注行为,一方面,揭示出大众对于非遗资源的主题和内容表达有着深刻而独特的认知和理解;另一方面,不断地补充和修正了非遗资源基本标签库和层级结构,促进了非遗资源分类体系的形成和完善。

6 结 语

现代主流文化通过网络媒介的传播,对非遗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构建基于网络的非遗网站和数据库是保护和继承非遗文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而可行的非遗资源分类体系构建是非遗网站和数据库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希望本研究能够为非遗分类体系构建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俞君立,陈树年.文献分类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2.

[2]熊回香. 面向Web3.0的大众分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2011:1.

[3]司 莉. 信息组织原理与方法[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1:106.

[4]施国良.网络信息分类:原理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41-42.

[5]张振森,程 灏.网络信息分面分类体系的理论与应用研究[J].情报杂志,2009 (8):62-66.

[6]周荣庭,郑 彬.分众分类:网络时代的新型信息分类法[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6(3): 72-75.

[7]靳延安,李瑞轩,文坤梅,等.社会标注及其在信息检索中的应用研究综述[J].中文信息学报,2010(7):52-62.

猜你喜欢

分类法类目标签
本期练习题类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分类法在高中化学中的应用
CLC与LCC类目同现映射方法研究
——以图情领域为例*
无惧标签 Alfa Romeo Giulia 200HP
不害怕撕掉标签的人,都活出了真正的漂亮
让衣柜摆脱“杂乱无章”的标签
科学家的标签
基于贝叶斯分类法的股票选择模型的研究
ABC分类法在介入耗材库存管理中的应用
《中图法》第5版交替类目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