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球底线反手切削球类型的划分探讨

2012-07-16黄建军

关键词:面角来球转体

黄建军



网球底线反手切削球类型的划分探讨

黄建军

(五邑大学 体育部,广东 江门 529020)

采用文献法、录像解析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以6名国家女子网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底线反手切削球关键技术动作进行三维录像和解析. 结果表明:对不同高度的来球,反手切削球引拍和挥拍的动作不同,依动作特点可分为切削、平削和压削3种类型. 运动学分析发现:3种切削球技术动作在转体引拍和挥拍切削时的肩髋转动角、拍面角、身体倾斜角有着显著的差异,3种技术的挥拍动作均有转体、拍臂依次加速的鞭打动作. 该技术类型的新划分可为进一步提高网球教学和训练提供理论参考.

网球;底线球;反手切削

在对抗性较强的网球运动中,底线反手切削球是攻防转换的有效手段之一[1-2]. 底线反手切削球技术的传统划分以“攻、防”为依据,但随着切削球技术的发展和运用,这种划分方法主观性太强,在教学和训练中也不便操作. 为此,作者收集了大量优秀网球运动员的录像资料,并结合自身长期教学训练实践,依据来球的旋转性质和击球点与击球者膝、髋、肩关节的相对位置,把底线反手切削球划分为“切削”、“平削”和“压削”3种类型. 为了进一步实证,作者对6名国家女子网球现役队员的底线反手切削球动作进行三维摄影和解析,筛选出部分运动学参数进行对比研究,以揭示不同底线反手切削球技术动作的特征,为完善底线反手切削球技术理论及网球教学和训练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6名现役国家女子网球队员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解析法、专家咨询法进行研究. 其中,专家咨询法走访了著名网球教练托马斯(Thomas Hogstedt)、黄仁哲(韩)、孙春来等,并就反手切削球动作技术进行了探讨.

2007年12月国家女网冬训基地江门华苑网球训练中心,6名国家女网队员(平均身高171.2 cm),在对打训练中要求的底线反手以切削为主. 定点对切削动作进行三维拍摄:在底线上取距左侧单打边线交点2 m处为基准点,其中一台机位于基准点左后侧距基准点约15 m处,另一台位于基准点左前方与基准点距离15 m处,主光轴高1.25 m,拍摄频率为100幅/s,两机主光轴夹角约为100°,夹角符合拍摄要求. 用三维标定框架对研究动作范围进行标定. 拍摄后,以队员的膝、髋、肩关节为相对参考点,分别筛选3种不同高度的3次有效击球动作,运用汉纳范人体数学模型,采用德国SIMI-motion录像解析系统获得有关运动学的数据,并采用低通滤波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平滑处理,用SPSS 12.0 for windows和Excel2003进行数据处理.

2 结果与讨论

2.1 切削球动作技术类型的划分

运动技术动作的划分应以人体运动学为基础,以科学性、直观性和实践性为准则. 网球切削球技术是“切”与“削”的融合,“切”是拍头由上向下击打球体的中后部,使球体产生快速下旋;“削”是拍头由后向前平直或由后上向前下击打球体的后下部,使球体向前或向前下直线运动. 实践证明:不同的切削球动作因侧重点不同而使球体产生不同的旋转和飞行效果.

图1 挥拍过程拍头的运动轨迹

传统的切削球技术是按攻防性质来划分的,但仔细观察发现:网球切削球技术动作特征与击球点的相对高度(相对击球者身高)有密切关系,即随来球高度的不同,相应的切削引拍、挥拍、击球的动作也不同. 从解析结果可以看出:以膝关节、髋关节和肩关节为参照点,对不同高度来球的“切”与“削”侧重不同,回球效果也截然不同. 3种切削挥拍时球拍顶点运动轨迹曲线如图1所示:1)来球低于膝关节,挥拍时拍头的动作轨迹呈“ ”,触球时拍面角较小,以“切”为主的先切后削动作,使球产生强烈的下旋,球速相对较慢,根据挥拍的动作特征我们称之为“切削”;2)来球高度在髋关节左右,挥拍时拍头动作轨迹几乎呈“ ”,拍面角较大,是以“削”为主的向前推送动作,回击的球快而前冲,旋转较慢,称之为“平削”;3)来球高于肩部,挥拍时拍头轨迹呈上弧线“ ”,是一种以“压”、“削”并举的动作方式,回击的球侧外旋,角度大,称之为“压削”. 可见,依据来球与击球者膝、髋、肩关节的相对高度,可相应采取3种切削球方式给予回击.

2.2 3种切削球引拍动作的运动学特征对比

2.2.1 引拍方式与抬肘、站位分析

底线反手切削球的技术特点:1)双手引拍,2)高抬肘. 切削引拍要求左腋自然夹紧,右腋打开抬肘. 录像解析显示:国家女子网球选手底线反手“压削”时,右腋角开度最大,均值为125.3°,肘抬最高达1.55 m,高于右肩0.19 m;“切削”时右腋角最小均值为56.7°,肘高最低为0.97 m,低于右肩0.07 m;“平削”时肩肘高度差异最小均值为0.04 m,右腋角均值为87.6°,具体数据见表1. 可见,右腋角随着击球点升高而相应增大,即抬肘动作越明显. 抬肘在网球切削球技术中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抬肘增加了挥拍臂势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挥拍时的动能转换;抬肘使拍臂趋向同一运动平面,减少了力和速度的无效分解;抬肘增大了拍臂转动半径,加大了拍臂的转动惯量,同时也增大了切削球的范围.

表1 3种切削球引拍时抬时与站位分析

注:与平削比较*P<0.05,**P<0.01.

从录像解析中还发现,3种引拍的拍头与右肘相对高度差有着明显的差异,并直接影响着挥拍路线:“切削”球引拍时,右肘位置相对较低,拍头朝后上方,高于右肘关节约0.60 m,可命名为“低肘引拍”;“压削”球引拍时,拍头朝后下方,低于右肘关节0.30 m,称为“高肘引拍”;“平削”引拍时拍肘高度差最小,拍头朝后略高于右肘关节0.14 m,称为“平肘引拍”. 可见,适宜的右肘高度是切削球引拍动作技术的内在要求. 底线反手切削球引拍站位范围比较大(0~180°),远远超过正手抽击球站位范围(0~90°). 底线反手主动切削球站位以封闭式为主,同时也随着击球点的高度和距左体侧(额状轴距离)远近而相应变化,击球点越高(如“压削”球)、击球点距左体侧越远(如大斜角球),其站位封闭程度越大(>90°).

2.2.2 引拍时的肩转角和髋转角分析

在反手切削球技术中,身体的转动与挥拍速度有很大关系,身体的转动不仅有利于提高拍头速度,也有利于预拉背部肌肉,使之收缩产生更大的力量. 反手切削球时身体的转动效果主要体现在引拍时肩、髋转动角度以及肩、髋转角之差. 其中,肩髋转动角度决定后继挥拍转体的动作幅度. 肩、髋转角差使身体反向扭转以拉伸拉紧相关的肌肉群,使之产生相应的肌肉弹性势能,并在后续的挥拍转体中得到一定的释放和转化[3]. 从某种意义上说,引拍时肩、髋转角之差是肌肉贮存势能大小的标志,它决定了挥拍击球速度的大小. 从图2录像解析结果可以看出:3种不同技术类型的引拍,其肩转角均大于髋转角. 这表明不同切削球方式对身体反向扭转程度有不同的要求,“平削”球引拍的转角差最大均值为54.15°,“切削”和“压削”球均值分别为37.24°和31.32°. 从3种引拍方式的肩、髋转角可看出身体转动幅度也有着很大差异,压削转动幅度最大,其次是平削,切削最小. 这说明在底线反手切削时,击球点高低与转体幅度呈正相关. 同时,击球点高低与击球点离身体支撑点的距离远近也呈正相关. 即击球点越高,转体幅度越大,击球点离人体支撑点距离也越远. 当击球点高于同侧肩关节高度时,肩关节活动范围和高抬肘的牵拉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反手切削时的挥拍发力.

图2 3种切削球引拍时肩、髋转动的角度

2.3 3种切削方式挥拍击球动作的运动学特征较比

2.3.1 挥拍过程的“两次加速”动作

第1次加速是“转体加速”过程,以右肩肘为方向,以髋、肩、肘为一体的躯干转动,拍头呈匀速加速特征(如图3所示). 3种切削动作拍头所获得的速度均值分别为:平削7.41 m/s、切削6.74 m/s、压削5.93 m/s. 第2次加速是“拍臂加速”过程,以拍头为转动方向,以肩为鞭根依次打开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拍头速度曲线加速上升,击球瞬间的拍头速度是平削19.72 m/s、切削17.61 m/s、压削18.33 m/s. 在鞭打能量传递链中,“转体加速”是“拍臂加速”的前提,并决定“拍臂加速”的方向和运动轨迹. 研究发现“拍臂加速”阶段速度快速上升的原因在于:1)鞭打动作角动量的传递[5];2)转动半径在拍臂加速过程不断加大.

图3 挥拍过程拍头速度变化曲线

2.3.2 挥拍过程拍面角的变化

拍面角是网拍面与水平面的夹角,无论正手还是反手,引拍与击球时的拍面角度是不同的. 对拍面角的控制是底线反手切削球动作技术的关键[6],它直接影响回击球的效果. 击球时拍面角的大小要根据来球的高度和旋转的性质做相应的调整,这种调整是在“拍臂加速”阶段通过前臂的旋转来调整实现的,这是底线反手切削球动作技术的核心之一. 从录像来看,击球点越高击球拍面角越大,回击上旋球的拍面角比下旋球的大. 图4的解析结果显示,3种切削球动作技术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切削”时前臂内旋,即拍面角减小,引、挥拍面角之差为-40.54°;“压削”和“平削”时正好相反,前臂外旋,其中“压削”时引、挥拍面角之差为45.25°,而“平削”时拍面角度变化较小为21.41°. 挥拍过程拍面角的变化出现在“拍臂加速”阶段,“压削”挥拍表现得更为明显. 由此可见,击球时拍面角大小主要因击球点高度和球体旋转性质而改变,挥拍的过程也是拍面角调整的过程.

图4 引拍结束和触球瞬间拍面角变化

2.3.3 击球瞬间人体的倾斜角分析

人体倾斜角衡量底线反手切削球时上体前压跟进的程度. 在网球底线反手切削球动作技术中,击球点位置高低决定着击球瞬间的身体姿态. 解析结果如图5所示:国家女子网球选手在“压削”时人体倾斜角均值为19.12°,“平削”为5.37°,“切削”最小为0.82°. 可以看出,随着击球点升高,人体前倾斜角不断加大,并通过身体前倾的方式增加人体重心的线性惯性,以加大击球的力量.

图5 切削击球瞬间人体的倾斜角

3 结论

本文根据拍头顶点运动曲线轨迹,结合人体肩、髋、膝关节相对高度将切削不同高度的来球划分为“切削”、“平削”和“压削”3种类型. 该划分比传统的切削球技术划分更具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能为完善底线反手切削球技术理论及网球教学与训练提供参考.

[1] 梁丹,乐仁油. 部分优秀网球运动员反手切削球技战术研究[J]. 体育科技,2007, 28(4): 37-38.

[2] 杨宁. 网球底线技术[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156-158.

[3] 黄建军. 网球开放式和封闭式站位击球技术的比较[J]. 五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21(4): 60-63.

[4] 谭建共. 男子标枪运动员“第二支撑制动现象”的运动学特征分析[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 17(4): 32-33.

[5] 运动生物力学编写组. 运动生物力学[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212-213.

[6] 罗文,白雪冬. 网球反手削球技术的教学环节调查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 30(S1): 689-690.

New Classification of Tennis Baseline Backhand Chops

HUANGJian-jun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Wuyi University, Jiangmen 529020, China)

Three-dimensional videos and analysis of the key techniques and movements of backhand chops on the bottom-line are made by means of literature consultation, video analysis and interviews, and by studying 6 players in the national women’s tennis team. Results show that the action of backhand chops varies with the height of the coming ball and the ac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according to their characteristics: cut-slice, truncate-slice and press-slice. Kinematic analysis reveals differences of the three categories in shoulder and hip rotation angle, racquet face, and body tilt angle and they all contain body swivel and accelerated whiplash movement. The new classification can provide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further improving tennis teaching and training.

tennis; baseline ball; backhand chops

1006-7302(2012)01-0068-05

G823.1

A

2011-04-28

黄建军(1968—),男,江苏宝应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体育教学训练研究.

猜你喜欢

面角来球转体
立体几何中线面角问题易错点透视
立体几何中线面角问题易错点透视
利用面面角和线面角的最值性巧解题
乒乓球拉球技巧及训练方法探讨
转体桥大直径球面平铰底部混凝土密实度控制
某混合梁转体斜拉桥称重及配重研究
T型刚构桥梁转体系统设计
飞身阻挡
可控弯接头导向控制理论研究
世界最重转体桥跨越京沪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