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和控制探究
2012-07-13任瑞华
任瑞华
摘要:高校自身对教育成本的核算、控制缺乏内在的动力,国家在相应的会计制度、监管制度方面也缺乏对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控制的约束机制。加强对高校的教育成本核算控制应从建立制度、落实责任、明确目标入手,以保证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合理使用。
关键词: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控制现状;制度建设;责任落实;目标控制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3-0142-02
关于高校教育成本的概念,学界大多倾向于:高校在一定时间内,为培养一定种类、层次和数量的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是高校学生在校期间所耗费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和。它是高校教育的实支成本,不包含高校学生的个人教育成本和教育机会成本两部分。这是目前学界对高校教育成本较为普遍的认识。在针对高校教育成本的相关研究中,国内学者还对我国高校教育成本的归集以及高校教育成本的会计核算体系、方法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为进一步探究高校教育成本的控制提供了方法和依据。对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及控制的进一步研究,有利于完善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控制教育成本支出,提高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使用效益。
一、我国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与控制的现状
(一)我国高校对教育成本核算与控制缺乏内在动力
我国高校属于非盈利组织。正因为我国高校的非赢利性,决定了我国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往往不计算盈亏,不对办学成本加以核算和控制,不去注重高校办学本身的经济效益。作为高校自身关心的是学校的办学质量、办学水平、办学规模、社会声望及社会影响力,而忽视对教育成本的核算和控制。一些高校为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争取充足生源,片面追求社会效益,也不会去考虑控制和降低教育成本,反而不断加大投入,甚至表现出教育成本最大化倾向。国家对高校没有成本核算与控制的要求,导致高校对加强内部的教育成本核算与控制缺乏内在动力。此外,高校教育经费来源的主要渠道是国家财政拨款,这是高校教育成本补偿的重要途径,高校决策者关心的是国家教育经费投入后,如何尽快的使用出去,而不关心教育经费使用的合理性、科学性。而我国高校的会计工作者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报告教育经费的执行情况,教育成本的核算与控制不是高校会计的工作职责,他们关心的只是预算收支平衡,因此,对高校的教育成本核算与控制不是他们关注的对象,高校的会计工作者也对高校的教育成本核算与控制缺乏内在动力。
(二)对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缺乏科学方法
《高等学校财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是高校会计核算的基础,但两项制度都未对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原则、项目、方法等作具体规定,仅设置了可供高校参考的教育成本科目,没有要求高校对教育成本作核算。高校教育成本列支的范围以及高校教育成本的归集,目前依旧是理论界探讨的话题,对高校教育成本的控制研究还仅停留在理论探讨的阶段。建立在预算管理体制下的高校会计核算制度,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更不能对高校教育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学界对于高校教育成本的计量方法研究中的数理统计法、会计调整法、原始凭证法以及会计核算法,虽对高校教育成本的归集、核算提供了一定的方法论,但没有相应的高校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作保证,对于高校的教育成本核算还只能看做是理论探讨,对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还缺乏科学的方法。
(三)对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和控制缺乏有效机制
2005年国家发改委出台《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该《办法》严格说来是针对高等学校制定学费标准及价格监督而制定的。该《办法》规定“为合理制定高等学校学费标准,提高教育收费的科学性”,表明了制定该《办法》的出发点。它强调的是高校的合理收费,突出的是提高教育收费的科学性。“本办法适用于价格主管部门对高等学校教育成本进行调查,审核和核算价格成本的活动”。这说明,该《办法》事实上是要达到对高校教育收费进行监管的目的。对于高校成本的具体核算,该办法虽规定了核算的相关原则和项目,但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项目过于笼统,不便于高校对高校的教育成本进行归集、核算。《办法》对高等学校教育成本的控制、监管未列出必要的手段和措施。因此,高校在教育成本的核算过程中还缺乏必要的监管机制,对于高校教育成本的控制还缺乏有效的手段。
二、我国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和控制的基本思路
我国现行的对高校的教育成本核算理论体系及会计方法尚需进一步的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会计制度、方法有待于确立,对高校教育成本的控制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对高校教育成本的控制,应形成一整套理论方法体系,形成对高校教育成本控制的监管网络,保证教育经费的科学、合理使用。
(一)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的完善以及成本控制理论的构建
国家相关部门应着手修订完善《高等教育财务制度》、《高等教育会计制度》,明确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原则、项目和方法,确立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主体地位。
1.修订完善的《高等教育财务制度》、《高等教育会计制度》应将会计权责发生制原则、相关性原则、配比性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等内容纳入其中。改变高校单一的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制度,准确反映高校当期的实际收入、费用和成本,将会计权责发生制原则作为高校会计核算原则的基础。对于高校教育成本项目的归集应体现相关性原则,凡是应纳入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内容都应归集在高校教育成本项目中,凡与高校教育无关的收支活动则一律不列入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内容。
2.修订的《高等教育财务制度》、《高等教育会计制度》应明确高校教育成本的列支范围,规定其会计核算项目,便于高校对教育成本进行归集和分配。强调高校教育成本的配比性,保证高校教育成本计算的准确性。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保持高校会计信息的客观性。调整高校的会计核算期间,适应高校学生培养周期和教育规律的要求,便于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
3.制定不同种类、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教育成本分摊系数,体现高校在不同培养对象的教育成本的差异性。在《高等教育财务制度》、《高等教育会计制度》的修订完善中,应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考虑借鉴《办法》中确定的博士、硕士培养教育成本的分摊系数,体现高校在培养不同层次人员上的成本差异性。同时,还可以借鉴《办法》中在成本分摊上行政人员比例、后勤服务人员比例、师生比例关系,以使高校教育成本分摊更为合理、科学。
4.目前,国家还没有制定相应的制度对高校教育成本加以控制,对高校教育成本的控制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试行)》对于高校列支的教育成本支出范围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该《办法》对于高校教育成本的控制更缺乏必要的监管手段和措施。对于高校教育成本的控制,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从高校教育成本的预防控制、运行控制、反馈控制入手,强化对高校教育经费的预算管理,增强预算的约束力,完善高校教育成本控制的评价机制,确保国家教育经费使用的合理性。
(二)明确高校在教育成本核算、控制中的责任
国家在完善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控制制度的同时,应将高校列为教育成本核算、控制的主体。国家不仅应该要求高校按照相关会计核算法规核算高校教育成本,作为宏观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也应该要求高校建立内部成本管理制度进行细微化核算,提供高校财务决策的重要依据。国家在制定相应的法规的时候,应强调高校的教育成本意识,把高校作为教育成本核算、控制的主体,落实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控制的责任,对于高校列支的教育成本项目应进行审核,保证教育经费使用的合理性、科学性。对于盲目扩大投资规模,购置教学设备,造成国家资源浪费的高校、高校领导者应追究其法律责任,防止高校腐败的发生。
1.明确高校在教育成本核算、控制中的主体地位。确立高校在教育成本核算、控制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高校的教育成本意识,提高教育成本核算、控制的积极性,加强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管理和控制。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控制主体地位的确立,对于高校强化内容成本管理、深化高校改革、挖掘内部潜力、提高办学效益极其具有重要的意义。
2.明确高校在教育成本核算、控制中的责任。建立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控制的监督机制,落实高校在教育成本核算、控制中的责任,确保教育经费的合理使用。国家应将高校的主要负责人作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控制的第一责任人,确定成本控制的总体目标,从教育成本的具体项目上进行监管,并把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控制的成效作为高校领导业绩的考核指标。特别是要落实高校领导在重大项目建设、设备采购方面的成本控制上的责任,避免盲目扩建、重复添置设备,造成国家资源的浪费。
3.明确高校在教育成本核算、控制的主要目标。高校教育成本的主要特点是间接费用多,而这些间接费用往往又是高校在成本核算、控制中的薄弱环节。对于高校来说,应将高校的行政事业费、固定资产折旧、修缮费等作为最主要的核算、控制目标。
(1)行政管理费用
行政事业费用是高校用于学校教学和管理方面的日常支出,它含办公差旅费、会议接待费、车船使用费及保养修理费等。这部分费用占了高校教育成本中相当大的比重,对这部分支出应分级进行核算,确定校级、院级、系级费用分摊系数。严格控制人员出差频率,减少不必要的会议支出,减低车船使用及保养维护费用,降低高校行政事业管理费用。
(2)固定资产投资及修缮
高校对教育成本的控制,应主要集中在对高校固定资产的投资和教学设备购买的控制上。高校校舍的建设、教学设备的购置费用,将是高校教育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部分成本进行核算和控制,可以避免高校固定资产的盲目投资所导致的资源浪费和闲置现象,也可避免将来的维护成本和管理费用的增加,达到降低高校办学成本的目的。
三、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控制研究的意义
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经费事实上占用了国有资源,如果不对高校教育成本进行核算,不对教育经费投入后的使用情况加以监管和控制,势必造成资源的浪费。对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控制研究,其意义在于以下方面。
(一)节约国家资源,发展国民经济
近年来,科教兴国的口号正逐步的得以落实,伴随而来的是政府加大了对教育投入的力度,特别是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力度。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我国对教育的投入正努力实现教育投入占GDP4%的目标,其中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加大,客观上改善了我国高校的办学条件,促进了高校自身的发展,对实施“科教兴国”的人才战略创造了条件,也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打下了物质基础。但随着高等教育大量资金的注入,不可避免地占用了大量的国家资源,挤占了国家用于其它方面的投资,又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高等教育资金的投入,应建立在对高校教育成本的构成进行科学的分析和严谨的核算基础上,明确资金的用途,确定合理的投入额度,既满足高校办学本身的需要又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适当地对高校教育成本加以控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有利于节约国家资源,发展国民经济。
(二)降低办学成本,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
国家应对高校成本对象化,细分成本项目,制订相应的高校成本核算制度和核算方法,明确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内容。在明确高校教育成本的各项开支项目的基础上,确定合理的教育经费投入水平,并适当地对高校教育成本加以控制。国家对高校的教育经费的投入,一方面要考虑到对高校教育成本的补偿,另一方面又要使得高校适度的发展,但对高校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管和控制不能缺失。国家要对高校教育成本加以控制,要加大对投入经费的监管力度,这样才有利于高校树立成本意识,努力节省费用开支,降低高校的办学成本,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这有利于节约型高校的建立,有利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何耀华.高校教育成本内涵探究[J].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08,(4).
[2]刘付婷.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J].深圳大学学报,2007,(9).
[3]王志成.我国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探析[J].财会月刊,2007,(4).
[4]张华,周志文.我国高校教育成本控制探讨[J].商业时代,2008,(21).
[5]王福利,周剑杰.高校财政拨款政策的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08,(3).
[6]刘冬荣,杨丽丽.论高校教育成本[J].现代大学教育,2004,(5).
[责任编辑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