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制度化建设刍议
2012-07-13马亮
马亮
摘 要:高校青年志愿者要真正高效、高质地参与到社区服务中,必须实现软件、硬件和平台建设的三位一体。这样既能促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又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实现高校青年志愿者与社区的科学对接,促进广大青年学子将学习和实践相结合,保证高校志愿服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校青年志愿者 社区服务 三位一体
中图分类号:G472 文献标识码:A
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是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对于强化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促进了广大青年学子将学习和实践相结合,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对于培养未来社会栋梁和民族精英,向社会输送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目前,高校志愿者进社区活動得到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各大高校都建立了各具特色的青年志愿者组织,如“青年志愿者协会”、“青年志愿者联合会”等,开展了丰富多彩和积极有效的志愿服务活动,如社区调查参与、社区服务参与、社区教育参与、社区岗位参与活动等,得到了社区及社会各界的一致赞扬和高度认可。但是,在服务社区活动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缺乏长期规划,组织和管理混乱,体系建设不健全;志愿服务活动出现“俗”化、“稚”化倾向,流于表面形式,没有达到应有的目的和效果等等。
针对目前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使志愿者行动制度化、规范化
青年志愿者活动要想发挥其功能,必须要有制度作保证,建立政府 高校 社会的联动机制。应尽快健全对志愿者的立法,给予政策上的支持。高校要加强对志愿者组织的管理,提高志愿活动的服务质量,健全高校青年志愿者的招募、培训和管理机制。结合高校和社会实际,科学引入培训机制,提升志愿者的专业素质,对志愿者以及组织管理干部进行短期的岗前培训和长期的素质培训的双线结合培训。加强志愿者的管理,提高团队服务能力,做到组织有效,充分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发挥每一个个体的优势,把团队的服务能力提高到一个最高点,真正实现管理出效率。
青年志愿者活动本身就是无偿向社会、他人服务,而社会上一切价值导向又影响着学生的行动。因此,要建立一定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把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的情况纳入学校德育范围,并对其成员尤其是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规定服务时数,计入综合测评,与评优评先挂钩,使青年志愿者行动做到管理规范化、服务网络化、激励制度化,把青年志愿者组织建设成为提高学生思想觉悟的基地和培养学生干部的摇篮。应健全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一是要颁布志愿者活动的法律法规制度,使志愿者活动得到法律的认可和保证;二是要保障和规定当代大学生在志愿者活动方面的权利义务, 建立与法律规定相协调的公正、 民主的激励机制。
尤其应当建立起公平、公正的激励机制。高校青年志愿者利用业余时间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不图任何物质回报。让志愿者在活动中感受服务的价值、产生服务的自豪感,需要政府对高校青年志愿者高度重视,建立相应的物质和精神灵活激励机制,建立相应的表彰机制, 设立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方面的专门奖项,并设立高校志愿者活动的奖励基金,给予高校青年志愿者精神与物质的奖励, 通过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方式,引导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激发当代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的热情。
二、加强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体系的控制保障系统
加强志愿者的立法,提供志愿者的法律保障。应当对注册志愿者的基本条件、权利、义务、管理和培训、权益保障等方面作明确的规定。因此要规范注册管理工作,建立高校志愿者的队伍和个人活动档案,大力加强队伍建设。共青团组织要做好资格认证、证书发放、志愿者分类等基础性工作。
目前,我国政府对如何开展和完善志愿者工作还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法规,对志愿者的活动和志愿者的管理也没有提出一个系统的综合性的政策。志愿者在公益活动中一旦发生意外,将面临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如在汶川大地震中某司机未请假赴四川抗震一月,遭公司辞退的报道让我们心酸。有专家指出,在这次突发性巨大的地震灾难面前,由于我国志愿服务法等法律规范的缺失,使得部分志愿者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呈现自发、分散和无序的状态。因此,制定一部《志愿服务法》已成当务之急。志愿者的立法中应该包括志愿服务的原则、志愿者的注册制度、志愿者的权利和义务、志愿者注册组织的权利和义务、志愿服务记录和激励机制等,给予相应政策的倾斜,提供志愿组织的资金保障。从志愿组织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来看,资金的保障是青年志愿者活动全面开展的坚强后盾,特别是对于高校的青年志愿者,大学生本身还是消费者,资金的筹集能力不强,政府应该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可借鉴国外的做法:如英国,政府制定各种政策帮助其建立合理的资金筹措方式和渠道,保证了志愿者组织的良性发展。马来西亚政府通过社会福利部,每年拨给一笔基金,鼓励志愿者参与为老人儿童青少年和残疾人进行的各类计划。
三、完善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体系的评价反馈机制
为体现志愿活动效的果和价值,必须对活动进行评估与奖励,从而激发志愿者的活动热情,使志愿活动成为一种自觉行为,促进高校志愿者活动事业长久的开展。
评价反馈机制是在高校志愿者组织的管理过程中,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以达到激发志愿者内在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并以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来对志愿者的工作进行认可与奖励,从而达到激发志愿者内在参与动机,保持志愿活动持续有效的开展的目的,并注重活动形式和活动效果。要求在管理目标上应当具有广延性和伸展性,在活动后,应继续保持对活动的关注和意见反馈,使活动做到扎实有效的开展,并形成推动和推广效应。
志愿者服务反馈机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总结每次活动的经验及不足,便于不断完善日后的策划内容和贯彻落实。只有建立和完善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与评价反馈挂钩的激励机制,才能充分发挥青年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深化高校学生志愿者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的主体就是服务方和被服务方,建立双方之间的反馈机制对于推动志愿服务活动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评价反馈机制能够有效地避免提供的服务和实际需求脱节的现象,同时,要建立志愿服务活动的参与者和组织者之间的反馈机制,从而激发活动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着重分析青年志愿者组织运行状况、活动开展情况、激励考核情况,加强对所掌握数据和活动案例的分析。然后,针对这些问题,运用组织管理模式与公共管理等相关理论,借鉴案例经验,对如何建立信息通畅、运行高效的青年志愿者长效机制进行探讨和实践。
四、规范志愿者组织的资金保障
从各高校社团的分布情况来看,校团委承担了大部分社团的指导工作。从有限的经费划拨情况看,每年校团委的经费分拨主要侧重于学生会工作的开展。相对而言,以“自愿”服务为宗旨的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既没有额外的赞助经费来源,又缺乏校团委的资金支持,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境况略显尴尬,服务质量也就难以提高,工作不免多流于蜻蜓点水式的形式主义。作为高校除在争取更多的志愿者服务专项经费外,可以通过与当地政府相关社会工作部门沟通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建立长期的合作项目;与民间活动合法组织联合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获得民间组织的资金支持;说服企业实体或个人积极参与到支持青年志愿者发展事业中来。
高校青年志愿者要真正高效、高质地参与到社区服务中,必须实现志愿者组织软件、硬件和平台建设的三位一体。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才能实现高校青年志愿者与社区的科学对接,才能实现高校志愿服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1]祝京衢.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社区建设模式调查及思考——以浙江海洋学院外国语学院为例.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10,(1).
[2]洪剑.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科技创业月刊.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