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教学生活化在实践中的运用和体验

2012-07-13林聪琼

教育界·上旬 2012年10期
关键词:实践体验生活化数学教学

林聪琼

【摘 要】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教学方法不当,学生不易学懂; 然而数学又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教学善于与生活实际结合,学生就会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本文所阐述的就是作者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教学方法的一些实践和体验,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数学教学 生活化 实践体验

数学源于生活,为生活服务,它蕴藏在每一个生活细节中,是一门以生活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融为一体,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数学。数学就在人的身边。从生活的角度来审视数学,数字很简单,学生感兴趣,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但一接触到数学实践,坐在课堂上听课,摊开本子做数学作业,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就不高了。他们觉得数学抽象,数学题中多是些枯燥无味的阿拉伯数字或其他不规则的符号,奇形怪状,生疏陌生,缺乏亲和力,上课时就提不起神来。那么,在教学中,教师该如何调动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呢?笔者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多年,觉得只要教师能掌握数学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从生活实际出发,把生活中的教学现象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去,学生就会被神奇的数学而动情,真正感到数字就在自己身边,体会到学好 数学的意义和作用,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认真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据说,数学家华罗庚并不是什么名牌大学毕业,而他在数学方面的成就和理论造诣,却为世界所瞩目,成为名牌大学的教学内容或研究对象。究其原因,就是他无限地热爱数学,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细心观察、认真研究和分析,并下决心学习它,发展它,超越它,对学习中所碰到的困难,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他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段话,对数学与生活中的关系进行了极其精彩的描述。把数学与社会生活的相互依存、相互融合以及数学问题来源生活,而生活中的问题又可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的关系,再现得淋漓尽致,一览无余。这就为数学教学生活化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把生活中的历史故事引入教学课堂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适时地给学生说些数学故事,讲些数学典故,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有例为证。

1. 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为教育学生看到题目后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把给出的已知条件用足,我向学生讲了一个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高斯小时候学习的故事。一天,教师在黑板上列了一道题目让大家计算:1+2+3+4+5+…+98+99+100=?其他同学都手忙脚乱地在算个不停,唯有高斯不动声色,他以锐利的目光审视算式,一边细心观察,一边用心思考:他想:1+100、2+99、3+98,不是都等于101吗?而教师所写出的这个算式,前后恰巧共有50个101。那么,其总和就应该是5050。同学们都忙得满头大汗,但却没有结果,而高斯却把正确的答案告诉了老师。这个故事很有启发性:数学是有规律的,只要善于观察和思考,就会找到解决它的捷径。

2. 教学“无理数的概念”时,我为学生讲了无理数的产生过程及无理数的发现者希伯斯如何为捍卫真理而不畏强暴,执著地宣传自己对无理数观点的精神。既向学生说明科学的真理之来得不易,还从中培养了学生养成为真理而奋斗的良好品质。

3. 教学“圆”知识时,我向学生讲述了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祖冲之为圆周率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这个故事告诉学生:我国在这方面的知识远远早于世界其他先进国家几百年,让学生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并决心造福民族的雄心壮志。

三、用生活中的实物或现象进行数学教学

1. 教学“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时,课前,我要求学生每人都准备一些长短不一的小木棍,并带到课堂上来。上课时,我要求他们在长短不等的小木棍中任意选取三根,拼一拼,看一看,它们能否都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如果能组成的话,这三根小木棍之间的长短有什么特点?如果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的话,它们的长短又有什么特点?同学们通过反复试验,终于得出了结论,揭示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 教学“函数的奇偶数性”时,我预先做好两件事。一是从生物实验室选出一张具有对称性的蝴蝶挂图,把它订在黑板的左上角,与此同时,还拿了一只蝴蝶标本让学生传阅,让学生细心观察挂图和标本;二是事先在小黑板上画好一个函数图像,把它挂在黑板的右角,然后提出这样的问题来让学生思考:①从蝴蝶的形状看,它有什么特点?②这个函数图像是一个关于什么样的对称?如上两个问题,学生一看,心里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话在嘴边,但却迟迟说不出来。我抓住契机向学生指出:这节课我们所学习的知识就是函数关于坐标原点或y轴对称的性质——函数的奇偶性。学生在实物、挂图及画图的多方感染下,加深了对函数的奇偶性的认识。

3. 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我要求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任意画几个三角形,然后用量角器准确地量出每个三角形内角的度数,再指定一些学生报出自己所记录下来的任意一个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度数,并向我提问:第三个角的度数是多少?学生每报出一组内角,我都能迅速而准确地回答出第三个内角的度数。学生对此惊叹不已。对教师的回答产生一种神奇的色彩和浓厚的兴趣,并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想知道这到底是什么原因?这时,我便顺水推舟地引入三角形内角和的问题。

猜你喜欢

实践体验生活化数学教学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关注生活实践 优化作业设计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体验式教学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