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及药物敏感相关性分析及临床效果观察

2012-07-11李金梅

川北医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氨苄西林亚胺败血症

李金梅,李 英,王 城

(1.川北医学院临床医学系;2.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儿外科,四川 南充 637000)

新生儿败血症是临床新生儿科常见的疾病,因其病情进展快,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一直受到临床新生儿学科的高度关注。在中国,新生儿死亡率已从1991年的33.1‰下降到2001年的21.4‰,但仍保持较高的水平[1]。课题组对川东北地区2007年至2010年的207例经血培养阳性确诊为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病原菌及药物敏感性进行分析和临床观察,以期找到帮助改善临床预后的一些循证医学数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1987年9月全国儿科上海会议制定的《新生儿败血症诊断标准初步方案》[2],回顾性分析2007至2010年川东北地区的1 015例疑是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其中血培养阳性207例确诊为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纳入分析统计。其中男性111例,女性96例;195例正常体重患儿,7例低出生体重患儿,5例巨大患儿;9例早产患儿,198例足月产患儿;合并脐炎75例,合并肺炎65例,合并皮炎21例,合并眼炎15例,合并急性呼吸道感染14例,合并脓疱疮13例,合并颅内感染4例;发病日龄≤7 d 111例,8~33 d 96例;痊愈179例,死亡6例,放弃治疗22例(课题组将其归于死亡病例)。

1.2 研究方法

207例患儿在无菌操作下取股静脉血2 mL送检,按NCCLS(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标准,血培养和药敏试验采用微量液体稀释法,法国梅里埃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测试仪。

1.3 质控菌株

由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提供。包括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所有试验用抗菌药物纸片进行药敏分析,结果均符合NCCLS最新颁布的药敏质控范围内。

1.4 统计学分析

统计分析由SPSS17.0软件完成,死亡率(%)与肝功损伤比例(%)的比较进行χ2检验,而平均治疗时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分布情况

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以G+球菌为主,CNS为主要病原菌,具体病原菌分布见表1。

表1 213株病原菌分布情况

2.2 常见病原菌药物敏感试验分析

2.2.1 选用临床常用的15种抗菌药物对病原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血培养中G+球菌最常见的前3位病原菌对万古霉素、力奈唑烷、利福平敏感性高,对常用药(氨苄西林、头孢唑啉、苯唑西林、阿莫西林)敏感率很低,数据见表2。

表2 血培养中G+球菌最常见的前3位病原菌进行药敏率(%)

2.2.2 G-杆菌最常见的前两种病原菌对亚胺培南、阿莫西林敏感性高,对常用药(氨苄西林、苯唑西林、哌拉西林)敏感性低,数据见表3。

表3 G-杆菌最常见的前两种病原菌进行药敏(%)

2.3 据临床合理用药的要求及现状

目前临床对于怀疑新生儿败血症而未确诊常规用药一般选用广谱青霉素类药物如氨苄西林类或第1、2、3代头孢药物等,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药;少数病例经上级医生决定首次直接选用万古霉素、碳靑酶烯类药物。课题组统计207例患儿在这两种不同给药时间带来的临床效果(患儿的死亡率、平均治疗时间及肝功的损坏情况)分析。结果发现:直接给万古、亚胺培南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等待药敏组,3组临床统计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首次用药选择导致临床死亡率、平均治疗时间及肝功损坏情况

3 讨论

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期重要的细菌感染性疾病,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尤其是早产低体重儿较易感染。近年来随着医学发展,新生儿监护中心的建立,支持技术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使条件致病菌感染趋势明显增高。在细菌培养技术(微量液体稀释法法国梅里埃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测试仪)不变的情况下,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已成为新生儿败血症的主要致病菌,达到62.44%结果同Yu等[3-4]报道,可能与条件致病菌的感染率逐年升高有很大的关系。其中,凝固酶阴性的表皮葡萄球菌为首位,17 株,阳性率高达 23.6%,与文献[3-5]报道一致。

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主要为条件致病菌感染所致,耐药菌株明显增多和多重趋势耐药[6-7]。本组资料显示G+菌对万古霉素敏感率为97.1%,力奈唑烷敏感率67.7%,对氨苄西林、头孢匹胺、呋苄西林、阿莫西林敏感率为0~6.8%(表2);G-杆菌对亚胺培南、阿莫西林的敏感率为66.7%,对哌拉西林、头孢匹胺敏感率为0~22.2%(表3)。对于临床上常用的抗菌药(氨苄西林、头孢匹胺、呋苄西林等)其临床效果不明显、治疗时间长、致病菌敏感率低、用药过多会增加多重耐药菌的产生、贻误患儿最佳治疗时机等缺点,表明此类药物已不宜作为治疗新生儿败血症的首选药物。力奈唑烷为G+球菌敏感性较高的药物且副作用较少且偶见,但因其药物费用高,给患者家属会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不能作为普遍推广药物。万古霉素为糖肽类抗菌药物,其抗菌作用强且抗多重耐药菌,对G+菌有强大的抗菌作用。最初用苦味酸沉淀法生产的万古霉素,其纯度仅70%,杂质较多,因而临床应用时常有耳毒,肾毒,肝功受损、过敏反应的不良症状,其使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目前运用高效液相层析技术分离提纯,其纯度>95%,极少发生不良反应[8],其安全性已被大量临床实践所证实。亚胺培南为碳靑酶烯类药物,对G-杆菌有强大的抗菌作用。

综上所述,本资料样本量虽还不足够大,但仍可实时反映川东北地区新生儿败血症概况。关键的是,我们发现有意义的现象:高度怀疑新生儿败血症如果按照一般医学观念,我们选择常规广谱抗生素[9],而不是第一时间选择“顶级”抗生素(万古霉素或亚胺培南),即使等待药敏回来后再选择,也大大增加了患儿的死亡率、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因此,我们认为,在新生儿败血症患儿未及时得出血培养结果情况下,建议临床医生结合患儿的病情表现与严重程度,对病情严重生命迹象微弱的患儿及时运用万古霉素或/和亚胺培南类药物治疗,争取最佳治疗时机,以免贻误病情造成严重后果。

[1]叶晓涛,郑望春.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及药物敏感性[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7,4(3):166 -168

[2]吴仕孝.新生儿败血症诊断标准初步方案[J].中华儿科杂志,1987,25(2):160

[3]Yu JL,Wu SX,Jia HQ.Study on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of bacteria causing neonatal infection:a 12 year study(1987-1998)[J].Singapore Med J,2001,42(5):107

[4]陈余粮.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分类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1,19(3):16 -19

[5]孙群英,廖 涛.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2,17(3):24 -25

[6]邹宝兰,何通杰,石 瑛,等.广州市儿童医院1993-2000年医院感染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5):357-358

[7]杨锦红,李向阳,张楚南.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6):357 -358

[8]Korman TM,Turnidge JD,Ayson ML .Risk factors for adverse cutaneous reactions associated with intravenous vancomycin[J].J Antimicrob Chemother,1997,39(3):371 -381

[9]陈玉蓉,黄丽秀,钟 斌,等.新生儿败血症40例临床与病原分析[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3,18(2):128 -129

猜你喜欢

氨苄西林亚胺败血症
生物标志物对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
氨苄西林预报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亚胺培南敏感性的可行性研究
以败血症为主症禽病的鉴别诊断
注射用氨苄西林钠含量测定方法的优化
急性烂鳃、套肠、败血症…一旦治疗不及时,死亡率或高达90%,叉尾鮰真的值得养吗?
浅谈国产注射用氨苄西林钠杂质谱及生产工艺
环氧树脂/有机硅改性双马来酞亚胺的性能研究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在危重症感染降阶梯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早发型与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临床比较
基于β-二亚胺配体的铝氧硼六元环化合物和其中间体的合成、表征及其反应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