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人文:科学教育的重要使命

2012-07-09王秀萍

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 2012年1期
关键词:科学史人文精神科学

王秀萍

科学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科学知识,培养相关的研究能力,还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会做人。由于学科性质的因素,传统科学教育中一般都是针对有关概念、公式、定律进行探讨,而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那么什么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内涵其实就是“一切以人为中心”,是一种人生观与世界观的教育,引导中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生、完善心智、净化道德,从学科教育中学会做人。

如果仅仅是为了考试而教,人文精神很有可能丧失殆尽。如果一个教师牢记“教书育人”这四个沉甸甸的字,就极有必要重新理解与把握科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该如何落实。

一、教学内容:人文精神展现的载体

教材是教学的首要凭借。初中科学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作为教材的编写者,应从编写教材中树立这方面的意识;作为一线教师,更要体会与挖掘教材的思想内涵。

现今的初中教材介绍了牛顿、爱迪生、伽利略、居里夫人等多位外国科学家,这些科学巨人在科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他们的求学精神更是学生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教材中还有李时珍、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等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其中也不乏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与爱人民爱祖国的深厚情感。有的教学内容,看似没有这方面的因素,但我们可以挖掘它,比如《地球运动》给学生们提供的应该不仅仅是一些基本的天文知识,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向学生展示无穷宇宙的奥妙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永恒主题,使学生感悟到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受到辩证唯物论的世界观教育。凡此种种,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有意识地把这些因素渗透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它与教学内容相得益彰。

此外,教学辅导材料、平时的习题设计中都可以体现人文精神,我们还可以利用各种图片、多媒体来展现人文精神的无穷魅力。

二、教学过程:人文精神流淌的过程

1.科学史教育中的人文精神

科学进步的历史就是科学精神闪光的历史。比如从1800年发现电流,再到1820年发现电磁感应,直到1826年才发现电流定律,中间经过了漫长的实验和探索过程,这就说明一个未知规律的发现,不管在现代人的眼中看起来是多么的平常,在当初都是要付出无比艰辛的过程。学生只要通过对这些科学历史的掌握和熟知,才能真正在科学实验过程中发掘出人文精神。作为科学教师,应系统把握中学阶段的史实,应系统地了解中学阶段的科学史史实,在操作上可先对教材中引用的科学史文献,进行逐条收集整理,如人类对原子结构认识史;空气成份的发现史;元素符号发展史等,然后作合适的基于科学史的教学设计并落实于课堂教学实践。

科学发展的历史就是就是一部问题史,问题贯穿于学科发展的始终,是科学发展的动力。科学史的这一幕又一幕,应当有意无意地展现在课堂上,成为思想教育的契机,人文熏陶的窗口。有了科学精神的渗透,课堂将不再机械死板,不再索然乏味。相反,课堂将是引人入胜而充满激情与活力的。

2.科学探索过程中的人文精神

科学教育是对科学知識与规律进行实验与探究的过程。从一个科学模型的制作到一个实验的计划与操作及报告的撰写,都体现出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更是训练人文精神的有效方式。

实验探究的过程,还包括实验室以外的研究,例如对水资源的做操和利用,学生可以去校外实在考察,让学生感受数据的来之不易,学习科学家严谨的办事作风。

人文精神的培养有时是通过无形的教育传授给学生的,这对教师的素养要求是极高的。笔者曾看到一堂所谓的优质课中的一个败笔:内容是说明水的pH值会对水生动物产生影响。老师上课时首先在纯净水中养了一条鲜活的金鱼,然后老师向水中滴入几滴盐酸,鱼马上显得有些动荡不安,到处乱窜,过一会儿就翻身死了。很多同学都觉得可惜,其实鱼是有生命的,我们应该尊重生命,当鱼开始不安、表现异常时,老师完全可以将鱼救出放入清水中,鱼就会恢复平静,这样既能更好地说明pH对水生生物的影响,也培养了学生尊重生命的精神。

3.概念、规律学习中隐含人文精神

科学中的概念、规律都是经过一代代科学家不懈努力,长期研究的结晶,,每一个概念都是非常严谨的。如讲“氧化反应”的概念时,对于“物质跟氧的反应叫氧化反应”和“物质跟氧气的反应是氧化反应”,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意义却大不相同,从中就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概念的严密性。再如学习元素周期表的探究过程中,学生发现小小一张元素周期表竟然包含了自然界中的所有元素,并且各种元素都是那边地有规律地排列,使他们感觉自然界的神奇,体会到科学工作者之美。这些严谨美、规律美,和神奇的美,都会让学生对科学世界充满好奇而心向往之。

三、教师垂范:人文精神的实质引领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带路人,他的言行与人格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一名科学教师,要十分注重平时的一言一行,让学生从教师的言行中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探究,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科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对话关系。但是以入的课堂教学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成为课堂的配角。由于教师的高高在上,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责备过多而鼓励不够,缺乏耐心的沟通与真诚的交流,这样的课会让学生心情压抑而难以学得更多的知识,探究精神与世界观的成长也会受到无形的制约。所以我们的教师要对自己的课堂养成勤于反思的习惯,不断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让课堂变成学生心灵飞翔的阵地,科学探究的广阔天地。我们要在平等的对话中,潜移默化地把思考、质疑及探究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帮助学生摆脱对教师的依赖性与学习的被动性。

总之,中学科学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挖掘其中的人文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观与认真严谨的科学精神,积极乐观的上进心与勇于创新的胆略。我们只有把人文精神的培养融入科学教学的每一个时段,学生才能最大程度的热爱科学而主动积极地学习,科学教育才充满主体性与积极性,科学教育才不违背素质教育与新课程的理念。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县马鞍镇中学)

猜你喜欢

科学史人文精神科学
论科学史与情景创设的探究式教学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人文精神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浅谈科学史在初中科学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科学教学中挖掘科学史的有效途径
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策略初探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