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中药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探析

2012-07-04胡期丽刘维蓉

对外经贸 2012年8期
关键词:贵州省旅游业贵州

胡期丽 刘维蓉

(贵阳中医学院药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2)

一、贵州中药产业发展现状

(一)贵州中药资源概况

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的东部,其地势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特点,独特的地形地貌,再加上省内独特的自然资源、优越的气候条件,孕育了贵州省品种繁多且各具特色的中药资源。据贵阳中医学院何顺志教授等统计,贵州全省中药资源共有4802种,其中植物药4419种,动物药301种,矿物药82种。其具体分布见表1:

表1 贵州中药资源分布

(二)贵州中药产业发展现状

广义的中药产业,不仅包括中药工业,还包括中药农业、中药商业、中药食品业、中药养生保健业和中药美容业等相关产业,即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体、以商业为枢纽、以知识产业为动力的新型产业。

近年来,贵州中药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并逐渐发展成为贵州省的支柱产业。“十一五”以来,在国家和政府的大力引导与支持下,贵州省加大了对中药材种植、研发的投入力度,贵州省级以上投入的财政扶持资金达2.5亿元以上,扶持了近千个中药研发及中药产业化项目。2006—2010年,贵州中药材种植基地的面积不断扩大,呈现出规范化和规模化的趋势,如赤水的金钗石斛种植已达2.9万亩;施秉三个中药材品种——太子参、头花蓼和何首乌通过了国家的GAP认证。截至2010年底,贵州省的中药材种植面积接近200万亩,其中金钗石斛、半夏和太子参等几个品种的种植面积和年产量已居全国首位。“十一五”期间,贵州制药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也得到了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2007年,贵州同济堂在美国成功上市,利润大幅提高;贵州威门药业通过将产、学、研良好结合,对苗药头花蓼野生变家种与规范化种植进行了研究,不仅在理论上填补了该课题的国内空白,在实践上也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2010年,贵州省中医药制造业的总产值已达180亿元,“十一五”期间,贵州省的医药制造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平均每年以19.5%的速度增长。

二、贵州中药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现实选择

(一)贵州中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贵州中药产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同时,还存在起点较晚、基础较差、资金不足,缺乏政策、技术支持等问题。具体表现在:药材种植达不到GAP标准,由于种植、采摘、加工不科学,导致药材品质下降,进而导致药效下降;药物资源的保护力度不够,人们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没有对一些珍稀物种进行合理的人工培育,致使一些道地药材濒临绝迹;缺乏政府统一规划,药民们盲目种植,跟风现象严重,如1995年出现的“银杏热”、“杜仲热”,银杏和杜仲产量的增幅与当地加工产业的滞后极不协调,最终出现“药贱伤农”的悲剧;种植基地比较分散,影响规范化和标准化实施,难以形成集群效益;中药产品开发比较单一,目前开发的中药产品大多局限于治疗性产品,而对于依靠中药材为原料的“保健品”和药用食品的开发重视程度不够,失去了很多创收机会;宣传方式单一,中医药产品除了医院、网络、广告宣传之外,贵州作为一个旅游大省,没有有效利用旅游经济的优势扩大宣传,如可利用来黔游客观光之际,引导其寻医治病,养生保健,通过游客口碑进行宣传,提升品牌知名度;缺乏产业链的整体协调机制,药材种植企业与加工企业的联系不够密切,导致药卖不出去,加工企业还从外地采购原料等,这种低效合作不利于区域经济的长远发展。

(二)贵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贵州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且分布广泛,风格各异。如贵阳市的息烽温泉、天河潭、红枫湖、黔灵公园等;六盘水市的四格坡上草原景区、大洞风景名胜区、碧云溶洞、杜鹃林等;遵义市的赤水丹霞胜景、四洞沟、凤凰山公园、遵义会议会址等;安顺的黄果树大瀑布、龙宫风景区等;铜仁地区的梵净山、九龙洞、夜郎谷等;毕节的织金洞、安底温泉等;黔西南的马岭河峡谷飞瀑、马岭河峡谷漂流、鲁布革风景名胜区等;黔东南的雷公山、西江千户苗寨等;黔南的平塘、瑶人山、猴子沟等。

2000年以来,贵州省旅游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旅游总收入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2010年,贵州旅游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达到1061.23亿元,同比增长31.79%。2011年,贵州省旅游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实现旅游总收入1429.48亿元,同比增长34.7%;接待旅游总人数1.7亿人次,同比增长31.8%,彰显了旅游产业作为贵州省支柱产业的强劲发展势头。

(三)贵州中药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近年来,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在贵州,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正在发挥着积极的带动作用。从贵州中药资源的分布和贵州旅游景点分布的对比来看,贵州很多旅游景点所在区域也分布着丰富的中药资源。如国家级旅游风景区赤水,旅游资源包括瀑布、竹海、湖泊、森林、桫椤等,同时也种植着大量的具有观赏、食用、药用价值的石斛药材;将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很好结合的旅游服务城施秉也种植了大面积的太子参等。如今,像贵州赤水、施秉等地作为旅游胜地已经具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创造了一定的效益。旅游业的发展也需要不断地推出新产品,增加新亮点;同时,虽然近些年贵州中药产业的发展速度有所提高,但仍需要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开辟新的发展渠道。因此,贵州省有必要探索一条新的道路,将中药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为一种特色产业,促进贵州旅游业由单一的观光型发展向综合型发展转变,让游客在观光的同时能够进行食补和神补,进行养生保健,顺道求医治病,学习中医中药知识,采购中药产品等等,以便更好地推动贵州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加当地居民收入。

如果将贵州中药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将能够实现“双赢”的效果。近年来,贵州省旅游业快速发展,旅游收入也得到大幅提高,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联动效应,拉动了农业、工业的发展。但是贵州省旅游业的发展也存在产品品种单一、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游客的人均消费水平不高,从而限制了全省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中药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可以促进旅游产品结构调整,同时,也能有效地提高中药产业和旅游业的经济效益。

三、实现贵州中药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推动,科学规划

贵州省政府应充分认识到中药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是促进贵州经济发展和农民治山致富的有效途径,进行合理的规划,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为其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在制定规划时,注意资源整合,考虑到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退耕还林等方面需要,在适当的区域可以建立“药材种植+景点”生态园试点,加强中药产品的宣传和利用。

(二)规范科学种植

本着科学合理的原则选择基地,规范建立种植园;运用现代技术统一育苗、统一种植、统一验收、统一生产,按照GAP的要求发展无公害生态优质产品。通过与旅游景点的合作,使中药产品得到更有效的宣传,提升产品知名度和综合效益。

(三)提升中药加工企业创新力度,大力开发旅游相关中药产品

如贵州百灵、神奇药业等知名企业应进一步开发推广游客便于携带的中药胶囊、中药口服液、保健品、美容护肤品等;生产酒的企业可以与药企合作开发出具有不同功效的比较容易携带的药酒;手工艺品制造商可利用当地的中药原料设计制造出一些特色、美观、实用的小饰品;食品开发商可以开发中药材零食小吃、药膳调料、汤料等,并加上具有旅游特色的包装;此外,也可以添加一些种植园观赏、采摘、简单加工等小的旅游体验活动,刺激游客的好奇心,拉动需求。在中药材的规范种植基础上,通过对中药原料的深加工,可以开发出更多的具有贵州特色的中药产品,比如调料、口服液、药酒、药膳、保健品、保养品和护肤品等,这些产品还可以发展成为当地的特色旅游产品;可以在旅游景点建立“药材观赏园”,通过观赏使游客心旷神怡,达到神补的功效;在景区加入一些药膳,让顾客神补与食补共同进行,达到更好的效果;在景区开发养生保健、中药按摩、在温泉泡药浴等产品,全方位吸引游客。

(四)加强中药企业与旅行社的合作

若想在旅游景区销售中药产品,除经过主管部门批准外,旅行社起到关键的作用,旅行社可在游客线路选择、产品宣传推广上做工作,而中药产品需求旺盛也会拉动当地旅游业发展,达到双赢的结果。

(五)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要在政府引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多方联动合作,积极做好贵州中药产业和旅游业的宣传促销工作。针对不同的旅游景点,不同的中药产品制定不同的销售策略。加大宣传力度,创造品牌效益,2008年,大方县获得“中国天麻之乡”的美誉和品牌效益;2009年,贵州恒霸药业斥资500多万创建了清镇“药王谷”,通过品牌的创新提升了知名度,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通过实现中药产品的宣传与旅游产品的宣传的有机结合,促进中药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1]贵州省中药资源普查办公室,贵州省中药研究所.贵州中药资源[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2.

[2]汪娇柳.贵州中药产业发展分析.西南农业大学学报[J].2004(2):59-62.

[3]潘彤.推广种植巴戟天促进我市旅游业和中医药文化产业融合发展[EB/OL].www.wuzhou.gov.cn,2010-12-02.

[4]黄岚.中药产业成贵州经济发展后续支柱产业[EB/OL].www.cinic.org.cn,2011-08-18.

猜你喜欢

贵州省旅游业贵州
贵州省种公牛站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贵州,有多美
不动产登记地方立法的思考——以贵州省为例
沉醉贵州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贵州省党代会开得最成功
贵州省高速公路养护管理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