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非司酮联合中药与米非司酮单药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比较
2012-07-03蔡素敏
蔡素敏
(乐陵市人民医院妇产科,山东 乐陵 253600)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有升高的趋势,生育期妇女发病率较高,约为25%[1]。以往治疗子宫肌瘤多采用子宫切除术或肌瘤挖出术,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多数患者有保留子宫的愿望,因此,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用药物治疗子宫肌瘤的方法越来越得到临床的肯定。作者对收治的60例子宫肌瘤患者分别采用米非司酮联合中药与米非司酮单药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3月至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年龄22~55岁,平均年龄39岁;浆膜下肌瘤10例,宫颈肌瘤5例,肌壁间肌瘤10例,阔韧带肌瘤5例;多发性子宫肌瘤20例,单发性子宫肌瘤10例;肌瘤直径为(5.1±2.7)cm,子宫最大径线(11.1±3.7)cm;月经量过多7例,月经周期缩短2例,经期延长3例,尿急、尿频2例,痛经4例,贫血7例,下腹坠胀3例,无症状2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4~56岁,平均年龄41岁;浆膜下肌瘤8例,宫颈肌瘤7例,肌壁间肌瘤8例,阔韧带肌瘤7例;多发性子宫肌瘤18例,单发性子宫肌瘤12例;肌瘤直径为(5.0 ±2.8)cm,子宫最大径线(11.2 ±3.6)cm;月经量过多8例,月经周期缩短3例,经期延长2例,尿急、尿频3例,痛经3例,贫血6例,下腹坠胀2例,无症状3例。2组患者均经B超检查及妇科检查,临床确诊为子宫肌瘤,排除了心、脑、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并进行诊刮,做病理检查排除了子宫内膜及颈管内恶性病变,所有患者均无米非司酮禁忌证,治疗前至少3个月未使用过激素药物。2组患者的年龄、肌瘤类型、肌瘤直径以及临床症状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米非司酮12.5 mg,每晚睡前口服,3个月为1疗程。观察组患者从月经周期第1天开始给予米非司酮12.5 mg,每晚睡前口服;生牡蛎 30 g,茯苓 20 g,桂枝 15 g,赤芍 15 g,丹皮15 g,桃仁 10 g,当归 10 g,白术 10 g,柴胡 10 g,三棱10 g,莪术10 g,香附10 g,水煎,每天 1剂,分 2次服用。3个月为1疗程。用药期间每月监测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以及肾功能情况,并监测性激素,随访6个月。
1.3 疗效评价标准 1)显效:患者症状改善明显,子宫体积大小恢复正常;2)有效:患者症状有所减轻,子宫体积缩小,子宫肌瘤的体积缩小20%以上;3)无效:治疗后患者的症状没有明显改善,甚至比治疗前加重,子宫及子宫肌瘤的体积没有缩小。以显效+有效计算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1.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0%、73.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2.2 毒副反应 2组患者均没有出现明显毒副反应,观察组患者轻度恶心、呕吐2例,轻度食欲减退2例,1例自述轻度的潮热,1例自述阴道分泌物稍微减少。对照组患者5例轻度恶心、呕吐,2例轻度食欲减退,2例自述轻度潮热,2例自述阴道分泌物稍减少。均未作特殊处理,停药后,上述这些症状均自行消失,未影响治疗效果,未出现肝、肾功能损害。观察组毒副反应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子宫肌瘤又称子宫平滑肌瘤,是育龄期女性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 ,以多发性子宫肌瘤最为常见,多发于30~50岁,发病率为25% ~30%[2]。患者多无明显症状,少数患者可表现为阴道出血、腹部可触及肿物以及压迫症状等。若患者发生蒂扭转或出现其他情况时可引起疼痛。子宫肌瘤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以往研究认为子宫肌瘤发病与雌激素密切相关,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表明,子宫肌瘤的发生、发展与孕激素也有关,子宫肌瘤是甾体激素性肿瘤,其依赖于孕激素受体与雌激素受体,因此孕激素在子宫肌瘤的发病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其药物治疗很普遍,米非司酮是炔诺酮的衍生物,与孕酮受体的结合具有很高的亲合力,能阻止孕酮取代受体结合的部位。米非司酮是一种合成类固醇,此类药物口服后吸收迅速,其半衰期长达25~30 h。米非司酮进入人体后,在CYP 3A4催化下,发生去甲基化和羟基化作用,并最终代谢成为单去甲基化、双去甲基化及羟基化物,米非司酮与孕激素受体结合的亲和力比孕酮高出2~10倍,从而取代了孕酮与孕激素受体相结合,继而溶解卵巢黄体,在分子水平上与内源性孕酮竞争受体而起到拮抗作用,有较强的孕激素拮抗作用和弱的糖皮质激素拮抗作用[3],达到降低体内雌二醇和孕酮水平的作用,米非司酮通过抗雌激素非竞争性作用,可以抑制孕激素活性,抑制子宫肌瘤组织中上皮生长因子基因的表达,抑制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激素分泌,使体内孕酮和E2水平下降,抑制肌瘤的生长,致肌瘤体积缩小,诱发闭经。同时,米非司酮利用竞争性作用结合孕激素受体,从而使子宫肌瘤血管中的内皮生长因子不能表达,使微血管血液浓度降低,减少了肌瘤内部的血液供应,抑制肌瘤的生长发育。米非司酮是一种新型的化学合成甾体类的阻断孕激素药物,用于治疗子宫肌瘤效果较好。对年轻患者米非司酮的影响是可逆的,停药后渐复经,不影响正常卵巢功能。对有生育需求的患者来说,米非司酮不影响生育功能。对于近绝经期妇女使用米非司酮治疗后,由于卵巢本身功能衰退,卵泡几乎已经耗竭,闭经提前,自然过渡到绝经期,此阶段肌瘤会逐步缩小从而避免手术治疗。需要手术的患者,术前应用米非司酮,可纠正贫血,减少术中出血。给予中药联合治疗,其效果更加突出。茯苓益心脾、祛瘀滞,顺气利下活血;桂枝温和,疏通血脉;桃仁、赤芍、牡丹皮等活血化瘀、清热。诸药合用,具有活血化瘀、祛除症块的功效。米非司酮对于子宫内膜的毒副反应与剂量有关,长期应用米非司酮后,子宫内膜可由于抗孕激素作用而产生无对抗雌激素效应,继而发生子宫内膜增殖。因此,低剂量、短期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是安全有效的,对于长期米非司酮治疗的患者应加强随访。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3.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用药期间,2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毒副反应,未作特殊处理。停药后,患者的这类症状自行消失,不影响治疗效果,未出现肝、肾功能损害。观察组毒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米非司酮联合中药治疗子宫肌瘤,子宫及瘤体体积明显缩小,临床疗效较满意,毒副反应少,复发率低,是一种非手术治疗的相对安全有效的保守治疗方法,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1]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47-486.
[2]江娜,朱雪琼,陈文兵.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106例临床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34):5128 -5131.
[3]黄娟.米非司酮治疗子官肌瘤26例临床分析[J].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10,8(8):62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