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扼杀了中国光伏的创造力?
2012-06-25贾常艳
文/本刊记者 贾常艳
从熙熙攘攘的声音中,我听到了内幕式的“爆料”,欧美“造反”另有其因——“中国把光伏这样的高技术产业的创造能力扼杀了,还怎么搞创新?”扼杀了创新就妨碍了盈利,这是致命的。
在欧美对中国的“双反”风波中,“反倾销”、“反补贴”的旗号招摇的让我等小辈心慌,我们真的倾销了吗?我们的补贴真的过火了吗?在中国光伏遭遇“劫难”的时刻,我不禁要追问。从熙熙攘攘的声音中,我听到了内幕式的“爆料”,欧美“造反”另有其因——“中国把光伏这样的高技术产业的创造能力扼杀了,还怎么搞创新?”扼杀了创新就妨碍了盈利,这是致命的。
是谁扼杀了中国光伏的创造力?
一
中国光伏之于世界光伏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一组数据显示,2011年世界2300万千瓦的发电装机容量中中国就制造了2100万千瓦,也就是说,全球市场的90%是由中国的光伏设备武装的。由此看来,中国光伏产业的波动将带来的蝴蝶效应是无人能预料的。
世界光伏发电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科学家首次制成了实用的单晶硅太阳电池,从而诞生了将太阳光能转换为电能的实用光伏发电技术。此后,随着工业的发展和太阳能本身的优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污染、廉价,使得这种人类能够自由利用的能源成为人们重视的焦点。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中国光伏发电产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1971年太阳电池首次成功地应用于我国第2颗卫星上,1973年太阳电池开始在地面应用,1979年开始生产单晶硅太阳电池。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光伏发电进入稳步发展时期,太阳电池及组件产量逐年稳步增加。经过30多年的努力,21世纪初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特别是2000年以后,受到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国际项目及政府项目的启动和市场的拉动,中国光伏产业迎来了一次大发展,此后一系列的国家项目工程——由国家发改委负责实施的“光明工程”先导项目、“送电到乡”工程以及“送电到村”工程均采用了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2011年6月改革委、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知识产权局发布的《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中,将太阳能等先进能源作为优先发展的重点高技术产业。缕缕春风,拂面而来,中国光伏发电产业伴随着世界光伏产业的迅猛发展,也露出了日渐明朗的劲头,表现了如日中天的气势。
据欧洲光伏产业协会数据显示,1994年到2009年短短15年间,全球太阳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增长了44倍,年均增长维持在28.8%。其最新的2016年全球光伏工业展位报告对2000年到2011年以来的光伏应用市场进行了总结,最新统计结果表明2011年全球装机量达29.665GW,截止2011年全球累计装机量达69.684GW。
二
当年的辉煌已成为不算遥远的历史,如今寒冬来袭,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光伏的发展,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同样的一组数据,中国有4000万千瓦的光伏组件制造能力,2011
年世界2300万千瓦的发电装机容量中中国就制造了2100万千瓦,“中国如此大的制造量也只是发挥了一半的能力,与此同时,国内2011年装机只有300万千瓦,我们的市场只是国际市场的1/10左右,国内市场不足以支撑,而国外市场严重产能过剩”,国家能源局某领导略感焦虑的说道。某咨询机构的报告显示:未来三年全世界光伏产品年均供应量将超出需求3500万千瓦,产能过剩很可能导致180家光伏电池制造商在2015年之前破产或被兼并,也就是说将有60%的企业退出。
三
在这种四面楚歌的处境下,中国光伏产业的突破口在哪里?创造力!当初,在竞争的压力下,企业的天平在数量和质量间失去平衡,规模扩大,产量增加,技术投入减少,创造力削弱,甚至质量低下。光伏作为一项高技术产业,低水平的重复必然不能长久。增加产业产品的附加值才能实现更高的盈利。这种附加值可以引申为创造力。所以现在,想要走出固步自封的小圈子,唯有实现创新,而这首先必须有技术的支撑。国内高纯原料硅技术还在依赖进口,而最赚钱的原料和安装都被国外抢占了先机,最后中国收取的几乎只有加工费。所以,还是那句老话: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说道:“每天的行业新闻都在传递着晶硅电池片的转换效率不断刷新纪录,可业内人都知道那只是实验室数据而已。晶硅电池片效率的每个百分之零点零几的提高,都需要涉及很大的技术改良,因为它的效率已经接近极限。”高效率一直都是产业界追逐的目标,因为高效率意味着更具竞争性。在效率方面的创造力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突破。
有些企业花了巨资做电池实验室研究,可最终研究出来的电池片不能量产,或没有成本优势,最后只能高高搁起,白白浪费资源。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创造力缺失的表现。重理论而轻实践,使得企业没有在实验室之外展现出该有的活力,而成为不实用的“技术模型”。在这一点上要想找回创造力,就需要生产企业走出实验室,实现客户的诉求——高性价比的产品,即既有效率优势,又有成本优势。
根据《关于做好分布式发电并网服务工作的意见(暂行)》,11月1日起,国内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将可享受全程免费的并网服务,并可以自发自用、余量上网。光伏发电走向上网,也是国家政策对光伏乃至新能源发展的鼎力支持,因此国内有效市场的开发也是光伏企业展现创造力的一片天地。
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同样,创造力也是一流企业和三流企业的分水岭。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设备无不让企业表现耀眼的创造力,这是迈入一流企业的阶梯。
“产业整合,优胜劣汰是自然规律,而这种洗牌和整合目前已然进入白热化阶段。而且,这种整合是必须的,是任何产业在成长过程中都需要经历的过渡时期,对于年轻的光伏产业也不例外。但危者机也,在目前行业悲观的情绪中,希望与机会其实也在悄然孕育。”某光伏产业的负责人如是说。光伏的疯狂已经过去,最终还是要回归理性,同时,光伏终会摆脱“双反”带来的心绞痛,而光伏产业的打拼上位即将迎来最后的“吹尽黄沙始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