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体育课堂

2012-06-24朱国东

知识窗·教师版 2012年10期
关键词:控制体育教学调节

朱国东

摘要: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人际关系日益复杂,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社会环境日趋复杂,这一切给中学生的心灵带来了较大的冲击。本文从造成学生心理障碍、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入手,阐述了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对中学生进行心理调节、控制。

关键词: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 调节 控制

一、前言

目前,青少年学生普遍存在着身体和心理素质不良的问题,应引起体育教育者的重视。调查显示:因精神疾病休学、退学、缓考的学生比例不断提高,有的青少年学生因心理问题而离家出走,甚至跳楼自杀。另根据上海医科大学精神医学教研室对就诊的青少年学生病例分析,约有三分之一的青少年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常出现空虚、孤独、压抑等不良情绪,以至于失去自我,丧失信心,意志品质减弱,难以面对和适应现代化的激烈竞争。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走进体育课堂是非常必要的。

二、心理健康教育走进体育课堂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在身体方面,不仅要求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求有健康的心理。我国现阶段各个领域竞争日趋激烈,“优胜劣汰”的机制被广泛运用,信息流动大大加快,事物的发展往往变化莫测,整个社会的运行节奏急剧加快。

毋庸讳言,现在就有一些学生,不能适应社会和学校的急剧变化,不能接受由初中时的佼佼者变成了高中的中等生。高中是学生个性自由发挥的上升阶段,因此一些学习上的优等生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能力不足,在心理上严重失衡。他们好像什么都看不惯,似乎处处都不顺心,经不起一点挫折和委屈。于是或是牢骚满腹,或是猜疑嫉妒,或是孤独沮丧等等,有的人甚至跌入厌世的泥潭不能自拔,还有的人竟成了歇斯底里的精神病患者。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走进体育课堂非常有必要,它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使学生在高中时期健康快乐地成长,为将来更好地适应大学、踏入社会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

三、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马斯洛和米特尔曼等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①具有充分的适应力;②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当的评价;③生活理想切合实际;④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⑤能保持人格的完善和谐;⑥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⑦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⑧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⑨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⑩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够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往往会伴有强烈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其间,无论是技术动作或是机械的练习活动,都有一定的难度,这除了需要付出一定的体力外,还需要克服胆怯和畏难情绪。当学生成功地完成了某一体育动作或活动时,喜悦的心情将会促使其自我水平的提高,进而增强自信心。这样,可逐渐培养学生勇敢、自信、不怕困难的性格,当他再度面临新的困难或是挑战时,就会充满信心地去尝试克服。

因此,必须充分利用体育的功能和价值来改善学生的心理障碍。在群体环境中的身体练习能促进学生自我观念的形成;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提供了人际交往的空间;体育游戏提供了学习和体验社会角色的主要场景;体育竞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作为体育教师,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在课堂上,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也可以有意识、有目的地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课堂。

四、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运用

如何通过体育教学去改善学生心理,是体育教师应当重视的问题,而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分组教学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1)对于急躁易怒者,让其选择慢跑、打太极拳等项目。因为这类项目特别适应于比较冲动、即刻满足感很强、忍耐能力较差的急躁易怒者。

(2)对于腼腆胆小者,要使其克服这一心理障碍,应该多安排如单双杠、跳山羊、游泳等项目,培养他们战胜困难和勇敢无畏的精神。

(3)对于孤独怪癖者,让其选择足球、篮球等集体项目。要求学生在练习中互相配合、加强交流,强调团队精神,使学生逐渐克服孤独、怪僻的心理障碍。

(4)对于缺乏自信者,让其选择跳绳、中速跑等体育项目。因为这类项目容易使学生在肯定自我中成长,从而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并建立自信。

体育教师应该提供学生发展真正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不是用教育去选择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运用在学校的体育教学中,能为学生一生的成功和幸福打下基础。心理健康教育走进体育课堂,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了解健康的真正含义及心理健康有哪些具体的标准。体育教师要通过学习掌握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

(2)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影响学生体育学习的不正常心理有哪些。体育教师要把心理知识和体育学科特点联系起来,综合运用。

(3)引导学生科学地认识心理问题,使学生充分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这是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包括设计(体育学科和心理教育的结合)、情况体现(学生在参与运动时的情况表现)、解决方法和措施(教师的教育方法和措施)等等。

五、结束语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是衡量中学生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针对中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加强学生心理辅导。同时,体育教学应充分发挥体育锻炼的心理效应,对各种心理问题进行调节、控制,预防或消除不良的心理疾患,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此外,体育教师应结合本学科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法充分运用到体育教学中,确保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和谐发展,在能力上和心理上做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准备。

参考文献:

[1]殷炳江.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赖志奎.现代教育论著[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澄西中学)

猜你喜欢

控制体育教学调节
方便调节的课桌
2016年奔驰E260L主驾驶座椅不能调节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会计预算控制现状及方法
游戏融入教学建构灵动式体育课堂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竞争意识培养探究
独立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浅谈高层建筑沉降监测关键环节控制
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及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