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理提问,提高物理教学效率

2012-06-24廖素英

知识窗·教师版 2012年10期
关键词:热水瓶物距晶状体

廖素英

初中生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喜欢表达个人的见解,但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针对初中生这些特点,设计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物理学习的兴趣,提高物理教学效率。

一、深入式提问

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教师通过层层深入式提问导入新课,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讲解近视眼和远视眼这个问题时,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为了看清物体,眼睛必须满足什么重要条件?”学生回答道:“物体通过晶状体所成的像要成在视网膜上。”教师接着提问:“物距与像距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物距越小,像距越大;物距越大,像距越小。”教师继续提问:“视网膜到晶状体的距离,即像距是否发生了变化?”学生回答:“像距不会发生改变。”教师问道:“当我们眼睛看远处或近处物体时,如何让物体的像刚好成在视网膜上?”学生回答:“通过改变晶状体的厚度,即凹凸程度。”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所以当看远处物体时,为了能让像成在视网膜上,晶状体会发生改变吗?”学生回答:“晶状体会变得凹一些。”教师继续深入提问:“为了让近处物体通过晶状体也能成像在视网膜上,我们应该采取什么办法呢?”学生回答:“让晶状体变得凸一些。”教师接着问道:“试想,当我们长时间地看近处物体时,晶状体一直处于挤压状态。久而久之,睫状肌和晶状体就会失去弹性,不易恢复原状。所以,当我们再看远处物体时,晶状体将不再具备自动调节功能。这时,远处物体的像将成在哪里?”学生回答:“视网膜的前面。”教师继续追问道:“眼睛能否看清物体?”学生答道:“不能。”教师问道:“此时,眼睛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这就是近视眼。成了近视眼之后,眼睛不能自动调节它的凹凸程度。那么,我们可以通过人为的办法来进行调节吗?即通过人为的办法让成在视网膜前的像再次成到视网膜上。”学生回答:“能,给眼睛戴凹透镜就行。”最后,教师总结道:“是的,这就是通过人为的办法让晶状体变凹了,从而使焦距增大,再次成像在视网膜上,看清远处物体。”通过这样层层深入的提问,不但使学生掌握了所学内容,而且还激发了他们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列举式提问

在复习物理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物理现象或原理。如在处理“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举例说明分子是运动的”“举例说明应用杠杆原理的工具”等问题时,笔者通常先让学生把实例简要地记在黑板上,再让其他学生来辨别这些实例的正误。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三、启发式提问

在教师的启发下,如果学生能运用已经学过的物理知识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既能使他们体验到学以致用的快乐,又能进一步促使他们积极地思考问题,从而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良好习惯。如在教学“热水瓶是如何防止热传递”的问题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提问:“为什么热水瓶外层玻璃破碎后就不保温了?造成新买的热水瓶不保温的原因有哪些?”然后,再让学生对照实物,分析和比较不锈钢保温杯与常见玻璃保温杯的保温原理和保温性能,并引导他们做出正确的解答。

四、反问式提问

有些物理知识会与生活实际产生矛盾,教师可以从生活中寻找这些矛盾,设计一些问题来让学生讨论,以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如在教学浮力的相关知识时,笔者设计了如下提问:“为什么木块浮在水面上而铁块会沉入水底?用钢铁制成的万吨巨轮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这样的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发生了碰撞,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再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便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康市第五中学)

猜你喜欢

热水瓶物距晶状体
判断凸透镜成像看物距
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的CT 表现
探索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和像距
玻璃体切除联合晶状体超声粉碎在合并晶状体脱位眼外伤中的应用
凸透镜成像规律复习例谈
摄影艺术中的光影呈现
刷爆了
刷爆了
人工晶状体巩膜缝线固定术矫正儿童玻璃体切割术后无晶状体眼疗效分析
为什么热水瓶可以保温?